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计算机基础课程微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计算机基础课程微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近年来,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高等教育中,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基础课程知识。现代社会经济的建设对于大学生的素质有了更加高标准的要求,尽管很多高校已经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做出了不小的努力,但是传统的教学理念应用这一现状仍然存在着,理论无法付诸于实践,严重地影响了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在如此背景下,微课程教学受到青睐,如此以来,计算机基础课程得到了革新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升,“微课程”也成为基于开放交流理念和移动通信技术、网络媒体、社交网站广泛应用的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对高校基础课程的视角,在深入了解课程现状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微课程”的特点,研究设计出合理有效的“微课程”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微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在信息社会,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人才的基本必备条件,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和实践,在教育部计算机教育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方面提供了多项服务。作为学生应该具有的学习知识诉需求,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中国带来了重大挑战包括教育内容,对于现代高校的教学来说,及时改变教学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充分尊重先进技术的作用,将“微课程”教学方法应用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的实际设置中,然后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微课程”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应用,有利于高校计算机教学课堂的改革和发展。

1.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们在大学里教授计算机课程愈加规范化。然而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生之间存在差异,高校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概念,这样能够提升学生利用计算机教学课程中的内容解决相关的问题。高校计算机课程的课时分配并不是非常合理,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伴随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学生对于信息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根据近几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成果,可以注意到作为一科理论性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兼备的课程,如何使教学实践发挥出最好能力,进而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与实践经验的丰富,是教育教学工作者不断探索的道路。

2.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文化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课程知识大纲和知识体系的设计不能够满足不同类型的学生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对于计算机基础文化课程教育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该课程是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一些基本知识和重要概念的综合性、概括性的介绍,要配合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基本概念、相关技术和应用领域,计算机硬件的结构与组成、操作系统的功能、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数据库和多媒体等应用技术,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的教育,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后续研究创造必要的知识准备,使他们有意识地学习各自学科中计算机科学的一些概念、技术和方法。

2.2课程教育教学过程的设计不能够满足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化要求

没有充满意义的教学过程设计与照顾学生的个性化要求的实践过程,是难以实现有效的教学的。个性化的教学应该利用好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灵活地运用不完全相同的教学指导方法。为了能够适应学生的学习,达到充分实现课程大纲要求的教育教学和培训的目标,伴随信息化教学指导方法的增多,高校不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如数字化教学技能的培养,教师符号水平和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这间接地导致了教育工作者数字化教学技能的差异化现状。教学指导过程与活动的设计是一个统一的概念,这不是提高学生实际行动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的概念,同时也不能够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目的。为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制造灵活多变的学习环境与创建学习组织,也是教师教学设计的瓶颈,以适应学生的个人学习需要。

2.3课程教学评价系统不能够保证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高校,评价和评价的教学方法通常是学期末的统一考试,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对课程的掌握程度通常是根据考试结果来评价的。但是,考试的成绩并不能够体现出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只能够查看学生对于一门课程的掌握情况,对课程中知识模块的掌握程度不能反映在成绩上,综合成绩相近的学生在不同内容上的应用水平上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然而传统的教学体系评价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很容易出现平时不下功夫、学期末临时抱佛脚的问题。

2.4课程教学环境与学生的需求和信息素养不相适应

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各类大学都非常重视建设数字校园或智能校园,大部分课程都在这一背景下完成了自身网络课程和网络工具的开发,然而却存在很多问题,如通用性不平等等信息能力强,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学习需求不明确,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不同网络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效益。尽快完善的课程教学支撑平台,使师生能够有效地在线或离线交流,只有这样,网络平台才能对课程教学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

3.高校计算机基础课中“微课程”模式的构建

3.1学习内容方面

在“微课程”教学模式中,微视频是管理课程、知识阅读、实践练习等方面非常重要的内容。它细化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这一过程中,应用“微课程”教学模式可以清晰地展现学生的知识点,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此外,网络平台“微课程”可以提供详细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自主研究,有效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2学习任务和问题方面

对于基础课中的关键知识点,我们要设计相应的问题,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点;此外,在设计问题和任务时,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保证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起到增强学生自信心的作用,指导学生以任务驱动的方法进行自觉主动的学习,给每个重要的知识点设计学习任务和提出问题,任务设计上应该紧密地联系相关知识点,紧密地联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本着实用性和综合性设计原则采取措施,任务设计不仅要确保大多数的学生能够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同时也要设计一些更具挑战性的任务来满足较高水平的学生,这样以来,可以整体地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能力。

3.3学习活动方面

在学习过程中,“微课程”的教学方法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教师可以在基础课上制作出具有关键知识点和典型练习的微视频,并对每一步进行准确的讲解,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循序渐进地学习按照微视频中的步骤和过程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与问题相关的情境,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举一反三,然后解决问题。老师也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学生也可以互相评价,接受其他学生的评价,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3.4综合评价方面

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多层次、简单多样的实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锻炼相关知识点,捕捉相关知识点。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项目、学习反思总结等合作学习活动,将所学知识内化,以报告或任务的形式呈现课堂外的学习和思考。教师根据个人叙述、学习报告的综合表现来评价学生课程的最终评价结果,在考试系统中进行自我评价和联合小组评价,完成考试。

4.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关于“微课程”的应用

首先,需要完善计算机基础文化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体系,高校教师需认清到计算机基础文化课程要将理论知识和学生实践相结合这一点。针对实际情况更加有效地完善计算机基础文化课程体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一定的数据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采取“因材施教”这一指导思想,既要强化学生计算机基础文化知识,又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考虑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差异性,因此需要将“微课堂”的使用价值尽量发挥到最大,创建合理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体系,将会有效地提高学生计算机理论和实践上的能力。其次,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地位,做到尽量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而非一味强制要求。在教学前,教师要精讲细讲知识点,发展多样化的教学设计,突出重难考点,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情况进行小组合作教学,布置针对性强的学习任务,鼓舞小组成员相互讨论来解决问题,加强学生们的集体感。学习结束后,老师应该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匿名展示,邀请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和借鉴。总之,教师应该融入学生,强化沟通交流这一环节,如此以便于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钟琦,武志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02)

[2]任娟.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分析[J].才智,2018(28)

[3]顾勤.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分析[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16)

作者:肖楠 单位:西安交通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