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公共管理教育完善

公共管理教育完善

一、转变公共管理观念,普及公共管理意识

尽快扭转我国公共管理意识薄弱、公共管理观念严重滞后的问题,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公共管理教育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说它重要,是因为公共管理观念、意识是公共管理学科的基础和灵魂,是公共管理实践的指导和方向;说它紧迫,是因为公共管理意识薄弱、公共管理观念滞后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和妨碍了我国公共管理现代化的进程。转变公共管理观念,普及公共管理意识,核心是解决公共管理观念的科学化和公共管理意识的大众化。具体包括:大力提高对公共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科学的公共管理观念,突出公共管理的“公共精神”和管理的“科学意识”;在全社会的层面大力开展公共管理意识普及教育,努力提高全社会的公共意识和管理意识,倡导以科学态度对待管理科学。当前,特别需要强调以下观念:管理是科学—管理和管理科学是广义的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象对待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那样,把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加以深人研究、认真学习和科学应用。管理是生产力—管理作为一种职能,存在于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一切方面。同样的投人,不论是物资、资金、人力,还是时间,由于管理水平的高低不同,直接影响到效率和效益。从事管理活动的智力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重要要素;先进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手段是现代生产力的重要构成部分;科学的管理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管理水平是生产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其重要表现。因此,加强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应成为各行各业的努力方向。政府和其他公共管理机构也应注重管理的效率和效益。管理是服务—管理通过实施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等职能,为群体活动服务,为组织目标服务,为管理对象服务,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服务,为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服务。

二、密切关注、紧密结合我国公共管理实践

公共管理(M以)教育的最大特点和基本原则就是其强烈的实践性和现实应用性,努力培养一大批了解国际惯例、适应中国国情、既有理论知识又懂实践操作的公共管理人才是其基本目标。因此,在一些发达国家从事公共管理教育的师资中,有许多公共管理部门的资深人士兼职。我国公共管理(M以)硕士培养纲要也特别强调这一点。公共管理教育增强其实践指向,既是国际潮流,更是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的强烈要求。制度、体制是规范化管理的基础。程序、制度是科学管理的显著标志。任何管理都是在一定的体制和制度环境下运作的。目前,我国公共管理正处于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向着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管理发展的新阶段。不合理的管理制度、体制要改革,有缺陷的管理制度、体制要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管理体制和制度要用规范的形式固定下来,同时管理实践中的行之有效的新做法、新经验,需要不断总结并使之制度化。公共管理教育要努力适应这种要求,改变传统的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技能培养的经院式教学,要紧紧围绕我国公共管理实践,充分发挥政策咨询、理论指导、经验总结、技能培养等智力支持的作用,促进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和规范化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管理者素质

要十分重视面向社会、面向在职干部的公共管理教育和培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呼唤管理创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迫切需要科学管理。不仅如此,中国即将加人WTO,更呼唤着管理的革命。为迎接“人世”,各级领导干部、管理者要做的一件重要事情,就是彻底转换脑筋,改变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尽快学习并掌握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管理模式,跟上时代的潮流。朱总理多次呼吁加强科学管理。早在1985年,他就在《管理现代化》一书中指出:全党全国最困难最神圣的任务是搞好管理。他希望作为一个已经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的国家,从现在开始就迈人政府决策超前、管理严格规范的法治轨道,而不至于走太多的弯路。在2000年初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他又强调指出:“中央关于改革和发展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国家的一些主要法律法规也已经公布,国务院对今年的政府工作也有了具体部署。要把这些真正落到实处,实现各项目标,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其中关键的一点是一定要切实从严治政,在全面加强管理上下工夫。”他又说:“管理是一个老话题,但还必须大讲特讲。因为我国在管理方面的问题还远没有解决。”“全面加强管理是当务之急。目前,生产、建设、流通以及其他各个领域普遍存在着的管理松懈、纪律松弛、制度形同虚设、工作秩序混乱的现象,严重影响到中央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阻碍着各项改革的顺利推进,已到非下决心整治不可的时候了。”的确如朱总理所说,我国各方面的管理很不如人意。2000年的几期《隙望》周刊曾透露,国有企业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亏损高达80%。国家经贸委的一项调查也表明,国有企业搞不好,60%以上的原因是管理松弛,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对企业的领导班子管理不严。而且不仅是国有企业,金融领域的管理混乱造成的资金损失也让人触目惊心。管理不善还是导致中国生产领域频繁发生事故的重要原因。据国家经贸委安全生产局介绍,目前中国每年因缺乏安全生产知识和执法不严、管理不到位所发生的意外死亡人数就有约10万人,近年来仍呈上升趋势。可见,抓好严格管理是中国最迫切的需要。而要搞好管理,就必须加强教育和培训。许多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大多从业务岗位被直接提拔到管理岗位,加上长期以来国人不重视管理,甚至认为管理是“万金油”,仅仅是经验而不是科学。因此,不重视管理、不懂得管理、不善于管理,是许多管理干部的通病。加强对管理干部的教育和培训,不仅限于MPA学位教育,还应包括面向社会的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如开办电视专题节目、建立公共管理教育基地、有偿提供专题咨询、实行校企联合促进管理转化为生产力、有选择地聘任院校管理学专业教师充当政府的义务管理顾问,等等。教育和培训的内容不仅要包括公共管理的原理、方法和技术,更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强化公共管理理念,特别是公共管理的公共意识、责任意识、监督意识和科学管理意识等。教育和培训要突出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就是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有关公共管理的教育和培训,必须结合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实践,面向社会急需,着重解决什么是公共管理、公共管理都管什么、怎么管以及管理者需具备怎样的素质,等等。为此,应首先改革教材,提供适合MPA学习的蓝本;严格规定和审查任课教师资质,达不到MPA专业学位要求的教师决不能上岗,更不能在课程设置和教师配备上搞消极平衡,因人设课甚至迁就平庸;提倡专职教师以合适的方式到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兼职,鼓励有实际经验的管理专家在教育和培训中兼课。同时,应实行开门办学,增加实践课和案例课比重,还应逐步建立公共管理案例库。

四、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一)优化教学内容

公共管理学的教学内容是其课程改革的核心。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三个要求考虑:第一,公共管理学的教学内容要新。公共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与公共行政改革密切相关。因此,公共管理学则必须反映出公共管理日新月异的变化。首先要反映出我国公共管理的实践,注意总结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经验并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尤其要反映并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管理体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而发生的新变化、新进展;其次要对部门行政和地方行政给予特别的关注。在笔者看来,借助于M以专业设置的契机,到了深化研究部门行政和基层行政的时候了;再次要关注国外公共管理学发展的新动向、新成果,在教学内容中给予及时的总结概括。第二,公共管理学教学内容的学科特点要突出。公共管理学的重要特点当属其应用性。因此研究静态组织理论只是公共管理学的一个方面,它还包括对具体动态行政行为的研究。故而,对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行政案例的分析都应在公共管理学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第三,公共管理学教学主体要在教学内容上形成自身的特色。这样的教学主体在我国有各高等院校的公共管理专业,有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管理学院等。由于国内公共管理学课程体系的雷同,导致了其教学内容也大同小异,缺少自己风格。从有利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角度而言,大而全并非良策。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管理学院针对在职管理干部培训的教学内容,应与各高等院校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有所区别,在共同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前提下,前者应更多强调岗位针对性,后者应更多强调系统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各高等院校的公共管理学专业,在核心内容相同基础上,教学内容和研究方向也应有所侧重,形成各自的优势与风格,有助于在优势互补中促进研究的深人。如国外有些大学公共行政学倾向于城市公共行政,而有的则倾向于农业地区的公共行政;有的侧重于政府部门会计、公共财政与公共预算,而有的侧重于某一专业或行业的公共管理等。这对我们应是一个重要启示。

(二)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传授教学内容的重要条件。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和思维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弥补课程体系设计和内容安排上的不足。针对目前公共管理学教学方法过“死”、比较单一的现象,我们认为关键还是如何处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这里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教师如何正确引导、怎样讲和学生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怎么听的问题。其实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更多的应是“启发”而非“灌输”,保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与沟通。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借鉴一些单位的教改成果,下列教学方法由于在教学活动中行之有效,值得推广:

1、“研究讨论式”教学法。教师按照教学要求从拟讲内容中抽出若干重点,作成具体讨沦题目布置给学生,并指明相关资料信息供学生独立研究时参考。学生则被要求积极参与,大量掌握信息,深思熟虑,写出讨论提纲或文稿。最后大家集中讨论,教师归纳总结。这种方法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归纳总结能力;要求学生既要有掌握、处理信息的能力,又要有独立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此方法有助于集思广益,互教互学,宜用于公共管理学专业本科段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

2、“专题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要求打破按照学科体系进行系统性和完整性讲授的传统做法,突出重点,着眼难点,关注疑点。教师讲授的专题往往是本学科中最基础、最核心或最受关注的内容。如目前我国有些高校开设的专题就有中外公务员制度比较专题、行政决策专题、政治哲学专题、领导艺术与实践专题等等。但它并不排斥学科的系统讲授,而只是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于融会贯通之中突出重点内容、难点问题,以及学科前沿问题。此教学法与“研究讨论式”教学法一样,多用于本科生高年级和M以专业研究生层次的学生。

3、“开放式”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是一种极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它实现了两个突破:第一,突破了教材的局限。通过角色模拟(设置“实际情况”,学生承担不同“角色”,按照“角色”要求拿出方案或提出观点)、实地考察(短期内的参观走访)、亲身实习(较长时间有目的地进行实践操作)等三种方式拓宽了学生知识来源渠道,增加了能力培养途径,克服了一般教材内容上的不足。第二,突破了课堂的局限。相对“课堂式”教学,以上三种方式不再拘泥于单一课堂环境,大多属于场景教学。“开放式”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取得直接经验,而且还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及时弥补。但是运用此法要重视实际效果,反对形式主义和搞花架子。

4、“案例分析”教学法。案例分析既是本文前面所讲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是给定出一种公共管理活动,这种活动被当作已经发生且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仔细阅读其中每一个细节,通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分析意见或结论。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形成分析具体实践问题的能力。目前国内公共管理学教学中,公共管理案例分析虽还在探索时期,但其显著效果早已为人们所公认。当然这些教学方法并非十全十美,各有优缺点,在运用时必须考虑到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乃至教师间差异等因素,慎重选择。同时要注意教学方法并非单一孤立的存在,完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多种方法加以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