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管理理论知识范文

管理理论知识全文(5篇)

管理理论知识

第1篇:管理理论知识范文

1哲学知识管理

哲学"知识"的研究最早可能起步于古希腊罗马时期,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时期以及现代马克思主义,这些都已经是现在作为现代哲学研究发展史上主要研究的三大重点哲学主题之一。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辩证唯物主义,它都要经过回答"什么是知识"这一问题的过程[1]。虽然没有严格意义上详细论述哲学中讨论的"知识管理",但从哲学的角度对"知识"的讨论有助于理解知识管理中涉及的哲学思想。在西方哲学中,对知识的追求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思考方式密切相关。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时代,柏拉图把知识定义为"经过验证的准确理解",并认为知识和观点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冲突[2]。马克思主义认为知识的本质来自实践,社会实践是所有知识的基础,也是检验知识的标准。无论哪种知识被证明可以科学地反映客观知识,它都是准确可靠的知识。由于从知识划分的不同哲学观点中获得结果也不尽相同。把知识划分为显性和隐性的知识这两个知识,强调了认知论在哲学领域中的重要性。知识可以分为显隐性,按照是否可以直观看到与理解来分别。如果能够直接说明介绍,并进行储存记录的就是显性,而较为抽象隐晦的就是隐性知识,二者在表达房间有较大区别,因此应用与知识管理也应该不同,一般来说显性知识便于管理控制,知识类型的区别在于,必须对不同类型的知识进行不同的对待[3]。

2知识管理是管理科学的哲学发展

知识经济时期我国企业管理和其他传统的管理不同,它更多地注重对知识的管理。现在人们已经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知识管理工作在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中也变得愈加重要。所谓的知识管理既是由于知识经济驱动的,又是推进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虽然知识经济刚刚起步开始就已经实现,但是企业知识管理的生命力却可以用其背景和实际应用价值作为判断。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体现了管理行业的发展历程,首先是最初的古典管理模式,之后利用科学方法进行教育管理,之后是丛林教育管理阶段,之后来到了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这种发展过程体现了企业管理过程中重心的转移,也就是由生产能力追求转化为员工综合发展的追求,从追求能力到重视人权,由较强硬的管理模式转化为软管理与知识管理。工业经济时代管理职能是一种以企业和生产者为导向的流水线管理功能,其管理的目标和主题应该是合理,高效地分配和有序利用劳动力,资本和自然原料资源,以适应企业和生产者为导向的各种大规模、多渠道的流水线管理。在现代工业经济时期,利润模型的重点就是通过降低成本、扩大规模,管理战略主要包括产能管理、质量管理。在此期间,以企业生产计划与质量控制体系为技术核心的cims和erp,以企业交货及时与零库存为技术核心的企业精益化生产,以企业质量与控制体系为技术核心的iso标准和6sigma方法都取得了空前的突破性进步[4]。在知识快速发展传播的知识经济体系下,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实现产品导向化发展与大规模智能化自动化生产。企业资源中最重要的就是企业的知识管理,知识重于企业的资本,成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在当前的企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资本的利用与分配,而是知识的理解、整合、分配与利用。并对拥有的知识进行管理储存,共享转化,实现群体知识管理应用,提高企业员工的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员工专业技能。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传播与使用能够促进员工的技能提升与交流的促进。在新时代,管理的过程主要是为了实现劳动生产效率,增加企业收益,同时要重视员工的培养与个人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往往无法将这些方面全部兼顾,但是知识管理能够实现员工技能的提升,也就是说,知识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模式既实现了对于生产力的提高,也促进了员工的培养与个人发展。管理可以转化成对于知识的创建,发展,共享及其他技术的培训。知识生产率的改善与提高,附加值比率,知识资源的共享性和创新能力将会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和核心,而企业的知识经营管理也会是促进我国知识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3知识管理的具体方法与哲学理念

知识管理的过程基于传统管理模式,但是重点在于知识的发展与传播,因此有创新与突破,哲学理念融入其中。知识管理体系既有基础体系与基础思想,同时还有应用于不同知识的技术理论。在理论知识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分析其中的的重点理念,通过哲学内涵分析本质得到知识管理的具体应用模式。

3.1方法论概述

知识管理也是一种管理系统,为了实现系统化的管理就需要对于系统的运作模式进行研究。对于系统的分析一般要分析系统的基本建立思路,系统知识传递的方法以及促进系统运行的技术。知识管理系统的与传统系统的不同之处就是能够实现知识的融入,知识的多样化能够打开系统的方法体系,实现多样化的方法,进行创新方法论。与此同时,管理系统内部的体系与知识结合,使得管理过程更加专业严谨,近年来关于知识管理方法论的研究也不断进行。

3.2知识管理方法论的定义

知识管理方法和工具,它们的特征,内部关系以及用于系统研究的知识的发展,也是知识管理实践领域中的理论系统。在知识与管理这一领域,"知识"主要是用来指一种抽象的过程(包括感知知识)和一种理论的过程(包括合理知识),而"实践"主要是用来指进行系统设计的过程。为了实现知识管理中哲学理念的研究,必须从知识管理的模式体系进行研究。主要从框架分析,全过程管理以及具体实施监管三方面进行研究,从这三方面进行的基础性研究可以实现知识管理内在含义的分析,实现管理效果的提升。从框架来看,知识管理的框架应该根据知识的应用范围进行构建,框架构建时需要研究企业的发展目标,通过方法发展与研究实现知识框架。在进行全过程知识体系的管理过程中,管理方法需要与框架的控制一致,系统的框架合理,还需要后续的实施,同时全过程管理实施也是对于框架的一种检验。,因为它充分考虑了整个获取知识的过程,并且有效地促进了知识管理计划和组织战略目标之间的关联,这些都是通过采用组织后形成的一种组织整体观念来制定和实现的。本研究方法应该是一个具体的实际可执行细节或者是一个步骤。我们为大家提供了如何在一个宏观层面上实施对于知识管理的一个详细的步骤,以及怎样才能实现对于知识管理的前景和预期。它被划分为决策建模行为,协调和先前阶段,称为smartvision。

3.3方法论应用模式

知识管理的应该包括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各种知识资源,通过是要构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知识交流平台,并进行平台管理。在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过程中,整体流程包括了知识的组织收集,辨别与分类,应用推广,创新发展。同时知识的管理过程也应该与企业发展结合,也就是说,要与企业发展目标,内部组织模式与评价模式结合。知识管理的方法论需要根据知识的发展与知识应用的方法不同实现改进,这在系统化管理中称为系统反馈。也就是系统的输出结果会对知识的应用与管理产生作用,进行循环作用,最终实现良性发展,实现稳定优化。作者为每个宏观知识管理步骤提供了特定的过程和结果,并描述了每个步骤要执行的工作。规划阶段反映出知识管理应与战略目标联系在一起。结合部门优化,企业组织建设和相互促进,共同营造企业文化,大致列出了每个步骤的过程和子过程。知识管理过程中的和重任务都设计到各种知识,显性与隐性知识的分辨与收集,共享与应用创新,可以说知识管理是一个涉及到信息技术来实现平台显性知识与信息化知识管理相结合的动态流程。

4结语

知识管理过程中能够体现哲学的思想理念,哲学作为知识发展传播的内在本质,需要进行研究来实现更好的知识管理。综上所述,在知识管理过程中,是哲学思想与先进管理的融合,是社会进步的直接体现,能够促进知识的研究应用与发展,增强了管理的有效性。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经过研究发现,知识管理需要有效的方法论,这与知识的发展与知识的覆盖范围有关,同时也与企业的知识管理和应用情况直接相关。因此,对于将要进行知识管理体系改革的企业,实现知识管理效果进一步提升的企业,应该重视知识管理的方法论研究,将企业发展目标与知识管理结合,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同时,有关的研究还需要继续进行。本文建议的方法是对前一种方法的改进,但仍然有局限性。例如,知识评估和执行策略的方法和程序仍然不足。本文完成的工作为将来的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了基础。

注释:

[1]《孙子兵法》管理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2]刘晓喆.管理哲学的学科属性、研究方法与理论建构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13-14.

[3]任鑫博,张君怡.基于面向对象思想的知识本体及其管理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7

第2篇:管理理论知识范文

在知识管理中,构建知识仓库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作模式。比如,在建立健全各类档案材料的过程中,在对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积累和录入等环节正是知识的获取、整理和保存的过程,也就是构建知识仓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类档案资料的新增与变更,即是知识管理中的更新与重组;在对档案信息经过不间断地更新和重组,将有价值的资源进行整理、归纳和提升,这些有价值的档案资源在被查阅和利用的过程中,会直接促进高职院校各项工作的发展,其作用和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为了构建高水准的知识仓库,人的创新精神和集体的智慧需要不断地加强,如果在知识采集和更新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小小的差错,都会给档案管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而在构建现代化知识仓库的过程中,既需要有严谨科学的管理制度做保障,更需要在各级档案部门中营造一个团结协作、科学有序的工作氛围,唯如此,才能承担起构建知识仓库的重任。

二、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在知识管理中强化传递知识

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其中知识管理活动包涵了以下几个内容:识别知识、产生(新)知识、存储知识、传递知识和应用知识。其中传递知识是档案管理领域里最有价值的工作环节。据考证,目前全国大多数高职院校虽然有局域网,但是,运用局域网传递知识实现档案信息共享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大量有价值的纸质档案如何迅速转化为电子信息档案?各种不同级别的档案如何做到适度保密而又能良性传递?这都是档案管理中急待解决的课题。事实上,构建知识仓库只是档案工作的基础工程,而促进知识的传递才是档案工作的根本命脉,实践证明一个档案部门只有加速知识的传递,才能使本院校各部门获取工作的最大效益。

三、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在知识管理中转化知识形态

在现实生活中,知识一般被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存在于各类文献中的可识别的信息,比如图书、情报、档案等。其中档案管理是属于显性知识的范畴。而隐性知识,一般指的是经验或观点,它属于看不到、摸不着的知识资源,人们可以通过组织学习交流,从而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促进知识的更新与发展。此外,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还表现在如何使传统的纸质知识管理逐步过渡到电子知识管理的状态。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各项管理工作已从单纯的手写办公到现在的电脑网络无纸化办公,尤其在现代的知识管理数据库中,除了Excel电子表格,还出现了各种管理软件。实践证明:电子文档的建立已成为当今档案管理的主要载体和手段,它不仅便于传递,而且容易识别与读取,是档案信息管理的基本形式。

四、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在知识管理中追求知识应用的价值

第3篇:管理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知识管理企业发展

一、大数据环境下的知识管理现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不断深入发展,管理者也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系统管理知识对管理者后续对知识的研究分析和运用而言至关重要。知识管理作为一项科学的新型研究性管理模式理论,对企业在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知识进行集中处理、组织创新,运用知识资产管理模式最大化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其产生前提在于当前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知识管理的发展现状并不十分顺利,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不同学者基于自身的研究和理解,从不同角度出发解释知识管理,认为其核心要义在于综合运用知识,通过收集、处理、存储、共享、增值等手段建立知识管理系统,使用户获取所需知识的时间成本降低、获取信息的准确度和时效性提高。在知识管理被独立提出之前,企业内部已经初步建立不同知识系统以方便决策和管理,但由于知识系统的建立目标不一,分散性较强,缺乏知识管理的整体性,实效性有待提高。由于当前大数据发展势头迅猛,相关专家和知识系统面对井喷式增长的数据信息资源反倒难以进行知识尤其是隐形知识的挖掘和梳理。大多数隐性知识存在于相关专家的脑海中,为了发现专家并令其积极地分享他们的知识,应采取积极的策略和适当的培育环境。与此同时,全面发展的大数据在综合交融多重学科知识方面和较强的可视化优势也使得用户在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更加迅速准确。

二、大数据环境下的知识管理模式构建

(一)市场需求获取

时代在发展,经济全球化、信息多元化愈演愈烈,企业之间竞争激烈,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已不足以支撑企业的发展,故企业开始寻求“以客户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创新。因此,市场需求的获得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大数据背景之下,运用大数据对大量的客户数据进行挖掘和转化,使企业发展更适应市场需求是当前企业发展的关键步骤。由于大数据对于信息挖掘的聚类性强,以不同群体为分化点,有侧重地提供针对性较强的产品和服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赚取客户的满意度,从而将商业价值最大化。将客户群体精准细化,为不同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展壮大新的客户群体且最大程度减少现有客户流失是不可忽略的一大环节。就发展客户而言,大数据能够精准分析不同客户的消费偏好、生活习惯变化等,从而更好地在目标市场进行潜在客户的挖掘和开发,以更加符合其购买需求的新产品来吸纳和拓展客户群体。

(二)大数据资源开发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庞大的数据资源支撑,而企业对于大数据资源的开发过程实际上就是将庞大的、参差不齐的数据信息进行挖掘整合、管理和分享的动态过程。企业在发展数据集成时往往运用物理手段和逻辑手段将企业多重的、层次结构不一的、分散性较强的数据资源进行只能整合,避免信息独立问题的出现,最终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经过一段时间后,无论企业的规模大小如何,不可避免地会有混乱、重复和废弃的数据不断叠加在一起的熵增现象,数据集成的需求迫在眉睫。数据资源整合对于不同信息系统而言起到了一个连结共通的作用,能够有效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企业发展所要应对的挑战和考验也在增加,新技术和新产品在知识经济下不断增长,产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产品需求变化加快,对企业发展而言把握这项发展契机至关重要。企业在进行信息资源整合时,可以通过知识流的形式促进不同主体和环境的切合程度,实现企业生产结构转型升级、企业高速发展的目的。

(三)知识检索与数据挖掘

随着大数据资源整合以及知识组织系统逐渐发展成熟,企业在运用知识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必须开始考虑和重视个体个性化知识检索需求。企业通过数据资源整合实现资源管理和共享,在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不断深入发展知识组织系统,实现知识检索能够加速企业创新和发展。只有通过企业提供的知识导航和检索工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检索,更好地问有此类需求的客户提供更完备更具个性的知识检索服务,同时也符合企业最大程度发展创新的需求。由于数据库资源庞大、知识检索涉及范围宽泛,人工分析获取有效信息是行不通的,因此对于数据挖掘工具和知识发现工具的选择至关重要,企业应当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发展情况作最优化选择。

三、大数据环境下的知识管理实施策略

(一)资源容器建设

企业发展所需的数据信息资源是十分庞大的,如何快速获取和掌握市场需求导向、用户购买模式和倾向、同类产品竞争情况以及相关理论知识等其他资源信息是关键,切实掌握筛选数据资源能够使企业在数据支撑下牢牢把握发展方向,科学跟进后续研究计划的实施。当前企业发展的大数据趋势使然,只有深入接触并高效发展知识管理策略,企业才能更好地应对外部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不被淘汰。建立良好的业务管理模式有三点:建立健全以市场创新为根本要义的知识网络;基于优化开发流程的知识管理系统;升级完备以先进开发能力为核心的知识管理机制。该机制的运行不仅能够筛选各类有效数据信息,还能够对企业所需资源信息进行及时更新和替换,使企业在资源共享中形成自身的资源库,促进企业内部知识积累和发展。

(二)技术升级保障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于数据信息的采集、整合、共享,知识检索导航、数据知识挖掘工具等均应当与知识管理保持一致,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创新平台协调合作、获取支持。当然,基于对企业发展情况不一的考量,例如不对等的资金规模差异等,企业对于上述情况的掌控并不需要全面性调整,也可通过协同发展的方式与相关科研机构、政府等展开合作,达到协同互补的效果。这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是一举两得的,不仅能够降低企业在这一方面自主研发的成本投入,还能够深入运用知识管理和共享获取所需资源数据信息。此外,企业在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模式后如何高效实施相关知识管理策略也相当关键。

(三)管理系统改进

企业管理的改进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第一是精细化管理的发展,其二便是知识管理。在原始的管理模式中,由个人决策的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升级。一个企业的发展单靠个人是远远不够的,是由一个掌握公司实际情况的组织来实现的。这些功能的实现基于大数据管理,实现“全数据化”的精细业务开发模式。但因为企业所现有的信息数据十分匮乏,且原始的管理系统相对落后。在今天的信息化时代里,企业的一个重要竞争力之一就是其所搜集到的资源。因此,企业迫切需要打破原有模式,给予原有的知识管理体系,引入个性化信息检索,跨数据库链接等来促使其对知识组织系统的开放机制的接近程度的提高。

四、结论

本篇论文主要从企业在发展中所关注研究的问题着手,构建一个全新的企业知识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模式基于对大数据资源的更深一步进行开发的前提下,将市场的需求视为落脚点,借助高新信息技术,利用网络性质的协同创新方式来对执行这种模式的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层讨论。在现代的生产及生活当中,信息已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但就目前而言,我们没有做好进入大数据时代的准备。同时还面临着大数据是怎么样的这样一个引人发省的问题。技术的存在是因人而起的,同时也是服务于人的,这点显而易见,但大数据并非一个冰冷、机械化的世界,它无法完全替代人们所发挥的作用。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要求:促进自我知识管理意识的增强,提高对其所作用及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力争在知识型的社会,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了规避大数据鸿沟现象的发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与此同时,要怀着新时代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是无法比及的信念。

参考文献:

[1]郭亚军.大数据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知识管理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2016(7)

[2]张平.构建企业数据战略—访SAP公司大数据专家卢东明[J].企业管理,2013(6)

[3]朱东华.数据环境下技术创新管理方法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4)

第4篇:管理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酒店管理;校企合作;创新研究

说,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同理,没有一流的院校,就没有一流的技工。校企合作是一种与教育改革相协调的合作方式。鄂州职业大学酒店管理专业逐步开发了校企合作模式,设置了实训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学校通过与酒店资源共享,利用酒店提供的设施、设备,为在校学生提供了理论教学与酒店实践相结合的机会,而酒店也无需担心人才培养场所的问题,从而实现了酒店和学校在实践设施设备、教学场所等方面的优势互补。这种模式最终形成了学校和酒店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共同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培养人才的过程。目前,教育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很多大中专院校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与企业紧密联合,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课程设计也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校企合作兼顾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践工作,其目的是达到学校和企业的利益共赢,因此在实践活动上,培养的模式和质量上,以及和企业用人要求的标准上,都紧密关联。

二、课题背景分析

我国旅游业目前存在很大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缺口。当前,校企合作成为各高职院校办学模式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程。然而,很多旅游院校的校企合作依旧停留在参观旅游企业、与企业管理人员交流等较低层次。传统的“专人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弊端,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较窄,文化素质有明显缺陷,广泛适应和创造能力差。特别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每年培养出的旅游类学生满足不了企业的实际需求。2016年12月7日,国务院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科研机构、高职院校和新型智库。发展现代旅游职业教育,加快建立适应旅游产业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有机衔接、布局结构更加合理的现代旅游职业教育体系。深化校企合作,建设一批旅游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开展创新型示范性校企合作项目,推动省部共建旅游院校、共同培养人才。[1]校企合作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将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企业中,我国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根据不同的需要开展校企合作模式,共同培养酒店管理方面的高精尖人才。如何创新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校企合作模式,实现新形势下的校企合作创新模式,是本研究的目的。

三、高职院校酒店管理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完全不同。高职人才培养的是适应现代酒店业发展需求,具备从事酒店前厅、客房、餐饮、康乐、会展等一线接待服务的能力,以及酒店营销服务等相应的基层管理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熟练的职业岗位技能、突出的创新能力的国际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一般来说,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是在与区域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对接方面不够深入和具体,[2]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定位不准确,教育教学、师资、教材等也存在局限。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和企业进行校企合作,这是因为酒店找不到合适的专业人才,学校也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基于两点,双方才找到了某种契合点,进行校企合作。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往往在校内的实训实验室实践,实践的评价标准是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造成实践教学与岗位技能的脱节。

(三)校企合作流于表面形式

校企合作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专业共建,质量共抓,成果共享”,因而,高职院校需要开展成效显著的企业调研活动,并吸收相关行业协会的经验和理论,邀请企业参与到学校的专业建设上来,发挥“政校行企”理事会的职能。然而,实际情况是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如酒店管理)建设上,并没有认真地开展相关调研工作,不了解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在现实中,校企合作开展层次较低,仅仅着眼于解决学校实训条件和学生的就业问题。专业建设反映了高职院校定位不准确,学科及课程设置不合理,不具备实训条件等问题。

(四)双师型教师缺乏

教师处于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中的主导者地位,为职业院校培养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双师型”教师队伍更是如此。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来说,培养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短时间内难以完成的。现有的教育教学体制对于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所以,要整合校内理论型和实践型的教师资源,引导教育主导者不断走向多元化,发挥主导者的主人翁意识。

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几点意见

(一)明确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科学选择实习基地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要遵循旅游业发展规律,紧扣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努力适应区域经济,并实现服务区域职能。人才培养要着眼于培养满足酒店管理服务需求,拥有现代酒店经营管理理论与技能,从事一线酒店管理经营的服务型人才。实习基地是校企双方开展合作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要着力与一些知名酒店或四、五星级等高规格的酒店建立联系。实习生会在实习期间获得更多的与酒店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良好的实习效果是校企合作成功、提高实习效率的保证。

(二)发挥职教集团作用,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高职院校要发挥高职院校专业与相关产业间的关联作用,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的集团化模式。职业教育集团在资源整合优化、推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最终实现教学、产业和利益间的融合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企双方建立共赢机制,职业院校可以在合作中实现办学水平的提高,积极发挥育人的就业功能,促进不同区域下的各种职业教育共同发展。

(三)规范实习制度,加强校企合作管理

学生到酒店实习不是学院对他们放任自流,校企合作要求学院和企业开展科学合理的实习管理工作,高职院校在学生进入实习实训前,应开展广泛的动员工作,给学生讲明实习目的、意义,强调实习纪律,并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中面临的困难并设计好相关预案。教育部等五部门于2016年4月印发了《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通知,它指出职业学校应对实习工作和学生实习过程进行监管,鼓励有条件的职业学校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实习信息化管理平台,与实习单位共同加强实习过程管理;酒店要为员工营造亲切温馨的环境氛围,关怀员工,其中,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是改善劳动关系的根本,这样才能保证酒店的稳定发展。[3]所以,校企合作的酒店要非常重视实习生培训,而且要尽量实现科学化管理、人性化关怀,确保实习生能够真正学到实用技能,爱店如家。

(四)组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高职院校教师不但要理论知识过硬,而且要将理论应用于具体的实践中去,为此,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高职院校要聘请来自行业、企业的经理和一线操作能手进行讲座,聘请实践能力强的人来指导实践课,通过不断的培训和指导,将酒店技术骨干、管理人才、行家聘请到学院,进行校企联合。另一方面,要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针对酒店行业的特点,结合高端酒店管理旅游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提升和寻找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平衡点,健全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使校企合作能够平稳运行,真正实现校企的联合提升,使创新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得以顺利推进。高职院校有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职能,高职院校的存在依靠的是行业企业的需求。因此,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和学校高度融合,引入更为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理念,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人才培养过程,才能真正实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N].中国旅游报,2016-12-26(1).

[2]周贵平,基于中高职衔接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文化教育,2016(10):90.

第5篇:管理理论知识范文

在Barnard(1938年)首次提到组织冗余以来,组织冗余一直是战略管理相关研究的重点之一。经过长时间研究经验的累积,组织冗余的研究越来越成熟,尤其体现在组织冗余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方向。本文旨在对组织冗余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从组织冗余的前因变量这个角度进一步深化对组织冗余的理解。在文献的梳理过程中可以看出,虽然组织冗余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是由于组织冗余研究理论视角的分歧,测量标准的不一致以及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组织冗余的研究仍然是存在一些不足。综上所述,已有文献尚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乏与知识情境因素的结合

现有关于组织冗余研究的文献,大多数都是在讨论组织冗余对组织绩效、创新等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而这种研究的理论依据集中在组织理论、理论和资源基础观的论述上,且都是单一的理论视角。如果单纯只是从理论本身出发,那么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是片面的。组织冗余作为企业里面的一种资源,必须考虑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因此,对组织冗余的分析要结合具体的情境来研究,特别是在知识管理的环境下。而已有文献大多数研究样本都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情境下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对知识管理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企业冗余资源的变化的研究甚少。

2.缺乏知识资源和关系资源的研究

由于中西方国情和文化背景的差异,组织冗余在西方的研究多是针对组织有形资源,如多余的人员、未使用的资本、不必要的资本费用等,对于嵌入在人力资源网络中的知识资源和关系资源这一类无形的冗余资源的研究很少。具体来说,现有文献对这类无形冗余资源的测量和影响机制的研究都还比较模糊,只是粗范地认为知识冗余资源有很重要的作用,而究竟知识冗余资源的生成机制是怎样的以及其如何对企业产生影响,目前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和零散。

3.缺乏对组织冗余前因变量的研究

大量的研究都是把组织冗余看作是一个自变量或内生变量,将其看成是组织绩效、企业创新、企业成长、企业国际化、战略等的影响因素,而针对具体的组织冗余前因变量的研究较少,只是一些理论知识上的分析,缺少实证研究和经验的支持。虽然已有文献研究得出在组织冗余和创新、绩效、企业成长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积极关系,但是对于如何让公司识别组织冗余资源,控制冗余的数量,从而使公司保持正常的冗余水平却鲜有研究。

二、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

1.理论研究与知识情境相结合

从文献的梳理过程来看,现有文献对组织冗余的理论研究已经比较成熟。无论是组织理论、理论还是资源观,都从各自的理论视角深刻地分析了组织冗余的作用。但是,如果只是从理论角度来研究,其实践应用效果必然会降低。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考虑结合知识管理环境,来探讨组织冗余对组织创新的意义。

2.拓展组织冗余资源的研究边界

组织冗余包括有形的冗余资源(如现金、设备、原材料等)和无形的冗余资源(如嵌入在人力资源网络中的知识资源、关系资源),现有文献对无形冗余资源的研究还比较缺乏。而如今在知识管理环境下,知识资源是组织创新的源泉,对组织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在未来的研究中明确知识冗余资源、关系资源等无形冗余资源的测量和影响机制,拓展组织冗余的研究边界,使其不再局限于对有形资源的研究。

3.探索知识管理环境下的组织冗余前因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