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风景区规划设计范文

风景区规划设计全文(5篇)

风景区规划设计

第1篇:风景区规划设计范文

做好项目规划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明确规划建设的目标,苏托垸湿地的两套项目设计方案重点在城市的建设、开发上,明眼人可以看出,建设湿地的目的是为城市房地产开发服务,是为了打造适宜人们居住的优美的环境来促进商品房的销售。因此建议除了将两套方案的长处结合起来外,提升规划设计的目标高度,增加“建设湿地人文名胜景区”的目标,打造像杭州的“西湖”风景名胜景区一样的“北湖”湿地风景名胜景区,将之建设成部级的5A景区,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带动当地的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造开福区旅游经济的核心增长极,造福当地百姓,造福人民。

二、扩大北湖湿地风景名胜区的规划面积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约60平方千米,其中湖面6.5平方千米。为实现建设像“西湖”风景名胜区那样国家5A级的“北湖”湿地风景名胜区的目标,建议扩大北湖湿地风景名胜区的规划面积,可以考虑将现在规划22.73平方千米面积的基础上扩大一倍达到45~50平方千米,将规划范围内的捞刀河区域的南岸、北二环北线的北面区域以及福元路以北的区域包括秀峰公园、太阳山森林公园、黑糜峰公园、长沙园林生态园、山鹰潭等划归到北湖湿地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范围以内,增加规划景区的自然森林面积、山水景观和人文景观。考虑加大规划中的湿地建设、湿地恢复、湿地保护的面积,最好能够达到总规划面积的50%,这部分的面积包括湖面、水塘、水渠、河流、小溪、滩涂等,打造适宜大量水生动植物、候鸟生长繁殖的湿地景观,可以引来候鸟在这里歇息、生活,打造观鸟景观,吸引爱鸟、欣赏鸟的人群来这里观鸟、赏鸟;而规划用于城市房地产开发的面积应限制在30%以下,在靠近主城区的区域规划建设商业地产,如在芙蓉北路的东侧、福元路的北侧,在北湖公园景区、湿地公园景区规划出一定的区域建设旅游度假的地产,其余的20%面积用于新农村的建设用地。这部分面积解决当地村民的安置,将这个区域建成像四川“五朵金花”那样的都市休闲农业旅游区,解决当地农民的安置和生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此区域可以将传统的村庄打造成各具特色的旅游休闲农庄,如荷塘村、草莓村、百草村、园艺村、鱼塘村等,在荷塘村可以欣赏荷塘美景,品茗、休闲娱乐;在草莓村可以去草莓园摘草莓、吃草莓,了解漂亮、可爱、可口的草莓的栽培过程;在百草村可以了解到我国传统的中草药的种植与栽培方法与技术,懂得中医技术和中医文化,品尝传统的药膳,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在园艺村可以欣赏到一些本土的一些古树名木、奇花异草和造型各异盆景,在欣赏艺术、美景的同时品茗交流将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在鱼塘村可以品尝到湖南本土的活鱼美味,龙虾、螃蟹美味。这样既满足城市居民等大众人群的不同的休闲游玩需求,又能促进当地休闲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北湖湿地风景区建设成包括秀峰公园、太阳山森林公园、黑糜峰公园、长沙园林生态园、白鹭湖湿地公园、北湖公园、楚家湖公园、捞刀河风光带、湖湘民俗文化园、现代休闲农庄等十大景区的风景名胜区。在这些景区的周边适当地开发一些低层的高尚住宅区,不破坏景区的景观是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

三、制订相应的法规来规范、管理风景区的规划建设

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制定风景区内每个拟保护、建设和开发区域的控制性详规,进行公示,让全民参与进来,集思广益,同时聘请相关学科如生态、园林、地理、水利、生物、旅游和规划等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论证,然后再修订控制性详规,进行公示,由全民参与投票表决,最后提请区、市人大讨论表决通过,提交省人大、省、市、区规划部门备案,通过这种方式来控制规划的随意性,解决主要领导一变动,规划设计就随着改变的问题,例如云南昆明的规划建设“像种庄稼,一年一改”。当然要解决规划朝令夕改,缺乏延续性的问题,可以通过借鉴《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来制定《北湖湿地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的措施,达到用法规的形式进行规范、管理风景区开发建设的目的。

四、挖掘当地风俗民情风貌,打造出北湖湿地风景

区的特色长沙河西的梅溪湖公园的建设是为了打造城市的商业地产、人居地产服务的,洋湖湿地公园,是为了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宜居的城市居住环境,周围没有什么人文特色。人文色彩浓厚的苏圫垸,四周分布着众多名胜,如道教福地鹅羊山、清初古刹铁炉寺,以及罗汉庄、山鹰潭、秀峰山等。充分挖掘当地的地域民情、民俗、风貌等特点,结合湖湘文化的特色,打造出北湖湿地风景名胜区的特色,如:湖湘的寺庙文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等,让到此来的游客享受湖光山色、感受湖湘文化,体验农耕之乐、收获垂钓之悦,享受湿地野趣、欣赏候鸟之美。以此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使北湖湿地景区的经济、生态环境等可持续发展。打造开福区旅游经济的增长极。

五、做好风景区建设的近期、中期和长期的规划

第2篇:风景区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风景区;游客中心;建筑设计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景区游客服务中心的发展,风景区游客中心主要是为来自各个地区的游客提供便利性的服务,它的建立促进了旅游业的稳定化、专业化。随着人们旅游意识的增强,一到假期,每一处风景名胜人满为患的情景比比皆是,从这一角度来说,风景区游客中心的建立对景区的有序运行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风景区的管理人员越来越意识到游客中心的作用及重要性,尤其是在一些著名的景点,游客中心成为景区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1游客中心的功能

主要功能如下:①引导功能。游客中心设立于风景区的中心或者出入口处,发挥着窗口的功能。游客在这里驻足,能够全面了解整个风景区的布局、路线及旅游各组成要素的分布、组合状况等;②服务功能。游客中心能够为游客提供购物、餐饮、休息及住宿等各项服务,从而保证游客顺利地完成旅游计划;③游憩功能。为了给游客提供便捷的服务,风景区通常设立于风景区的附近,所以其自身也融入于美丽的风光中,这样游客在其中逗留时,既能够欣赏风景,还可以放松一下疲惫的身体;④解说功能。在游客中心设置各种设施,以此为景区解说提供服务,使来此旅游的人们能够直观的了解到景区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从而提高游客的兴趣,是游客关注关注这些有价值的事物。

2景区游客中心规划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2.1规划模式尚待完善

当前,有的旅游规划仅是对部分旅游项目或设施做一些必要的市场评估及场地设计,比如酒店的选址等;而有的旅游区规划按照城市规划模式依样画葫芦搬的去设计景区游客中心。这样导致很多旅游区都有着朝着城市化发展的趋势。此种现象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风景区的规划与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在规划设计时注重于硬件建设规划,往往忽视了风景旅游区的定未、目标市场确定、形象策划等方面的内容,导致风景区的整体规划像极了一些城镇化度假区,人工雕琢的痕迹太过明显化。

2.2游客中心设施规划脱离旅游实际需求

地区级风景区游客中心进行规划时,应注意地方立法的限制条件,比如停车设施、建筑高度、风格及密度等。各个功能区的布局应具有协调性,景区的地价不同,游客中心的建设的规格也应随之不同。其建筑尺度、建筑材料均应和景区风格、自然环境相一致。除此之外,到了旅游旺季怎样提高宾馆的床位利用率是规划设计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所以,在做好规模预测的基础上,应提倡发展一些临时性的住处,以解决旺季游客需求不足的问题,比如利用附近家庭旅馆、野营地、蒙古包等。一般情况下,景区旅游服务设施在旅游开发投资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规划建设如若不合理,势必会浪费很多资金,而且还会破坏生态环境,对视觉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当景区基础设施较薄弱时,势必会和旅游态势产生冲突。比如,在旅游旺季,景区道路极易发生交通堵塞,停车位严重不足,住宿条件和游客需求不符等问题。

3游客中心规划建筑分析

3.1选址

风景区游客中心的选址首先应考虑到风景区的人容量,因此景区的容量布局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对景区的游客数量以何种形式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常,景区的入口及出口处的人流量较为密集,因此游客中心可以设立于此,从而为游客提供多方位的服务,比如交通换乘工具、急救设施、充电设施等;其次,选址工作还应考虑到当地景区的交通及设施配备情况,交通的便利是输送游客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同时设施的完善也能提高游客中心的工作效率;最后,选址时,应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地理位置及环境条件,保证游客中心远离地震频发区,由此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

3.2布局

游客中心要与景区的规划布局相一致。游客中心建设的布局会对景区总体规划的实施产生直接影响。根据景区规模大小及资源分布情况,游客中心可以单独设置,也可分级布置。如四川省九寨沟景区除在主入口设置游客中心外,还设置了次级游客中心——诺日朗游客服务中心。这样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目的性。此外,受景区游客容量布局影响。游客中心按容量布局可以使游客量相对分散或集中,使游客合理地分布在景区内,实现游客中心控制和引导的功能。游客相对集中的地点一般在景区主入口处和内部交通换乘处及重要节点处,所以游客中心一般会设于旅游景区前端或重要节点。这也便于游客购票、咨询和换乘车辆等活动,同时也便于管理人员进行管理。

3.3建筑规模

游客中心的建筑规模,应结合景区的实际大小去做具体规划。如果游客中心建筑规模过大,对于玩了一整天劳累的游人来说极其不便,若有什么紧急事情时,也会在里面忙得团团转,不知所向;如果游客中心的建筑规模过小,基础类设施的配备就会相对不足,由此不能保证全部游客的需求得到满足,给游客造成极大不便,甚至会破坏游客的好心情,这样势必会对景区的口碑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游客中心的建筑规模应与景区规模保持一致性,然后结合景区的特色,因地制宜,建设各个级别的游客中心。在对游客中心进行具体规划时,其具所配备的基础设施也应包含在内,基础设施的设置应避免走拥挤或空旷这两个极端,应按照景区的客流量进行设计。此外,游客中心的创建规模应充分考虑到游客集散广场的大小面积,以此在旅游旺季时便于游人的输入及输出,一旦发生紧急状况或不安全事件时,能最大程度的保证游客的安全。

3.4功能性设施

游客中心的设立首先要保证不会对当地的地理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严禁在与地理位置完全相悖的环境中进行强制性建设;其次,游客的功能性设施数量应该适宜,只要可以满足游客的使用需求即可,如果功能性设施建造过多,不但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同时还有可能是设施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功能性设施通常由四大类,即服务设施、管理设施、交通设施及基础设施。其中的服务设施功能最为重要,其包含了接待、提供信息、医疗、餐饮、住宿等。科学化、合理化的功能性设施可以为游客提供极大的方便,在游客置于美妙的风景时更平添一丝温馨与舒适。

3.5建筑外观

游客中心的外观设计时,在色彩设计上应保持鲜艳醒目的特点,并且此种醒目特点应与当地环境特色保持协调统一性。游客中心的建筑色彩及其风格均应实现与当地环境的有机融合,同时带有强烈的显著性,这样不仅会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同时使游客能在很远的地方一目了然。此外,每一个风景区均有着自身的特色,游客中心的建筑外观应着力体现景区的特色,这样在游客中心第一次映入眼帘时,游客即可了解景区的建筑特色,由此使景区有了自己的标志性建筑,给游客带来过目不忘的感觉与印象。

3.6安全设施

游客外出旅游的目的是放松身心,景区应为游客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充分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作为风景区客流量最为集中的地方,游客中心应配备相应的安全的设施。比如,规定一个特定的距离,在柱子上面安置一个灭火器,有效防止火带来的危害;在旅游旺季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游客安全,设置多个人口疏散点,防治踩踏事件的发生。

4结束语

近些年,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不仅在全民经济长占据的地位很重要,同时也推动了城市、乡镇的良性发展,为各个区域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没有障碍的交流平台。随着国家鼓励旅游事业发展的同时,游客中心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新生事物,不仅为游客提供着全方位的服务,同时也是游客和景区进行沟通的桥梁。因此,风景区游客中心的规划建筑设计应因地制宜,站在游客的角度,考虑其最基本的需求,努力建设好各项旅游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游客中心的功能与作用,使其成为风景区游览区的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赵伟.山岳型风景区游客中心规划建筑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2]李啸然.风景旅游区游客中心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3]黄睿.风景名胜区游客中心建筑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4]杨琬莹.秦岭北坡旅游风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景观规划设计[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第3篇:风景区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发展趋势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园林规划设计的创新跟完善过程中,还需要尽可能的结合自然美景进行设计,积极利用现代化手段实现合理的布置,这样才能够获得良好的园林规划设计效果,对于后续的园林工程施工也有着积极意义。

1进行城市风景园林规划的重要意义

1.1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进行城市风景园林规划的首要目的在于改善城市自身的生态环境,并为人们提供可以休闲娱乐的场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快,但是在追求经济发展过程中还会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也成为城市化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一个问题。通过城市风景园林的建设,能够起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效果。园林中的绿色植物能够有效吸收二氧化碳以及有害气体,对于空气也可以进行净化,从而全面改善了城市的生存环境。

1.2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我国在城市建设中,加强了对城市风景园林的建设力度,对于城市整体风貌的提升也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城市风景园林的不断完善,使得园林工程的布局和规划变得更加合理,配套设施也越来越齐全,对于城市居民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2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可以借鉴的创新因素

2.1自然诗意

自然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而自然富有诗意的环境也一直是中国人所追求的,因此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可以积极融入一些山水元素,来体现园林工程的自然性。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要求城市风景规划建设过程中,能够保留一份追求自然以及尊重自然的心态,在今后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充分融入自然诗意的元素,这样能够将我国崇尚自然的传统文化思想充分融入景观建设中,借此来提升现有的园林工程规划建设效果。

2.2功能要求

在城市园林建设过程中,除了确保园林景观的美观性之外,还要充分地考虑人们的日常需求,这就要求在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园林自身应有的功能性。在进行城市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求设计人员能够对周边人群的生活习惯和工作环境进行综合性的考虑,在此基础上来进行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只有实现了工作和环境的统一设计,才能够为人们营造出舒适并且符合情景的园林景观氛围。城市风景园林的建设目的是为人们提供服务,也就要求设计人员结合人们对于园林的功能需求,来进行合理设计。

2.3空间序列

我国传统的园林景观主体需要借助于空间以及空间的顺利来进行呈现,在具体规划设计中还会应用对景、借景以及艺术绘画等艺术表现手法,让园林景观具备自身的鲜明特色。因此在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过程中,也就需要采用不同的绿色景观空间组织形式,让园林景观在整体上达到统一性以及协调性的设计效果。空间序列的选择合理性会直接影响园林景观的整体设计效果以及美观程度,也就要求设计人员能够加强对该方面的重视力度。

2.4民族文化

在城市园林设计过程中对当地的传统文化因素进行明确,并且在结合不同设计搭配基础上,进行园林氛围以及整体设计意图的合理选择,在此基础上开展后续的园林工程设计工作。

3园林规划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趋势——生态型风景原理

就生态设计的角度进行分析,主要指的是在现代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中,能够加强对生态学基本原理的运用力度,并需要针对某一个特定范围内的风景园林景观进行综合性规划和设计工作。在现有的生态视角下,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念中,需要将风景园林作为一个完整性的生态系统,并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手段,来实现生态系统中各个关键要素的合理配置,这也与我国目前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持一致。因此说生态设计已经成为现代风景园林设计规划的主要发展趋势,并需要在生态型风景原理规划设计过程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做好风景园林场地特征的分析

在现代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规划设计场地的基本特点,设计方案的制定和后期实施均需要给予最大限度的控制,避免对于该区域内的基本地形或者地貌特征造成破坏。因此说现有的风景原理场地规划过程中,需要充分保留园林场区中的自然属性以及人工属性,在此基础上配合相应的设计方案,让自然属性和人工属性的效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规划设计人员还需要针对该园林工程中的所有事物以及连接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观察和调研,在结合了最小干预调研原则基础上,实现风景园林跟自然环境的合理共存。

3.2风景原理的地域延续特征

在现代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只有做好了植物群落的营造才能够让该区域内的生态效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也就需要规划设计人员加强对植物群落设计的重视力度。通过营造植物群落的方式,能够对当地的空气起到良好的净化效果,还有着改善区域内气候环境以及降低噪声的作用,借此来发挥出园林景观的生态效应。在植物群落的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可观赏性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在植物品种的选择过程中,需要尽量选择当地的树种,还要实现乔木、灌木以及操作的充分融合,这样才能够保障植物群落功能的完善性以及合理性,确保植物群落和生态环境两者的协调发展。此外在地域特征的延续过程中,要对当地的文化习俗进行综合性的考虑,这样才能够体现出当地的区域性特征。

3.3水环境的合理设计

在进行生态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中,还要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理念纳入规划设计过程中,做好各项水资源的节约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因此在进行园林设计过程中,需要配合地表水循环系统、人工湿地系统跟雨水收集系统等系统的综合性运用,这样也能够让水资源在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意义。此外水资源的合理应用,也能够增添风景园林的艺术性跟美观性,给予人们更加优质的园林体验。

3.4进行风景园林废弃材料的循环利用

现在很多风景园林工程都是对废旧区域进行综合性改造,在进行该类型风景园林的建设过程中,除了遵循最小干预的设计思想之外,还要对废旧区域内的生态景观发展特性进行充分还原。在进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对该区域内的一些可循环使用材料重复进行使用,还可以将其作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比如在一些废旧矿区进行园林规划设计时,可以将积水湖作为重要的园林景观,避免资源闲置问题出现,这样可以在维护当地生态系统基础上,有效减少工程施工成本。

4结语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各个地区也开始在进行风景园林景区的建设过程中,应用越来越多的新型风景园林景区施工技术。为了满足城市化发展进程的需求,各个城市应当积极采用生态化的园林设计规划手段,实现各种建设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还可以彰显出该区域的文化特点,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共处。

参考文献

[1]牟银辉.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发展趋势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19):4659.

第4篇:风景区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水文化传承;水利风景区;概述;规划设计要点

中华水文化传承是充实和丰富水利风景区精神内涵与文化内涵的方向指引,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水系发达,多数河流的流域面积都在10万km2以上。以水系最为发达的苏州市为例,有2万多条河流从境内经过,总长度达到1457km,因此,苏州市也被誉为中国的水城。这座城市正是传承了中华水文化,城市品位才得以提升,城市内涵才得到丰富。

1水利风景区水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

1.1水文化内涵

水文化主要包括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2大类,其中物质形态涵盖水形态、水工程、水环境、水景观。比如,最为著名的京杭大运河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这是典型的水文化传承下来的经典水利工程,它贯通北京与杭州两地,途经河北、浙江等多个省市,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运河之一,至今仍被使用。千百年来,水文化形态被历代诗人墨客、文化名人广为称颂。中华水文化早已烙上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质朴纯净、勤劳聪颖的精神印迹,也切实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水文化的底蕴为人们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注入了精神源泉。

1.2水文化传承意义

顾名思议,水利风景区是集休闲旅游、自然生态、文化气息、实体景观于一身的人工与天然合成产物,在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当中,主要针对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进行延展,对现有水体景观进行人工再造,使自然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娱乐、陶冶情操的好去处。因此,规划设计人员需要综合考虑水利风景区抗涝排旱的基本功能,更要以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为着眼点,使水利风景区更具人文气息[1]。

1.2.1体现地域特有的文化价值。水利风景区是自然生态、实体景观以及旅游休闲的综合体,是传播中华水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在规划水利风景区时,首先应当传承中华水文化的核心目标。对国内水系发达的城市来说,水文化历史悠久,当地百姓一直与水共生、与水相融,这种自然天成的人文气息恰恰为水利风景区的规划与建设提供了素材,规划设计人员可以将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旅游资源、特色美食、特色民俗融入到风景区设计理念中,打造一个以水文化对外宣传招牌的特色水利风景区,以吸引更多国内外的旅游观光者,进而扩大当地的知名度。

1.2.2与水情教育密切相关。水利风景区不仅属于地域旅游资源,同时,也具有科普教育功效。比如,我国的部级水利风景区,每一个风景区都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底蕴,而且风景区独有的建筑工程特色、山水文化特色、历史文化特色,都可以成为科普知识推广与教育的参考范本,对人们进一步认知水资源的利用价值将提供教科书式的实例参考依据。此外,近年来,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还将水利风景区纳入到德育教材当中,借助于水利风景区可以向学生开展水情教育,掌握水位、流速、流量等自然科学知识。

1.2.3满足人们的文化诉求。水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记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但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日渐频繁,水资源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同时,我国作为主要贫水国之一,珍惜水资源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项基本诉求。因此,通过对水利风景区文化内涵的解读,能够坚定人们保护水资源、珍惜水资源的信心与决心,进而使设计人员在规划水利风景区时能够综合考虑水文化的传承价值,在满足人们文化诉求的基础上,开发出与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宜的水文化旅游产品。

2水文化传承视角下水利风景区规划实例

以国内某某湖水利风景区为例,阐述水文化传承的水利风景区规划要点。该风景区地处风景秀丽的江南水乡,风景区是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融合体,由于该风景区的归属地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而且水文化资源极为丰富。风景区位于城市中心地带,总占地面积约为28.6km2,风景区内的河湖、湿地与水体景观类型多样,域内水系发达,在规划开发水文化资源时,着力从以下4方面予以考虑。

2.1工程性水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由于风景区所处区域水网密集,河湖交错,先期设计思路主要着眼于水利工程的一些基本功能,比如,防洪、抗旱、农田灌溉等。因此,在原有水利基础工程的基础上,可以增加一些水利防御工程项目,像防洪工程、引水工程、航道工程等,这样能够充分体现水利风景区的实用价值。一旦该地区遇到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时,风景区的水利工程能够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点。

2.2景观化水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为了体现江南水乡的水韵,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观光者,达到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目的,规划设计人员可以出于对经济效益的考虑,设置一些水文化景观,比如,水生景观、湖光山色、湿地公园等,通过对水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使水利风景区成为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与城市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2.3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由于该城市地处江南水乡腹地,除了具有江南水乡特有的水文化资源外,还孕育了丰富的人文、民俗、饮食、宗教等地域文明。因此,在规划水利风景区时,可以将水文化资源与当地特有的民风民俗文化融入到设计理念中,使风景区成为当地的金字招牌。以饮食文化为例,可结合当地的饮食特色,在风景区当中设置饮食文化专区,将当地的各种美食呈现在游客面前,使游客在观光旅游过程中,能够尝遍当地美食,以此扩大城市的对外影响力与感召力。

3水文化传承的水利风景区规划要点

3.1旅游观光型规划要点

3.1.1规划原则。水利风景区借助于得天独厚的天然水资源,构建了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水形态景观,而规划水利风景区的初衷是在为城市发展增光添彩的同时,使国内外更多的游客了解和熟知这座城市。因此,在国内旅游热持续升温的大背景下,应当利用当地的河流、湖泊等天然水资源对水利风景区进行改造和完善,并依托于当地历代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展示城市风采。同时,将水生植物、湿生植被以及陆生动物融入到规划设计理念当中,打造集休闲、娱乐、度假于一体的江南地区特色水利景观,让游客在旅游观光的同时,感受当地水文化的无穷魅力与强大的精神感召力。

3.1.2规划模式。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水体特点,该水利风景区在打造观光旅游产品时,主要包括水体观光、生物观光、气象景观、水利工程、民风民俗等产品。其中,水体观光产品以水上长堤、水上公园为主,生物观光主打湿地公园与水下生物观光区,气象景观主要突出当地的气候现象与气候景观,比如,朝霞、落日、夏雨、冬雪等。这些自然天象与风景区的河流湖泊及当地的建筑、街道相得益彰,能够使游客留连忘返。水利工程主要以水闸、水库、农田灌溉等防御工程为主。民风民俗可以打造当地特色的饮食区、瓜果采摘区等,让游客在观光游览过程中放松身心,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2]。

3.2科普知识型规划要点

3.2.1规划原则。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文明程度已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越加重视文化知识。在规划风景区时,可以利用水利风景区长期积淀的水文化、水利工程文化、当地的民俗文化,满足人们对文化知识的主观需求。使游客在旅游观光的同时,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水文化、水利工程、历史传承等科普知识,打造一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兼顾的水利风景区。

3.2.2规划模式。取决于该风景区所处区域的地域特点,打造科普知识型景观主要从生态湿地与水利农业两方面入手。其中,生态湿地规划应当以景区内的水生动植物为主,建造芦苇湿地区、生态绿地区、绿色植被区、水生动物观赏区,以突显水利风景区的科普教育功能,使景区成为一本生动具象化的生物百科全书,以升华当地的水文化传承理念。

3.3大众娱乐型规划要点

3.3.1规划原则。大众娱乐型注重游客的广泛参与性,首先借助于水景观、水利工程等旅游产品来吸引游客目光,逐步让游客对当地的水文化有所认知,进而身临其境地感受水文化魅力。同时,通过互动参与等环节,将游客带入到以水文化为主题的娱乐情境当中,让游客在亲身体验、亲自参与过程中,汲取水文化知识养分,缓解精神压力,放松心情、净化心灵。

3.3.2规划模式。在打造大众娱乐型风景区时,应将着力点放在资源吸引力层面,切实体现水体景观的形态美、水利工程的科技美、水上娱乐的体验美,突显水利风景区的品牌效应与实用价值。比如,水上公园娱乐区可以配备成熟完善的娱乐设施,像游艇、皮划艇、冲浪滑板、水滑梯、水球等,既可以起到娱乐身心的作用,也能增加景区收入。

4结语

基于水文化传承的水利风景区,需要充分运用现有的水资源,结合历史传承和积淀下来的文化内涵,打造一个集修身养性、娱乐休闲、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水文化乐园,在展现当地水文化底蕴与魅力的同时,为地方经济的持续增长注入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王启明,李俊,曹勇.江苏句容赤山湖水利风景区水文化建设研究[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9(1):73-78.

第5篇:风景区规划设计范文

水利枢纽江苏水利风景区建设起步早、步伐快、成效好,截至2020年年底已拥有61个国家水利风景区、104个省级水利风景区。现选取淮安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开展水利风景区科普建设体系构建研究。

一、淮安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科普资源

1.景区概况淮安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地处江淮生态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一区两带”核心,位于淮河南北地理分界线和南水北调东线咽喉部位。景区总面积3.8km2,核心区建有水(涵)闸、泵站、船闸、水电站等水利工程20余座,工程密度世界罕见,堪称“水利工程实景博物馆”。其中淮河入海水道大运河水上立交规模为亚洲之最,淮安抽水二站立式轴流泵转轮直径为全国之最。淮安水利枢纽水系复杂、工程林立,功能多样、效益显著,文化底蕴深厚、生态优美,兼具泄洪、灌溉、调水、排涝、航运、发电等综合功能。长江之水经大运河实现南水北调,淮河洪水经洪泽湖调蓄后分泄入海,白马湖、宝应湖地区涝水经淮安站抽排入灌溉总渠,洪泽湖水源保障渠北地区灌溉和大运河航运,江河湖海在这里互联互通、互济互调。

2.科普资源概况本研究中水利科普资源指用于向公众展教的、有一定功能价值的工程实体及其蕴含的科学技术、历史文化知识。根据科普资源的共性特点与内在联系,将科普资源分为水利工程与科技类、治水历史类、涉水文化类、其他资源类4大主类14个亚类(见表1)。景区共有水利风景区科普资源153个,其中水利工程与科技类科普资源37个,占比24%;治水历史类科普资源最多,数量达64个,占比42%;涉水文化类科普资源32个,占比21%;其他科普资源20个,占比13%。

3.核心科普资源根据景区科普资源的观赏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知名度情况,将科普资源分为优质、良好和普通三个等级。其中优质科普资源55个,占比36%;良好科普资源57个,占比37%;普通科普资源41个,占比27%。淮安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汇集了55个优质科普资源,具备部级乃至世界级代表性,是景区科普建设的核心品牌资源,是提升景区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关键。

二、淮安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科普建设现状及不足

1.建设现状(1)有一定体量的科普场所设施景区拥有科普设施40余处,其中室内展示馆1处,即安澜展示馆;室外展示场地3处,即闸门文化广场、水泵文化广场和融贯文化广场;另有“小淮河”地景、水杉树阵、荷叶清风等自然景观,廉政长廊、户外广告、揽月亭、欲晓亭等文化景观设施,综合体现室内室外相结合、历史与当代相结合、专业与趣味相结合的科普建设原则。此外还有配套的餐饮、住宿等服务设施和安全设施。(2)有一定规模的参观人群景区与恩来干部学院开展红色科普教育;与河海大学、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淮安外国语学院等大、中、小学校开展常态化“水情特色”科普教育;以国家水利风景区为重要节点,纳入周边旅游线路,开展“工程观光”科普教育。此外,来自水利、交通行业和新闻媒体等的参观人群也较多。(3)发挥一定的科普成效经过多年发展,景区科普建设硬件设施初具规模,科普软实力有所提升,初步建立了科普宣传队伍、形成了一定的保障机制。撰写《长淮东归记》等一批以江苏治水、淮安水利枢纽为背景的小说、散文。策划制作《江淮中流》等多部宣传片、《这里有座水工博物馆》科普书、创意设计纪念邮票、吉祥物、文创印章等。开发微信公众号自助讲解系统,将安澜展馆、水上立交等搬上“云端”,图文并茂、音视结合,科普宣传更加快捷,更易触达。年接待量达到数万人,涵盖大中小学生、业内同行和其他社会公众,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存在不足(1)景区科普建设认识不足景区虽然谋划实施了一些科普建设工作,但对科普建设要义认识不足,缺乏系统规划,尚未形成整体思路和布局,科普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2)景区科普宣传有局限性水利工程一直以来都很好地发挥了灌溉、防洪、发电等作用,但从科普功能角度对历史发展脉络梳理不够清晰、蕴含的科技价值和承载的科学知识普及不足,与水有关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业精神、文学艺术等涉水文化教育传播欠缺,导致科普核心资源展示不足,展示手段不够新颖时尚,各类标识标牌不够统一,缺乏与科普对象的有效互动、对实物教育运用不够灵活。(3)景区科普供需结合不够紧密水利风景区科普建设是联系景区和受众的桥梁。目前科普设施建设尚显不足,受众喜闻乐见的科普作品还较少,一些科普内容往往是以专业性文字叙述水利知识,并以展板等展陈形式呈现、传递给受众,尚未转换成通俗易懂的科普语言,无法有效激发受众的兴趣点。很多参观游览行为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科普知识获取不是大多数参观者的主要目的,因此参观者本身学习意愿不强烈,景区科普宣传效果会大打折扣。

三、淮安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科普建设体系构建研究

1.科普建设总体布局在对景区科普资源与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根据突出主题、全面协调、因地制宜、持续发展原则,提出淮安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一心引领•两轴贯穿•三区联动”科普建设总体布局。其中,“一心”为淮河安澜展示馆;“两轴”中的横轴为苏北灌溉总渠和淮河入海水道,纵轴为京杭大运河;“三区”包括大运河文化博览区、南水北调科普体验区、枢纽历史展示区。景区科普设施建设应在总体布局的框架中按照一定主题进行。

2.科普建设展陈方式根据展陈地点不同,水利风景区科普设施展陈方式可分室内场馆展陈和室外现场展陈两类,其中室内场馆展陈形式主要包括图文展板、视频播放、沙盘模型、实物展示、语音解说、互动体验等,室外现场展陈形式主要包括科普标牌、景观建筑、实物展示、语音解说、互动体验等。淮安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科普设施展陈方式可根据实际选用一种或者多种组合。

3.科普建设品牌推广根据景区科普资源的异质性特色,提出景区科普主题为“运道交汇地•活态水工馆”,其品牌推广宜采用“沉浸式+专题式”品牌推广模式,探索不同的品牌传播推广方案。沉浸式品牌推广模式主要指游客在完善的科普导引下,借助自助讲解系统,自主欣赏水景观、水工程、水生态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科普教育。专题式品牌推广模式指紧扣科普资源特点,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地开设专题课程。其中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宜加强与文旅研学机构的合作,开设研学课程;针对水利专业院校学生,重点科普水利专业知识,结合实体工程进行现场教学,可采取与相应院校开展合作办学模式,使景区成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针对综合院校参访人员,重点科普基本水利常识和治水历史,做到寓教于乐,达到良好的普及效果。

四、建议与思考

通过淮安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科普建设研究,认识到水利风景区科普建设应包括教育主题和内容设计、设施建设、活动组织、队伍与经费保障等。

1.明确科普教育主题和内容在全面科学的水利风景区科普资源调查与评估基础上,根据景区各类特色水利科普资源明确水利风景区科普宣教主题和内容。科普教育主题和内容的规划设计应该在水利风景区建设规划阶段进行,规划设计的依据是水利风景区所蕴含的核心水利科普资源和当地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等相关科普资源。

2.布局设置科普教育与宣传设施科普教育与宣传设施包括室内和室外展示的科普场馆、解说设施、标识导视设施、科普画廊、景观小品等,是水利风景区科普建设体系最为重要的硬件部分,也是水利风景区向公众开展水利科技与文化科普教育的基础设施。在水利风景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应按照规划设计要求合理布局相应的室内外科普教育与宣传设施,并根据不同科普内容和展示方式规范建设好这些科普设施。

3.组织开展科普教育与宣传活动科普教育与宣传活动是水利风景区科普建设体系中十分重要的软件部分。目前我国水利风景区开展的科普教育与宣传活动主要有科普展览、科普讲座、水利科技咨询、科普竞赛以及“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等,其内容涉及水利发展史、节水灌溉、水资源、水土保持、饮水安全、灌溉排水、防洪抗旱、水生态与水环境、水循环与气候变化等领域。通过组织开展各类科普教育与宣传活动,有利于更好地传播水利科技文化、扩大水利行业的社会影响力。

4.保障科普建设队伍与经费科普建设队伍与经费是做好水利风景区科普建设的重要保障。水利风景区科普队伍包括科普教育与宣传设施管理人员和解说人员,以及科普教育与宣传活动策划人员和组织管理人员等。水利风景区科普经费体系主要包括筹集经费和支出经费两方面,相应的筹集经费主要包括政府拨款、捐赠、自筹、企业赞助等,相应的支出经费主要包括科普教育与宣传设施建设经费、科普场馆等设施维护和运行经费、科普教育与宣传活动经费等。

参考文献:

[1]黄芳,等.对水利风景区科普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水利,20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