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管理学基础范文

管理学基础全文(5篇)

管理学基础

第1篇:管理学基础范文

本文研究对象为应用型高校非商科专业学生,具体专业来源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与新媒体、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等工科专业;新闻学、汉语言文学、英语、法语、日语等文科专业;音乐学、艺术设计学、数字媒体艺术等艺术类专业;护理学、医学检验技术等医学类专业。采用混合专业授课,每个教学班内均含有以上专业学生,班级容量120人。每周2课时授课,共计12周。采用的调查方法包括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法。

2学生特点

越来越多的行业在需要专业技术之外,还需要从业者有整体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这正是不少学生的欠缺之处。在与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本专业知识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听取课堂教师讲授,接受教师对于理论的讲解,不加批判的全盘接受。由于“管理学基础”是跨专业的必修课,部分学生并不期待在课上能学到知识,而是希望能够不挂科,顺利得到学分。存在一定的缺课问题,在对有缺课记录的学生进行的访谈中可以明显发现,不同专业的学生的缺勤理由与其本专业性质相关。音乐类专业学生表现出明显的抗拒性,认为管理学知识对于未来工作没有帮助,得到的缺勤理由为“要练琴”、“准备演出”。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给出的理由是“管理学理论太难,没有基础听不懂,因而不想上课”。理工科及医学专业的同学表现出对管理学的怀疑,这验证了学生存在整体思维和批判思维的缺乏。

3教学方法的采用及效果

由于课堂容量很大,教学中可以采纳的教学方法有限,主要以教师讲授课程内容为主。在讲授过程中,案例教学方法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但是通过后续的提问互动环节,发现少部分学生仅能记住案例本身,对于在案例中同时进行说明的理论内容记忆不深,欠缺理解。并且在课堂提问互动环节发现个别学生无法就理论进行举一反三的应用。授课中还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希望学生结合自身专业以及专业相关行业的情况,使用管理学理论解释时下发生的事件。选择此种教学法的初衷是希望多专业课堂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专业的特点和信息,拓宽眼界。但实际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并不关心国际和国内社会中正在发生的事件,对本专业相关行业的信息也并不熟悉,对自身未来就业方向比较迷茫。因此,启发法的应用也并不理想。必须要指出,该课程共24课时,课程时间过短对于深入讲解理论是非常大的障碍,适当增加课时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

4问卷调查中学生对“管理学基础”课程学习的感受及期待

在结课后对参与课程的总共6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集并整理出学生在跨专业学习管理学中的感受,以验证教学效果;并收集了学生对于课程的期待,给后续的教学提供参考。由于这一题为开放式问题,因此采用编码方法,将答案进行整理,并按照正向、负向、中性三个维度将学生的学习感受进行分类,采用合理期望和不合理期望将学生想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分类,以便更好的了解学生并为后续的教学工作提供指导。从以上内容中可以总结出一些普遍性特质:(1)多数学生能够在本课程中有所收获,并且产生后续学习的兴趣。学生普遍喜爱聆听真实案例。课程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可以被部分学生吸收并且应用在现实中。从这一方面来看,对非商科学生开展管理学课程是有积极意义的。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结合案例讲解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相对轻松并且充满兴趣。同时,有学生明确表述了课程对于个人看待问题角度的影响,过去从某个角度切入问题,课程后能产生整体意识。一些在社团担任管理职务的同学能基于管理学理论,更好的了解团员的想法,从而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2)少部分同学表达出两极分化严重的课程学习感受,一些认为课程内容过于简单,另外一些则认为课程过于晦涩。对于混专业教学而言,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无法避免的,教师可以通过课下的互动,为学生提供额外指导。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愿,这种情况表明,教师需要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加强化学生的自学理念。(3)多数学生表达出期望在未来更深入的学习管理学知识,同时也期望能够更好的了解管理学理论在本专业就业领域的应用。学生的求知意愿非常值得鼓励,但是由于一些行业的专业性太强,比如医院、乐团、剧院等,教师并不具备相关的工作经验,因而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这一问题在未来可以通过聘请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进行讲座来解决。(4)尽管多数同学表达出了积极正向的回馈,但同时存在的一些负向期望也体现出了一些问题。例如,个别同学提出,想知道“如何发财”、“如何当老板”,这样急功近利的心态并不是一个好的信号。另外,还有一些同学在学习基础理论之后,希望马上获得可以应用于工作的方法和经验,希望能迅速提高个人的认知水平,希望能在短期了解宏观经济、建立全局观念。这些同学身上所体现的仍然是急于求成的心态。舆论宣传或是学生身边的实例并没有作出好的示范,而教师也应该就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在教学中传递脚踏实地的价值观。(5)值得欣慰的是,由于在课程教学中大量使用了最新新闻作为案例辅助讲解课程,使得学生对于宏观经济和社会问题产生了兴趣,这是良好的现象。教师应当在平时多获取各方面的信息,让学生在课程中感受到最新、最真实的信息,避免因老旧案例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6)最后,还有一些同学提出了创业问题以及如何顺利进入职场这一问题。这些期望反映了学生切实的需求,但是体现出来非商科学生并不了解管理、创业、就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学创业理论知识。作为应用类大学的学生,也应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踏入社会进行实习,从实践中获取经验

5对非商科学生进行“管理学基础”教学的建议

需要肯定的是,对非商科学生进行“管理学基础”的教学是有意义的,符合我国当前人才培养的方向,认真听课的同学均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但是必须要承认,客观存在的问题也较大。首先,一些学生在学习中功利性较强,对于非专业课程的学习动力不强,对于获取新知识的愿望不足。在访谈中发现,部分学生认为不能马上应用的知识就是无用的。并且,学生对于纯理论知识的学习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实践经验又相对不足,加之怠于思考,因此无法对案例产生深入的见解。平衡理论与案例的比重,恰到好处的进行提示以帮助学生分析思考案例,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其次,如果仅在非商科专业中加入一门“管理学基础”课程,对于想要培养学生系统的管理思维和批判思维来说并不充分,可以考虑添加其他相关课程,更好的完善课程体系,不让跨专业教学流于表面,成为学生“混”学分的工具。最后,班级容量不宜过大。人数过多使得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受到限制,无法充分发挥跨专业建立教学班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王洪才,解德渤.中国通识教育20年:进展、困境与出路[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21-28.

[2]雷家彬.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跨专业教育的模式与实践创新[J].高校教育管理,2014.8(5):83-86.

第2篇:管理学基础范文

[关键词]管理学基础课程;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意义;问题;教学设计

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应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课程教学的相关环节或者知识内容。专业课应通过隐性思政与显性思政,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通识课程,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的格局,让专业课程、思政课程能够紧密结合,共同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2017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课程思政教学的建设要求,这就充分说明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也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一、管理学基础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管理学基础课程一般开设于大一的第一学期或者第二学期,这是关键的育人节点。而且正是学生从中学迈入大学,适应大学生活,个人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对于大学生活充满好奇,上课表现也会更积极。[2]这门课程可以通过挖掘适合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该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可为后续课程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如果能够为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将对其之后的生活和学习提供帮助。

二、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行,课程思政育人的作用也受到社会的认可。但是,现有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在教学设计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专业课的思政元素选取需要符合专业的素质育人目标

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育不是肤浅地浅尝辄止,也不是在课堂上空喊口号,更不是毫无根据地天马行空,绝非形式主义的机械式注入,任课教师应在充分理解人才培养方案中素质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选取思政元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例如,任课教师不可能简单地通过一节课几十分钟的课程思政,就能达成“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这一素质目标。而是应该将其作为大的方向,在该课程全程教学中进行贯穿和融合,选取适合的课程内容和相关案例进行融入,提升该素质育人成效。

(二)思政元素的选取应贴近生活,贴近“眼前事”

课程思政是国家进行意识形态宣传、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的主要阵地。因此,课程思政的设置不仅要具备高度的思想性、理论性,提升受教育者的理论水平,还要具备生活性、针对性。然而,现实中一些课程对于思政元素的选择脱离现实、脱离生活或者过于陈旧老套,忽视学生的兴趣所在和情感需要,既降低了课堂的趣味性,又影响了课程的感召力,大大削弱了教学效果。[3]

(三)课程思政教育过于生硬

课程思政应秉承“隐形教育,立德树人”的宗旨,选取适合的思政元素并自然而然地融入专业课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课程是思政的载体,思政为课程赋予更多的意义。专业课知识和思政的有机结合,不是简单的正反面、两张皮。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避免突兀的导入和尖锐的拐点,应抓住要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与之共情。这种高度的融合首先是建立在对专业知识的熟悉,能够准备充分、信手拈来、心中有数。其次要内化课程思政的内涵,深度挖掘专业课知识和课程思政的内在联系。最后要针对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植入思政点,让课程思政“大隐于市”,施于无形。

(四)以身作则,身正为范

课程思政建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本身是否真正认可所传递的价值观。相比用冗长的语言对思政元素进行阐释,“不言之教”所产生的影响更为深厚。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教师,我们应该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与学生的各种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要注重一言一行。不仅通过知识授业解惑,更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只有我们内心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向学生传递与之相关的价值理念。

(五)翻转课堂,参与式教学

近些年来,教育方法一直在进行改革。重点强调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提倡以学生为主的翻转课堂。课程思政的教学不应该由教师进行“心灵鸡汤”式的单方面灌输,教师应该转变角色,变成主持人、引领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教师可以抛出引子,让学生自行探索。案例分析不如让学生分享亲身经历过的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把课程思政由被动变为主动,循循善诱,共同探讨,积极投入,才能最终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

三、管理学基础课程思政设计

管理学基础课程在内容和结构体系上相对完善和成熟,基本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八个部分:认知管理、管理思想的发展与演进、科学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后大多数会服务于社会中的企业组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未来成为社会组织的各级别管理者的学生而言,需要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过硬的职业素质,这是个人和企业在面临重大问题时能够做出正确价值判断和选择的重要保障。因此,思政元素的选取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出发,结合课程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进行设计。

(一)思政元素的选取与设计——“修身”为主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时代性方面往往能体现出其独特的优势。管理学基础课程可以选择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该课程的课程思政的主要价值取向,让学生明白想要实现远大理想,需要先端正思想,修养其自身品性。对于中国人而言,这句话是一种对于人生积极进取精神的体现,也是提倡一种积极有为的人生哲学。其中,修身是做人的关键。修身即修养身心,主要指具有道德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引入现代企业文化中,不仅利于激励员工积极进取、吃苦耐劳和坚韧不拔的职业素质,还可以将远大的理想化作员工的前进驱动力,自我挖掘内在的多种潜能和创造力,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4]

(二)思政元素的选取与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

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如果要凝聚全社会意志和力量,就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达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在一定层面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群体在判断社会事物时依据的一种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曾经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失去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会导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缺少立身之本,缺少精神根基。

四、结语

在全课程育人的格局下,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基础课,管理学基础的课程思政应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充分融合,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传授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同时,发挥其思政育人的功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同时,作为专业教师和为课程思政改革的推动者,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育人意识和思政育人能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合格的接班人。[5]

参考文献:

[1]许艳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背景和理论基础[J].才智,2016(30):137-138.

[2]徐黎源.《管理学基础》课程思政融合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21(3):78-79.

[3]壹学者.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五大重点方向[Z].壹学者思政研究,2021.

[4]沈丹丹.应用型高校本科专业《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索[J].营销界,2020(43):74-75.

第3篇:管理学基础范文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采取鼓励即兴创编的方式激励学生进行创作和表达。在语文课程中有诸多复述、背诵、创编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尝试,即使出现一定的问题,也不会用过分严厉的态度批评学生。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初中学生大胆进行尝试,并且鼓励其积极表达,采用“口述作文”的方式进行作文课程的语文教学,形成学生积极向上、敢于表达、活泼乐观的态度和性格。学生就应当无忧无虑,对于未来充满希望,那种首鼠两端、几番思量的态度是成人为人处世的方式,过早接触对于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而语文课堂的开放性、灵活性正是帮助学生放松自我的有效方式,一定要利用起来。

二、树立“教学文化”,形成语文课程教学文化

语文课程一定要有自己的教学文化,班主任的管理思想也应当有效地融入教育文化当中。“入班即静,入座即学”是班级文化管理的核心内容,也可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有效理念与方式。在教室环境和课堂教学过程中,确实是不宜“动”的,教师可以给班级干部、管理初中学生提出要求,让他们引导学生在班级中保持良好的秩序,进入班级之后就不再打闹、玩耍,铃声一响就要坐到座位上,坐下之后就应当投入学习的状态之中。在语文课程文化中,不妨加入一些“读书”的元素在其中。阅读是进步的阶梯,在电子媒介遍布的当下,能够手捧书本阅读,既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享受。为了让学生领略纸质阅读的乐趣,教师和学生在班级角落中设置了读书角,放置了一些图书,由值日的学生负责发放和回收。正是因为如此,下课时间许多学生更加愿意在座位上坐下读书而不是打闹、嬉笑。这小小的举措,不仅使班级的风气越来越好,还使学生在书香的沐浴下,更加文明、懂事。

第4篇:管理学基础范文

[关键词]会计基础实训;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移动互联

0引言

2019年10月31日,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对一流本科课程“金课”的建设内容和要求做了更明确的阐述,要求体现“两性一度”原则,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自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来,“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近些年,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已经普及,移动互联时代已经到来。财务管理本科的实训课程穿插在各个学期,懂会计才能懂管理,因此会计基础实训是财务管理专业的基础实训课,是第一门专业实训课,也是后续学习专业课程的敲门砖。基于教育部“金课”课程建设的高质量要求和移动互联时代的特征,结合会计基础实训课程的重要作用,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及实践,将对提高财务管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会计基础实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财务管理专业是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新时代的新要求和新环境的变化,使得各高校专业课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教师们利用学习通、蓝墨云班课、雨课堂等智慧教育工具有声有色地开展了强调学生主动性的混合式教学。中国知网数据显示,大多数的教师注重专业理论课的改革,而利用移动智慧教学工具对实训课程的开展还很少。目前财务管理本科的会计基础实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比较传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教学目标不完善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财务管理本科会计基础实训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其中知识目标要求系统地掌握工业企业核算的基本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熟悉会计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技能目标要求掌握工业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技能;素质目标强调培养学生诚信、遵纪守法等精神。但目前的素质目标涵盖范围较窄,仅仅概括性地提到了素质目标,没有体现出素质目标,更没有系统化地体现思政育人的目标[1]。

1.2教学内容部分过时

教学内容的部分过时原因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新政策更迭速度过快,另一方面是固有知识点已经和实际背离。具体来说,近些年增值税、个人所得税法等财税政策不断变化,收入、租赁、金融资产、报表格式等企业会计准则不断修订,教材的内容没有同步跟进,导致现有的教学内容部分过时。而托收承付、信汇等实务中已经极少使用的业务在很多教材里依然是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已经明显和实务脱节,导致教学内容部分过时。

1.3教学模式僵化

大多数财务管理本科会计基础实训课程的教学模式比较陈旧且僵化。教学模式陈旧体现在大多采用传统模式,即教师讲,学生听或观看操作视频,之后进行实操。但实训课程重在实践,应强调以学生为主,目前的教学模式及方法形式单一,课堂比较枯燥,授课效果差强人意[2]。移动互联时代,教学模式的僵化不只体现在教学方法上,还包括教学软件上。大多数会计基础实训课程利用“科云”“网中网”等教学软件并在实训室集中开展,但目前市面上已经涌现出了“柠檬云”“筋斗云”等移动互联实训APP,完全可以脱离传统的实训室,在实训地点、实训手段上更加便捷,更加有效。

1.4考核方式不严谨

近些年,各高校不断致力于教学改革,目前会计基础实训课程大多采用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过程性考核学习态度、会计凭证阶段性实训成果等,综合性考核实训报告以及会计报表结果性实训成果等。虽然考核方式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考核方式并不严谨。究其原因,考核范围广泛,工作量几何级数大,但主要依据教师或助教的主观评判,所以考核方式不够严谨。

2优化会计基础实训课程教学的路径

2.1完善教学目标

财务管理本科会计基础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理论、技能和素质目标。在素质目标的提炼中,不仅需要体现遵守职业道德和遵守法律基本要求,更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情怀等大思政理念自然融入。具体融入思政理念时,首先要做好财务管理本科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确保和教育部的思政融入要求一致;其次要注意不同课程的思政教育侧重点,避免有些思政内容重复,而有些思政内容又没有提及;最后提炼单门课程的思政融入内容,单门课程系统化融入思政内容。通过这样的有序递进,完善教学目标。

2.2整合教学内容

整合教学内容,要体现财税政策、企业准则等新内容。具体来说,按照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标准》,体现实践教学环节要求的会计书写、凭证整理与装订等内容;新增增值税发票查询、企业工商信息查询、二维码结算等最新财会领域技能点;依据最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政策,对增值税税率调整、发票印章变化、个税改革、会计报表模板更新等内容予以反映,拓宽企业微信、支付宝结算等高阶性业务内容,保证与时俱进。与此同时,大胆剔除实务中极少使用的内容,包括托收承付、信汇等业务,最终开发符合移动互联环境的新形态教材。新形态教材不仅提供整合后的主要教学内容(见表1),还提供丰富的二维码资源(如拓展知识介绍、教学视频、实操视频、会计软件账套备份等)及参考答案,学生可扫描二维码进行学习。

2.3创新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混合式的教学模式。针对一些低阶的实训内容,例如会计书写、书写大小写金额及票据日期等内容,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而对一些高阶的实训内容,例如编制并审核原始凭证等实训内容,可以利用课堂时间重点学习。而不管是低阶还是高阶的实训内容,都要重视课后的巩固与反馈。在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体现创新性。教学方法上,利用超星学习通智慧教学软件进行混合式教学,可以采用选人、投票等课堂活动,增加课程趣味性;也可采用小组任务、课堂讨论等探究式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知识输出。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会计基础实训知识及技能。实训模式同样体现创新性,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情况,可以采用“纯手工”的实训模式,也可以采用“手工与会计信息化结合”的实训模式。“纯手工”的实训方式有利于系统化地锤炼财会思维,而“手工与会计信息化结合”的模式创造性地应用移动互联软件(柠檬云财务软件),既可以培养财会思维,又可以培养紧贴实务的实操能力。

2.4优化考核方式

可从多方着手优化考核方式,包括教师、助教、学生本人多主体考核,过程性和结果性综合考核,线上和线下结合考核。结合时代特征,超星学习通就可以助力优化考核方式,减少教师由于个人喜好等原因带来的偏差,降低教师个人的考核强度[3]。具体操作方式如下,首先确定每一项实训考核指标的内容及权重,例如签到占比10%,课堂活动占比20%,课堂作业占比20%,日常章节测验占比30%,考试占比20%;其次确定考核的主体,签到和课堂活动由学习通系统自动计算完成,课堂作业可由学生自评或互评完成,及时巩固课堂知识,日常章节测验由教师或助教完成,考试由教师完成;最后,每一项考核明确考核的标准,严格按照考核要点给分。通过这样的全方位全过程考核方式,最终在学习通上的考核成绩会以分值的形式体现,更加客观,摒弃了之前仅由教师主观考核的形式。

3结论

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完善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考核方式等改革路径综合提升会计基础实训课程的教学水平,提升实训效果。而会计基础实训课程的有效教学,既便于后续课程的展开,又为培养财务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伶俐.“课程思政”视角下《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24):144-145.

[2]刘慧娟.“岗证赛”引领会计基础实训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商业会计,2017(11):124-125.

第5篇:管理学基础范文

构建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体制,实现资源共享,统管共用,合理调配,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体制和制度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不断深入,基础医学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要求医学实验教学理念也应随之转变。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融合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构建新型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可使开设融合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成为可能,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使学生建立初步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之,有利于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有能力、敢创新的应用型医学专门人才。

二、建立新型管理模式的基本目标和思路

根据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实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建立新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基本目标是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合理配置的基础上,努力构建能促进学科之间相互交融的实验教学平台,不断深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为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提供条件保障,更好地促进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层次,保证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基本思路是: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和实验内容分群建设,统管共用,全面开放,采取多样化灵活有效的手段,鼓励各学科课程负责人之间进行学术交流,共同探讨跨学科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同时基础医学实验中心也要引进高学历的专职实验教师,促进跨学科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最终形成以实验中心牵头,各学科参与,共同完成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现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

三、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的结构体系、人员配置与职能分工

三峡大学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包含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平台和科研平台两部分。目前教学实验室平台分为病原学、机能学、化学与生物化学、形态学四个功能实验室模块。每个实验室模块按课程配备有专业的实验技术人员,共12人,主要负责全院的实验教学准备工作,模块内的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教学准备工作中相互协作,实行既有专业分工,又有相互合作的工作模式。同时每个实验室有一个负责人,负责实验室的日常实验教学管理工作,包括安排各课程的实验准备、实验材料请购计划的制定以及实验室管理等相关工作。科研平台目前分为2个部分(见附图),一部分是部级中药药理三级实验室与省级药理学实验室研究平台,该平台设有独立的实验室主任,受医学院直接管理;另一部分包括省级免疫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平台、形态学研究平台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由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管理,配备有3名专职的实验技术人员,负责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以及实验室的安全、卫生等日常管理工作。主要职能是为学校所有教师、研究生和学生的科研需要服务。同时也对外单位的科研需要提供服务,发挥服务地方的社会职能。

四、新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管理模式的初步成效

基础医学实验中心成立以来,新型管理模式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管理模式下的诸多困难,解决了实验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初步显现了新模式管理的优势。首先是在教学实验室的建设方面体现了优势。新的管理模式可以集中财力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实验室建设;可以对现有的资产进行实质性整合和统一再分配,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减少浪费,杜绝重复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开支,使有限的教学经费得到了充分利用,极大地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比如通过集中财力一次性解决了解剖学骨标本严重不足的问题;一次性购买了实验教学急需的病理学和组胚学切片、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涂片等等,改变了以往凑合着用的局面,解决了实验教学的燃眉之急。随着教学实验室的不断建设与发展,这也必将导致实验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有利于我院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水平上台阶。其次,新的管理模式对科技工作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验中心成立之后,在充分论证和调研的基础上,对实验室进行了大的调整,将原来各学科分散的科研用房集中,腾出6楼、7楼和部分3楼实验室作为科研平台,并按学科和功能分区,建立了药理学与中药药理学研究平台、免疫学研究平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形态学研究平台以及肿瘤研究平台等,所有科研平台均对全校的科研需要者开放,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便利的科研条件和管理有序的研究平台,极大地促进了我院的科技工作发展和研究生教育教学水平。此外,由于实验室用房的有效利用,在很大程度上还有效改善了科研用房和教师办公室用房,使医学院原本紧张的用房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五、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目前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