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家庭教育方法2篇

家庭教育方法2篇

(一)

一、“问题孩子”的成因

1.心灵深处爱的缺失

这类孩子成长的家庭大多数经济条件都不是太好,父母忙于生计,文化程度又不高,对孩子疏于管教。有的父母甚至以自己忙为借口,把孩子直接交给爷爷奶奶管,闲的时候想起来去管一下,忙的时候就放任自流了。即便是管,也是非打即骂,方法粗暴简单。缺乏和孩子之间的经常性沟通,从心灵上对孩子的关心体贴不够,让孩子感受不到温暖,体会不到爱。再加上过分的自由,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和一些不良习气,不爱学习,喜欢逃学。

2.家庭不和带来的影响

家庭不和的现象,在社会上普遍存在。有的孩子一直生活在一个无休止吵闹的环境中,父母之间的打架也是家常便饭。这些父母连自己的事情都处理不清楚,哪有心思管教孩子。有的父母甚至吵架之后,拿孩子出气,让孩子经常生活在惊恐之中。这些孩子多数有离家出走想法和行为,他们想在外面的陌生世界里寻求一点平静和安慰,说白了是一种逃避。另外,还有的家庭,由于父母感情不和,长期吵闹之后离婚了,孩子成了单亲家庭。这在孩子的心灵上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外界的议论对孩子的心里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和压力,让孩子有一种自卑感。更严重的是一些父母由于自身感情上受到了刺激,对孩子的教育有些偏激,让孩子不能够正确判断和认识遇到的人和事,形成偏激的性格。这些孩子一般会为一点小事情,做出伤害别人的违法事情。

3.溺爱代替了教育

现在很多的家庭都是比较富裕的,孩子想要什么基本上都可以得到满足。加上我们国家这么多年实行的是独生子女政策,孩子成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由于大人对孩子的爱超出了原则,变成了溺爱。这种溺爱,冲淡和代替了对孩子的正常教育,使孩子变成了一个目无尊长,自私自利,以我为中心的家中小皇帝,大人都得看着孩子的脸色行事,稍有不随心意就大发雷霆。这些孩子喜欢攀比,喜欢在同伴面前显摆,根本就没有心思去学习。自己的作业花钱让别人帮着做;看见班上有不顺眼的同学,花钱找人去修理;老师不敢批评,家长不敢问,确实让人头疼。我参加了一次有家长在场的学生大会,当学校宣布不允许学生上学带手机的规定后,全体家长掌声雷动,久久不息,这是家长一种无奈的表现,因为他们的话孩子根本就不听。

4.初中阶段缺乏正确的引导

小学的学习环境和初中的学习环境差别是很大的。孩子在小学经过六年的学习生活,已经熟悉了那儿的一切。但是,初中对于他们来讲,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孩子要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下,适应新老师的授课方式,建立新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如果孩子不能在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内,完全适应在新的环境下学习和生活,将会诱发孩子朝着“问题孩子”方向发展。这是因为孩子在这个时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心理状态极其不稳定,独立意识和逆反心理急剧膨胀所致。

二、教育方法探索

在第一种环境下生活的孩子存在的问题,相对来讲比较容易解决。方法是:父母要反省自己,要改变以前对孩子放任不管的做法,多关心一些孩子,多给孩子一些温暖,多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对孩子一点一滴的成长、进步要给以肯定和表扬,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及时帮助孩子化解,多鼓励孩子,加强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这里要强调的是,父母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效果才能显现出来。

在第二种环境下生活的孩子存在的问题,比第一种要麻烦一些。首先,单亲父母要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看问题、想问题、说话和做事尽量保证不偏激,用正常的心态学习、工作和享受生活,尽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谐充满爱的环境,让孩子扭曲的心灵得到舒展。同时要积极主动配合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加强对孩子的心理疏导,改变孩子的性格。

在第三种环境下生活的孩子存在的问题,是最难解决的一种。因为这些孩子的优越感太强,他们对任何事情都不肖一顾,加上溺爱的人太多,教育的意见难以统一。所以,要取得对这些孩子的教育效果,首先要统一所有溺爱孩子大人的思想,然后采用特除的教育方法。这种特除的教育方法,是建立在孩子优越感强的基础上的,利用极大的反差刺激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就像梦醒一样回归自我,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前几年在中央二台看到过一个节目,说的是四川的一对夫妇,改革开放后,响应党的号召,下海经商,经过多年的努力拼搏,事业有成,拥有多家企业,资产过亿,提前走上了富裕的道路,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这对先富起来的夫妇,家有三个子女,从小由保姆照顾,保姆包做了这三个孩子该做的一切事情。这三个孩子成了家里游手好闲的三个小皇帝。由于他们生长的环境优越,正确的引导教育又没有及时跟上,所以,逐渐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最终成了连父母都管不了的“问题孩子”。老大喜欢在课堂上睡觉,觉得在课堂上睡觉是一种享受;老二喜欢新环境,过不了多久就要换一所学校,周边的学校已经全换过来了;老三喜欢惹事儿,在学校里从来没有安宁过,学习成绩可想而知。对这三个孩子的教育,让这对父母劳尽心神,头疼不已。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们做了一个极端的决定:对家里的家产将来的处理写了一份协议书,让三个孩子在上面签了字。协议书上的大体内容是:这些亿万家产将来不会留给三个孩子一分钱,全部捐给社会的慈善机构。然后,把这三个孩子从家里赶了出去,并告诉他们,如果他们想上学,父母可以帮他们出学费和生活费。如果不想上学,那就只能靠自己努力在社会上谋求生存,父母不会再给他们一分钱。不到半年,这三个孩子都纷纷托人告诉他父母要求上学,后来这三个孩子都很有出息,个个大学毕业,生活的都很好,也非常感谢他们的父母。

这个案例的特点是:让孩子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的生活体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种突然之间产生如此巨大的落差变化,对人的心理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刺激作用,这种刺激作用会让人立刻清醒,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有一句俗语说得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个生活在“地狱”的人,都在想着法子向“天堂”奋斗,希望有朝一日实现梦想,生活在“天堂”。更何况一个一直生活在“天堂”里的人,突然之间跌入“地狱”,他们更急切、更渴望回到“天堂”去,回到原来的生活中,一刻也不想在“地狱”停留。只要让他们能重新回到“天堂”,回到原来的生活,他们从内心愿意彻底改变自己原来的一切不良习惯。凡是心理正常的人,都会是这种感受、这种反应、这种选择。这就是案例中三个孩子选择要上学,最后变得很优秀,在心理上的根本原因。再例如:兰州市某中学有一个孩子,家里的经济条件不错,从小全家人溺爱,喜欢吃喝玩乐,不爱学习,成天逃课,谎话连篇,拿着父母给的钱乱挥霍。由于花父母给的钱不心疼、大方,身边围了一群不爱学习的伙伴,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全年级倒数几名。父母实在没办法,在笔者的指导下,也采用了这种特除的家庭教育方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具体做法是:停了孩子的上学,停了给孩子的零花钱,让孩子去了一个砖瓦厂去打工,做的是从砖瓦窑内向外搬砖的体力活。并告诉孩子:你既然不爱上学,那你就别上学了,回来帮家里干活,自己挣钱养活自己,我们不想再白养你了。刚开始这孩子一听说不让他上学了,还很高兴。结果,干了不到四十天,已经累得的受不了了,挣的钱还不到父母平时给的三分之一。由于这段时间的零花钱和生活费完全要靠自己挣,所以,经济来源有限。正因为这样,原来围在他身边那些所谓的朋友,纷纷都都离他而去,也不再理他,有的还欺负他。这让他接受不了,内心也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并深刻的认识到,以前自己的那些优越感,都是父母给的,自己和一般的同学没有啥差别,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再加上,干活太辛苦,又挣不到钱,他不想这样生活一辈子,下决心要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就哭着要去上学,并向父母保证,只要让他上学,他一定好好努力,不再逃学。后来父母答应了孩子的要求,想办法让孩子重新走进了课堂。经过这样一次洗礼性的教育,这孩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学习特别刻苦,成绩也越来越优秀,&、!&年考入了国内一所重点大学。相信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

第四种情况下孩子出现的问题,是比较普遍的一种。初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关键的时期,父母必须给以足够的重视。首先教育方法上要改变,小学阶段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适用中学阶段对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孩子刚进入初一,正在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难免会遇到一些心理不适的感觉,或者遇到一些适应障碍,影响到了学习成绩。这个时候本来孩子心理上就有些不安,再加上父母不理解,错误地认为孩子学习不够努力,采用小学时期用的简单教育方法,对孩子进行批评训斥。这对孩子的伤害是很大的,也是孩子走向反面的关键原因之一。正确的教育方法应该是:当孩子在初一的适应过程中,遇到困难或者成绩下降的时候,要帮助孩子度过难关,告诉孩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然后给孩子充分的信任,并给以鼓励。相信孩子会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新的学习生活,朝着既定的目标发展。

三、总结

总之,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方法有多种,具体用哪一种教育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可死搬硬套。另外,每一个孩子的生长环境都不同,接受的教育也有差异。所以,产生问题的根源区别很大,既有的教育方法只能作为一种借鉴,不断的探索才是根本。

作者:张兰周 方敏桂 单位:兰州电力技术学院

(二)

一、强调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重德行而轻官位利禄

《国语》上有“叔向贺贫”的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晋卿韩起,他认为自己有卿名而无其实,没有多少财产,感到寒碜,因而发愁。大夫叔向知道后,便去向他贺喜。韩起不解,问这是什么意思。叔向说,你没有积财,过着清贫的生活,说明你为官不贪,德行高尚,因此可贺。他用了许多事实教育韩起,说得韩起口服心服,连忙下拜,说;我在迷路之时,全靠你的及时指引。不但我本人铭记你的教诲,也要教育子孙后代都感激你的恩德,照你说的去做。叔向在这里讲的忧德不忧贫的道理,就是告诫人们,重德行而轻官位利禄,要把“德”放在第一位来教育后代。

(二)位尊而无德招致失败

历史上,晋朝第一代皇帝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从小不爱读书,成天游手好闲,吃喝玩乐。司马炎死后,他继位当皇帝,昏庸无能,荒淫无度,把国家搞得一塌糊涂,后来他自己也被人毒死了。隋朝的隋炀帝杨广,也是个无德的亡国之君,他的父亲隋文帝杨坚,是个有作为的开国皇帝。他对孩子倒是很严厉的,当发觉太子杨勇奢侈好色,就把他废黜了,另立杨广为太子。可他被杨广伪装的表象迷惑了。其实,杨广也是个道德败坏、心肠狠毒的酒色之徒。被立为太子后,他谋杀了父亲和兄长,登上了皇位。以后,大兴土木,建造宫殿,过着极端荒淫奢侈的生活。他横征暴敛,残酷地压迫人民,被称为暴君。最后,在人民反抗起义的浪潮中,遭杀身之祸,丢了隋朝江山。由此可见,张衡讲的“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是经验之谈。

二、提倡学用结合,言行一致

当然,道德是有阶级性的。各个阶级都有各自的道德标准。古人教育子女“崇德”的内容和我们现在提倡的“德育”是有区别的,但仍有诸多相同之处。如要学用结合,言行一致。南宋的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既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教育,鼓励儿子们多读书作文,又很重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教育子女不要为做官、发财读书,而要用知识来救国救民。他在自己的诗文里这样教导孩子:、万钟一品不足论,时来出手苏元元”。他还告诫孩子们,读书人自己首先要道德高尚,躬行实践。清朝有名的学者陆陇其写给自己的大儿子定征的信中说:读书做人,不是两件事。将所读之书,句句体贴到自己身上来,便是做人的法,如此方叫得能读书;人若不将来身上理会,则读书自读书,做人自做人,只算做不曾读书的人。看来,这位学者是反对那种说一套,做一套,夸夸其谈,华而不实的坏毛病的。他要求自己的儿子做老实人,正是重视德育的表现。

三、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重思想修养、待人处事

(一)刚正不阿、为官清廉的司马迁

古代一些有识之士在评论一个人的德行时,很讲究“廉洁奉公,刚正不阿,并以此教育子女。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这方面就做得不错。他一生光明磊落,刚正不阿,为官清廉,从不巴结权贵,不向邪恶势力弯腰屈膝。他的这种性格和品德也熏陶了自己的后代。据史载,司马迁当太史令,负责编写《史记》,在朝野有了声望之后,不少人千方百计逢迎拍马,想从他身上捞点好处。就连当时朝中最得势的将军李广利也想跟他拉关系。有一天,李广利派人给他家送来一件礼物,司马迁的女儿打开一看,精致的盒子中装着一对非常珍贵的玉璧,她高兴地说:、这太好了,真是世上罕见之宝啊。司马迁走过来把白璧摸了摸,说:这么光滑纯洁,真是白璧无瑕。不过,白璧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没有斑痕污点,所以才受人称赞。白璧如此,人也应该如此啊。像我这样一个平常的官员,如果收下这份礼物,不就像白璧沾上了污点吗?说完,他嘱咐女儿将这对白璧重新装进盒内封好,让来人又带回府去。女儿虽然没有得到珍贵的白璧,却得到了比白璧更重要的东西%%%父亲良好的教育。司马迁这个爱女常用父亲的品德和父亲当年教育自己的故事来教育儿子,让他们做人要做外祖父那样的人,他的两个儿子扬中、杨恽长大后都有所作为。

(二)教育儿子恭慎勤谨的陶母

《晋书(列女传》所记载的陶母责子一事,使人深受启发。说的是晋朝名将陶侃年轻时,曾在浔阳当主管捕鱼的县吏。有一天,他利用职务上的方便,弄了一瓦锅咸鱼托人带给母亲,以示孝敬。陶母湛氏,是个清白的人,当她知道儿子送来的鱼来路不正时,很是生气,立即将原物退回,并写信教训儿子说:为官要清正廉洁,你拿公家的东西送我,不仅对我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虑。陶母对儿子从小就严格要求,处处注意言传身教。她在家境穷困的情况下,以纺线、织布供儿子读书,从不贪财忘义。有一年,会稽太守范逵路遇大雪借宿陶家。陶母生活清贫,无法招待客人,便偷偷剪下自己的头发卖掉,买来吃的东西款待客人,还揭下自己床上的铺草铡碎喂客人的马匹。由于陶侃从小受到母亲高尚品德的熏染,所以养成了廉洁奉公的好品行。以后他当了荆州刺史,加封征西大将军,仍能恭慎勤谨、戎政齐肃,不沾染当时社会上那种“刮尽民脂民膏,肥了官家腰包”的污浊习气。凡是有进奉食品的,他一定要问清东西是怎么来的。假若是用非法手段搞来的,他就严厉斥责,退还所馈送的东西。他严格要求部下,不许贪玩喝酒误公事,不许损坏百姓的庄稼。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部下拔了老百姓还未成熟的稻子,便抽了他一顿鞭子。平常因打仗用了百姓的东西,也叫人一一登记,赔偿损失。可见,陶侃之所以能成为德劭功高,名垂青史的名将,是同其母严格的道德教育分不开的。

四、教育子女从点滴做起,不断加强自我修养

古人在对子女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中,还比较注重从点滴入手,要求子女严以责己,宽以待人,提倡要有自我修养的精神。三国时魏的兖州刺史王昶,为人忠厚谨慎,品行端正,是个德才兼备之人。他给两个儿子起名叫“浑”、“深”,给两个侄子起名叫“默、沉”,并写书信戒之曰:、吾以四者为名,欲尔曹顾名思义,不敢违也。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君子戒于阙党也。夫能屈以为伸,让以为德,弱以为强,鲜不遂矣。毁誉者,爱恶之原而祸福之机,不可轻也。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于身。若己有可毁则彼言当矣;无可毁则彼言妄矣。当则无怨于彼,妄则无害于身,又何报焉。谚曰,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斯言善矣。王昶主张忍让宽容,委曲求全,严以责己,不要去随便毁坏别人的声誉,正确对待别人批评议论的观点,至今仍是可取的。北宋哲宗时的丞相范纯仁,也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对己严,对人宽,不在背后议论是非,不要随便给人记仇结怨,他对儿子说:“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

五、利用反面教材对子女进行道德教育

历史上还有善于利用反面教材,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的事例。东汉时期,有个叫陈寔的人,为人比较公正开明,在乡里很有威望。一天夜里,有个小偷溜进他家,躲在屋梁上伺机盗窃,恰巧被陈寔发现了。可陈寔没有声张,只把儿子们叫起来集合到一块说:、一个人生在世上不能不自勉,不能不讲道德。干坏事的人未必本来就是坏人,只是他不学好,慢慢染上了恶习,越变越坏。你们抬头看看那个,梁上君子他就是这么变坏的。蹲在梁上的小偷听了大惊。立刻跳下来叩头请罪,表示悔改之意。陈寔又给他讲了一番道理,要他改恶从善,并送给他两匹绢。陈寔抓住时机,既教育了偷窃者,也教育了自己的孩子,一举两得,实在是一着高棋。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能够确定:古人十分重视家庭中的德育教育,这是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我们也应以古鉴今,深刻反思今天家庭中的德育教育问题,把我们的家庭教育搞好。

作者:祝纫秋 单位: 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