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管理学工作范文

管理学工作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管理学工作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管理学工作

第1篇:管理学工作范文

关键词:军医院校;课程思政;管理学;教学改革;本科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下培养德才兼备时代新人的根本任务[1-2]。近年来,众多高校对课程思政进行了深入研究,很多高校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大多偏理论,结合具体课程进行思政教育实践研究的偏少且探讨不深入,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任课教员提供具体可行的操作指导[3-4]。管理学是探索人类生产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课程,也是紧贴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已成为满足军事管理、公共卫生管理、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等多重需要的管理人才培养基地。陆军军医大学开设的管理学基础课程是将管理学理论和方法应用于管理岗位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实用性课程,且蕴含丰富的思政资源。该门课程偏重理论,注重实践,如何在管理学基础的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贯彻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在专业课中融入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引领,培养学生良好的管理认知和管理素质;如何挖掘和提炼管理学基础课程中特有的思政元素和案例,并通过课堂环节润物细无声地来教育和启发学生,从而成功培塑学生正确的三观,规范学生的管理准则和行为,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研究组立足该门课程学科体系与思政教育学术关联,通过深入研究军队管理类专业学员未来岗位任职能力,在借鉴《复旦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对该课程思政教学建设进行了全新设计和实践,探讨和构建管理学基础课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体系和工作保障体系,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新型军事管理人才提供有益探索和路径。

一、管理学基础的学科体系与思政教育的学术关联

(一)学科体系

管理学基础是高校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理论上以管理学基本原理为指导;内容上以管理的五大职能,即划、组织、领导、决策和控制为基础,培养学生从不同的管理角度去观察、分析和思考问题的现代管理思维,提升对目标设定、方案决策、组织协调、领导激励、沟通和冲突管理等从事管理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文化传承上以“务本尚德”为基因范式构成的学科体系。管理学以提升学生在不同管理情景中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方案的综合卫生管理能力和职业素养为首要任务,而职业素养又必须落实到思政教育上,因此思政教育应立足学科体系,充分研究学科特点和内容,从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等方面进行思政探索。

(二)思政教育的学术关联

比如新冠肺炎疫情下,中西方不同制度背景,采取抗疫的组织、领导和控制措施不同,导致抗疫效果差异显著,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制度的优越性。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政治体制、制度及文化产生自信,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化传承上努力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管理学基础课程思政教育方案的设计与实践

(一)明确课程思政教育培养目标

如何设计管理学基础课程思政教育方案?研究组首先立足于该门课程学科体系与思政教育学术关联内容,军队管理类专业学员未来岗位任职能力需求,及其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课堂目标,结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医学人才思政教育建设目标[5-6],以及新时代“五术”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求、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教学目标,从探索构建该门课程思政教育培养目标出发,选取医学教育、卫生事业管理等方面专家、学者和资深管理者等人员10余名进行了访谈。此外,采用学员座谈法了解学生对本门课程思政教学的学习需求点。最后对收集资料进一步汇总分析,明确了该门课程思政教育培养目标(见表1)。

(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建设

教学内容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重要内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以依托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为载体进行实施。因此,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的建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研究组以什么是管理为主线,从管理的五大职能及军队卫生管理岗位任务特点把教材分为管理概论篇、管理职能篇和现代战略管理篇。并且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结合管理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从课程教学大纲章节内容的角度重新整理和发掘课程专属的思政元素。一方面通过搜索管理学基础课程思政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建设相关内容收集文献资料;另一方面选取高等医学教育专家、医学教育管理和卫生事业管理等方面专家、学者、资深管理者和同行,结合军医大学姓军为战、为战育人的军校执业特点,以及自身教育实践经验,从思政教学目标、思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建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经过多轮次研讨和修改,研究组从思政教学目标、思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设计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详见表2)。

(三)教学工作体系建立

为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学科或者专业课程须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工作体系来保障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授的有机衔接。同时也为了达到让课程思政成为有情有义、有温度和有爱的教育过程的要求。本部分内容通过大学课程思政比武大赛、督导听课,以及对10余位相关从业者和专家的访谈,收集整理课程思政教学资料,从课程备课、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三个方向制订了管理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工作体系建设方案(详见表3)。

三、讨论

本研究以“应该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为向导,首先从专业理论、教材内容和文化传承三个维度对管理学基础的学科体系与思政教育的学术关联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挖掘出该门课程思政教育方向和培养目标。然后立足管理学基础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课堂目标,结合军队管理类专业学员岗位任职能力需求,在借鉴《复旦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研究确立了该门课程的4个思政教育培养目标。然后将4个思政教育培养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内容,逐层分解融入到每一课时,并对每次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和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明确。为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该研究也探讨了课程思政教学工作体系,来保障和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授的有机衔接。管理学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系列方案的建立,为明确和规范教员的思政教学行为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也为确保课堂的思政教学效果提供了制度保障。该工作体系目前还是一个理论研究,接下来研究组将把整套思政教学方案运用到本科生教学实践活动当中,将进一步针对该门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实施运用进行实践研究,并对实施效果进行科学评估。真正全方位实现课程思政育人作用,除了以上科学有效的思政教育方案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需通过身教实现立德树人,通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表现力去启发学生思考。首先,不能在课堂上讲出格的话,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建设有纪律和言论行为有底线,不要在课堂上传递负能量,教师对待教学、课程和课堂的态度,既是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思政,更是最直接地融入课程思政。其次,在自身传授的过程中实现入脑入心的价值塑造。要结合每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讲好中国故事,介绍中国管理进步,为课堂教学内容作贡献;介绍国内外重大的管理创新的过程,同时也要结合相应的内容讲好反面故事,比如国内外重大管理失误的案例。此外,将能力培养有机融入知识传授中是同等重要的。课堂要转变平铺直叙的教学方法,转换为场景再现的启发式教学,具体表现在课堂上采用更多的是问号的方式,而不是句号和感叹号。尽量将个人科研成果在教学内容中有所体现,在某些环节或过程中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训练,或者需要团队配合才能完成的项目传授。因此,只有将科学有效的思政教学方案和教师讲授技巧相结合,才能发挥好一门课程的思政育人作用。

四、结束语

第2篇:管理学工作范文

1、综合性。

公共管理学科一门综合运用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研究公共管理主体管理公共组织及其行为的规律的科学体系,其不仅拥有厚重的理论背景,而且具有极强的社会实践性。公共管理学科研究所涉猎的内容也更为多样化,有基于此也就要求所有运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更具有综合性。

2、实用性。

公共管理学科实际上就是一门运用公共权力实现公共利益的应用性科学,一般来说公共管理学研究多以问题为导向,研究如何解决某类公共问题方法或手段的内在规律,并进行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归纳总结。

3、交叉性。

公共管理学科的交叉性是基于其学科理论基础和研究的问题内容而言的。公共管理学科以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对某一公共管理问题的研究都必定涉及到多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

二、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及案例选取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1、理论与现实结合,完善知识体系。

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就是一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它不仅仅是教师讲某一理论和相匹配的案例结合起来的一起分析,更是一种学科理论知识与社会的接轨。

2、丰富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

一般来说,社科类学科教学总是显得比较呆板,学生会认为理论性太强,课堂缺乏一个活跃的气氛。然而案例教学正是破解这一困境的好方法,现实性的案例总能给学生一些可触感,尤其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公共管理案例更是让学生感同身受,这样案例教学不仅是对教学形式的一种丰富,更是能很好地带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自觉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3、实现教学相长,促进教学工作接地气。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如若把教学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老师单向将只是传输给学生,总难免有些狭隘之疑。实际上,教学也是老师学习一个很好的形式,这种学习体现在老师对知识的熟练程度提高上,也更体现在老师对知识的再思考和更跟新上。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能够帮助教师尽可能接触更多的公共管理领域的社会性问题,并且这些问题都是很具有实时性的,在案例对认识收集、认知、分析、讲授系列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帮助教师学习到了更多的新知识,并使得教学工作接地气,不归属空中楼阁。

(二)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中关于案例选取的一些问题。

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早已不是一个新的研究问题,在理论研究上已然有很多成果,在实际的教学中案例教学也已是相当普及,但存在的问题也依然是很多,尤其是在案例选取上。本文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案例选取存在的一些问题小作阐述。

1、难离理论式讲授,案例少。

虽然公共管理学科领域在教学中长期以来都在极力推崇案例教学,但或许是出于社科类学科的通病,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依然还是难以走出思辨的窘境,难离理论式的讲授,选取案例很少,甚至是以老僧读经般的精神去不厌其烦地带领学生咀嚼无味的理论。

2、陈年旧事,缺乏时效性。

不容否认公共管理学科领域存在很多经典的案例。但公共管理学科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总具有的时代性又决定了其研究内容的时效性,如此说来,公共管理学科中的案例也就必然不存在永世的经典。

3、不具典型意义,缺少代表性。

案例作为个案来分析研究,更多的时候是为了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或为了找出解决这问题的具有普适性的方法,无论基于哪个原因都无疑要求所选取的案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意义。而现实总会有不少教学案例的选取过于随性,不能代表某一类问题或说不具备典型性。4、过于高大全,脱离实际。当知识也有了统一的标准,总难免会出现一些高大全的东西,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不外于此。在标榜了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标准化后,不少教师容易在教学中紧扣标准要求,在选取案例过程中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模范案例,而忽然了现实环境,严重脱离实际。

三、关于案例选取的想法

1、穿插讲授,突破理论化的枯燥。

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中案例的选取不仅要考虑数量和质量,还应对案例出现的时机予以考量。案例扎堆出现容易偏离中心理论主题,理论过于集中又容易让学生反感理论的枯燥,所以选择在合适的时机穿插进去案例显得尤为重要。

2、结合最新时事,注重案例的时效性。

前文我们已经对案例时效性的重要做了相关阐述,新的时事总会具有很强吸引眼球的功能。教学过程中选取新时事作为案例来讲解,不仅能加强学生对案例相关理论学习的兴趣,也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会用更多理论知识去分析时刻发生在身边的事物。

3、讲典型,注重案例的代表性。

典型性案例不仅有很强的代表性,也很能加强人们对它的兴趣。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中典型性案例的一般都是一时间在一定范围内广为人知的事情,选择这类案例来结合理论讲解,能很好地带动大家参与到课堂的案例分析中来。并且,由于大家都案例有一定的了解,在参与分析中也会有更多的同学能够有较好的思考和发言,这也是案例教学中极为难得的。

4、案例接地气重生活,解析要通俗易懂。

第3篇:管理学工作范文

【关键词】县级党校;经济;管理学;教学创新途径;对策

一、转换以往教学理念,引进研究式学习

(一)党校经济管理教学的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对于党员干部思想理念的形成有着一定的意义。当前,在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自身的理念也随之得到了一些改变。面对快速转变的思想理念,党校自身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紧随时代变化潮流,有效调整和优化各项教学内容,在引进新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来开展各项工作。并且,各级党员也要认真学习,有效掌握党的理论知识点,明确对党校经济管理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二)党校经济管理学。从目前情况来看,经济管理学自身具备的特点便是实践性能强,它是一种较为热门的学科,本身受到当前阶段社会体系所影响。因此,要想有效的实施和学习经济管理学,首先要做的便是提升自身的操作能力,根据党校具体开展情况和中共中央的实际部署以及现有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来增强党校管理教学水平,定期开展培训工作,不断引进现代化培训理念,从技术、方法以及理念等方面来全面认识研究式学习,对以往党校经济管理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总结和落实,通过开展教学研讨会来讨论研究式学习的有关问题。(三)有效了解党校经济管理教学课程设置情况。我国党校经济管理学教学由于起步时间比较短,发展不是特别成熟,经常出现师资力量薄弱等情况,再加上现有的教学设备以及资料不够完整,因此很难实现规范化教学水平的提升,并且,这也是经济管理教学工作很难有效开展和落实的具体原因。比如,党校可以适当开展公共课程,使各个党员干部能够全面掌握和了解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点,通过传授一般性的经济管理原理、职能区域以及原理,使各个行业之间的党政干部都可以熟知相关的经济管理知识点。

二、县级党校经济管理学教学的创新途径对策

在我国,都在普遍设置党校,不管是从中央,还是县城,各个区域都在设置党校,并且,县级党校是较为基层的一种组织,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此阶段中,重点探讨了党校现有的具体发展情况。因此,当前党校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怎样在较为严谨的形势下制定出更加符合县级党员干部的学习模式。(一)经济管理教学之课堂讲授。县级党校作为党校体系的基层组织,自身担任着培养国家基层干部或者党员的职责,根据中央的相关培训内容以及县级党校实际运行情况,可以制定出一种满足党和人民发展需求的培训方法,以培养新时代基层党员干部为首要目标,从一定程度上实现县级党校经济管理教学改革以及创新目标。在现有的党校传统经济管理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便是课堂讲授,这一方式在很多区域都是普遍应用的。因此,在新形势经济管理教学背景下,依旧采取课堂讲授方式,但是,此种方式并不是唯一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应用课堂讲授方式的时候,要和其它教学形式相互联系并且结合到一起,使其成为一个完善的研究式教学模式。党校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点的时候,自身也要多加学习。这是因为教师自身对于学生有着决定性影响,对此,教师在实施教育课程的时候,要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将理论知识转换为生活化内容,使得学生可以在有关环节中学习到很多的知识,最终把教学效果彻底发挥出来。(二)建设横、纵向培训网络、教师要提升自身素质。在各个部门中,对培训这一方式的重视程度都比较高,党校也是这样。实施新型的培训方式并非是完全将以往党校传统教学方式抛弃,而是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对其实施探索和研究工作。在新形势下,县级党校要紧抓机遇,构建相关的培训网络。对于教师本身来讲,要不断改进和创新自身理念,定期接受新的培训工作,只有将各个方面结合到一起,才可以更好地实施教学工作。另外,还可以引进多媒体教学这一新型的方式,让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此种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相信在未来,必定受到学生们的广泛欢迎和推广。

三、结语

经济管理学是党校中最为重要的一项课程,其决定了学员自身素质的提升和知识的顺利掌握等,因此,在教学期间,要加强重视。但从现有的教学情况来看,并不是特别乐观,这就需要党校领导在这一前提下做出适当的调整,引进新型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

【参考文献】

[1]郑丽玲.论新形势下县级党校经济管理教学的创新[J].经济视野,2016.

[2]王盛贤.如何使得党校经济管理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J].新农村(黑龙江),2016.

第4篇:管理学工作范文

关键词:管理学;课程思政;高职教育;融入途径

《管理学》是高职教育中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将先进的管理学理论应用于工作和实践,在培养多层次、复合型高职人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相较于本科层次教育来说,它是一门实践性较强、讲求实操性的课程。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如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

一、开展课程思政的意义

(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

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承担着培养有坚定政治立场,有积极、乐观价值取向,有责任感和使命担当的当代合格大学生的历史重任。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为高校各门学科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道路。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全面推进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思政的困惑与解决路径探索王鹤霖(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昆明小哨650212)摘要:课程思政是高校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之举。作为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思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管理学》在落实课程思政中存在着课程思政元素如何构成、何时融入、怎样融入的困惑。教师只有通过思政元素挖掘、教学逻辑构建、课堂模式扩展、信息化工具使用等路径把课程思政落实做细,才能全面提升《管理学》课程思政的有效性。关键词:管理学;课程思政;高职教育;融入途径课程思政建设,要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为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提供了行动指南。作为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管理学》不仅是一门专业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人生引导课程。只有在《管理学》教学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遵循“三全育人”规律,才能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锤炼其在未来职业生涯中所需的管理技能与素质,由此培养出更多具有综合管理技能、完整人格道德与优秀职业素质的社会活动参与者和主导者,才能更好地让高职院校毕业生尽快融入到快速变化、纷繁复杂、不断融合的竞争和合作环境中。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按照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达成“三位一体”的高等教育教学理念,深刻挖掘思政元素。通过密切联系国家社会发展实际,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通过联通管理原理的知识性和实践的感受性,促成学生追求卓越和进步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和人文精神,形成专业课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这是推进“三全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

(二)是顺应学生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管理学》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在推进课程思政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开设时间优势。这门课主要在大一上学期或下学期开设,该时期是学生价值观形成、人生目标定位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开设《管理学》课程,能够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2.课程育人优势。课程思政需要将显性的知识传播融入隐性的育人过程。《管理学》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表明,这门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思维塑造、伦理素养、职业态度养成密切相关。例如,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巧妙融入中国古今优秀管理思想、经典管理故事,通过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元素浸润学生的心灵,增强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知、信、行,使学生在拥有扎实专业知识的同时,培育深厚的人文底蕴,从而促成学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教授《管理学》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能够为构建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后续学习乃至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完善《管理学》课程建设的重要推手

强调《管理学》视域下的课程思政,不仅基于解决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和学生道德认知与管理实践脱节问题的考虑,更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复合型和应用人才的必然要求。课程思政,注重的是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让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自然长出,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使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入行。而传统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大多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师大多习惯于以管理的四大基本职能为主线,向学生教授管理的理论知识,灌输管理思想。授课内容较为机械和枯燥,学生体验感和获得感不强,课程思政的成效更是微乎其微,这也成为了《管理学》课程建设的短板。如何将科学工作、智慧管理的思想理念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担当,如何通过课程思政进一步体现这门课的实践属性,成为《管理学》课程思政的突破点,也是完善这门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管理学》课程思政的困惑

(一)课程思政元素如何构成

课程思政元素在不同专业课程中结合和呈现形式都具有差异性。但由于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钻研力度不够,加之学生的认知还停留于过去枯燥学习相关思政知识的层面,因此,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管理学》课程思政的元素虽有一定的认知,但仅仅只对其单纯堆砌,对于如何进行挖掘、组合及呈现等问题普遍感到迷茫。部分教师则认为只要讲一些政治理论和思想,讲一些国家大政方针,就达到了课程思政的目的,使得课程思政在落实中流于说教、流于形式。

(二)课程思政元素何时融入

《管理学》课程中,课程思政元素多而散。在传统教学中,部分教师将课程思政元素在课堂上机械嵌入教学,将章节内容与思政元素简单揉和,或者在课前或课后布置成传统形式的作业,让学生往往感觉比较突兀和生硬。而在课程实践环节中,课程思政元素就更显空白。如何突破原有教学设计,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增强人文关怀的力量和温度,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目的,有待教育者的不断探索。

(三)课程思政元素怎样融入

思政元素不仅要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以传统的讲授为主,辅以案例讨论、课堂提问等。学生很少能走出课堂去真正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侧重的是学生实践技能的养成,因此,如何将《管理学》课程实践化是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举措,如何真正让课程思政的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是管理学课程思政融入的重要探索。

三、《管理学》课程思政的解决路径

目前《管理学》课程的主流编排方式主要是按照管理的四大基本职能进行编排。根据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的梳理,可以将《管理学》的课程思政元素主要划分为如下大类: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四史”、国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素养等。结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在整合这门课程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基础上,形成以课程实践为核心的“《管理学》专业知识+思政元素”体系。将《管理学》知识技能和思政元素以课程实践的形式相结合,通过“三段式”教学逻辑、“三课堂”协同模式及信息化手段赋能,实现课程育人目标(见图1)。

(一)以“三段式”教学逻辑提高课程思政实施成效

“三段式”教学逻辑,即场景再现、理论升华和实践落地。1.场景再现。根据学生学情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以教学案例、讨论、课程资源等形式巧妙融入课程内容,有问题有思考,深度融入。2.理论升华。将课程思政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对课程思政元素在问题解决中所起的作用进行总结和升华,形成思维模式和价值认同,转化为“可复制、能迁移”品质和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获得感。3.实践落地。通过自身感悟,与生活和工作场景关联,在实践中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被动接受转换为主动学习,将良好的价值理念真正在做事做人中加以体现,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培育系统化、战略化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将《管理学》课程思政内容设计成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拓展并延伸至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融入其中、乐于其中、学于其中、变于其中。换而言之,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坚持不懈、严谨认真、踏实勤奋等优秀品质,就是课程思政在教学实践中最好的体现。在“三段式”教学逻辑的指引下,课前学习和课后任务将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课程思政不再拘泥于课堂理论学习,这将进一步提高课程思政实施成效。

(二)以“三课堂”丰富课程思政元素融入途径

拓宽课程思政融入途径,提升实施成效,打造一个全过程、多层次、立体式的融入渠道势在必行。在立德树人总目标的要求下,以“三课堂”协同育人模式为切入点,不断丰富课程思政元素融入途径。1.以课堂教学为第一课堂。引导学生从《管理学》学习中探索出与思政元素相关的内容,进而“润物细无声”地实现育人目标。在教授《管理学》专业知识的具体过程中,以启发式教学、互动式交流和批判式讨论推进教学,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教学视频播放、沙盘游戏、情景演示等,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培养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甘于奉献、不懈奋斗的人生态度和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获得感和自信心,有效突出课程思政实效。2.以课下参与为第二课堂。通过系列讲坛、活动策划、社团活动、视频录制、知识竞赛、素质拓展等,在参与组织和策划相关活动的过程中积极践行管理学知识,通过管理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进一步锤炼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历练不畏挫折、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鉴定政治认同和理想信念。3.以假期实践为第三课堂。提高思想觉悟和管理实操能力,结合具体学情,以“三走进”为契机开展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通过走进农村、社区以及企业,将课堂教学的成果充分实践于农村、社会和企业。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用《管理学》所学原理和思维解决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职业生涯的适应能力。在“走进农村”实践中,通过以“三农”问题为切入点,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充分依托例如关注农村基层组织问题、农村社区治理问题、乡村产业发展等假期主题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关注“三农”,关注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在基层的实施情况,引导学生知农爱农,近距离接触“三农”榜样,以优秀农技人员、大学生村官、扶贫干部作为校外导师,逐步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走进社区”主题中,充分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效应,协助学生通过走访当地街道和社区,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在社区的实施情况,引导学生进入理解和探讨社区管理模式和发展模式,为社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与智力支持,助力社区建设。在“走进企业”实践中,通过企业参观交流、学徒制实习等途径,让学生所学知识真正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转变为实践,将优秀的职业素养与道德品质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得到转换与锤炼。在“三走进”活动中,引导学生开展假期社会调研和实践活动,撰写书面报告,将所学《管理学》知识应用到社团管理、活动组织、求职活动等具体实践中。通过实践,引导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强化家国情怀,锤炼科学管理、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懈奋斗的企业家精神。

(三)以信息化教学手段促进课程思政有机融合

随着教学信息化发展走向深入,在防疫常态化情况下,通过混合式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是《管理学》课程思政的着力点,也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结合课程实际,一是以信息化教学手段为支撑和保障,丰富课程思政元素融入途径,提升教学有效性。改变过去纯理论教学的弊端,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用好用活各类在线课堂、微课、慕课、微信群、QQ群等,开展“翻转课堂”“讨论式”学习等,提高师生的体验感、参与感和互动感。结合专业特点,激发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性,对涉及到的管理问题进行深度思考。通过自主学习、团队学习等形式,将课程思政元素更好融入到“三课堂”协同育人模式中。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手段,赋能《管理学》教学。加快信息化教学升级改造,以实际管理场景出发,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手段。例如,以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及工具为依托,对接行业发展需求,通过引入管理模拟教学平台,以信息化方式跟进管理流程,收集管理数据,通过对获取数据的分析,形成有效结论,进行智慧决策。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改进管理模式,优化管理流程,重新思考和设计传统的业务管理流程,发现解决问题的更好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以此培养学生的管理智慧。

四、结语

第5篇:管理学工作范文

目前开设工业工程专业的高校几乎都有了自己的专业实验室,并形成了一定的共同特点,但是工业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成熟而统一的模式。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把开设工业工程本科专业的所有高校划分为四类高校,具体如下。第一类高校,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独树一帜,自从2001年开设工业工程本科专业以来,高薪聘请了美国工业工程专家、普渡大学教授萨文迪为系主任,构建了教学与科研并重、略微向科研倾斜的专业实验室模式。清华工业工程系已建成系列实验室,包括物流系统实验室、先进制造与系统仿真实验室、人因工程实验室。第二类高校,以西安交通大学工业工程系、天津大学工业工程系、重庆大学工业工程系为代表的一类高校,构建了基于本身特色的工业工程综合实验室。一方面,西安交通大学和天津大学的工业工程系均设在管理学院,以管理科学为基础构建自己的工业工程实验室,相对而言,西安交通大学工业工程实验室侧重于人因工程学,而天津大学工业工程实验室则侧重于基础工业工程多一些。另一方面,重庆大学的工业工程系设在机械工程学院,同时工业工程实验室也相对侧重于先进制造系统等。第三类高校,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工业工程系,此类工业工程系构建的实验室重点基于某种行业(例如航空航天业)为背景,侧重于管理学科和机械电子学科并重。属于这种类型的高校,还包括中国矿业大学、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现更名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子工业学院(现更名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等,分别以矿业机械类、电子工业类、航空工业类为学科基础,构建了自己的工业工程实验室。第四类高校,大部分的工业工程本科专业开设院校均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基本上设置在两大类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和机械工程学院。个别的高校因专业形成的历史渊源不同,设置在一些特色的学院,例如上海海事大学的工业工程系设置在物流工程学院、上海海洋大学的工业工程系设置在工程学院(含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物流工程等)。一方面,设置在机械工程学院的工业工程实验室一般侧重于先进制造系统、计算机仿真为主;另一方面,设置在经济管理学院的工业工程实验室一般侧重于物流系统管理、生产管理等。

2工业工程实验室管理模式分析

先进的工业工程实验室除了购置实验仪器、设备和软件之外,还需加强实验室的日常管理、教学管理、开发管理、绩效管理等。目前在工业工程实验室的管理方面,各个高校的管理模式各不相同,相对于实验室建设的其他方面,该方面还相对比较薄弱,亟待规范和管理科学化。目前各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①第一种实验室管理模式是“专任教师自主管理模式”,亦即:每门专业课的任课教师即为该门课程的实验指导老师,负责该课程的实验开发、实验教学、日常管理等,实验环节的相关绩效考核统一纳入该门课程的总学时中来计算。②第二种实验室管理模式是“专职实验员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要求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只负责该门课程的理论课堂教学,不负责该门课程的实验开发、实验教学、日常管理等,而实验教学、实验开发、日常管理等都交由专职的实验员进行,专职实验员的绩效考核主要侧重于实验教学的总课时、日常管理等。③第三种实验室的管理模式是“任课教师和专职实验员共同管理模式”,亦即上述两种模式的整合版,实验室的管理既有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又设有专职的实验员。有的高校实验开发由任课教师承担,实验室日常管理交由专职实验员管理,而实验教学由二者共同完成,个别高校实验教学也完全交给专职实验员进行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