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初中政治的应用4篇

初中政治的应用4篇

第一篇:先学后教模式在初中政治中的应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的放矢

为了实现“先学后教”,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问题情境,这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根本和基础,也是学生进行主动探究的材料。有了问题学生的探究也就有了内容,学生可以以问题作为出发点,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疑惑或者是不解做一个标记,当教师进行讲授的时候,这就是学生认真听的重点内容,可以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也就做到了“有的放矢”,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感受法律的尊严》中《我们身边的规则》的时候,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让学生了解规则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懂得什么是法律以及法律的特殊性。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一段关于闯红灯的交通事故的影像资料,之后让学生思考发生这些交通事故的原因是什么?你碰到过类似的情景吗?在问题的激发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合作学习。在自主探究中让学生动起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维;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视野得到了开阔,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积极地辩论和探讨,以获得真理和知识。教师以学生熟悉的“交通事故”作为教学内容,使学生充满现实感,并为学生的自主性发挥提供了条件,加深了学生的心理体验,充分认识到规则在我们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

二、充分利用学案,开动学生的脑筋

“导学案”是教师为学生准备的学习依据。在导学案中教师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都明确地给学生指出来了。学生通过对导学案的认真研究和思考就会掌握本课的学习知识。可以说,在导学案的帮助下,教师不用站在讲台上再滔滔不绝地讲授知识了。教师可以深入到学生中间,和学生一起探究知识,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有自己的学习过程,亲历学习过程,感受知识的习得。导学案中每个教学环节的设置都让学生一步步地走向了知识殿堂的顶端。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放。例如在学习《多元文化“地球村”》第一框《世界文化之旅》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导学案来学习丰富多彩的文化,让学生了解具有国家代表性的东西,了解世界文化人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或和同学的讨论,回味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也了解到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有着各自的标志和代表人。学生通过学习,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掌握了学习方法,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准备巩固练习,学知识强化技能

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后,学生需要做一定的练习题来进行巩固练习,以加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样做的目的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和理解知识,让学生可以灵活熟练地应用学习过的知识。经过学习、点拨和强化练习,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就牢记于心了。通过长期的坚持,学生就学会了自主探究和学习,养成了主动学习的好习惯。例如在学习《我们应尽的义务》的时候,学生了解到了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道德义务含义,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的关系。作为一名中学生这些也是学生应该遵守的义务。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进行巩固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例如列举各种义务让学生分辨哪些是法定义务,哪些是道德义务?我国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是什么?这些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学习过的知识,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巩固和掌握,让学生可以学过就达到“学会”的水平,更快地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

四、教师克制自己,给学生展示表现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习惯了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授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形成了教师主宰课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尽情地展现自己,使课堂成为教师的舞台。教师应该改变自己,克制自己,把课堂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表现自己的机会,给学生提供舞台。例如在学习《在承担责任中成长》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与人之间要相互承担责任?很多政治理论教师习惯用自己的语言去讲给学生,但是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把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主动地思考得到问题的答案,从而获得知识。学生通过探究完全可以理解到:“责任的产生归根结底是由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身份不同、角色不同,责任就不同。”这些答题要点。教师要让学生说出这些要点和关键词,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亲历学习过程,感受学习的快乐和获取知识的乐趣。在学习中,学生有了自己的舞台,教师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放,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五、结语

总之,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中,实现了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路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思考、探索、讨论,还有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课堂学习气氛也变的活跃起来了。课堂不再是教师独自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共同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作者:范深灵 单位: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古竹镇新智中学

第二篇: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政治中的应用

一、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合理选用多媒体技术

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不能一味地强调形式,而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自身能力等合理选用多媒体技术。首先,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政治教师在教学时要依照教材和时事等内容的变化来制作课件,使其更贴近教学内容。其次,政治教师要具有熟练操作多媒体软硬件系统的能力,因为课件制作是一个复杂、费时的过程,如果没有熟练的技术作保障,将会成为教师的沉重负担。再次,政治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为了体现自己高超的技术,眼中只有计算机而忽视了其他媒体的利用,不能只顾辅助手段的档次而忽视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其实,手段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为了上好政治课,选择媒体也应从实际出发,不应赶时髦,与其他学科盲目攀比,而要看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二、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要真正地理解所学知识,要从自己的已有知识出发,而且要在和谐自由的氛围中展开学习,这样的环境才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因此,在初中政治课堂上,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考虑到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普及,弥补了传统政治课堂中的一些不足,而且为教师提供了更好的教学平台,即教师可以通过多彩的画面、动态的视频来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系,并引起学生的自主思考,使他们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中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通过分析、讨论、交流等逐步获得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例如,在教学“历史的新纪元”时,笔者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历史知识回忆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发生了那些重大事件?哪些事件对我国的命运和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学生讨论交流后,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关于“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等内容的视频片段。学生从这些视频中更加清晰深刻地明白了这三次历史性的巨变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明确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通过这样的设计和安排,学生接下来的学习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运用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传统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不能够动态地展示事物的运动变化,或者事件的发展过程,因此,不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初中政治教学则能够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变枯燥为有趣,能够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教与学在动态的环境中顺利进行。比如,教学“世界文化之旅”这一部分内容时,课本中安排了几幅插图,但是不够全面,而且静态的图片无法生动地体现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学生也无法体会到它的这一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政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关于文明古国的视频、图片,使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各国的文明发展史,领略世界各地的风采。最重要的时,通过图像和视频的渲染,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很快掌握了本课的重难点知识。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解决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政治课堂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用最简单、最直观的手段让学生感悟和实践,它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可以避免大量多余文字的描述。例如,在进行七年级思品课“学会尊重体谅父母”教学中,我首先请学生以“父母对子女的爱”为主题作画,通过学生上台利用多媒体进行作品展示,让学生感受父母对子女深切的爱;接着通过发生在班级同学身上不尊重父母的故事,引发学生讨论——我们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引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作为子女,该怎样孝敬父母?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共识——应学会尊重父母,理解体谅父母,并让他们在交流自己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明白日常生活中要学会慰藉父母的重要性。由此将一个教学难点分散成三个知识点加以解决,学生容易掌握。最后环节,通过合唱歌曲《感恩的心》,使学生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常怀感恩之心,牢记父母给予的一切,学会用真情报答父母的辛劳和恩情。

五、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教学论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为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暴露疑问、困难、障碍、矛盾的过程和展示其聪明才智、形成独立个性与创新精神的过程。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初中政治教学的意义在于充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等。所以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教师要力求做到时间上有宽度,内容上有深度,活动上有广度,效果上有信度。同时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和实践,合理设计和开发,使之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进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王利芬 单位:河北省沙河市册井中学

第三篇:建构主义在初中政治中的应用

一、建构主义在政治教学当中的应用

1.1备教材

政治备课小组通过充分的探讨,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能突出重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导学提纲。导学提纲包括:(1)本课要求学生完成的教学任务。(2)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的问题(注:包括个人思考题和小组讨论题)。(3)围绕目标精心设计有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习题(习题数量不必过多,3~5题即可。但要统观全文,突出中心和重点)。

1.2备学生

课前根据学生原有水平与大纲要求预测学生可能遇到的学习障碍,针对性地设计解决方案。对于要课前编排的导学部分,利用课余时间召集学生稍作编排,或者交代事项让学生自由发挥。

1.3备课件

备至课件不仅是顺应信息化发展潮流,也是符合建构主义思想的一种内涵表达形式,从笔者的角度来说,信息化有助于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并且通过备课件,教师不仅能够清晰的了解到自身准备课程当中的知识点,还能够通过这些知识点检查自己在教育过程当中所阐述的论点论据,从而提升论据的“灵活”性,完善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过程。并且备课件可以保留教学信息,组建成数字化信息管理模式,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依据。

1.4课堂基本步骤和时间安排(导学式模式)

这里主要介绍一种比较常用的导学式教学模式,即设疑导读——讨论交流——适度讲解——练习反馈。主要特点是创设情境、启发学习、引导探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二、建构主义在政治教学当中的不足

中国儒家思想当中强调“天、地、君、亲、师”,儒家思想在中国盛行2000多年并不是糟粕,而是大部分人曲解了其真正地含义,当然本文的宗旨是强调建构主义,作者说儒家的意思就是要告诉大家“,师”之一字的重要性,何以为师“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师不必贤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讲究的就是一个“达者为先”,韩愈大家的《师说》当中的解惑,并非单纯的是指解学术之惑,更多是包含人生哲理之惑,也就是说在我泱泱中华,自古到今教学之前先教德,“无德而不成人”,所以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主要的作用是教育孩子拥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其次才是文化知识,而建构主义的理念是教师作为辅助工具,在孩子学习的过程当中起到帮助的作用,却忽略了教师对于学生思想的主导作用,这一点在思想政治当中最为常见,试问只引导在学术上做研究,而不能教育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政治观念,那么学生将来充其量只是个对政治了解的工具,而不是一个具有政治敏感性、思辨性和觉悟性的人,这样又有什么意义呢。可能会有人说作者危言耸听,建构主义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获得自由且富有思辨的能力,并不是像笔者所言的“忽略”式教学。那么笔者列举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反驳,第一,中国的社会形态是“关系社会”,在我国“关系”是大于一切的能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如果没有良好的人生导师,那么就不会知道“社会有多难”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靠着一肚子知识和满腔热血去闯社会,结果只有“头破血流”。第二,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人生导师,父母的行为会最大程度上的左右孩子的人生,建构主义当中提倡教师辅助,但是如果没有父母这样的人生导师给予孩子敦敦教诲,那么如何能让孩子正确成长呢?第三也是最大的问题所在,就是这一套理论的发明者是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这套理论应用的初衷是对于外国的社会形态和提升儿童的认知能力的理解,却被我国的一些专家引用,套用在我国的教学模式当中,要知道瑞士是民主主义,民主主义的思想核心是给予每一个人创造自由的机会,所以这套自由的教学主义更适用于外国,而对于我国的教学只能是喊喊口号而已。建构主义并不是不能在我国进行发展壮大,而是要走社会主义特殊路线,结合国情的进行发展,也就是说在构建建构主义时,一定要注意将建构主义的核心加上我国特有的思想传播方式,如此才能促使建构主义在我国发展壮大。而不是一味的套用国外理论,将中国学生作为教育转型的“实验”品,这样不仅仅毒害的是几代人的思想,而且腐蚀的也是我国的基础根基。

三、结语

事物的发展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事物的发展受到自然、人、社会的各项条件制约,所以教学并非是单一的某一种模式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建构主义的优秀核心在于辅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强大的学习辅助帮助学生完善“我要学”的思想,但是往往却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存在,在政治教学当中,不仅要教授学生先进的理念和优秀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一点是帮助学生获得政治思想的敏感与责任,这些都不是普通工具所能够教授的,而是要吸收人、社会、经验等具体的理念,这些理念正是从教师、社会、团体当中吸取而来,所以在面对初中政治教学时,我们要正确的使用建构主义加人文思想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快速成长。

作者:赵志清 单位:大庆市第五十五中学

第四篇:初中政治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一、现阶段政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现阶段,许多教师仍然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使政治课堂脱离社会实际情况,不能很好地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政治教学结合起来,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虽有部分教师已采用案例教学法,但仍不能很好地对其进行运用,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这些教师简单地认为,案例教学法就是简单地在课上举些例子,多让学生发言,虽会起到一定作用,但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这种方式没有从根本上改进现有教学模式,不能深入讲解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应做些新的尝试,大胆创新课堂,将案例教学完美应用于初中政治课堂之中,提高政治课堂效率,为我国培养新的四有新人作出贡献。

二、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案例教学遵循了新课标的要求,使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它是一种运用方便、效果明显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标要求下,有着独特的魅力与作用。笔者就案例教学在政治教学中的优势做了如下总结。

2.1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政治课的理论性相对较强,学起来枯燥、乏味,学生容易产生错误观点,即政治只需背些条条框框,给教学带来很大障碍。因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至关重要。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时事新闻,例如:讲到“创造生命的价值”时,教师可以列举一些典型例子,如“大学生毕业后自愿支持西部”,“感动中国的事例”等。这样的讲解会使课堂生动、真实,改变学生的错误观点,使学生更有兴趣学习政治,将政治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1]。

2.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一些相关案例,课上由学生分角色表演,学生身临其境,感触颇深。例如,针对现在热烈讨论的“老人摔倒后是否应该将其扶起”问题,教师可以先创设一个情境,分别由学生扮演老人和路人。过后,让表演学生谈谈感受:躺在地上的老人是什么心情,走过的路人看到这种情景心里的想法是什么,没有扶起老人的路人是否会内疚,最后扶起老人的那个人是否有过挣扎,如果有挣扎,又是什么战胜了自己内心的挣扎。再由其他学生分析其中问题,分析这中间涉及什么道德问题,有可能牵扯哪些法律问题,如果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会如何做。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是主角,可以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案例教学方式能够集思广益,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再说个不停,学生不再听到犯困,而是一起讨论,更容易启发学生思路。每个人都说出一个解决方法,学生之间可以更好地相互学习,教师能得到更多教学资源。

三、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并不简单,需要教师精心策划,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准备充分,做到心中有数,能够掌控全局。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提供一种案例教学流程。

3.1准备案例。

所准备的案例要有代表性,有明确的目标性,有深刻的启发性,还要有综合性与实践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深入理解知识点,查阅多种参考文献,对其进行挑选与编制。

3.2巧妙运用案例。

在案例教学中,案例不能应用于所有地方,教师应把握住引入案例的点。案例不能离开理论知识,教师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要对其做好引导。同时,案例不能代替基础理论知识,要注重二者的结合,分清二者的轻重。案例既可以放在知识点之前,又可以放在知识点之后。课上教师可以讲一些案例,然后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找些相关案例或分析教师找好的案例。

3.3讨论案例。

案例教学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学生不仅可以讨论案例,还可以对同伴的回答进行讨论。因为此环节中学生的作用极其重要,对于学生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是很好的锻炼,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梳理过程。但是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做好引导工作,不能使学生的讨论偏离主题[2]。

3.4做好评价工作。

对于同一件事情,大家都会有不同评论,学生对于每个案例的理解会有很大差异。教师要做好学生发言后的评价工作,对学生的错误观点要及时更正,更不能急于批评,而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于正确的观点,教师要给予肯定,并提出表扬,增强学生学习政治的信心。

作者:张娟 单位:江苏省泗阳致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