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10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10篇

第一篇:初中语文层次教学

一、全面了解,划分层次

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他们的语文能力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前,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这种了解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不能根据个人情感来进行划分,要从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几个方面对学生划分层次。主要可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基础牢固,思维能力较强,对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2)基础一般,能够有效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3)基础较为薄弱,思维能力较差,学习能力不强。对学生进行分层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在进行分层时,要避免直接对学生进行明确的划分,防止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同时,教师要根据期中期末测试来及时调整层次的划分,从而保证每个学生的语文能力都能够得到切实的提升。

二、根据层次,明确目标

在划分好层次之后,要根据所划分的层次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教学前,教师要制定科学的目标。对于第一类学生而言,除了注重课内的教学外,还要注重课外的阅读,不断地积累素材,提高语感,提升自身修养;对于第二类学生而言,要让他们真正地理解课内的所学知识,并逐步地提高其理解和鉴赏能力;对于第三类学生而言,要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文章中的字、词,能够背诵一些经典的文章。教师在明确各个层次的目标后,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实现既定的目标。例如,在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诸葛亮的《出师表》教学中,对于第一类学生,要使他们对文章进行全面的理解,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揣摩其中的关键词句,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正确认识其中的历史人物。课内学习过后,还需要进行课外的延伸阅读,从而更好地学习该篇文章。对于第二类学生,要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文章并进行全文的背诵,最好能够理解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对于第三类学生,要求他们能够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最好能够背诵全文。

三、有序教学,作业分层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进行分层教学,教师要根据划分的层次明确目标,根据目标进行有序的推进。当然,这种分层不仅仅是在课堂上的分层,在布置作业上也要有一定的科学性,要根据语文的特点,科学地进行作业布置,这样才能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例如,在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朱自清的《春》教学中,课后可以让第一类学生按照文章的写作手法,写一篇抒情的散文,可以让第二、三类学生模仿其中优美的句子进行造句。在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施耐庵的《智取生辰纲》教学中,课后可以让第一、二类学生自行阅读《水浒传》,并将其中感兴趣的故事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语言讲给大家听。这样既能够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力。由此可以看出,作业的科学分层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四、小结

综上所述,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形势下,必须以科学的教学方法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层,实践证明,通过科学的分层,可以有效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当然,还要注意的是,层次的划分只是暂时的,教师要定期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科学的调整,从而使学生能够认清自身的位置,实现整体与个体的全面发展。

作者:王红梅 单位:山西省浮山县第三中学校

第二篇:初中语文体验探究式教学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体验探究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参与体验探究学习的活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有部分教师并不能真正解读“主体”的本质和实质内涵,把“主体”误解成了潜意识里的“主人”,一味要求学生认真听,教师讲到哪里,学生听到哪里,这样就形成了教师“满堂灌,一言堂”、学生跟着教师转的局面。学生的思维活动少了,学生积极主动举手发言的少了,学生张嘴质疑讨论的少了。课堂上缺少探究,缺少讨论,没有形成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积极思维,缺少主动学习的源动力,那么教育就会演变为‘训兽式’的活动。”由此可见,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获取知识,积极地探讨问题。教师则要引领学生发现问题、及时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积极进行有效的研讨,形成共识,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的亲自探究和体验,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探讨方法,学会从多视角去分析问题,逐渐领悟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积极探究的习惯,并能与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探究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终身学习作好铺垫。同时探究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转变思想观念,凸显主体地位不动摇

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的经验告诉我们“:把课堂真正的放手给学生,当然不是不管不问。主要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在这个理念下去组织教学,才容易实现兴趣的培养。”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引领学生通过小组探究,接受知识。教师要从思想深处转变教育观念,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和学生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能给学生以启迪式的提示和引导,而不是生硬地灌输和告知;要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展个性,获得能力。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良好有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集体探讨,形成探究问题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学生自由表达,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独到见解,充分展现出思维的活跃。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要鼓励他们,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解决问题。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彰显,有效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动摇。我们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要“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通过细读文本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思想内涵。每一次细读文本的过程,不仅是学生身体验的过程,更是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有效手段,在文本的意蕴和精神的感召下,让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精神诠释,同时汲取文本内涵,领悟文本的核心价值。

三、注重培养兴趣,创设“体验探究学习”的氛围

“体验探究学习”需要学生主体发挥积极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体验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激情和探究兴趣时,教师设疑激趣的点化,会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主动的探究状态中去思考、去审视,进而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并对文本的思想精髓进行深度诠释。由此可见,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将教学内容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体验探究活动,教师要从思想深处转变教育观念,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做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领者。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积极创设“体验探究学习”的氛围,组织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当中。语文体验探究学习主要是亲历探究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逐渐深入文本、探究文本、挖掘文本、质疑问难,从多视角释疑解疑,使学生的思维在探究和碰撞中,萌生智慧的火花,形成正能量。

作者:井伊康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成集学校

第三篇:初中语文分层教学法

一、对学生进行分层

要想进行分层教学,教师首先就要将学生进行分层。在对学生进行分层的时候,应当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性格特点等因素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并选出各组的组长进行管理。例如,有的学生喜欢别人带着他学习,那么就应当把这个学生分配到较为勤学的小组;有的学生性格较为沉闷,不善于交流和沟通,那么就应当将这个学生分到氛围活跃的小组当中,使他在其他学生的影响下,慢慢改变沉闷的性格,融入到小组中来。另外,教师要尽量将有管理能力的学生分配到各个小组中,且一个小组中不要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每个小组应由一个组长进行指导和管理。在小组活动的时候,小组组长要发挥自己的管理才能,使组员能够集中学习。

二、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在对学生进行分层后,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课标要求进行教学目标的分层。对此,语文教师应当仔细研究本学期设定的教学目标,针对不同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任务。例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小组,教师可以在前半学期就给他们分配任务,使其尽快地完成学习目标,并在后半学期引导其进行复习巩固和相应的发散学习;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小组,教师则应循序渐进为其安排学习任务,切忌贪多求快。

三、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

在进行初中语文分层教学时,最难最繁杂的还是对教学内容的分层,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教师应当透过教学内容,抓住学生学习的本质特点,从而减小教学内容分层的阻力。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内容的难易和数量,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在讲解完课文内容之后,还可以为他们布置一定量的课外阅读和写作训练,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积累更多的知识;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则应注重引导他们加强对课内知识的学习和巩固,让他们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和读音、文言文的释义、古诗的释义、文章结构等。

四、对课堂提问进行分层

课堂提问是教师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在教学中如果能够较好地利用这个方式,那么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以及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都有积极的作用。对此,语文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一定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例如,对于一些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回答某些字的读音和简单释义;而对于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让他们总结某段落的中心点,或者背诵和翻译某句文言文;而对于一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解决一些难点问题,如让他们回答《岳阳楼记》中作者想要表达的什么样的情感,作者在文中是如何逐层表现这种感情的,同时,还可以让他们对作者的感慨和想法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理解。这样,教师灵活地运用分层提问方式一气呵成地完成整堂课的教学。

五、对课后作业进行分层

课后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补充和巩固。根据笔者的观察,教师对课后作业也必须进行一定的分层,否则很难真正地发挥课后作业的作用。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为其布置一些基础性作业,如语文教材后的习题,或与课文有关的训练和记忆等;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为其布置一些扩充阅读等与发散思维相关的作业,如我国四大名著节选,由学生读完之后上交相关的读后感;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注意通过采用适当的课后补习或者额外训练等方式,使这些学生尽快跟上班级的整体水平。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教师也要注意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应以鼓励为主,以平时表现为主,教师不能只看分数不看进步,要通过评价使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也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适当、科学地运用分层教学,避免分层教学流于形式。

作者:沈丽艳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开发区实验学校

第四篇: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

一、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语文教师对新课标的学习不深入,对培养学生具有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目前语文考试仍然以笔试的方式为唯一形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不到真实的评价。受此影响,一些初中语文教师迷失了方向,对要考的内容就认真地教,不考的就不认真教甚至不教,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弱化了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口语交际教学的课堂上往往是教师唱独角戏,口语交际训练无从谈起,学生没有“说”的机会。

2.学生方面的因素。新课标提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但当前的口语交际教学还停留在教师听学生说或者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层面,教师只重视话题内容与口语交际的形式,不重视初中生口语交际的习惯养成,发展性评价指标少。另外有一些学生因性格、能力及心理等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口语训练障碍被忽视。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兴趣

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具备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使学生愿意同别人进行交际,注重将语文与生活相结合,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这需要语文教师创设口语交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

1.创设口语交际的教学情境。语文教师应该创设具有实际意义的口语交际情境。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创设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口语交际训练入情入境。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言语教学必须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言语也只有在具体情境的中才能真正形成,不存在没有情境的言语。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设计时,应该特别注意选择适当的口语交际话题,努力创设能进行实质、有效的交流,符合初中生真实生活的教学活动情境。

2.激发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根据初中生不同年级不同学段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且能激发他们思想共鸣的话题,设置口语交际场景,如学生干部招聘会、记者招待会、生日聚会及辩论赛等,为初中生提供各种口语交际训练的机会,鼓励他们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能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口语表达的兴趣,想说,敢说,会说,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有序组织训练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意识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要要注意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讨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

2.开展多样的课堂活动,合理有序地进行训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读书、写作、口语交际等语文实践,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方式,通过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机会,通过开展课堂演讲、编写表演课本剧等口语交际学习活动,拓宽学生口语交际学习的空间。

四、教师及时评价,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进行,教师要及时跟进,实时评价,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在各种口语交际训练教学中,要通过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内容,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教师应坚持多褒扬多激励的原则,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以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总之,口语交际的训练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教学工作,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断地探索、积累、创新,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李会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秉义初级中学

第五篇:初中语文有效训练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如: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实现;课堂或者课后的语文训练不够科学甚至比较老套,那些传统的练习方式很单一,导致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笔者认为,语文教学需要训练,关键在于要区别有效训练和机械训练。

2.课题研究的意义

由于对于语文学科训练的有效性问题重视程度还不够,语文界还没有形成普遍认可的可行的语文训练有效性实现的理论。所以,笔者想借此机会进行一番探索,发现一些可供参考的内容。同时,在此过程中能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的素养。钱梦龙老师说:“要不断提高教学理论修养。特别要重视成功课例的研究。观摩优秀教师上课,研究卓有成效的课堂教学的实录,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最好不要照搬别人的某些具体做法,而要把这些成功的课例作为思考的资料,加以认真的比较、分析,找出它们所以成功的‘奥秘’,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这是一个很有实践意义的研究项目。”他的话给了我很重要的启发,通过案例我们尝试找到一条探索问题、进入课题研究的途径,同时也增强了自己的信心。

二、理论界定

1“.训练”

(1)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学习和辅导掌握某种技能。(2)训练是指人有意识地使受训者发生生理反应,从而改变受训者素质、能力的活动。和教育一样,训练也是培养人的一种手段。

2“.有效”

《现代汉语词典》对“效”的解释是“效果,功效”,其词条包括效果、效能、效率和效益。综合起来就是各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和作用。

3“.有效性”

完成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笔者认为,语文训练的有效性,就是语文学科在老师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学习和辅导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且语文训练过程完整,能达到教学中有关训练策划的结果。

三、理论依据

1.儿童心理学理论及相关理论主要理论依据是:(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中关于初中阶段的孩子的理论研究。(2)维果斯基的发展观,“最近发展区”中也有对于中学阶段的人的研究。(3)卡拉什的理论和教学方法中关于语言获得的理论研究。

2.学习心理学

学以及行为主义学习观的相关理论:如布卢姆的学习分类法中得到的启示。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关于学习的产生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认知心理)学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关于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则的论述。奥苏贝尔关于接受学习的理论。学生学习动机,关于集中注意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策略。几种不同的学习类型有关学习策略的介绍。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四、课题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

五、课题研究内容

关于训练有效性的问题,笔者先浅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在笔者看来,语文训练的有效性问题关乎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研究语文训练的有效性问题有助于帮助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向着更加科学的方向迈进,因为教改源于实践,又要用于实践。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有效经验将能直接指导一些可行的教学实践,而有效训练是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最后,笔者认为,关于这个话题,还没有结束。语文教学对训练问题的重视程度还没有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因此,笔者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仍然会继续努力寻找这方面更多更好的材料,做出分析和评价,提供给大家更多的启发。

作者:宋媛媛 单位:北京市丰台区南顶中学

第六篇:初中语文导读教学

一、教师诱导

教师诱导引发学生阅读。这是学生对课文产生“第一印象”的基础阶段,即预习阶段。它包含感觉、知觉、思维、想象、综合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抓好这一阶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

(1)教师诱导要给学生创设预习条件。①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觉预习的良好习惯。在平时教学中,介绍古今中外成才学者的优秀事迹,诱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表扬好的和有钻研精神的典型。②提供给学生预习的材料,如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课文细心分析,认真思考。③引导学生正确地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认识生字新词并了解其意义,扫清字词障碍。④注意留足适当的时间。

(2)教师诱导要使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和要求。教师在预习前,要对学生讲清预习的目的要求、作用意义,使学生能结合教材,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进行预习。这里,要注意遵循温故知新、循序渐进的原则。

(3)教师在诱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同时,要使学生初步理清课文的层次和结构、作者构思的方法和艺术、课文问题的线索和脉络,弄清所写人物、事件,思考其相互关系。

(4)教师诱导中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初读课文。对问题的设置要注意把握,围绕课文中心、结构、重点、难点,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学生自读

学生自读是完成导读任务,发挥学生积极性、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一环。要重点教给学生自读的方法,比如:什么时候运用工具书?运用哪些工具书?如何圈点?如何画重点线?如何批注?如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结合具体的字、词、句理解其意义?如何分段?如何质疑?如何归纳中心?如何朗读、默读、慢读、快读、跳读?如何复述和创造复述?等等。通过学生自读,逐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同时要适时检查学生自读的方法是否恰当,以达到巩固和灵活运用的目的。

三、置疑释疑

学生在阅读课文中的效果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可由是否能置疑,即提出问题是否有深度、广度;是否具有典型性、普遍性来说明。从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程度上,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以及已有的知识水平。在这个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良好品质和学习兴趣,调动和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从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问”这个点出发去设计有趣的矛盾,刺激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导读的“序幕”拉开得恰到好处,以此来促进整个教学效果。因此,老师的置疑是导向。置疑恰当,具有启发性,是学习好坏的关键。置疑前,要注意三点。

(1)全面设计。要根据课文体裁、类型、教学要求进行全局考虑。通过释疑,引导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总体认识。

(2)抓住重点。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抓住课文的关键、主题、精华等主要的东西,弄清课文的实质,区分容易产生歧义的地方。

(3)理清思路。要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思路、文章线索、结构、写作意图等,从而领会、归纳文章主题。因此,质疑要有序,层层深入,环环紧扣。质疑释疑的教学全过程,师生的双边活动要和谐配合,密切协作,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研讨训练

在质疑释疑的教学中,主要解决一般的疑难问题,但对于比较难的疑问和艰深的知识,还必须通过研究讨论、统一见解、强化训练来完成。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意见,允许有分歧、有争议。通过组内或班内讨论、研究,从中辨明对否,找出问题。这样,正确的知识就容易巩固,错误就不会再出现或少出现,从而达到提高的目的。还要让学生通过口述、列提纲、写条款等进行训练和巩固,要让学生从已知到未知,进行举一反三的练习,上升为理论。在研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配合教师,提出具有代表性、独创性、典型性的问题展开研究讨论。可讨论文章形式或内容;可讨论文章的主题或人物性格;也可讨论文章的线索或结构;还可以讨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从而达到紧扣中心、突出重点、攻破难点,提高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的目的。研究讨论的方法要因课文不同而灵活多样,如问答式、对话式、中心发言式、讨论式等。要注意,研究讨论必须在平等、和谐、民主、自由的气氛中进行。

五、总结提高

通过上述四个阶段之后,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在方法上、认识上正确的,加以肯定;错误的,寻根究底,减少或杜绝错误的再现。这个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归纳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精讲,使学生对本课形成一个正确而完整的思维。如在把握重点上讲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它为重点;精讲结构文章方法上讲写作技巧;对典型问题要专讲,使之一课一得。适当设置训练内容,是总结提高阶段的重要任务。学生的知识技能、写作技巧、心智技能、动作技能的形成的主要途径就是练习。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灵活运用,才能完成教材大纲提出的任务。只有充分地发挥师生的双边作用,才能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杨愿 单位:贵州省凯里市第五中学

第七篇:初中语文教学的思考

一、树立信心,激发兴趣

有感情地诵读能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有感情地诵读,可使枯燥无味的文字变成秀美的山水、迷人的画卷、优美动听的欢歌。有感情地诵读,能把学生带进五彩缤纷的世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二、诵读方法技巧指导

1.加强诵读的指导

首先,教师亲自朗读或背诵,给学生提供诵读的依据。在古诗词诵读方面,教师读时,要让学生明确古诗词的音乐之美来源于平仄的搭配、节奏的停顿、韵律的悠扬,读起来可以做到朗朗上口,抑扬顿挫。诵读时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领悟意境。这样,有助于学生很快欣赏文章优美的意境,领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艺术的熏染,提高审美能力。学生通过模仿教师诵读古诗词的方法,增加古诗句的积累,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感悟和体验,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读出感情。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只寥寥数笔,就描绘出了鲜明的形象,表达出复杂而浓厚的感情。前三句作者叠用九个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图画,让人感悟到一份深沉、浓浓的羁旅之思。诵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进入作品的桥梁。通过反复培养学生语感,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提高阅读能力。再次,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认真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对诵读各个阶段的要求,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2.培养正确的诵读技巧

①把握语势语势是声情表达时的自然态度的流露,有时还伴以面部表情、眼神、手势、动作等肢体语言,具有渲染气氛,强化语感色彩的功用。把握语势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把握语气,要读出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各自的惯常语调。另一方面要把握语态,朗读必须做到以声绘情。喜悦语气要轻快,忧伤语气要低沉,嘲弄语气要婉转。至于不同人物的性格语言,人物对话中的身份语言以及语境中的音响,也要力求形象逼真。②注重重音重音的作用是为强调某个词或语句,引起听者注意。如:牛把人触倒了。(强调原因)。牛把人触倒了。(强调对象)。牛把人触倒了。(强调程度)。重音不同,意思就产生变化了。有时重音的确定还应根据上下文的语意来确定。③顿挫有致停顿的作用有两个,一是朗读过程需要换气。二是使单音韵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停顿的形式有四种:a.文章段落之间转换需要停顿。b.句子停顿。c.换气停顿。d.根据表达的需要停顿,引起听者的注意和思考。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④掌握速度朗读的速度有讲究,当快则快,该缓则缓。张弛有度,快慢和谐。速度由作品的语意而定,有快、中、慢之分。a.叙述紧张场面或紧张的心情时应用快速阅读。b.那些感情没有突出变化的文字。比如叙述进程,说明文字与讲道理的部分,则用中速诵读。c.内容比较松散或比较难理解的语句,则用慢速阅读。这样,学生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懂得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等要领,通过反复诵读就可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

三、学生诵读的评价

教师要经常地正确地评价学生诵读,教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要给予针对性和中肯性的评价,读得好的给予热情地表扬和鼓励,不妥之处指出来,使之及时纠正。总之,语文诵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使之更深入地体味文章的思想情绪,领悟到文章的音乐美,韵律美和形象美。诵读教学运用得当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

作者:谭玉旺 单位:广西钟山县同古镇中学

第八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读”和“写”不能兼顾的情况,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升学考试又不会涉及朗读的内容,教师往往会在“读”与“写”的取舍中倾向于选择多进行“写”的训练。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进入初中以后,学生们越来越不愿意开口朗读,小学时活跃的语文课堂气氛到初中后渐渐变得没有了趣味。长此以往,学生的朗读能力将得不到锻炼,甚至可能渐渐退步,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的下降。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创作意图与美学价值,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声情并茂地进行朗读。

二、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朗读,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是一种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好方法。中国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自古以来就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朗读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且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随着各种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学法渐渐走入教学实践,但是无论如何改革,我们都应当明确,阅读能力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是教学改革的依托,因此,一定要充分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而朗读又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我们一定要充分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

三、加强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

(一)在教学中设计情境,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文字语言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进行直接感知,营造具有感染力的氛围是十分重要的。在课堂上,我们要多多创造机会,设置情景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热情参加到朗读教学中来。例如,在进行《钦差大臣》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造一个情境,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甚至表演,使学生边演边学,在理解故事脉络、人物特征的前提下,加深对这一课的理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能力的提升。

(二)教师进行示范,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会像小学教师一样为学生进行朗诵示范。因为,教师认为有教材配套的音像制品就已经足够了,课堂为学生示范朗读是没有必要的。然而,课堂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对学生而言会更加具有感染力,并且有更强的指导作用。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会非常努力地去模仿教师的范读,并且获得比跟随教材配套音像制品学习更好的效果。由此可见,教师的示范、指导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有很大作用,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例如进行余光中的《乡愁》这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进行配乐朗诵,富于感情地进行朗诵示范。接下来教师不要忙着让学生马上开始朗诵练习,教师要为学生分析诗歌的创作背景,使学生理解文章蕴含的意义,进而声情并茂地进行朗读。

(三)以多媒体为辅助,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在人们生活中广泛应用,当代学生对于图像、音乐等的领悟能力非常高。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多多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活泼有趣的情境,利用图片、音乐等渲染课文的情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使学生达到审美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双重提高。例如进行曹操《观沧海》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工具,为学生展现诗作中描绘的壮丽景色,进而使学生能够领会诗人描绘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壮美。

(四)注意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评价

学生朗读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评价,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朗诵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可取的地方,使学生明确哪里需要改进,扬长避短。教师同时还应该注意多多去鼓励学生,提高学生学朗读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在竞争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不断的训练中提高自身能力。例如在进行茅盾的《白杨礼赞》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让不参加比赛的学生做评判,既锻炼学生朗诵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对公平的认识。当然,在比赛的最后,教师还要做出适当的总结,使学生明确未来还需要改进的地方,使学生的能力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四、结论

朗读是一门艺术,它能赋予抽象的文字语言以全新的生命,它能为朗读者展开一个全新的世界。朗读,是一种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声音语言进行诠释的实践活动,它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增加积累,加深领悟,快速提高学生的语感。可以说,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不可替代的,它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朗读还能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我们在工作中要充分意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努力帮助学生开口朗读,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陈小芳 单位:德化县盖德中学

第九篇:初中语文引导式教学

一、引导式教学的概念

初中生的身心都处于稳定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心智在逐渐地走向成熟,其认知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水平,这时期的学生不再需要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喜欢自己探究知识,他们有着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有着一股什么都不怕的勇气,因此,我们不能够再继续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了,也不能推行“应试教育”的理念。在此背景下,新课改诞生了,新课改强调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式教学的核心含义就是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不再“主宰”课堂,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引导着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认知水平。引导式教学由四个步骤组成:自主学习、阅读教材、重点讲述、巩固演练。从这四个步骤中我们不难看出,引导式教学是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在这样一个学习环境中,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培养。

二、引导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自主学习。众所周知,自主学习就是给定学生一个课题,让学生自己寻找探究的策略和学习思路,然后按照自己所定的这一套学习方案来进行自我学习。但是自主学习有一个必要的前提,那就是必须要有一个教学目标做指引,这个教学目标就像是一个指南针,指引着学生的学习航程。自主学习从阅读和搜集材料开始,然后对材料进行整合、归纳和总结,最后提出结论并表达出来。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整理和归纳能力,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学生能够逐渐地了解并掌握新知识的基本结构。在语文教材的阅读中,我们要分为三个步骤:初读、细读、重读。第一步,粗略地扫描,了解文章大概;第二步,仔细品读,明白文章的主旨;第三步,针对文章中的重点段落精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文章所表达的内涵。可是有些学生却认为,阅读没有那么复杂,只用读一遍即可,所以他们常常忽略掉第一步的初读。其实不然,对于语文这门文科重点学科来说,初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初读,可以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学生可以了解到这一课的内容大致是什么,文章讲了个什么样的故事,属于什么类型的文章,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掌握的,这其实就相当于一次预习。经过初读之后,学生不会对这一课再感到陌生,不会在没有思路、没有条理的思维下进行学习,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了。针对那些没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我们应该引导他们正确地阅读学习,以便顺利地实现引导式教学的第一步———自主学习。

2.合作与探究。引导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合作与探究,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引下,互相帮助,密切配合。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和探究学习。小组内成员互帮互助,共同努力。小组外又可以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学习别人好的经验,反思自己的不足。例如,在教学《斜塔上的实验》这一课时,就可以采用合作与探究的方式。教师在上课前,进行一个小实验。教师拿出实验工具———“毛钱管”,即一个试管内装有羽毛和钱币,学生肯定会感到好奇,这时教师就可以向各小组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猜管中的羽毛和钱币哪个会先到达管底?”几乎所有的小组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肯定是钱币啊,这毫无疑问。”接着,教师让每个小组上台来亲自做实验,得到的结果却是,钱币和羽毛同时落地。而且,每个小组的答案都是一样的。学生惊讶不已,急于解开这个疑惑。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会积极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3.精讲点拨。教师在精心备课时,要把握住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要能够预知学生可能会出现疑虑的地方,依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找出那些容易误导学生的知识点,在课堂上进行精讲。例如,在教学《风筝》这一课时,学生定会有很多难以理解的地方。教师就可以针对一个重点问题进行精讲,这个问题可能也是大部分学生感到最困惑的难题,当然,这也是整篇文章的重难点所在。课文中结尾处有这样一句话“: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话本身就有一定的矛盾性,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作者说“倒不如躲到严冬中去”,那为什么又要“四周又明明是严冬……”你如何理解这句话?你觉得这其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这一问题触动到了学生内心的疑惑,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终于了解了作者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这句话看似矛盾,却正因为这矛盾,揭示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的愤慨之情。原来,鲁迅先生觉得自己无法补过,只能够一直沉重下去,这是一种无法摆脱的悲哀。这时的他只能够希望躲到严冬里去,不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样才能够忘却这一切。文中的“寒威和冷气”并不是指当时的天气,而是指心里的悲哀。当年的虐杀者与被虐杀者受到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之间都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但是现如今,虐杀者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为自己曾经的作为感到后悔,但是被虐杀者仍然无动于衷,已经全然忘却那一段历史了。虐杀者虽然已经觉悟了,但是却无法补过,这种悲哀让人不寒而栗。

4.巩固演练。在学生已经对课文知识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掌握之后,教师就要为学生安排巩固练习了。以往的巩固练习就是课后习题,这样的方式未免太枯燥。倒不如来一个有趣味的巩固演练方式,比如说,可以安排学生做一场辩论赛,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角色扮演,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演讲等等。当然,还是不能够完全地“抛弃”习题练习,教师可以设计出不同的题型,给学生新鲜感,让学生通过练习来进行巩固。

作者:李国茂 单位:四川省阆中市朱镇乡中心学校

第十篇:初中语文修辞教学

一、初中语文修辞教学现状

(一)教学指导思想对修辞教学的逐步重视和完善。《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纲领,是语文教师教学的风向标。将2001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与2010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改稿相比较,可以看到,2001年关于修辞的教学只需让学生“了解常用修辞方法”,而2010年的《课程标准》在列出常见修辞格的同时提出指导意见:不必进行系统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知识。新课标使修辞教学内容更清晰,并且不主张静态地讲授修辞的理论知识,更加注重让学生体会修辞手法在表达中的效果及提高运用修辞的能力。从初中语文教科书中也可以看出,在变更的文章篇目及课后思考习题上,都更加注重让学生领悟修辞手法对文章篇目的理解和情感体验,更加注重学生掌握运用修辞的能力。

(二)修辞的教学状况有明显改观。章熊先生曾指出:“现在的修辞教学,只剩下积极修辞,消极修辞不见了,把传统的修辞学砍掉了一半,就辞格而言,教学中又往往又是死抠概念,条分缕析,脱离语境,成为学生学习负担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罗正科老师曾在文中指出,多老师在教学中对修辞的教学未能引起足够重视,甚至根本没有涉及这一教学内容。自章熊先生在上世纪末指出修辞教学弊端至今二十余年,随着对初中修辞教学的大讨论,初中修辞教学已逐步改变过去教学中无修辞或只重积极修辞不见消极修辞教学的状况。

二、改进初中修辞教学的措施

尽管修辞教学较以前有很大进步和改观,但是在修辞教学的内容及教法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下面笔者就将对如何改进初中修辞教学进行讨论。

(一)限定修辞知识范围。修辞知识非常丰富,在初中阶段不可贪多,一定要有所限定。所传授的知识较小学的有所发展,同时为高中的修辞知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教师对于初中三年所讲授的修辞知识的安排,应心中有数,在了解小学和高中的修辞教学后,备课时不仅要对教材的单篇文本、整个单元进行备课,还要对这一学年乃至三年的修辞教学进行备课。结合教材的篇目安排,按照新课程标准,从教授学生认识修辞现象到提高学生运用修辞知识能力,进行恰当地安排。以七年级《木兰诗》为例,全文共三百余字,使用到的辞格有摹声、顶真、设问、层递、拈连、对偶、重叠、互文、夸张、借代等,在教学中,切忌让学生一一辨识这些辞格,设问和对偶辞格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已经学过,那么可以安排辨识另外的一两个辞格,如顶真和互文,在学会辨识辞格的基础上,还应着重让学生体会这些辞格的运用对于传情达意的作用。

(二)结合文章题旨情境。作文和说话的目的都是围绕题旨,文章的结构、运用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语言风格等都是为题旨服务的。那么,教师在教授修辞知识及引导学生运用修辞时,都应注意密切结合题旨。例如:七年级《黄河颂》文中多次出现“啊!黄河!”运用了呼告这一修辞手法,直接向黄河发出呼喊;“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多处采用拟人、比喻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极富感染力,赞美了黄河的气势及其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表现了中华民族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的题旨。吕叔湘先生在《漫谈语法研究》中指出:“修辞好比穿衣服。人体有高矮肥瘦,衣服要称身;季节有春夏秋冬,衣服要当令;男女老少,衣服的材料、花色不尽相同。总之各有所宜。修辞就是讲究这个‘各有所宜’。”吕叔湘先生这段话,不仅指出了修辞的作用,更指明了修辞的运用得讲究情境。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运用修辞不可为文造情,要文以适情,切忌因为答题的要求而刻意雕琢。

(三)讲读练结合,提高修辞运用能力。初中阶段学生,尽管词汇量有所积累,但限于逻辑思维处于发展阶段,还不完备,分析文本、领悟意旨时常停留于表面;在迁移运用时,出现词不达意或表达意思不符合客观逻辑的现象。为提高学生运用修辞的能力,除了单一的讲授外,也可以通过学生自己诵读作品,教师进行适当地朗读指导,让学生自己领悟文章在语体风格、遣词造句、辞格使用上的好处来。例如:鲁迅先生的《雪》是一篇课内讲读课文。文字简练,语言清新明丽,风格刚柔相济。笔者在讲授本文时,第一步让学生听诵读,第二步让学生进行诵读评价,畅谈启示,第三步让学生在组内进行朗读,最后诵读点题升华,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采用的不同句式,以及明丽及冷暗的词调,恰到好处地表现两种雪的特点和作者对两种雪寄予的情感。让学生真正理解修辞并具备运用能力,除了对文本进行分析、语言艺术的练习,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在造句和作文中正确运用修辞方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修辞知识的能力。

三、小结

努力提高初中教师修辞教学知识,让学生在初中三年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掌握修辞知识并能恰当运用,才可以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能力,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作者:彭莉 单位:广东省中山市西区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