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管理学论文范文

管理学论文全文(5篇)

管理学论文

第1篇:管理学论文范文

1企业文化有助于提升企业凝聚力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很多企业面临的严峻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而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将企业员工紧紧沾合在一起,可以将企业发展目标与个人价值追求有效连接在一起,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可程度会更高,企业团队的战斗力会更强,员工开展的工作必然以企业为中心,企业获得利益必然更大,员工获得的报酬也必然更多。

2企业文化有助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当前多数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生产成本不断提升,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已经成为了众多企业研究的重要课题。而通过高质量的企业文化可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通过将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的结合,可有效提升企业各管理要素效能,个人工作效率,特别是在企业遇到难关时,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将会更加明显。

3企业文化有助于提升企业管理执行力

企业文化氛围与员工对企业工作环境感受呈正相关关系,企业文化氛围浓厚,多数情况下,企业员工在开展相关工作时,往往能够以一个主人翁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当中,责任意识也会明显提升,员工与员工之间也会形成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的工作氛围,这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执行力,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二、当前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员工文化意识较弱

虽然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于自身管理工作、生产效率提升的重要性,也开展了各种类型的活动来提升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但是从当前多数企业员工文化意识来看,整体仍旧较为单薄,多数情况下,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仍旧停留在表层,导致在工作中,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之间的关系,给企业管理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2企业对企业文化教育力度较弱

虽然部分企业已经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但是在提升员工企业文化水平方面仍旧处于初级阶段,多数情况下,仅仅是在企业开大会等场合对企业文化进行强调,虽然也开展了一定的培训工作,但是从培训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理论培训所占比例较高。具体培训工作并没有与企业各项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降低了企业文化的说服力,影响到企业管理过程中,企业文化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提升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的相关对策

1全面强化制度建设

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程,因此,全面强化制度建设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较为关键。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企业应当对当前企业已经取得的成果进行规范提升,使其与企业当前与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战略有效融合,形成一整套完整的企业文化制度,并对多角度将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充分论证,同时,整个文化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的体现“以人为本”,让员工在该种企业文化下能够感受到被关怀、被爱护,个人的获得感能够更为具体、更为实在,这样员工能够认识到个人的努力并非仅仅是为了企业的发展,个人的进步也是非常明显。在这样的“刚性制度”+“柔性激励”的双管作用下,企业文化将会更为深入的进入到员工的内心,员工对于企业开展各项管理活动也必然会更加认同。例如,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以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可采取分阶段进行激励的方式,不断调动员工公共积极性、提升员工工作动力,特别是对于企业内部的升迁机制应当科学合理、公开透明,员工参与到企业管理、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必然更高。此外,在对相关制度进行完善时,将绩效评估方法进一步的完善对于提升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效用较为明显。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企业员工均希望自身劳动价值在企业绩效管理中得到公平体现,只有公平的体现,才能够赢得更多的员工支持和认同企业文化。因此,企业应当将自身的绩效管理目标与员工目标相统一,增加员工对企业的主人翁意识。

2在企业具体的管理活动中,充分体现企业文化

为了更好的发挥出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全面增强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互动非常关键。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企业可以组织企业文化标语征集活动,标语被采用后,给予一定的物质与精神奖励,这不仅可以增加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程度,同时,整个过程中,还可以实现对员工对企业文化认知出现偏差的有效纠正。大量的宣传标语也可以让更多的员工更为深入的了解企业文化、了解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此外,企业还可以组织企业文化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让员工更为深入的掌握企业文化。

3重视企业内非正式组织

对于企业内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也应当充分发挥出来,非正式组织的领导者有着较大的影响力,正确引导企业的非正式组织,尽量让非正式组织的力量成为企业的正能量,带动更多的群体不断向企业的文化和目标看齐。

4.企业文化的构建应当从实际出发

企业与企业的管理环境、生产模式等在很多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别,所以企业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也必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这就要求企业在形成自身文化的过程中,应当秉持“实事求是”的理念,简单言之,格力的企业文化拿到海尔公司不一定适用。特别是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应用时,企业需要从企业资源配置情况、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及企业所处实际环境等出发,制定相关管理政策,开展相关管理活动,只有这样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才能有效发挥出来。强化企业文化研究在市场经济中,企业面临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均处于持续动态的变化当中,特别是发展较为迅猛的企业,企业的发展目标处于持续调整当中,因此这就需要企业文化也应当企业发展所处不同阶段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企业全面强化对自身文化的研究工作,确保制定的企业文化理念与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同时,企业可以向一些较为先进的企业进行文化学习,了解其企业价值观、管理制度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齐头并进。

结语

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企业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从当前很多企业各项管理活动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实际情况来看,两者并没有取得较好的互动效果。因此,这就需要企业在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深入挖掘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工作相结合点,将企业文化在提升企业管理效果方面的作用有效发挥出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卢希悦.论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3(04):111-115+121.

[2]王清刚.论企业内部控制的灵魂———从制度建设到道德与文化建设[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01):119-125.

[3]蔡卫民,范文英.旅游企业文化与制度执行的互动机制——以湖南海外旅游有限公司为例[J].旅游学刊,2014,29(10):77-88.

第2篇:管理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县级党校;经济;管理学;教学创新途径;对策

一、转换以往教学理念,引进研究式学习

(一)党校经济管理教学的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对于党员干部思想理念的形成有着一定的意义。当前,在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自身的理念也随之得到了一些改变。面对快速转变的思想理念,党校自身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紧随时代变化潮流,有效调整和优化各项教学内容,在引进新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来开展各项工作。并且,各级党员也要认真学习,有效掌握党的理论知识点,明确对党校经济管理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二)党校经济管理学。从目前情况来看,经济管理学自身具备的特点便是实践性能强,它是一种较为热门的学科,本身受到当前阶段社会体系所影响。因此,要想有效的实施和学习经济管理学,首先要做的便是提升自身的操作能力,根据党校具体开展情况和中共中央的实际部署以及现有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来增强党校管理教学水平,定期开展培训工作,不断引进现代化培训理念,从技术、方法以及理念等方面来全面认识研究式学习,对以往党校经济管理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总结和落实,通过开展教学研讨会来讨论研究式学习的有关问题。(三)有效了解党校经济管理教学课程设置情况。我国党校经济管理学教学由于起步时间比较短,发展不是特别成熟,经常出现师资力量薄弱等情况,再加上现有的教学设备以及资料不够完整,因此很难实现规范化教学水平的提升,并且,这也是经济管理教学工作很难有效开展和落实的具体原因。比如,党校可以适当开展公共课程,使各个党员干部能够全面掌握和了解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点,通过传授一般性的经济管理原理、职能区域以及原理,使各个行业之间的党政干部都可以熟知相关的经济管理知识点。

二、县级党校经济管理学教学的创新途径对策

在我国,都在普遍设置党校,不管是从中央,还是县城,各个区域都在设置党校,并且,县级党校是较为基层的一种组织,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此阶段中,重点探讨了党校现有的具体发展情况。因此,当前党校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怎样在较为严谨的形势下制定出更加符合县级党员干部的学习模式。(一)经济管理教学之课堂讲授。县级党校作为党校体系的基层组织,自身担任着培养国家基层干部或者党员的职责,根据中央的相关培训内容以及县级党校实际运行情况,可以制定出一种满足党和人民发展需求的培训方法,以培养新时代基层党员干部为首要目标,从一定程度上实现县级党校经济管理教学改革以及创新目标。在现有的党校传统经济管理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便是课堂讲授,这一方式在很多区域都是普遍应用的。因此,在新形势经济管理教学背景下,依旧采取课堂讲授方式,但是,此种方式并不是唯一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应用课堂讲授方式的时候,要和其它教学形式相互联系并且结合到一起,使其成为一个完善的研究式教学模式。党校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点的时候,自身也要多加学习。这是因为教师自身对于学生有着决定性影响,对此,教师在实施教育课程的时候,要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将理论知识转换为生活化内容,使得学生可以在有关环节中学习到很多的知识,最终把教学效果彻底发挥出来。(二)建设横、纵向培训网络、教师要提升自身素质。在各个部门中,对培训这一方式的重视程度都比较高,党校也是这样。实施新型的培训方式并非是完全将以往党校传统教学方式抛弃,而是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对其实施探索和研究工作。在新形势下,县级党校要紧抓机遇,构建相关的培训网络。对于教师本身来讲,要不断改进和创新自身理念,定期接受新的培训工作,只有将各个方面结合到一起,才可以更好地实施教学工作。另外,还可以引进多媒体教学这一新型的方式,让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此种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相信在未来,必定受到学生们的广泛欢迎和推广。

三、结语

经济管理学是党校中最为重要的一项课程,其决定了学员自身素质的提升和知识的顺利掌握等,因此,在教学期间,要加强重视。但从现有的教学情况来看,并不是特别乐观,这就需要党校领导在这一前提下做出适当的调整,引进新型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

【参考文献】

[1]郑丽玲.论新形势下县级党校经济管理教学的创新[J].经济视野,2016.

[2]王盛贤.如何使得党校经济管理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J].新农村(黑龙江),2016.

第3篇:管理学论文范文

艺术管理这一概念似乎涵盖的范畴比较大,横跨了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4大类,但若从管理的经营性质来看,艺术管理的业务领域实际上只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营利性艺术业务;一类是非营利性艺术业务(表1)。在这两大类业务中,营利性业务实际占据着艺术管理的绝大部分业务,而随着商品化、市场化的深入,所有艺术中介(企业)营利性成分的比重会越来越大,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文学类业务,如图书馆、报刊社等属于广义的文化产业,暂不把其纳入艺术管理的业务范畴)毫无疑问,所有这些营利性业务必然会成为艺术中介(企业)经营的核心业务,没有这些营利性业务作支撑,现代化的艺术中介(企业)将不复存在;没有这些营利性业务创造的经济价值,非营利性业务的维持也将无从谈起。由此可见,在当代市场条件下生存的各种企业,包括艺术企业,都毫不例外地要遵循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因为这些方法和原理是基于人类社会各种管理活动、管理现象研究总结出来的系列规律,它具有普遍性和重复性。换言之,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彼得•德鲁克的知识管理理论、哈默的核心能力理论、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等,这些现代经典管理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同样适用于当代艺术中介(企业),那些自命清高、自命不凡,把自己看作是阳春白雪的艺术管理都是肤浅的。

艺术管理学研究必须借鉴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我们知道,人文学科之所以称之为“学科”而不称之为“科学”,是因为人文类学科所要表达的是一种价值观念和价值理想,研究的对象是一种感性对象、经验对象,对它的研究通常采用观察、描述、思辨等非实证性方法和手段,即以经验为基础,通过归纳走向概括。相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之所以称之为“科学”,最根本的原因是具有实证性,以及重复性和他证性(可测量性),且排斥任何哲学式诡辩。虽然艺术管理兼具有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特点,但在本质上更多具有社会科学的特点,因此我们把艺术管理的学科属性定位为一门具有很强人文气质的社会科学,原因就在于此。既然其本质是一门社会科学,那艺术管理学也必然具备实证性特点,艺术管理学研究也就可以像其他社会科学研究那样达到一种可预测和可控制的程度,比如通过调查预测某种年龄层次的人更认同某种艺术,或调查某社区、群体的文化趣味、审美倾向,从而对艺术的生产和消费进行控制。如此说来,艺术管理学研究在某些必要的时候也就自然可以采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完全可以运用统计学、数学之类的工具来建立分析模型,也完全可以运用各种管理工具来辅助经营决策,比如在艺术管理实践中的财务分析、战略分析、经营环境分析等就可以运用统计工具进行辅助决策,这样可以让我们大量的艺术管理行为建立在相对可靠的理性分析之上,而不是性情多变的主观判断。实际上,在艺术行业范围内,许多我们看似主观、感性的现象,仍然可以通过某种途径和方法来转换成理性分析。比如日本的艺术设计界,就针对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各种难以驾驭、难以评判的感性因素开发出一套理性评判学科——感性工学,其基本思路就是把艺术设计过程中涉及的各种感性因素通过设码、编码、译码等环节转换成一种理性判断,为设计提供具有实际分析价值的数据参考,这可以大大提高设计的科学性和成功率。可以说当今日本的产品、时尚设计之所以能在全世界受到欢迎,与其设计界能利用像感性工学这样具有科学、理性思维的分析工具是分不开的。当然,在一个几千年来人文伦理异常强大的国度要求我们的学者在思考问题、研究问题时具备更多的科学精神,这是非常不习惯的,也是非常艰难的,这种转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其实,在知识交融的今天,艺术界完全不必谈理性色变,谈规则色变,不妨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或许会给研究带来一种新鲜的空气和意想不到的局面。在这个开放的世界里,任何把自己关闭起来,拒绝吸收外界营养的行业,最终都会走向消亡。

艺术管理学研究必须淡化“门户色彩”

目前,我国艺术管理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都具有较强的“门户色彩”,大部分教材名义上是艺术管理学,实质上是某一门类艺术管理学。我们知道,美术管理替代不了艺术管理,表演艺术管理也替代不了艺术管理,它们都只是艺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艺术管理却应该涵盖美术管理、表演艺术管理等,这是一个基本的逻辑问题,本末不能颠倒。当然,艺术管理学也不应只是横跨在各门类艺术管理之上的一些纯粹理论,它还应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能具体指导各门类艺术管理的实践,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完整的艺术管理学。完整的艺术管理学术体系应该由“艺术管理一般理论与原理”和“门类艺术管理理论与原理”这两大部分内容构成,这两大部分内容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缺一不可。而“门类艺术管理理论与原理”又包括音乐与舞蹈类管理理论、戏剧与影视类管理理论、美术类管理理论、设计类管理理论四部分。艺术管理一般理论与原理,主要研究的是各门类艺术管理中具有共性的规律,如同现在的“艺术学理论”所承担的任务一样,它着眼于艺术管理的整体性和宏观性,研究艺术管理的基本思路、基本任务、基本方法、基本原则、基本过程等。它是整个艺术管理知识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核心的部分,这部分研究能保证整个艺术管理学研究的基本走势,价值取向,以及学科系统性。门类艺术管理理论与原理,主要研究的是各门类艺术管理中各自独特的规律,如同现在的“美术学”“音乐学与舞蹈学”等所承担的任务一样,它着眼于艺术管理的微观性和具体性,研究各门类艺术管理中的特殊问题、特殊现象、具体任务、专门技术等。它是整个艺术管理知识体系中延伸的部分,这部分研究能保证艺术管理学研究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就我国现阶段而言,我们更应该注重艺术管理学的整体性研究,这是目前我们所缺欠的,当然,在注重整体性研究的同时还应注重内容的可操作性,因为艺术管理学毕竟不是一门像哲学一样的思辨性学科,它的存在始终要以指导具体实践活动为最根本目的,否则,我们的艺术管理学便是一座美丽飘渺的空中楼阁。

第4篇:管理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行政管理职称评定难题初探

1现状调研

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系列职称评审管理工作由于群体量大且有特殊性显得尤为重要、复杂、敏感,在评审工作的管理方面存在相互矛盾的倾向,凸显教师系列职称评审工作很棘手。倾向一,由行政部门主导对教师的管理和评价工作,导致职称评审本身属于行政评审的倾向性,评价标准固定,评审管理统一;倾向二,由用人单位主导对教师的管理和评价工作,导致职称评审带有人为色彩的倾向,评价标准易变,评审管理灵活。

2评审管理职责定位

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审权限下放。完善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放管结合措施。各级主管机关在职称评聘工作中要起到宏观管理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基层单位对职称评审中行使权,合理下放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权限,建立健全技术人才职称评审管理责任清单与权力清单,指导市州逐步向县(市、区)及企业下放技术人员初级职称与中级评聘权力。

2.1简政放权

各级领导部门在专业技术职称评聘中实行宏观管理,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减少审批事项,进行事中事后监管。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技术人才职称评审管理责任清单与权力清单,合理下放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权限。

2.2加强监管

加强职称的评审监管。建立健全职称年度评审考核聘用授权评估机制,进一步完善专家评委遴选机制。严肃评审纪律,完善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规则与工作程序,明确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责任和工作人员职责[1]。

2.3强化服务认识

完善管理措施。寻求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为全方位开展人才评价提供准确的、科学的、可靠的资料。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职称申报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把信息化操作程序应用到职称评审、申报、审核、制证以及查询等工作中,完成好专业技术人才统计分析工作。

2.4加强组织领导

管理机关要重视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改革的敏感性、重要性、复杂性,把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改革列入重要的工作内容。要加强舆论宣传,搞好政策解读,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改革平稳推进和顺利实施[2]。

3评审管理应对策略

3.1建立设置合理的职称评定制度(顶层设计)

建设一个顶层决定性,整体关联性,信息互联互通,可实施、可操作的职称评定制度体系。

3.2研制评价科学的职称评定标准

3.2.1评价标准进行修订完善

建立以业绩贡献、属性需求及职业岗位为前提,打破“职称外语考试、计算机考试,论文篇数”等一些硬性规定,实现国家评定标准、地区评定标准和单位评定标准相结合的操作性比较强评价标准体系[3-4]。

3.2.2评价标准要把品德标准置于首要位置

品德是一个人道德规范与道德价值在自身上的体现。因此,在评审过程中要把品德放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的第一位,用人单位在职称评聘过程中可以通过考核工作业绩、评定技术水平,进行个人述职、民主测评、考核调查、个别谈话等活动,进行综合评定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道德、从业行为以及政治表现。

3.2.3注重能力水平评价条件

完善设立职称评审中的科研成果、著作、论文等条件,不将这些内容作为职称评价的主要条件。要对那些工作在基层一线以及艰苦边远地区的技术人员放宽要求;对操作性、实践性强的工作岗位职称系列,可不要求科研成果、著作、论文等条件;推行代表作制度,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质量。

3.2.4强化业绩贡献评价条件

体现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系列专业特色和岗位特点,突出考核专业技术人才岗位实绩和贡献。重点评价其教育教学水平和培养学生实绩。

3.3制定管理规范的职称评定机制

3.3.1多元化职称评价方式

对特殊贡献、殊行业领域或专业,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考试、评审、考评结合、考核认定、业绩展示等不同方式进行综合评价,提高职称评审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3.3.2完善特殊人才职称评价绿色通道

对特殊人才采取特事特议、因人而异的办法进行职称专门评定,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通过专门评定取得相应系列级别职称的人才,可设立特殊岗位进行聘用。

3.3.3拓展职称评价人员范围

在职称评聘工作中要打破地域、人事关系、身份、户籍、所有制、档案和体制内外等条条框框,凡在吉林省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都可以参加申报吉林省职称评审。

3.4推行运转协条的职称评定方法

3.4.1完善人才培养制度与职称制度的科学衔接

发挥职称评聘考核制度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导向作用,密切结合专业技术人员需求和职业标准制定,来推进职称评审与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制度相衔接,把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经历作为职称考核评价、岗位聘用的前提条件。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到一线服务和锻炼,逐步把服务经历或者基层工作业绩作为职称评聘的基础条件。

3.4.2完善职称制度与用人制度有效衔接

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制度与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考核、晋升、聘用等用人制度改革。

3.5组成监管有力的评定监督组织

加强职称评审监管。建立运行职称年度评审授权评估机制,强化考核评估,建立倒查追责机制,实现职称评审全过程监督[5]。

4研制教师系列评审评价体系管理展望

全国各地行政部门研制已经更贴近并符合我国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结合改革的评价体系,对今后教师职称评定工作有指导意义。(1)设置正高级教师岗位,拓展了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空间,促进优秀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提升,有利于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参加教育工作。(2)统一了职称名称和岗位层级设置,拉平了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之间的职称差别,调动了各类教师的积极性。(3)建立科学的、先进的评价标准和体系,打破论学历和论文为主要条件等限制,更加注重岗位实绩贡献,增强了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参考文献

[1]蒋科星.走向职级制: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新探[J].当代教育科学,2017(10):73.

[2]孔环,颜超,高慧.推行职称社会化评审的实践与思考[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5):4-5.

[3]李容.科研成果在职称晋升中的信号与甄别作用研究[J].科研管理,2013(11):14.

第5篇:管理学论文范文

一、民办院校工商管理毕业生就业去向及职位分布情况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笔者所在的工商管理系组织全体教师,从2011年开始,利用近三年的时间对05届(31名)、06届(28名)、07届(5名)、08届(16名)、09届(17名)等五届总计97名有代表性的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研。

二、渐进式的独立学院工商管理学生能力培养方式

结合企业实际调研结果、结合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拟定从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培养三方面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内容框架。

(一)理论知识培养

1.重视基础理论课与后续专业技术课的衔接即在设计课程体系时,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层次性就是指在学生四年的教学任务中,专业课的难度应是递进关系的,且每年之间的专业课应有承接关系,避免专业课之间出现脱节现象。针对性,就是在设置专业课时要符合学生未来就业、考研等不同需求,以强化其适用性。

2.强化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需要的紧密结合主要从三个环节来保证:一是师资这个环节,要求专业教师对专业课的理论研究加大深度,在此基础上,还要深入企业亲身体验,逐步增加“双师型”的教师比例;二是在教材选用上,尽可能选取突出应用性较强的课本;三是外语教学上,在推进英语四、六级的课程基础上,强化专业英语的学习,即结合就业后企业的实际需求,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外语课程,如行政办公英语、职场英语等。

3.增加理论课程中的实训环节为了突出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将对课堂授课进行改革,将专业理论课中同学难于理解的部分或与在未来实际工作中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采用实训授课的方式,如增大理论课中能在实验室教学的内容比例,工商管理专业有15门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的授课方式;另外根据课程内容设立研究专题,由老师带领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实际调查;结合授课内容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针对性的参观见习、顶岗实习等。

(二)实践能力培养

1.加强校内实践课程建设,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力求加大实训课程的范围,并纳到实验室来上。尽量选用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来完成教学任务。目前,我系共有7个实验室,分别承担着工商管理专业10多门主干课程的授课任务,其中包括生产运营、企业资源计划、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实训、ERP沙盘模拟实验等课程。走进实验室上课比在教室上单纯的理论课效果要好很多,这是强化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

2.增加校外实习基地,实现学生对口顶岗实践工商管理系近几年一直在努力寻求有代表性、并能让学生得到顶岗锻炼的实习基地。目前欧亚商都作为商业实习的主要基地已接纳了我们系四届毕业生的实习任务。我们还在积极寻找工业实习基地,以更好地完善实习基地建设。通过顶岗实习可以真正为学生在实习期间提供真实的独立操作的专业工作岗位,可以加深学生对校内所学专业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还能更好地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心,体验实际企业的管理模式从而尽快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综合素质培养综合素质高是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提出的新要求。

1.强化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教育各有其自己的内容要求,不能混为一谈。政治素质教育旨在引导、帮助和教育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增强大学生的政治鉴别能力,增强实现民族宏伟目标的精神动力;通过思想素质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思想方法,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使得大学生都能健康的成长。通过道德品质的教育,引导大学生了解社会道德准则与规范,树立共产主义的道德观,掌握做人标准,学会如何做人,培养优良品德、高尚人格。但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互为条件,三者的合力是共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是充分发挥公共课堂教学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主导作用。二是设立导师和辅导员并行的管理制度,使每个班级都有固定专业课教师负责学生的学习指导。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疏导并鼓励其去心理咨询室,使其及时调整不正常的心态,尽早步入正轨。三是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其行为,促使大学生心理素质得到健康发展。

2.增加人文社科课程,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体现,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原来我系课程体系在塑造学生人文高素质方面是有所忽视的,所以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语言文字修养、文明礼仪修养等方面都离企业要求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我们今后在引导学生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修养。一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寻找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新的生长点。在选修课中,允许学生跨系全面选课。二是丰富第二课堂教育。定期开设人文知识系列讲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提升人文素养的大赛,全面提升自身人文素质。

3.培养学生为基层服务的意识现代大学生吃苦耐劳精神不够、为基层服务的意识较差。独立学院由于大多数学生的家庭条件都很优越,在家都习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这方面问题就更为严重。而现在的用人单位恰恰又非常注重这点。因此我校逐步强化学生从底层做起、甘为基层服务、能吃苦耐劳的理念。一是课堂上要求教师不能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还要适时地向学生灌输社会用人的要求,让学生认识当前就业的严峻形式,逐步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形成踏踏实实、不浮夸的处事原则。二是通过顶岗实习这种手段,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现实企业的用人条件。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拥有吃苦耐劳精神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三是定期举办一些有意义的讲座。聘请企业的一些知名的成功人士来学院给学生做报告,让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不断加深企业用人观。

4.实施“一本多证”的培养模式,提高就业率我系对学生实施“一本多证”的培养模式,鼓励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及个人特长,积极参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审员、人力资源师、心理咨询师等)。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带动就业率的上升。

作者:穆丽 王大海 王小梅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工商管理系

第二篇

一、民办院校工商管理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实施影响因素分析

(一)师资队伍

开展工商管理本科生创业能力培养需要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民办高校在招聘时往往倾向于招聘那些直接从学校毕业过来的老师,有的民办高校教师虽具有行业执业资格证,但大多数都是在从教过程中通过考试取得的,并不具有相应的实践能力,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也由理论课的老师承担,由于教师的知识背景有限,缺少相应的实践认知能力,限制了创业教育水平的提高。今后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在招聘教师时,应在相同招聘条件下,优先聘用有企业实践经验的老师[2]。

(二)教学理念与方法

创业能力培养课程中的内容与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存在多学科的重叠和交叉的地方,比如和管理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有诸多相同之处,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将创业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有机结合起来,而应该在教学设计时,利用案例教学方法和项目教学法、综合实验或实践教学法将创业能力培养和课程讲授以及实践相结合起来。

(三)环境因素

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环境因素就是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产生影响的所有外部要素的总和,这些要素包括高等教育政策,高校与科研机构及社会合作的关系,高校所秉持的教育观、人才观,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机制,师资队伍素质,教学基本条件,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考核评价机制等,充满创新精神的校园氛围,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能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创新的土壤。

二、民办院校工商管理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三维体系构建

通过对影响民办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选择的相关因素分析,借用霍尔三维结构分析方法,构建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三维分类模型。

(一)时间维

(1)第一阶段。大学前三年主要培养学生创业理念、企业家精神、各种创业方法、企业运行的全部过程等。相应开设《创业学》、《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ERP》、《中国税务》等课程,并开展创业项目竞赛、运用软件模拟企业进行注册、规划、全面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活动,让学生既能掌握创业理论知识,也能掌握具体实践过程。

(2)第二阶段。经过前期的知识和模拟积累,学生已经进入实习就业实践阶段,这时的目标是让学生适当了解企业重组或者并购管理,如危机管理、分立拆并、破产清算等复杂性专业知识。而对于有条件的民办学校,则可以创建学生创业平台,评估学生创业项目的潜力并给予适当资助,鼓励学生创设真实创业。

3.评估改进阶段每一个培养的阶段性计划完成后,要及时征求学生改进意见,并对已经毕业的学生,做2-5年的跟踪调查,以期改进前期的教学工作,为后面毕业的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意见。

(二)能力维

民办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作为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其边界比较复杂,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评价趋向于两个方面:一是定性评价,从规范性角度来分析大学生创业能力;二是构建大学生创业能力评价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定性评价界定比较清晰,但主观性强,一般难以对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作出明确定论,定量评价有较强的可测性,然而不同评价指标体系间的指标选择差别较大,指标权重的确定仅仅依靠主观赋权的方法,也有一定局限性[3]。所以把两者相结合能够更有效的反应学生的真实创业能力。

(三)环境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