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妇产科手术的影响分析

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妇产科手术的影响分析

剖宫产是当前临床常用生产手段,但是由于需要开腹进行,存在引发产妇近期及远期并发症的可能性,对产妇术后康复不利。为进一步探讨不同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妇产科手术造成的影响,选取本院95例再次妇产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现将相关报告作如下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3月~2013年6月剖宫产术后再次妇科手术患者95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初次剖宫产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7例)与观察组(48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2~43岁,平均年龄(29.5±4.4)岁;观察组患者年龄24~45岁,平均年龄(30.2±4.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以上两组患者初次剖宫产时均行硬膜外麻醉。对照组患者在初次剖宫产时采用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于腹部行纵切口进行手术;观察组患者初次剖宫产手术采用新式改良剖宫产术,于切开皮肤后依次分离皮下脂肪并剪开筋膜层,进行腹直肌钝性分离,行腹膜、膀胱子宫反折腹膜纵向切开,后按照传统手术方法进行子宫手术操作,最后依次缝合腹膜、筋膜层、皮下脂肪及皮肤。在患者再次进行妇产科手术时,严格按照患者病情实施对症治疗,同时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手术耗时、术中出血、术后排气及切口感染情况。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再次妇产科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切口感染情况,记录两组患者腹腔粘连情况。

1.4疗效判定标准

腹腔粘连分级判定:0级表示无腹腔粘连情况;Ⅰ级表示切口同网膜粘连较少,且易发生分离;Ⅱ级表示存在多处粘连,且分离过程中有溢血情况;Ⅲ级表示粘连面积>60%,分离较为困难,会出现严重出血;Ⅳ级表示粘连面积为70%以上,且粘连紧密、分离困难。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再次妇产科手术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腹腔粘连情况对比

观察组腹腔粘连0级12例,Ⅰ级15例,Ⅱ级18例,Ⅲ级3例,Ⅳ级0例;对照组腹腔粘连0级4例,Ⅰ级11例,Ⅱ级23例,Ⅲ级6例,Ⅳ级3例,观察组患者腹腔粘连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当前麻醉方式、手术操作水平有效提升及社会观念逐渐转变的情况下,剖宫产率呈现上升趋势,而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发生率也有所提升,且容易发生腹腔粘连情况,造成再次妇产科手术的难度上升,降低了手术成功率。另外,在腹膜无法快速愈合的情况下,受到挤压、失血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多种炎性反应,严重影响产妇康复及预后。临床以往采用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后患者住院时间相对较长,且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几率较高,同时也可能会引发产妇近期或远期并发症,对患者性生活及预后影响较大。新式改良剖宫产术借助于腹腔镜技术,依照患者阴道生理特点进行手术操作,对患者造成的机体损伤较小,同时并不会影响患者腹腔及盆腔正常生理结构,患者恢复时间短且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低。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初次剖宫产采用新式改良剖宫产术,结果表明观察组再次妇产科手术时间耗时短于对照组且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腹腔粘连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新式改良剖宫产术可有效缩短再次妇产科手术耗时、有效减少切口感染发生率及腹腔严重粘连情况,同时并不会对再次手术产生较大影响,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作者:李红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