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企业信息化论文范文

企业信息化论文全文(5篇)

企业信息化论文

第1篇:企业信息化论文范文

根据2011年7月1日颁布实施的《社会保险法》规定,我国现行社会保险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五大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它保障了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1)养老保险

是指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养老保险管理包含了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与支付、职工达到法定退休条件后退休手续的办理与养老金待遇的计发,离退休人员养老待遇的管理,职工死亡遗属待遇的管理等。

(2)失业保险

是指劳动者在暂时失去工作机会时,由国家和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向其提供维持基本生活需求的物质帮助,并通过专业训练、生产自救和职业介绍等工作,促使其重新就业的社会保险制度。企业失业保险的管理主要包括失业人员的备案管理、失业待遇的管理等。

(3)工伤保险

作为国家立法,用于保障劳动者因工作原因遭受意外伤害、职业病及因此造成死亡,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使劳动者或其遗属能够得到及时救治和补偿,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对工伤保险的管理,除《社会保险法》以外,国家还专门颁布有《工伤保险条例》。工伤保险管理主要涉及工伤认定、工伤治疗与康复管理、劳动能力鉴定、工伤待遇管理、工亡供养亲属管理等。

(4)医疗保险

是为了保障职工在因疾病、受伤、残废等原因需要进行医治时所必需的医疗费用和生活待遇而设立的保险制度。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主要包括医疗保险缴费管理、医保个人账户(医保卡)划拨与管理;医疗待遇申报与结算;大病医疗救助、离休人员医疗费管理、门诊及慢性病医疗费用管理等。

(5)生育保险

是指通过国家立法,在职业妇女因生育子女而暂时中断劳动、失去收入来源时由国家和社会给予生活保障和物质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生育保险待遇主要包括产假(有薪假期)、生育津贴和计划生育手术待遇管理等内容。社会保险业务范围涵盖人的生老病死,关系到每一名职工的切身利益,是保障职工生活的一张“安全网”,基于此原因,社会保险的信息化从国家顶层管理设计就有高度信息化要求,从2004年起国家就启动了“金保”信息工程,它是国家信息化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了国家“十二金”电子政务工程,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被列为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经过几年的建设,全系统信息化已基本成型,目前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业务办理等工作已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管理。

2信息化管理是提升矿山企业社会保障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

随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构建统一、高效、安全的信息系统应用支撑平台,已经成为提升矿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和必经之路。

(1)提高管理效率,减少管理漏洞

做好矿山企业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对于改善企业社会保险业务质量,提升管理效率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提高企业社会保障信息化水平,建立系统、有效的企业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做好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金保信息平台的同步信息对接,可以实现企业和职工各项社会保险费从缴费到待遇领取的全面信息化管理,大大提高企业社会保险经办效率。各项社会保险缴费和职工待遇的申报都可以通过网上信息系统软件进行操作,待遇的核定与发放也通过信息系统完成,可降低业务操作失误风险,减少业务管理漏洞。

(2)充分实现信息共享,实现管理模式的再创新

通过社会保险信息与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的一体化,充分实现各类信息的融合与共享,打破管理壁垒,从员工入职、合同管理、薪酬福利、到社会保险,使人力资源管理逐步构建一个更为高效、和谐的运行系统,从而能够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最全面与准确的信息保障。同时基于信息化管理要求,自然而然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现流程的再造和管理模式的创新。

3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不明确,信息化需求分析不全面

信息化强调的是一个系统性的战略工程,而不是一个阶段性的项目。由于受管理体制以及传统的岗位设置和权限划分的制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系统中存在着诸多的“管理孤岛”,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者之间相互隔绝、信息不畅,只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种“管理孤岛”很容易造成“需求孤岛”,进而就演变成为最后的“信息孤岛”,也导致了经常在同一项业务数据统计中,出现多种结论和版本,直接影响企业管理者在全局高度上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信息化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手工+电脑”式的业务工作计算机化,而是对整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系统的一次变革,是管理模式的一次革新。如果对此没有准确的认知和理解,很容易导致在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模式不配套,从而使信息化建设走向高投入底效益的结局。

(2)资源数据库信息质量存在缺陷

是社会保障业务信息一体化建设与应用的最大障碍。实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险信息一体化管理后,实现了数据库资源的共享,数据由分散实现了大集中,使得整个信息化管理向前迈了一大步。但是由于建立数据库时原始数据提供不准确或者没有做好对信息数据库的定期更新维护,会导致信息数据质量下降甚至失效,严重影响信息化管理水平。

(3)业务流程缺乏一定的稳定性

由于近几年企业普遍改革力度较大,机构重组现象比较多,造成业务分工也随之变化,并引发工作重心的转移,使业务流程缺乏稳定性。造成职工无法及时掌握整个业务流程的规定,对信息流程的不明确,造成不必要的误会,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建设的优势。

4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改进措施

(1)做好需求分析,规范业务流程

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建设是以系统论的科学方法对各管理环节进行优化,因此必须在制定出规范的业务管理流程的基础上,信息系统才能对业务实行严谨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要站在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高度再造业务流程,同时对流程的设定给予最大程度的包容性。对处理环节相一致的业务进行合并,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2)建设高质量的资源信息库

首先,对信息系统初始数据库信息要“严把质量关”,充分组织动员职工及单位,对业务库信息进行彻底清理摸底,校正错乱信息、补充欠缺项目;其次,加强数据的标准化管理,数据标准的统一是信息交换和共享的前提,只有基础数据和交换数据统一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上来,才能实现不同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和跨地区的信息交换,才能实现进一步的升级联网;再次,充分重视信息的更新与维护工作,建立高质量的数据接口,保证好“上对”主管部门社会保障信息平台、“下对”企业基层管理部门的信息同步更新能力,建立严格高效的信息管理制度,确保信息管理的规范有序。

(3)最大程度使信息网络化

信息网络化建设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趋势,网络化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信息化的水平。基于目前的实际情况,统一规划利用企业的局域网,完善目前的信息网建设,在实现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和信息查询无纸网络化办公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社保信息网站,合理设置业务版块,将日常业务办理集成至网站,使业务办理和数据维护同步完成,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同时通过网站搭建了信息沟通平台,直接面向员工群体,既可以做好对各项社会保障信息的宣传工作,同时可以向他们提供数据查询、政策咨询、办事指南等相关服务,将极大提高企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服务水平。

(4)高度重视信息数据安全

第2篇:企业信息化论文范文

1.1实体文件的收集与归档没有完整的信息系统支持

全部人为主观的因素在里面。就档案收集为例,档案管理人员多数情况下只是接收,而并不是去每个部门调查催要。如果部门负责人因为档案意识不强或者档案知识欠缺没有向档案室递送资料而造成后面需要档案资料却提取不成功。档案归档方面,归档的条件是否满足也是人为决定,这样的话难免造成疏漏。

1.2实体化档案特别是纸质档案的查阅也存在很多问题

例如,并发查阅(多人同时查阅同一文件)的问题,查阅过程中文件的毁坏,缺失,毁坏等等问题。同时,实体档案的查阅对文件的保密性造成严重威胁,一旦保密且重要文件内容泄露,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

1.3随着企业大发展

档案的数量和类别也与日俱增,档案借阅给档案管理人员造成很大的工作量与出错概率。

2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理论指导

在《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规划》中,提出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和档案事业发展的要求,把档案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的总格局,以档案网络建设为基础,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扩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目标,加快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的进程,促进档案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且,在《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肯定了前面的成绩,继续把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作为主要任务并不断加强。2002年下发的《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把信息化作为档案基础业务建设的重点内容,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3.1对管理人员的意义

①档案管理不再费时费力。数据只需一次录入可以多次利用,档案库中的信息需要统计时可以自动统计。

②检索查询更为方便。可以提供多种查询手段,档案管理员可以选取最佳的查询方式,在档案库中检索出需要的档案信息。公司其他人员也可以根据档案管理权限自行查阅档案信息,提高了保密性。

③档案的查阅工作更加可控。对国企不换的借阅者进行有效的催促。

3.2对部门的意义

①有效地进行档案的收集工作。档案的收集需要管理人员付出辛苦的劳动,档案的分类,整理需要付出辛苦的劳动,没有一个好的信息化系统,档案的收集和整编是零星和不完整的。

②有效地为决策服务。文书档案包括发文和收文,都是领导决策的具体体现,所以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可更好地为档案的再利用和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③让档案室变为公司内部的信息中心,也让员工更好地查阅一般档案。

3.3对于公司的意义

①更好地收集和管理档案。企业档案是一个企业在企业活动中直接产生的依法归档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和材料,是企业历史活动的原始记录,特别对于收文和发文文件来说,实行档案信息化管理后,必将更好地收集和管理这种信息资源。

②发提高利用率。一般单位形成的档案要经过一年才整理完毕,但事实上本年的档案在二次利用的要求上是最多的,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文件的损坏,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而且解决档案的并发查阅。

③解决档案损坏、丢失的问题。靠人工方式来收集档案、借阅实体档案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档案的损坏和丢失。

第3篇:企业信息化论文范文

1.1规范社会保险信息化工作流程

铁路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处是全局各项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的职能部门,要将规范工作流程纳入到重点工作中来。首先,要将处理环节一致的业务进行合并,对同一类业务不同处理环节的分类处理,做到既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又坚持业务办理过程无错漏。其次,就是要对整个操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制定明确的顺序,使其紧紧相扣,互相衔接、互相制约,形成完整的办事程序。最后,要规定严格的管理权限,将所有经办人员的管理职责和业务范围进行严格、详细的规范和界定,并对信息系统中各岗位的操作权限进行严格限定,避免出现推诿扯皮和越权办事的情况。

1.2加快推进铁路企业职工数据库建设

为了提高企业数据建设的准确性,企业必须要建立基层单位与铁路企业统一使用的数据库,通过权限分配,各单位用户在赋予的权限范围内对数据进行一个预操作记录,只有在铁路企业审核批准后才能对数据库进行修改、补充和维护。同时要将各险种纳入同一数据库管理,将各险种的数据进行匹配,建立包括各险种信息数据的全险数据库,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避免重复劳动,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和信息的准确性。

1.3创办专业化网络平台

为了促进铁路企业社会保险的规范化管理,企业还应该创建专门的社保网络信息平台,规范网络平台的业务流程。首先,要规范网络信息平台的管理权限,明确社保处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避免其他人员进行违规操作,提高网络信息平台管理的安全性。其次,还应规范网络信息平台的业务流程,参保人员在网络信息平台上提交入保申请,再由社保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和办理,申报成功后社保管理部门再将审核结果反馈给基层单位和申报人员,从而节省了社保申请和审核的时间,还能补充企业的数据资源库,提高社保管理工作效率。

1.4加强职工资料信息的系统管理

社会保险作为参保职工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是基本生活的一种保障,与职工的一生息息相关。因此,进行社保信息系统建设,就必须要将这些记录内容纳入系统管理中,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进行各项社保业务经办,同时也要将经办的相关信息记录下来,形成数据日志,做到对历史内容的记录延续,并且逐步形成完善、齐全的社保电子档案,以备历史查询和决策者参阅。

2结语

第4篇:企业信息化论文范文

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实现企业各个部门对企业数据科学合理的分析,进而提高企业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取决于企业的管理者和企业信息和数据,与企业管理者的能力、才干以及管理经验相比,企业可靠真实以及准确及时的信息和数据对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企业消费者与企业的联系,拉近消费者与企业的距离,促使企业的经营战略更加有针对性,促进企业所开发的服务和产品更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将企业的经营风险降低到最小限度。

二、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强化策略

1、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的认识

我国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发展缓慢以及建设成功率低的重要原因是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的认识不足。我国基本上一半的企业管理层没有强烈的企业信息化管理意识,对信息化管理缺乏认识,对信息技术不重视,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对企业决策促进的作用以及监督执行的作用,在这些因素的阻碍下,我国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速度缓慢。

2、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普及信息化知识

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复杂性和深刻性,要求企业必须培养一批复合型以及高素质的信息化管理人才。由于企业高层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信息化管理的专业素质也较低。企业应该加强对企业员工的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做好信息化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促进企业员工信息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和企业员工素质的提升。

3、深化企业改革

中小企业在我国的分布广、规模小以及数量大,由于受中小企业的制约,我国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进步缓慢,要想推动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快速发展,我国必须加强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中小企业要改革企业传统的管理制度,深化企业改革,为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创造出良好的机制体制环境,采用分步实施和整体规划的原则,建立客户关系以及资源共享等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大力发展企业的电子商务,招纳更多的信息技术人才,引进相应的企业信息化管理设备,逐步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建立适合工商企业发展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第5篇:企业信息化论文范文

除了各研究机构对电子化企业披露的现况进行调查外,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又通过了一项新的公平性法规,即美国上市公司公开会计信息时,对外必须一视同仁、同时公布。分析师认为,公司为了避免可能的法律责任,这项新规定可能会促使更多上市公司上网公布会计信息。同期间,国内财政部门为加强金融机构会计业务信息公开的内容及时效性,并督促金融机构审慎经营,也将重要会计业务信息增列为编制会计报告的其它揭露事项,并定期自行于网站上披露。这些现象显示出,各国的相关证券监理机关均已认识到,企业在网站上揭露会计信息将有助于企业信息更充分公开及便利性,同时也加强了市场机制的制约功能。因此,可以预期,企业使用互联网披露会计信息除是未来无可避免的趋势外,将越趋蓬勃快速发展,这也是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二、研究设计与研究发现

1.研究设计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审视国内企业使用互联网披露会计信息的实况。一方面,借助实地网站审视,以了解国内企业使用互联网披露会计信息的现况,并探讨这一自愿性的揭露行为与企业特性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本研究也通过寄发问卷的方式调查企业对该行为的态度。由于网络世界变化快速,网站内容的时常变动,故本研究结果仅能提供一段期间的企业网站活动现况。同时为增进公司间的比较性,本研究调查期间为四个月,并采二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初步审视企业网站是否有揭露会计信息;第二阶段则依据会计信息的数量质量特性清单,分析企业于网站上揭露的会计信息。网站审视的第一步,是确认个别公司的网址。本研究以百度、雅虎、搜搜等为工具,寻找各公司的网址;若无法找到公司网址时,则以电话询问该公司的网址。其次,初步浏览该公司网站是否有揭露会计信息,并对有揭露者加以注记,这即第一阶段的调查;而后于第二阶段中,深入审视第一阶段中该企业网站有揭露会计信息者的数量与质量特性,以作进一步的分析。在问卷数据部分,本研究参考FASB的研究报告所列举企业使用网络披露信息的动机,以及参考相关文献内容,发展本研究的量表,以衡量企业对于采网络披露会计信息的态度。量表包括21项陈述句,请受试者分别以1至5之间的数字表达是否同意该陈述句(数字越大代表越同意该陈述句)。同时为了避免特定态度的诱导,本研究设计12题正向题与9题负向题,并采交叉汇编排列。问卷初步设计完成后,经过具有信息专长的专家进行预测,再参酌他们的意见进行修正后定稿。根据有效反馈分析,显示问卷的系数为0.7322,故本问卷的信度已达到可接受水平。

2.研究发现

毋庸置疑,信息科技改变了企业与信息需求者间信息的流通方式。互联网的出现,提供给企业另一种完整的沟通模式。从传递信息的成本、时效性与便利性的优势来看,科技功能的确立将有助于企业与社会大众产生更为紧密的关联,这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科学应用具有重大影响。本文利用网站审视与问卷调查方式,对我国企业使用互联网披露会计信息的现况及相关态度进行了分析,并探讨这一自愿性披露与企业特性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在网站上披露会计信息的数量与质量均未达到理想状态,显示企业并未很好利用信息科技的优势,来促进会计信息的披露。就企业对此作法的态度而言,整体来说,目前国内企业大都认同使用互联网披露会计信息的优势及效益,且深入剖析发现,不论企业使用互联网的程度为何(网站设置与否、会计信息披露与否),对于以网络披露的成本效益、潜在效应与信息可靠性的看法,均无显著的差异;但通过实证结果发现,规模较大(以股本或总资产衡量)或获利较好的的业,越有可能会自愿在网站上揭露其会计信息。另外,目前企业在网站披露会计信息的状况与其整体态度方面,企业间有明显差异。目前国内企业在网站上揭露会计信息的状况并不理想,亟待提升,且其信息揭露的档案格式也不太一致,有待相关部门发展一套标准的披露语言(如:XBRL)。然而,上述行为目前虽属企业自愿性揭露,但就未来会计信息发展来看,应积极鼓励国内企业将企业信息广泛公开并大众化,使信息更加透明公开,这样才能有助于外界便利接取信息,甚至产生监督压力,以提升我国企业科学运营的效率与公平性。同时,主管机关也应着手研拟相关企业电子化信息披露的指导方针,讨论这一议题可能产生的问题,以作为规范企业电子化披露的规范。

三、促进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的建议

1.企业应认识到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经营的紧密关系

一是认识到环境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关系。从环境层面来看,当环境趋向敌意性(hostility)时,有效的管理会计系统应具有下列特性:(1)增加报告频率,以便提早获悉知潜藏的危机;

(2)提供大量非会计信息,以了解环境的威胁;

(3)使用复杂的成本会计与控制系统。当环境趋向动态性有效的管理会计系统应具有下列特色:

(1)提供诸如竞争者行动、消费者嗜好及人口变迁等非会计性资料;

(2)增加披露频率;

(3)充分提供预测性信息,在情况恶化前通知决策者;

(4)费用的分摊应采较保守的态度,如研究费用列为当期费用而不予资本化。当环境趋向异质化(heterogeneity)时,有效的管理会计系统应具有下列特色:

(1)企业各部门所面临的经营环境不同,应分别为其设计不同的会计信息系统;

(2)会计信息应分别按成本、利润及投资中心等方式加以汇总,确保能评估相关人员的绩效。二是认识到组织结构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关系。在分权化的组织结构中,使用者比较重视汇总性与完整性的会计信息。因为在分权化的组织结构中,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是值得管理者所重视的,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跨部门或跨期间的信息,将有助于改善组织内各部门的协调性。在高度环境不确定性下,执行分权化政策与提供较广与汇总性的管理会计信息系,将有助于提升管理绩效。

2.评估信息系统所带来的企业绩效

企业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信息化已是无法避免的趋势,从70年代企业运用信息科技以来,相关的预算支出,每年约以15%的速度成长,但随着信息科技的进步,信息系统的发展从功能简单进化到复杂应用,管理者可以更快速、更有效的处理更多信息,扩张其思考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因而提升了企业的生产力与竞争力。通过建立有效的信息处理系统,能让公司内的信息流通更为顺畅,决策的过程中也更为有效率与效能,进而形成公司所拥有的持久性竞争优势。但也由于企业建构信息系统成本相当昂贵,导入期间长,且其所牵涉的作业更是十分庞杂,若系统导入失败除对企业资源的浪费与损失外,竞争力的丧失与商机的失去,将是无法估计与弥补。所以在导入初期及开始使用后就必须有一套机制来衡量信息系统是否依所设定目标或功能运作,也就是衡量信息系统是否成功。成功的信息系统能帮助组织达成其目标。评估信息系统的执行是否成功,可以从下列三个观点来衡量:

(1)接受或满意此信息系统;

(2)使用或利用此系统;

(3)改善工作效能。其中,使用与使用者满意度是两个最常用且广为接受,用来衡量信息系统成功与否的有效衡量指标。“使用度及使用者满意度”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如果使用者是出于自愿使用,则应以使用者的“使用程度”为信息系统成功的衡量指针;然而当使用者是被迫使用时,则“使用者满意度”将是衡量的依据。本文认为,只有相当高的使用满意度才会有平均水平以上的使用率,但若使用者满意程度低于某种水平,则使用者将不愿继续使用该信息系统。另外,衡量会计系统对企业在管理绩效方面的提升与贡献,也是一个重要的工作部分。本研究认为一个成功的会计信息系统不仅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也能根据产出信息帮助管理者提升管理绩效。可以采用使用者满意度与管理绩效两个方面来衡量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绩效。

3.重视会计信息系统的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财务人员对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实际操作与维护能力。系统日常维护(系统操作维护)主要解决在日常操作中计算机硬件、软件一些简单故障。尽管计算机硬件、软件商家都有较好的售后服务,但对计算机出现的一些故障,都由商家售后处理,势必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因此,如何完善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和维护工作便是当下各大企业对于计算机信息系统提出的新要求。在我国,各级政府会计主管部门、社会办学机构对财务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电算化培训,但这些仅是基本的电算化初级操作技术。财务人员上岗后,只能进行简单的实用性电算化操作。对于深层次的维护会计信息系统难度较大。隔行如隔山,他们通常很难适应会计信息系统的维护工作,因此财务人员电算化水平急待进一步提高,财务人员也要掌握最基础的维护工作,懂得基本的故障处理技术。二是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会计信息系统及相应内部控制是由人来设计和执行的,如果执行过程中缺乏高素质的人员,任何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都将大打折扣,因此公司需要在内部全面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能力等,要加强计算机技术学习与实际操作,使计算机操作水平能够和实际工作相适应,在根本上保证公司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与基本的维护掌握在公司内部人手中。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会保证公司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另一方面会大大降低财务信息外泄的可能性。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