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公司治理论文范文

公司治理论文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公司治理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公司治理论文

第1篇:公司治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课程教学;公司治理;改革策略

随着公司治理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深化,“公司治理”这门课程已经发展成为兼具实务性与学科知识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但在当前具体的课程教学实践中,传统教学模式还占据主要位置,其相对单调固化的教学方法难以跟上公司治理学科自身的迅速发展的要求,同时还严重制约了课程本身所具有特点的发挥。因而及时改革“公司治理”课程教学方式与手段势在必行。

一、“公司治理”课程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公司治理”是一门兼具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理论范畴与知识的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到目前为止,公司治理作为一门学科,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之中。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还未能形成一个一般可接受的分析框架,理论体系还在不断完善过程中,学科交叉性较强,而自身的理论完整性还有待加强。我国公司治理的研究起步较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公司制企业的发展才逐步开展,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核心抓手,公司治理的研究不仅在微观层面对公司制度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推进有重要指导,而且在宏观经济层面对我国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回顾我国的改革开放历程,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在微观经济层面的公司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都有待进一步深入解决,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大股东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等现象屡屡发生,这些都需要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来有效应对,由此有效的公司治理成了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一项迫切的要求。因而为适应时代的要求,我国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中陆陆续续将“公司治理学”课程加以引入,大多将“公司治理”课程作为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虽然课程在我国开设的时间不长,但课程特征还是很鲜明。

(一)课程地位具有“基础性”

公司作为现代企业的基本组织形式,较好地体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公司治理”课程知识作为理解后续运营管理、组织行为学、战略管理等专业专业课程必不可少的基础,要求“公司治理”课程必须注重公司治理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治理思想的教育,注重学生运用相关治理理论的意识和运用治理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的培养。此外,该门课程还涉及公司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课程的部分内容,不仅涉及企业理论、社会行为理论、产权经济学还涉及公司从设立到解散终止的各项法律活动,包括设立、合并、分立、组织变更、公司重整、解散、破产等内容,相较其他专业课程内容更加全面综合,基础性的作用更加突出。

(二)课程目标具有“应用性”倾向

经管类本科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重要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这就要求公司治理教学不应过度“学科化”,不过分追求课程的“系统性”“严谨性”“完整性”,其课程内容要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应删去与专业无关又不影响基本原理掌握的繁、难内容,让学生在较少的时间内学到最实用、有用的内容。公司治理知识要尽可能在工作生活实际中体现应用,突出治理知识的运用,教材中要有一定分量的应用案例。此外,采用情景模拟再现方式也能够有效体现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性,让学生自编、自演,模拟公司治理实践中的真实情景,让学生在扮演角色的定位与互动中,深刻理解和感悟公司治理抽象的理论知识。

(三)课程教学知识性技能的“多样性”

“公司治理”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从公司所有权层次,运用企业管理相关理论来分析我国公司制度的发展完善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面对公司治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能够进行分析。这要求我们的课程教学在知识性技能方面要具有“多样性”的特征:首先通过课程学习理解并掌握企业制度的演进、公司制度的发展与公司组织结构的特征,明确公司治理的目标具有多层次性其核心在于股东权益的维护,助力公司科学发展。二是通过学习掌握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三会一层”的架构如何运行,各部分的功能与相互制衡关系如何。三是通过课程学习与实践,对公司的外部治理机制有较好的认识。例如能够识别出对公司治理影响的外部因素,它们是如何影响公司发展的;能够全面认识经理人市场、金融市场、产品市场以及证券市场等影响公司治理的机制特征。在此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在公司治理现实案例的剖析中发现治理的弊病,并能够依据一定的理论提出相应对策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具有“前瞻性”

现代社会发展已经到了学习型社会的阶段,“公司治理”课程要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和发展奠定基础,要让一些现代经济管理知识渗透到公司治理教材中去,要使学生通过公司治理知识这个载体学会学习,而不是片面理解为仅仅满足学生专业课知识学习的需要。

二、传统教学模式下“公司治理”课程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理论偏西方化,易造成由于国情不同学生接受效率不高

公司治理学科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1776年亚当·斯密的经典论著《国富论》,书中最早探讨了股东、董事和经理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现象。之后产权经济学的发展将亚当·斯密的观点理论化系统化,代表性人物科斯、詹森和麦克林等,公司治理这一学科逐步发展。公司治理学科来源于西方公司理论,不可避免地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倾向于针对西方发达国家公司治理的问题来寻求对策措施,由此所抽象出的公司治理相关理论存在明显的西方理论痕迹,很大程度上会导致由于缺乏感同身受的认识,让学生难以接受。

(二)教材内容设置灵活性还较欠缺

首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企业制度不断发展演变,对高素质的综合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因此对教材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治理”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得很紧密的课程,但是市面上的教材普遍在理论论述上花费了大量篇幅,而对实践教学的内容而显得捉襟见肘,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在课程学习中容易产生疲倦感。其次,本课程综合了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内容,而且课程大多开设在大三下学期,对该阶段的经管专业的学生来讲,虽然很多内容都已经学过,但还是有部分内容没有接触,同时对学过的内容学生学习积累也存在差异,因而对知识点如何进行合理的取舍,讲解的详略与深度如何精准把握都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如果不能较准把握,学生很有可能由于重复学习而造成单调疲乏感。

(三)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融合欠缺,课程自身价值难以有效体现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条件下,教师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完全忽视了“公司治理”课程所具有的应用型和实践性价值。1.“课前教学阶段”准备不足教师在传统教学方式下往往忽视学生,将工作侧重在理论讲解上,自己会认真准备丰富的内容材料以应对课堂教学的需要,但是多数时候未能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课前预习的具体要求,这不利于学生对课程的参与,不能调动学生工作的积极性。由于缺乏必要的预习过程,面对新的学习内容,学生会花一部分时间去适应与熟悉,要跟上老师基于丰富材料的讲解过程就显得吃力,不利于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由此,学生的积极参与必须成为教师课前准备阶段必须重点考虑的工作,为随后阶段从学生的方面切实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奠定坚实基础。2.“课中教学阶段”互动不足传统教学模式下,师生间因为沟通与互动的缺乏。课程教学中,比较多地强调教师的课堂讲授,教学过程较为单一化,在课时量有限的前提下,主要目标常常演变为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差的问题,也不足为奇了。为了有效解决以上问题,教学模式的革新势在必行,通过强化学生的课堂中心与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互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实效性,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3.“课后教学阶段”沟通不足传统教学方式下,除去课堂教学过程,课堂外时间的利用率并不高,而且在认识上也缺乏必要的重视。因而,大概率出现课堂上会,课后就忘的状况,知识掌握得不到巩固,缺乏必要的课堂教学过程效果的反馈机制。因而需要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后对知识的巩固与拓展,通过有效的考评监测机制,实实在在地推动学生主动巩固已学知识,最终保障教学过程完成学生对本门课程完整知识结构的搭建。

三、“公司治理”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针对上文对公司治理课程特征的分析以及传统模式下公司治理课程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从过程论的角度,本文从教学的全过程的三个阶段:课前、课中和课后提出有针对性的课程改革策略措施。

(一)课前教学阶段要分析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加以改善

在课前教学阶段必须要提前深入分析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能力,强化教师教学针对性,才有助于在后面阶段教学的有效性。在“公司治理”课程中,学生普遍平均来看学生在深度分析经济与管理现象与事件的能力方面还较弱。公司治理涉及问题具有综合性,学生还不习惯将跨课程知识进行综合,因而多数学生在面对现实世界中治理方面的典型现象时,往往难以识别出现象下面所蕴含的实质内容。此外,在本科阶段的学生还欠缺对公司治理事件与现象的分析方法和手段。现实的经济社会中,不少公司治理现象是可以量化研究的,基于一定的量化数据,采用适当的统计研究工具进行分析,往往能够得出较为可信的结论。但是现实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础性的统计分析方法,但在理论到应用的过程中存在薄弱环节。因而,针对这些薄弱环节,首先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收集大量的案例,在后面阶段,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分析大量案例,使其找出事件间的必然联系,把握现象的实质。其次,针对学生对数据分析的畏难情绪,要对学生的统计学知识加以巩固,掌握课程学习必要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对公司治理进行精确评价。还需要在课前布置相关中英文经典文献的试读任务,让学生自己产生相关问题探索的动力,在课中阶段再适度引导与阐释。

(二)课中教学阶段要多种教学方法融合运用

首先,在课程教学阶段一般教学方法选择启发式教学,这能够有效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能动性,扭转教师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学习、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局面。教师的责任明确在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学习,授课时改变以往面面俱到的教授方式,遵循高屋建瓴、简明精练的原则,侧重重难点的点拨、启发学生思考,辅之以高质量参考资料的提供,课堂教学结束后以作业、小论文以及单元小测验的形式加以巩固。此外,课程内容的差异性决定了,还需要辅之以特殊的教学方法,比如情景模拟、案例剖析、分组交流等等教学方式,在期间注意结合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工具,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学的效果。比如在讲到董事会这一章时,可以采用情景模拟,将学生分组分别扮演董事会中不同的角色,通过提前拟定的模拟议题,董事长主持讨论,董事举手表决,让学生高效深刻地掌握董事会的决策机制。其次,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还需要巧妙地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导入课程内容之中,强化以德育人手段,为社会培育德才兼备的人才。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点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针对公司权责分配与运营问题,通过经典案例分析让学生思考“德”“诚”“信”的重要性,并通过股东治理、董事监管和监事监督的讲解培育学生在现代社会做人做事的诚信原则;二是外部力量对公司治理的影响部分的讲解,将坚定“四个自信”的深刻内涵依次引入相关专业知识点。结合公司发展宏观和微观数据展示与实证,学生可以强化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认识。最后,教师可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在线下讲授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线上学习巩固,把线下和线上优势充分结合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网络可以提供广泛而丰富的案例,让学生具有主动的选择优势,能够选择适合自己水平与兴趣的案例资源,并可以低成本的获得相关理论知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掌握。

(三)课后教学阶段要强化全过程学习效果考核

在注重课中教学阶段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还需要考虑课后是否达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就需要严把课后阶段考核关,通过课后练习、阶段性论文、期中测试与期末考试等形式对学生在“公司治理”课程学习全过程的效果进行监测与考核。

四、结语

公司治理是一门兼具学科理论知识与实务的综合性课程。课程对任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师范技能和公司治理的一线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课前要分析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加以改善;课中要多种教学方法融合运用,比如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融合运用;课后要强化全过程学习效果考核。

参考文献:

[1]刘正坤.《公司治理》课程教学改革分析与探索[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0(09):223-224.

[2]许为宾.情景剧教学法在公司治理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高教学刊,2018(04):45-47.

[3]边琳丽,刘泽惠.《公司治理》课程教学改革分析与探讨[J].中国证券期货,2012(07):303.

[4]孟怡珺.“复合型”人才培育导向下公司治理与会计监管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国际商务财会,2021(05):90-92+96.

第2篇:公司治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内部控制

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公司治理活动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已然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已成为企业生存、经营和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通过对企业集团内部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与评价,帮助企业集团填补漏洞,完善经营管理,提升经济利益,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完善企业集团经营管理制度、促进企业集团健康持续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例如创维集团自2000年以来,其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运用有效的运作模式,为公司追回了巨额经济损失,查出集团公司员工违反公司章程等行为多达200余起,并将这些案例信息反馈给了集团法律部,最终移交国家司法机关处理10余人。在“世通”案件中,内部审计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加强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及特点

国内外众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和特点进行了分析。CynthiaHarrington(2004)指出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能够运用系统化、规范化的科学方法帮助企业实现增值、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能够对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公司治理过程进行评价并敦促其加以完善和改进,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实质是一种客观、独立的保证和咨询活动。Sherer,Michael和DavidKent(2006)从公司治理角度对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概括了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本质和特点,分析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受托管理责任的职能。并指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本质上就是企业管理层对企业进行管理、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及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具有证实、评价与指引三项职能。陈艳利、刘英明(2004)认为集团公司因具有多层次并存、多纽带联结、多元化经营等特点,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分析完善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为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不仅是集团公司内部控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之一。综上所述,多名学者一致认为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具有重要性,并且由于集团公司具有由多个经营实体组成、多层次并存、多元化经营、地理分离等特点,导致其必然面对各个实体间的空间距离和多业经营等问题,同时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较一般企业方式更复杂、内容更繁杂、障碍更多。

二、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现状及问题

对于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分析,各位学者各抒己见。耿云江(2006)认为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尚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对内部审计认识不足、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不明确、内部审计方法落后、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内部审计尚未职业化等方面。吕欣航(2006)认为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原则缺乏实质性的保障,查账式的内部审计还未完全向管理审计转型,传统的内部审计还未完全与现代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对于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所存在的问题,各位学者众说纷纭。郑海航、戚幸东(2003)指出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公司领导内部审计意识不强、审计机构不健全、独立性不强;内部审计人员少、职业素质不高;内部审计过分外部化、审计效果局限性大等。张玉(2005)认为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审计目标单一、范围狭窄;审计的取证方式落后等。杨远(2009)认为目前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有:内部审计职能在实际操作中模糊不清;内部审计机构地位不明确,独立性受到限制;集团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配置单一;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若干误区等。由此可以,学者们分别从内部审计模式、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内部审计制度建立及内部审计人员配置等方面对我国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现状进行分析。目前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机制尚不完善,仍存在内部审计模式不合理、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内部审计人员职业素质不高等问题。

三、完善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对策建议

学术界提出很多完善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对策建议。Laughlin,R.(2005)认为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应以风险导向审计为主,通过审计评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各种风险,剔除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帮助实现企业目标,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从而为企业集团创造更多的价值。郑海航、戚幸东(2003)认为可以从转变内部审计目标定位、完善内部审计程序、逐步健全内部审计职业规范、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等方面来完善我国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吕欣航(2006)认为,改进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发展需要,推进审计内容从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化;从事后审计向事中及事前转移,防范风险;拓展内部审计范围,实现审计电算化;创新内部审计方法、手段;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等。由此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于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改进是针对我国集团公司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也是多方面的。但是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是以国际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为主,并没有系统的针对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研究,难以有效地发挥对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实践的指导作用。综上所述,国内外的部分文献已经明确了集团公司及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基础理论问题;一些重点的权威文献分析了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尤其是郑海航、戚幸东(2003)、吕欣航(2006)和杨远(2009)的论文在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问题的治理对策方面阐述得较为详细,值得借鉴。但是,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实践和理论研究起步较晚,至今尚未形成具有较强实践指导意义的完备的理论体系,内部审计理论发展严重滞后于实践。大多数国外学者的研究仅停留在国际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层面,并没有对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开展系统研究,难以有效地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实.企业内部审计论:基于管理学视觉的理论思考[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2]曹廷求.公司治理理论面临的三大挑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2).

[3]陈艳利,刘英明.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问题研究[J].审计研究,2004(5).

[4]耿云江.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J].审计监督,2006(2).

[5]吕欣航.内部审计问题研究[J].财经界,2006(10).

[6]时现.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治理功能透视[J].审计研究,2003(4).

[7]汪国银,林钟高.公司治理框架下的内部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2005(2).

[8]王光远,瞿曲.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受托责任视角的内部治理机制观[J].审计研究,2006(2).

[9]杨远.论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机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

[10]郑海航,戚幸东.集团公司的产权结构与法人治理结构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5).

[11]朱荣恩.内部控制理论概述[J].中国审计,2001(8).

[12]CynthiaHarrington.InternalAuditNewRole[J].JournalofAccountancy,2004(9).

[13]Laughlin,R.C.AModelofFinancialAccountabili-tyandtheChurchofEngland[J].FinancialAccountabilityandManagement,2005(7).

第3篇:公司治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写作

毕业论文写作是本科教学大纲规定的一项内容,是高校本科教学和考试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综合能力的一次全面考察,是检验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水平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我国学位条例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完成教学计划的各项要求,并通过毕业论文,才能授予学士学位。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是对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和撰写论文的一个初步训练,使其掌握基本方法,为以后升学深造、参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在现实的本科教学中,毕业论文质量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问题

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主要存在着以下两个问题:

1.选题太大

本科毕业论文中,很大一部分属于选题过大,例如《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研究》《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分析》等,这些题目完全可以作为一篇博士论文或者作为一本专著来写,而想在一篇一万字左右的本科毕业论文里把这样的问题分析透彻是不可能的。正是因为题目过大,学生在写这样的论文时,往往会不知道从何下手,结果就随便找些资料拼凑一篇论文,这样的论文只是断章取义,不仅毫无重点,有时候还可能会引起歧义,当然没有什么学术价值。

2.缺乏新意

很多学生往往会选一些可以称为老生常谈的题目,如《资本市场投资散户心理分析》《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分析》等,这些问题在学术界已经有定论,无须再做论证,甚至在大学的教材里都有详细地讲解,因此此类选题可以说没有任何创新价值。当然,这类题目对学生也毫无挑战,随便找一本相关的书就可以完成自己的论文了。

(二)改进措施

选择一个好的论文题目,可以帮助学生将大学里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可以弥补学生知识储备的不足,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和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以上选题中的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点着手改进:

1.选择实证研究的题目

实证研究的论文首先是要提出假设,在提出假设的过程中要对有关理论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如学生选择《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与盈利能力关系研究》这个论文题目,则要对股利政策与盈利能力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并且要根据理论分析提出假设。虽然在理论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很可能没有什么创新的见解,但是对于本科生来说,能在毕业之前梳理一下股利政策与盈利能力的相关理论,也是对财务管理有关知识的一个强化。并且,接下来要建立模型、收集数据,利用有关软件进行分析。大学里会计专业的学生都开设了相关的软件应用课程,如SPSS软件应用,是完全有能力进行这样的数据分析的。不仅如此,学生在收集数据时,一方面学会了如何运用数据库去获取相关数据,另一方面也会关注一些我国上市公司当前的现状及问题。因此,选择实证研究题目对本科生来说是会很有收获的,而且也能达到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

2.选择案例型

题目案例型毕业论文以某一个企业为案例,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分析一个企业的实际情况,会计专业的本科生在大学的专业课学习中经常会进行案例分析,因此应该是可以驾驭案例型论文的。例如选择《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华为公司财务报表分析》这个题目,学生首先需要掌握哈佛分析框架,这是对财务分析有关知识的一个回顾和进一步学习,然后学生需要去查阅华为公司的财务报表,这样可以了解到华为公司的财务现状,在用哈佛分析框架分析华为公司的财务报表时,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了实际中。经过分析,学生会得出一些结论,这些结论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我国企业的运作,理解一些经济现象,使他们认识到如何将专业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

3.选择

针对某个经济现象或社会热点问题的题目会计专业的本科生在选题时,也会倾向于选择针对某个经济现象或是社会热点的选题,如《“互联网+”环境下的财务管理研究》《基于大学生P2P模式的风险防范研究》等。选择这类题目,对学生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难度,这类题目需要的是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某一门课,这实现了教育部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定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二、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问题

1.学生方面的问题

从学生方面来分析,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时间不够充分。会计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这个时候,大多数学生都面临着找工作的压力,频频地参加招聘会、各种考试和面试,精力难免会分散,留在论文写作上的时间往往只有一个多月。尤其是,部分同学实习的单位也是将来工作的单位,甚至会要求他们一边工作一边写论文,可想而知,这样还能留下多少时间来写论文了。二是抄袭现象严重。其实这个问题也是第一个问题的后续。由于没有充分的时间,所以学生也不可能对论文做深入地思考,进一步说,这也是学生为什么不愿意选择具有挑战性的题目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学生喜欢选择一些很大的论文题目,如《我国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研究》《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这样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相关的大量资料,然后不加思考,复制粘贴到自己的论文中。虽然现在对本科生有查重要求,但是学生往往会在学校查重之前先自己查重,然后把标出来的抄袭之处再进行各种修改,最后一篇论文往往会改得面目全非,语句不通。等到查重通过后,纸质版的论文仍然是按照没有查重之前的论文打印。三是学生能力不足,有些学生虽然主观上是想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论文的,而且也花费了时间和精力,但是由于本身科研能力的不足,导致无法对论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只能是对现有资料进行一些综述。

2.指导教师方面的问题

从指导教师方面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指导教师主观上不够重视毕业论文,不愿意在论文指导方面花费较多时间,没有对学生的选题、文献综述、开题、初稿、论文修改等认真把关,得过且过。二是客观上指导教师还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工作和科研任务,压力较大,而且由于会计专业的学生人数往往较多,一个指导教师需要指导的学生往往在10人以上,这就导致指导教师花在每个学生的论文上的时间、精力非常有限。三是有些指导教师本身的能力有限,这些教师专注于教学,不愿意做科研,对于本专业各个方向的学术动态和理论前沿一无所知,自己发表的论文都屈指可数,因此在指导学生方面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最后只好浅尝辄止,把重点放在论文的形式方面。

(二)改进措施

1.重视教学环节的科研能力培养

学生的科研能力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培养起来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毕业论文写作是学生科研能力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应该落脚到平时的专业课程教学上。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要学习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税法等专业课,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将相关的知识延伸到学术界目前关注的热点,推荐相应的论文让学生课后查阅,并且可以让学生课后写小论文作为作业。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老师做这样的引导,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2.延长论文写作的时间

为了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建议从大一下学期就给学生分配好指导教师,这样指导教师可以在比较长的时间里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比如推荐学生读一些相关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参与一下自己所做的项目,并定期举行小组科研讨论会,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到大三上学期就选好题目,进入毕业论文的写作环节。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并且也有比较长的时间来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所以就既有时间也有能力做出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了。

3.加强指导教师的管理

在高校教师的考核中,主要是教学和科研,教学有学生打分,科研有项目、论文反映,而对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过程则没有评价机制,是否尽职、水平高低都无法反映。因此,应加强制定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其中应包括指导教师的资格确认、指导论文的工作量、指导质量的评价体系以及奖惩。通过这个制度,可以明确哪些教师有资格确认,因为并不是所有教师都有这个能力的,应关注教师近几年来的科研工作情况,以及以前论文指导情况。其次,有些指导教师为了节约时间,很少与学生面对面地沟通,主要是通过网络,而有些问题通过网络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沟通效果,因此对于指导论文的工作量要制度化,比如,每周要有多少学时与学生面对面沟通。最后,论文质量的评价体系及奖惩措施可以激励教师尽职尽责地去指导学生,而不会只注重形式。

4.加强对论文写作过程各环节的监控

现在很多学生都是赶在最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通过大量的复制粘贴完成论文,其实如果把论文写作的每一个环节都监控好了,那么就能大大降低论文的抄袭率。论文从选题开始,要依次经过查阅文献、文献综述、开题、初稿、修改、定稿,指导教师在每一个环节上都严格把关,学生就会慢慢形成自己的思路,收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写出自己的论文。因此,应该统一对论文写作的各个节点确定具体的时间,指导教师对每一个节点的完成情况进行审核、签字,然后进入下一个环节。

三、毕业论文答辩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毕业论文答辩是论文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答辩,能够进一步考查和验证学生对所写论文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能够进一步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也能够检验出论文是否是学生自己写的。其实,答辩是一个很好地鉴别学生的论文是否是抄袭的途径。但目前,答辩往往流于形式,表现在:(1)每个学生答辩的时间都非常短,且介绍自己的论文还占了一大部分;(2)是否能回答出问题没有人关注,包括提出问题的教师;(3)答辩没有淘汰机制,只要论文通过了,答辩就肯定能过。针对这些问题,应该从以下问题着手解决:(1)严格规定学生答辩的时间,不能任意缩短;(2)控制答辩过程,答辩秘书必须如实记录答辩问题及回答;(3)答辩是否能够通过取决于答辩时的表现,答辩委员会成员必须实事求是,答辩成绩不合格的,需要推迟毕业,二次答辩。

参考文献:

[1]周圆.经管类毕业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7(3):117-120.

[2]王喜荣.论看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重要性[J].知识经济,2016(2):126.

[3]张晓萍.关于提高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质量的思考———以本科外语专业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5(7):131-133.

第4篇:公司治理论文范文

1.专业认知实习

会计专业知识对于初学者而言是抽象且枯燥的,因此我院在大一第二学期的暑假之前安排了为期一周的专业认知实习,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学习,了解企业的机构设置、走访会计部门,认识真实的会计资料,与财务人员交流,到生产车间了解产品的生产流程,使学生通过感性的观察与认知消除其对会计工作的陌生感,进而激发其对会计专业学习的兴趣。

2.专业社会实践

专业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利用大三的暑假时间,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当面访谈、网上调查等方式进行一些专题调查,并根据调查的内容和结果撰写出相应的调研报告,进而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写作能力、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新技能实践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我院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新技能实践,并将创新技能学分的获取作为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课外科技创新、各类技能竞赛、社会实践以及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活动来获取创新学分,以此来提高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4.毕业顶岗实习

毕业顶岗实习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方式。通过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顶岗实习,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接触具体的会计岗位并完成相应的会计工作,将其在学校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运用到现实工作中去,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会计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从而实现学习与就业的有效对接。

二、实施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校内实验室建设

近年来,学院在已有的会计手工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财务管理实验室的基础上,又先后建设了ERP沙盘实验室、审计实验室和会计开放实验室,先后配备了用友、金蝶、网中网等财务教学软件。在会计开放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受现有实验资料的限制,学院成立专门团队收集不同行业的全真会计资料(包括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外贸企业、房地产企业、小企业等),形成了一整套多行业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全真会计实验资料,有效保障了轮岗开放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与此同时,学院加大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先后与20多家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等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为学生校外实训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此外,学院还成立了专业建设校外专家委员会,聘请知名企业财务总监、事业单位会计主管、金融机构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有关专家前来参与,共同探讨社会各界对会计应用型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探索有利于会计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和方法。

(三)优化师资队伍

一方面,学院通过积极选送教师参加财政部门的有关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联合企业和科研单位进行横向的项目开发与课题研究、鼓励教师考取相关的执业资证书等方式来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院积极聘请来自校外的财务总监、会计主管、财务经理、注册会计师等实践经验丰富且业务素质高的专业财会人员担任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除担任具体校外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外,还积极邀请兼职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案例开发、实践教学资料收集、实践教材编写等工作,为我院的实践教学提供了非常有益的补充。

(四)强调“多证书”培养

“多证书培养”是指学院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各种能力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具体如计算机、英语、普通话等能力等级证书以及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职称证、理财规划师证等职业资格证书。近年来,我院毕业生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获取率接近100%,会计职称证书、理财规划师证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接近20%。

(五)积极开展并参与各类技能竞赛

多年来,学院高度重视各类技能竞赛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积极作用,学院每年组织的“会计技能大赛”“、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和“创业设计大赛”等比赛,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锻炼与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激发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热情。此外,学院还鼓励学生参与国家级和省级的各项技能竞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1-2014年,我院学生多次荣获“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企业沙盘模拟大赛辽宁赛区团体第一名和全国总决赛二、三等奖。

(六)改革毕业论文形式

我院自2012年开始对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进行试点改革,将原有的毕业论文环节调整为学位课程综合考试和实习单位专题调查报告及答辩两个部分,2013年在会计开放实验室建设完成的基础上,将学位课程综合考试调整为综合轮岗开放实验。学院对毕业论文的改革,主要目的是要改变近年来学生不深入企业调研、单纯通过“东拼西凑”的方式编造论文应付了事的普遍现象,要求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深入了解实习单位的实际状况,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公司治理、投资策略、财务状况、内部控制等某个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通过撰写实习单位专题调查报告的形式,针对实习中所发现的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改进建议。最终,通过答辩的形式,教师可以更真实地掌握学生实习的实际状况,辨别其专题调查报告中所写内容的真伪,以便减少杜撰与抄袭等现象。我院对毕业论文形式所进行的改革探索,更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使学生在实际调研中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使其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七)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第5篇:公司治理论文范文

第一,对学生而言,按照规定不得不写毕业论文,但是由于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临界毕业而且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学生既无心也无力重视论文质量。目前,绝大部分高校都把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而这个学期又是毕业生找工作的黄金时段。过去这十多年,大学(大专)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个时候从事毕业论文写作,难免增加了学生的压力和负担,也使得学生无心专注于论文写作。其结果是,学生对论文采取敷衍应付的态度,随便找些东西抄抄。这样的毕业论文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而且还容易使得学生养成弄虚作假的不良习气以及应付了事的不负责任的态度,对其走进社会和今后的人生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这种流于形式的毕业论文写作,也分散了学生参加实习和找工作的精力,对学生就业产生不利影响。

第二,对教师而言,一方面自身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另一方面也心知临界毕业的学生不重视论文,即使倾注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毕业论文,最后的结果仍然不会有显著的效果。临近毕业时,不仅学生忙,老师也非常忙碌,工作任务也非常重,既要指导学生的毕业实习,又要填报各种各样的表格。而且通常是一人负责多份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的工作强度非常高。但是,更重要的是,指导教师心里清楚毕业生对论文的态度,也同情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就容易放松对论文的指导。最致命的是,面对一份份敷衍了事的毕业论文,“让指导老师觉得付出的根本没有价值,整个毕业环节就是指导老师在‘自编、自导、自演’,所以最后看到就是一张张极度疲惫的脸庞,烦燥敷衍的情绪也随之产生,整个毕业论文环节开始恶性循环。”[4]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时间与精力有限,在毕业论文上的时间和精力增加了,必然要影响毕业实习等的指导工作,顾此失彼,最终不仅使老师疲惫不堪,影响教学质量,还背离了高职教育的目标。

第三,对许多高职高专学校而言,各级管理者不是不了解毕业论文的现状,也不是不想解决这个问题。但是,随着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政府对高职高专学校就业率的考核越来越严,学校担心抓论文质量影响毕业生找工作,影响就业率,最后也不得不暂时将毕业论文质量放在次要地位。如果就业率下降,就会影响学校的招生。这也使得学校层面缺乏充足的动力去抓论文质量。

2高职高专会计毕业环节的改革之路

第一,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具有不同的学业标准,这些学业标准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下来。对于专科教育,《高等教育法》确定其学业标准为: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可见,《高等教育法》在专科教育的学业标准中并没有提及专科教育必须具有研究工作的能力。所以,取消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科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具有法律依据。

第二,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但它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与普通高等教育中的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异。本科教育旨在培养理论知识宽厚、适用领域广的人才,硕士博士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能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高职的培养目标重在“技能型人才”,而不是理论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人才。而技能型人才毕业后往往要到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具备其职业或岗位所必须具备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在专业知识上够用即可。因此,毕业论文适合于高等院校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但不适合高职教育。[2]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是培养各行各业实务型会计人才,而不是研究人才。高职高专学生毕业后主要去企业、事业单位等财务部门从事基层会计工作,目前这种多少具有研究特点的毕业论文显然不符合高职高专会计专科的培养目标。

第三,目前这种以“毕业论文”为核心的高职高专会计毕业考核形式是从科研导向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借鉴来的。这实际上是要求科研训练很少的学生在毕业时写出带有科研特征的毕业论文,同时又要求这样的论文要符合高职高专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些年来,高职高专教育界会计专科的管理者和教师不是没有意识到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问题,而且也投入了相当的时间与精力去加强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但仍然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在此背景下,笔者以为,如果不跳出“毕业论文”这种科研导向的毕业考核形式,无论怎么努力,都难以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如果毕业论文不能保证基本的质量,在毕业环节设置毕业论文这一环节是否有必要;当论文质量的底线和标准越来越低时,毕业论文是否还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否还有继续存在的必要,这些都是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3改革建议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会计毕业论文的撰写弊大于利。对于高职高专会计毕业环节来说,应围绕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以及高职高专会计专科的培养目标,选择更有利于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其他毕业考核形式来代替毕业论文。笔者认为,应以学生实习实践为基础,让学生结合实习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扩展实习实践报告的内容,以实习实践报告来取代目前的毕业论文。这种实习实践报告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包括:

(1)个案分析。即让学生实习时碰到的一些个案进行分析和思考,针对个案展开分析,撰写应用性报告。例如:从事财务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计算机及软件应用能力,外语能力等等;体会会计职业道德水平提高的重要性;分析实习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等等。

(2)撰写实习单位的财务分析报告。学生在掌握实习单位的材料后,可对该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独立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企业决策层提供一份有用的财务分析报告。

(3)为实习单位设计一套会计制度。即以实习单位的实际工作环境为背景,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实习单位的会计、出纳等具体工作,进行全面或局部的规划和安排。如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这可以是存货管理控制制度,货币资金管理控制制度,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等等。

(4)撰写实习单位专题调查报告。该报告旨在反映学生对实习单位的基本认识与判断,调查报告应结合学生毕业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比如:实习单位基本概况、战略发展目标、公司治理结构、生产经营状况、产品销售情况;应重点介绍与专业有关的会计政策、投资、筹资策略、财务状况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