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公共图书馆助力文化扶贫实践探析

公共图书馆助力文化扶贫实践探析

摘要: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扶贫工作向来受到重视,而随着《“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出台,近年来我国各地纷纷开展了文化扶贫探索。基于此,本文将简单分析公共图书馆助力文化扶贫的特点、文化扶贫现存问题,并深入探讨公共图书馆助力文化扶贫的策略选择,希望研究内容能够为文化扶贫工作的更好开展带来一定启发。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文化扶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前言

脱贫攻坚任务中文化扶贫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直接关系着基层民众文化素养和知识技能提升,通过对基层民众文化需求的满足,扶贫工作可实现进一步推进。在文化扶贫中,各地公共图书馆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为保证这种作用的更好发挥,正是本文围绕公共图书馆助力文化扶贫实践开展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二、公共图书馆助力文化扶贫的特点分析

(一)地方色彩浓郁

我国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地域空间特征,各地公共图书馆存在特色的文化资源库及相关服务,这使得公共图书馆参与文化扶贫往往具备浓郁的地方色彩。以山东省图书馆为例,受当地深厚的儒家文化积淀影响,山东省图书馆围绕农村留守儿童开展了数字国学体验教室活动,本土文化的魅力得以通过文化扶贫传达给农村留守儿童,文化扶贫的精确程度和具体效果可由此得到保障[1]。

(二)注重合作与结对

作为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文化扶贫不仅需要得到公共图书馆的支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也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其参与文化扶贫需要强化与各类文化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合作,以此弥补自身在人力资源、资金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同时,与贫困地区开展结对帮扶式文化扶贫,即可更好提升这一工作的针对性,精准文化扶贫可顺利实现。在合作与结对下,公共图书馆可更好借助外力开展文化扶贫工作。

(三)注重帮扶特殊群体

现阶段我国拥有8500万各类残疾人,生活在部级贫困线以下的残疾人达1500万以上,受身体、精神缺陷影响,残疾人更容易致贫返贫。在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扶贫工作中,对残疾人的精准帮扶向来受到重视,如建立残疾人阅览室、口述电影文化活动、智能手机使用培训活动等,这种对特殊群体帮扶的注重使得公共图书馆文化扶贫工作更具实效性[2]。

三、文化扶贫现存问题分析

(一)公共图书馆自身发展不足

在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扶贫工作开展中,公共图书馆自身发展不足往往会影响文化扶贫效果,如发展不均衡、资源存储空间不足。发展不均衡源于不同地区存在的教育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信息资源获取难度以及公共图书馆获得资源支持差异,虽然近年来我国各地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设施、服务能力、服务内容提升显著,但部分偏远地区的公共图书馆仍存在经费有限等问题,由此产生的城乡文化鸿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缺乏现状必须设法得到处理;资源存储空间不足指的是公共图书馆有限存储空间与馆藏文献资源不断增长的矛盾,这种矛盾对文化扶贫工作开展造成的制约也需要得到重视。

(二)专业人员与相关支持存在欠缺

公共图书馆参与文化扶贫还会出现专业人员与相关支持缺乏问题,专业人员缺乏主要是由于参与人员以图书馆员为主,但由于文化扶贫工作往往会涉及数据采集、文献挑选、物流运输监管等业务,图书馆员因身兼数职在有限精力下无法较好满足文化扶贫开展需要;相关支持缺乏主要体现在资源提供方面,在提供文献资源的同时,文化扶贫还需要设法提供阅读环境和阅读设施。此外,不同图书馆借阅系统、编目加工系统存在的差异也会影响文献资源的系统调拨,而由于同时存在繁杂的数据调出调入手续,扶贫文献借阅时效性很容易受到影响,系统数据不匹配问题也很容易出现,文化扶贫效果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无法得到保障,技术和资源支持必须设法强化[3]。

(三)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低下

近年来我国各地公共图书馆围绕文化扶贫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同时,政府在公共文化设施建立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资源,但围绕现有的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利用率低下的问题较为常见,这主要是由于村民的文化需求与公共图书馆提供的文化扶贫内容不相符。在现阶段文化扶贫工作中,很多图书馆仍奉行传统的粗放式帮扶模式,这种情况下开展的文化扶贫往往难以引起目标对象兴趣,农家书屋很容易出现这类问题,如书籍老旧、分类不合理等,完全脱离农村生活实际书籍很多时候也大量存在于农家书屋中,由此催生的书籍选配等问题必须得到重视。

(四)文化程度偏低、文化脱贫意愿不强

除上述问题外,贫困地区居民文化程度偏低、文化脱贫意愿不强也会影响公共图书馆的文化脱贫工作开展。文化程度偏低使得贫困地区居民更习惯通过代际传递和经验进行知识积累,在传统观念束缚、较低的外界知识接受程度影响下,很多贫困地区居民缺乏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动力;文化脱贫意愿不强也会阻碍文化扶贫工作开展,这会导致居民缺乏脱贫致富的力量源泉和内生动力,进而阻碍文化扶贫工作顺利开展。

四、公共图书馆助力文化扶贫的策略选择

(一)开展阅读推广示范服务点建设探索

为保证公共图书馆更好助力文化扶贫,必须设法解决公共图书馆自身发展不足,具体可从建设阅读推广示范服务点入手,公共图书馆可通过参加阅读推广示范服务点,实现欠发达地区县、区级图书馆与省、市级图书馆的联合,由此接收省、市级图书馆的配送图书,欠发达地区县、区级图书馆的服务效能即可大幅提升,图书利用率提高、文化扶贫工作推进可获得有力支持,省、市级图书馆的外借服务效益也可随之提升。此外,还需要关注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以此共建共享图书馆区域资源,即可更好助力于文化扶贫工作,结合阅读推广示范服务点和图书配送,即可开展大覆盖、大循环、大服务模式的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探索,由此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文化站等流通点设置阅览专架,全民阅读的覆盖面拓展、文化扶贫的更好推进即可顺利实现。

(二)强化多元主体协同并建设动态管理机制

公共图书馆助力文化扶贫还需要关注多元主体协同的强化,这一强化需依托政府发挥的主导作用,保证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作为文化扶贫的组织者,公共图书馆需要认识到单靠自己的力量无法完全满足各地区需要,因此,公共图书馆需要强化与政府组织、民间团体、企事业团体、公民个人的合作,以此实现文化扶贫方式优化,充分激发第三方资源活力,打造基于利益共同体的文化扶贫运作机制,文化扶贫可由此在公共图书馆支持下不断向精准扶贫方向发展。在多元主体协同强化的同时,公共图书馆还需要关注动态管理机制建设,以此保证公共图书馆能够较好实现对扶贫项目进展的跟进,同时,能够与扶贫对象保持紧密联系。通过动态管理,公共图书馆参与文化扶贫即可更好实现对扶贫对象权益的保障,文化扶贫理念的更好践行也可同时实现,由此动态记录跟踪文化扶贫工作信息,公共图书馆即可在不断实践中更好助力文化扶贫。

(三)精准识别文化扶贫对象

为解决上文提及的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低下问题,公共图书馆在文化扶贫工作中必须做到对文化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结合经济扶贫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识别方式,公共图书馆可在文化扶贫工作中与各地政府部门沟通,申请相关数据使用权限,以此弥补自身在资金和人力方面的欠缺。结合实际调研可以发现,现阶段政府与公共图书馆在文化扶贫领域的合作更多体现在资金申报层面,在实时对接和更新扶贫数据方面存在欠缺,无法开展贫困群体内部个性化人口识别过程的问题很容易因此出现,这种情况下的文化扶贫很难吸引群众的持续关注,也无法深入引导贫困群众。因此,公共图书馆必须进一步强化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并结合实际需要开展扶贫信息调查小组建设,可由省、市级图书馆抽调部分人员开展贫困地区经济情况、特色文化的摸底调查,以此通过收集到的信息针对性制定文化扶贫策略,同时,与政府部门进行信息共享,以此强化公共文化基础薄弱地区的相关建设,结合明确划分的扶贫建设目标,文化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即可进一步提升。在具体调查过程中,公共图书馆必须充分发挥创新意识,不仅需要关注工作收入、文化程度等基本数据,同时,还需要通过调查了解群众的兴趣爱好、致富经验等信息需求,以此打造文化扶贫对象数据库,并对相关内容进行动态更新和管理,文化扶贫工作即可进一步推进。

(四)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扶贫活动

为保证公共图书馆能够更好提升文化扶贫有效性,依托各类活动开展的文化扶贫必须得到重视,这种探索应以“造血功能”培育为重点,设法实现正向文化价值观念的树立,可持续扶贫的推进可由此获得支持。具体可开展“图书馆第一课”“好书有约”“老年信息素养培训”等活动,如“老年信息素养培训”需关注贫困老年人的智能手机使用培训。还需要设法抓住互联网机遇,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文化培训,如通过APP、微信、电子借阅机,实现文化扶贫活动、展览、讲座等优质资源的推广,以此为贫困地区居民提供实用、有效、新颖、即时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高质、高效、智慧化的文化服务可由此提供。此外,依托信息技术的一站式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也需要得到重视,各类信息共享工程属于其中关键,公共图书馆可由此更好为贫困地区居民提供文化脱贫支持,城乡信息鸿沟破除、知识资源的获取门槛降低、基层民众的信息获取渠道拓宽也可同时实现。

五、结论

综上所述,公共图书馆能够较好助力文化扶贫。在此基础上,本文涉及的开展阅读推广示范服务点建设探索、精准识别文化扶贫对象等内容,则提供了可行性较高的文化扶贫工作路径。为更好开展文化扶贫工作,公共图书馆还需要关注专业人员队伍建设、相关监督与评价机制建立。

参考文献:

[1]汤玲玲,王梦露.文化精准扶贫视角下图书馆阅读推广转型路径研究——以福州地区部分县级公共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0(11):117-122.

[2]崔薇,张兴旺,秦晓珠.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发展策略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0,40(11):122-124.

[3]李函书.基层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探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19):167-169.

作者:张宝琼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