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

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本文在阐述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主要围绕文化传承视域下的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路径进行探索,以期可以促进古代文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繁衍生息过程中,积淀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是丰厚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更是经过历时考验的文化精华,每一位人文工作者都有责任、有义务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学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让现代人所接受的形态,是联结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的桥梁与枢纽,在学习文学知识、解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能与古人同悲喜,并会受到精神上的熏陶与感染,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中,怎样调整古代文学教学理念与内容,正确精通地解读传统文化经典,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提升国家软实力,为伟大中国梦的早日复兴提供精神力量,这成为该领域最新的研究课题。

1“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现状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是一门基础性较强的课程,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帮助其树立正确三观的过程中,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各个历史时期,教育工作者都对其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发展到现在,该门学科的理论体系已日趋完善,对于培育优秀专业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面对瞬息万变的形势发展,在引领学生思想成长方面尚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问题。

第一,教学理念存在着偏差。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教育思潮大量涌入我国,对高校中文专业教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相关课程一味强调了构建完善理论体系的重要性,却忽略了文学的多元化特征。在实证方法、量化分析等方面,西方教育理念具有科学、严谨等优势,对于引领教学摆脱旧式教育模式、改变谨守门户的陋习、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来说,的确能发挥出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过于放大“概论”、“通史”重要性的教学,内容必将是空洞、虚浮的。在这样的课堂中成长起来的学生,能对古代文学的宏观理论高谈阔论,在具体文本面前,却连最起码的字句都不能做出精确解释,更不能引经据典地进行深刻解读,这一现象向学科教学敲响了警钟。

第二,课程建设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机。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课程改革,许多传统课程被压缩,受重视程度越来越轻。古代文学课是一门基础性较强的课程,课时量得不到保证,教学进度与效果可想而知。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怎样提升教学效率,这是古代文学课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尤其是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会将更多的精力用于专业技能、计算机、外语等课程,使学生在短暂的学习时间内获得更多的资格证书,帮助他们增加就业筹码。在这种情况下,古代文学课受到冷遇,严重削弱了其人文教育价值与功能。

第三,学生的古诗文素养较弱。

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古老的传统文化也历经了痛苦的洗礼,在近两个世纪的社会变革中,传统文化并没有体现出应有的生命力,在社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传统文化缺失的现象。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有着巨大的包容性,否定传统将会使精神家园失去依托,尽管在党和国家的正确引导下,传统文化以崭新的姿态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但高校师生长期以来形成的知识结构却难以在最短时间内发生彻底改变。从现阶段情况看,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古诗文阅读量明显不足,再加上他们所接触的都是一些浅显易懂的内容,在学习古代文学过程中,在繁体字、竖排本面前难免会显得无所适从,哪怕再优秀的篇章也难以激发他们的兴趣,情感熏陶、心灵浸润更是无从提起。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使学生理解哪些文学理论知识,是否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教材中未涉及的知识点,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对教学效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文化传承视域下的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建议

本文在阐述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主要围绕文化传承视域下的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路径进行探索,以期可以促进古代文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具体如下:

2.1以分组讲述开展教学,促进学生掌握情况提升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灌输式、说服式教学受到了他们的排斥,却乐于把自己的观念与他人分享,希望课堂中能留下思维碰撞的痕迹。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要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不再被动地听,而是积极地讲,这种方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为了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念,他们会合理地利用课余碎片化时间,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灵活调用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尝试从不同角度理解文本。通过分组分人讲述,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都会得到显著提高。当然,要想真正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特征了如指掌,合理划分学习小组,有针对性地为每个小组布置学习任务,细化到每一个成员身上。为了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教师不能把自己视作旁观者,可以与学生一起制定周密的学习计划,营造轻松、融洽的学习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以欣赏的目光评价他人的观念,在与他人交换思想过程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2.2合理利用现场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体悟掌握

从目前情况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并为此付出了不懈努力,进行了大胆有益的尝试。此项工作也应渗透到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活动中。如,讲律诗时,可以组织学生走进当地诗词协会,让他们拜访一些专家、学者,从不同侧面加深对律诗的理解,领略到律诗的别样魅力。再如,讲明清小说时,可以组织学生到文联进行交流,与区域内小有名气的作家进行交流,或是请他们到学校为学生带来精彩的主题讲座,从塑造人物形象、分析小说特点等方面入手,使学生对小说这种文体产生更加透彻的了解,也能学生了解当前小说的创作与发展情况。通过这种方式,将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当然,这对教师综合能力来说,无疑也是一种挑战。明清小说之类的教学内容,是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载体,却被学生看成可有可无的内容,无法与外语课、专业课相提并论,很难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准确把握学生基础与能力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通过与经验丰富的学者、作家的交流,请他们解答自己心中的疑惑,对古典文学产生全新的认识,能在流行与古典之间进行对比,找到二者之间的契合点,使传统经典文学作品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拓宽视野的同时,积淀丰富的文学知识。

2.3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古文学教学有效性

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也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在新的形势下,许多教师却依然坚守着三尺讲台,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教学格局始终未被打破。当代大学生是与网络共同成长的新一代,网络与移动终端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灌输式、说服式教学的弊端也暴露无遗。因此,所有教师都要意识到,大学生是先进信息技术的追求者与迷恋者,一味沿袭传统教学方法,必将受到他们的排斥,即使学生能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他们的心也早已飞出了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借助于多媒体,可以最大化地提升教学效果。在正式踏上讲台之前,教师要深入解读教材,想办法将晦涩难懂的古代文学作品转化成图片、歌曲等形式,带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以来演绎传统,为他们理解文本提供辅助。如,学习苏轼的词时,可以为学生播放王菲的《水调歌头》,让学生感受到苏轼的豪放飘逸、清丽典雅,为他宽阔的胸襟、执着的追求所折服。再如,学习岳飞的词时,让学生欣赏《满江红》微视频,在铿锵有力、令人热血沸腾的音乐伴奏下,使学生感受到岳飞的忧国忧民之心,感受到他苍凉悲慨的激情,产生震撼心灵的效果,使学生从古典诗词中领略到别样的美。

2.4注重传统文化知识的融入,实现文化传承与教学的结合

面对古代文学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扮演着文化传承人的角色,不能只是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还要挖掘出蕴含于文本当中的传统文化精神,避免滋生急功近利思想。尽管古代文学作品历史跨度较大,涉及到的人与事与现实生活存在着遥远的距离,学习具有一定难度,但对其进行解读与学习,会改变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具备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领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提炼出古代文的文化精华。单看爱国情怀,既有忧国忧民的悲情,也有矢志不渝的决心,既有前仆后继的毅力,也有为国捐躯的凛然。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相类似的内容串联起来,为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教学产生抓铁有痕的效果。再如,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其中所蕴含的自由精神,对中国文人的独立与自主划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即使身处战乱与分裂之中,文人墨客的内心仍是坚定的,他们不会过多计较个人得失,以任率豁达的心境面对生活,进一步理解“魏晋风度”内涵与精髓。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与当下社会所宣扬的自由不羁进行对比,对自由与豁达产生深刻理解。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可以设计一些互动式教学环节,或是以不同的主题进行教学,如诚信、民主、爱国等,让学生在读、演、辩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使优秀的文化精神得以传承。

2.5鼓励学生进行诗词曲赋的文学创作

在传承古代文学的过程中,文学创作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领学生创作诗词曲赋,切实感受到文学创作的不易,从内心深处升腾起快乐与自豪感,也能进一步把握古人的创作心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将杰出的文学家或历史人物当成自己的榜样,能像他们一样以乐观豁达、百折不挠的态度面对人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大学生即将奔赴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他们的综合素养、精神风貌将会对社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关系到伟大中国梦能否早日复兴。要以欣赏的目光面对学生的作品,通过正确的引导与鼓励,使他们的创作之路愈走愈宽,潜移默化中,学生自然会与古人产生共鸣,领略到创作的独特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变得“腹有读书气自华”。这就向一线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以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面对古代文学教学,摆脱传统思想的桎梏,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以自己的行为来传承传统文化,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启迪,视野得到拓宽,心胸变得豁达,领略到古典文学作品的韵味。

3结语

古代文学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积淀,蕴含着大量宝贵的精神教育资源,无论是“诗史”还是《硕鼠》”无论是《满江红》还是《牡丹亭》,都是对公平正义的叩问,体现出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但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为了帮助学生增加就业筹码,高校教育将更多的精力倾斜向专业课教学,弱化了古代文学教学的价值与功能,与传承优秀文化脱节。因此,要以新思路面对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灵活选择教学策略,将其与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合为一体,在分析文本过程中挖掘传统文化因素,使古代与现代文学间的裂痕得到弥合,从经典文学作品中提炼出最有活力的内容,完成知识传授与能力提升之间的转化,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学会古为今用,为世界文化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白宪娟.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性教学改革研究[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9(01):62-64.

[2]朱艳波.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四个“注重”[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1):106.

[3]梁建蕊.民办本科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探讨[J].文学教育(上),2017(11):55-57.

[4]王有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设想——评《中国古代文学与教育之关系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6(12):138.

作者:李彩虹 单位: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