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教学最优化理论在继续教育课堂的应用

教学最优化理论在继续教育课堂的应用

[摘要]继续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保障,提升继续教育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是我国继续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方面,也是提升继续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通过借鉴和运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掌握和利用影响课堂教学的各种因素,将它们充分融入我国继续教育课堂教学中来,并运用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理论对整个教学教育课堂进行重新设计,引导继续教育成为社会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科学化教育模式。

[关键词]教学过程;最优化;继续教育;课堂教学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主要内涵和实践意义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上世纪70年代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为解决苏联部分地区中小学学生留级问题所提出的。他通过借鉴现代系统论结合实际教学,提出了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借鉴了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和系统论,通过对教学课堂教学各要素的系统优化来改善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这在当时国际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针对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研究也层出不穷,不断丰富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理论价值。课堂教学是学生与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交流并共同实现教学效果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教学内容传播,同时还涉及到影响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都可能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此,针对课堂教学影响因素的分析,需要强调实现课堂教学整体的系统优化的重要性。巴班斯基运用辩证的系统方法,将课堂教学作为系统整体,以课堂教学各要素的作用实现对教学任务的解读,同时提出相应的课堂教学问题解决方案,最终根据当时的情况选出最佳方案[1]。通过对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解读,我们能够看到这一理论是利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从课堂教学过程的每一部分、每一要素出发,通过整体与部分方法论运用,让每一个影响教学过程因素都能够相互配合,并形成在整体课堂教学效能实现下的最大功效。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就是将影响课堂教学过程的所有因素作为系统的单一要素进行研究,并对系统中的组成部分进行效果实现机制上的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取决于各种教学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系统理论层面看,要想实现整体效果的提升,需要部分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才能催发整体效果,实现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目的。将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应用于我国继续教育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明确应用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前提条件和依托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实践价值。应用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所需要的前提和依托机制,是建立在现代教学形式方法、教学规律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在对课堂教学各个要素的特点和运作机制都了解并具备一定条件基础上,才能够发挥课堂教学过程的最大效能。可以说,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贯穿于整体和部分上的全面优化,是在一定条件和评价准则基础上形成的最优化机制。这种最优化不能脱离实际,需要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只有以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作为前提,才能够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控制,才能够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部分有效衔接,形成教学过程在整体系统上的最优化。教学过程最优化必须全面考虑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影响教学系统的内外影响因素。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要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进行综合调控,同时也需要对教学规律、教学理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从而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运行方案。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辩证的系统论,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具有实事求是精神的教育理论。这一理论是运用系统观点对整体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要素进行整体优化,是通过最小投入或最优投入来获得最大收获的理论[2]。只有通过科学统筹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以及教学手段才能够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是教学最优化理论的思想核心所在。在课堂教学中科学运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需要借鉴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教学系统方法,同时以教学固定的课堂时间内的教学目标的实现作为衡量课堂教学应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效果。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应用要强调从系统论角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要以系统论视角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设计,通过对于课堂教学各个要素的有效的优化充分发挥教学参与要素的整体协同作用,做到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共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学过程中包含参与教学的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任务、教学手段等,为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目标应该以系统的视角将各个教学要素看作一个整体,并从教学实际出发,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关键因素的效能发挥,从而选择最优的课堂教学的解决方案。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发展和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出发,让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连续活动,从而保证课堂教学和学生发展的同步性。同时,要正确看待教学过程中长期效果与短期效果的关系,从每一节课程入手,从阶段性教学入手。只有解决好短期目标,才能够解决好整体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要通过合理安排分配,将整体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从宏观层面对教学结构进行解析,从而梳理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脉络,并结合课程和具体课堂特点,充分发挥不同要素之间的作用,在科学投入的基础之上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应用要重视课堂教学的时间管理。教学过程最优化始终是建立在时间标准之上,包括教学任务完成的时限效果。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以及教学策略的实施都应该建立在规定的时间内。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才能够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及其评价。从课堂教学的系统目标实现看,应该将时间要素纳入到教学设计之中,将时间作为课堂教学的基准,才能确保在限定时间内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分配,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才能够达到课堂教学时间利用功效的最大化。课堂时间管理就是要将教学内容按照预先教学设计有条不紊地传递给学生,在有效时间内让教师能够采取最佳方式来讲授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学习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能够实现教学内容的快速内化,实现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应用要设定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及其评价标准。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是对整个教学效果最为真实的体现。巴班斯基也指出,整个教学过程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要对学生不同群体特征、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知识结构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课堂教学如果没有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无法制定科学化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最终不仅影响影响教学进度,甚至会影响教学总体质量。没有从学生综合情况出发,对学生学习特点和思想心理活动缺乏了解,盲目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不仅与唯物辩证法相抵触,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当前,很多教师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加关注,但对于学生的学习动力、基础知识和学习兴趣了解不多,课堂教学只是按照教学任务的安排进行。这偏离了科学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的要求,立足于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的整体教学效果必将难以体现[3]。

三、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应用于继续教育教学的具体策略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明确指出,课堂教学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是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课堂教学的设计、控制与引导能够对教学效果产生深刻影响。从继续教育课堂特点出发,教学过程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发展要求,从而制订出科学化人性化的继续教育课堂教学方案。同时,继续教育课堂教学应当根据教学目标、教学效果、教学评价来从整体优化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从而实现教学过程效能的最优化。

(一)以继续教育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的自我管理

继续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其主要针对教育对象是社会人员和专业技术学习人员,通过继续教育,这些人员能够达到知识和技能获得和更新的目的。这是国家在社会范围内培育人才和进行人力资源再开发的重要手段,也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一些继续教育是以远程教育的方式进行的,很多课程教师与学生之间并不需要特定的教学场所。这使得继续教育的开展对于学生学习状况缺乏有效的监督,对于课堂教学也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因此这就需要学生加强自我管理,特别是学生要重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获取有效的教学效果。当前,很多继续教育的教师,对于学生关注和管理缺乏耐心和信心,而将更多精力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之上。但从另一个侧面看,无论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上投入多少精力,如果学生缺乏配合意识和主动学习精神,结果必然是继续教育及其课堂教学的失败。因此,在继续教育中不断加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提升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就显得尤为必要。在继续教育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生对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能动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课程内容学习之中,实现继续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在学生自我管理的课堂教学中,应当通过自我约束不断强化对于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不断丰富原有的知识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角色定位,应该以课堂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实现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因此,继续教育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向学生传递自我管理概念和自我管理意识,同时,要从学生知识需求角度出发提升教学效果,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二)优化师生关系,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开展继续教育课堂教学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具体要求。远程的继续教育课堂教学是通过网络方式来实现的,由于师生不在具体的教学课堂中,双方在思想交流和情感认同上存在一定障碍,这势必会影响教学的开展效果。从继续教学课堂教学实际看,很多教师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理念影响,认为教学过程更多要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只有教师具备了一定教学能力,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础[4]。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占据主导地位。但通过大量教学实践案例看,仅仅注重教师的教学技能,而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往往会导致教学过程的停滞或混乱。因此,为提升继续教育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必须建立师生之间融洽和谐的关系,教师不仅要提升自身教学质量,还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不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导者,而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加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与学生之间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能够有效增强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有效的知识传递和情感交流,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人际关系系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只有进行完整的情感交流才能够确保知识教学的有效性和互动性。在这一人际交往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学习需求的特殊性,同时要以平等的人格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对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怀,让学生处在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下进行学习。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可以进行教学内容创新,在教学中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结合自身感受和人生感悟与学生分享,切忌按照课本内容照本宣科。在问题设计上要尊重学生知识掌握层次上的特殊性,在问题设计上要更加贴近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唯有如此,才能够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和职业道德水平。简言之,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有实现要素间的有效互补,才能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三)构建系统化、秩序化、科学化的课堂教学运行机制

“无规矩,不成方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背景下,继续教育课堂教学需要构建教学课堂下的稳定运行机制,实现教学课堂的系统化、秩序化、科学化,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继续教育课堂教学的教学过程效果的最优化。继续教育课堂教学运行机制的建立必须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有一个明确的教学方案。例如,对于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有哪些要求,具体如何进行课堂管理,等等,一旦课程开始就必须严格执行。继续教育课堂教学的运行机制必须由师生双方共同制定。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制度制定过程中要充分征求学生意见,并按照共同协商原则进行修改确定,最终形成师生双方都认可的课堂管理制度。唯有如此,整个教学过程才能够按照预想的过程进行,才能够取得最优效果。在具体课堂教学机制运行的过程中,要以教学过程最优理论为指导,结合系统论的观点设计管理制度,以实现时间管理、教学质量的优化为目标。完备的课堂教学运行机制应包含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评价三个重要环节。在课前准备环节,可通过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引导。在课中实施环节,则要注重课堂教学的互动、时间管理和效率。在课后评价环节,可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同时也要注重收集教师、学生的反馈,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和优化。总之,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一个复杂的教学理论,对于引导我国继续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理解并掌握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并且用于指导继续教育具体的教学实践。继续教育课堂教学因其自身的特殊性,不仅需要继续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最大程度地弥补课堂教学和管理的不足,同时还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教学运行机制,来引导和约束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行为。此外,教师还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培养自我管理意识,营造宽松温馨的课堂氛围,从多个层面运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提升继续教育课堂教学的质量,推动我国继续教育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超.高校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翻转课堂视角[J].职教论坛,2016,(21).

[2]严继昌.教育创新发展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的战略转型[J].开放学习研究,2016,(03).

[3]柳士彬.继续教育“立交桥”:框架与行动[J].教育研究,2016,(08).

[4]张程,郑健,黄善波.运用“慕课模式”改进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7,(14).

[5]李萍.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成人高校翻转课堂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17).

作者:韩晓顶 单位: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