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应用插图的教育教学论文

应用插图的教育教学论文

一、了解编者的意图,让插图为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服务

选入教材的文章往往在语言上都很精练、为了确保课文语言的连贯、通顺,句子的整齐,编者通常会用简单的几个词或一句话来带过,使学生解读文本、感悟文本内涵产生了困难,这时候插图起着不容忽视的补白作用。例如《沉香救母》一课中作者写到不论是寒冬腊月,还是严寒酷暑,沉香坚持习武练功。文中并没有具体阐述沉香面临的困难,但课文插图却有类似的描绘,我便让学生边观察插图,边想象沉香在寒冬腊月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在严寒酷暑又是怎样克服困难习武练功的。学生借助插图把文本读厚、读实了。

二、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揣摩人物的语言、心理,从而更好地感悟文本的内涵

低年级教材中有很多寓言故事,不仅故事生动活泼,插图也妙趣横生。例如:一上《北风和小鱼》一课,插图二:北风猛吹一口气,看不见小鱼了,非常得意,小鱼却躲在水底捉迷藏呢。插图所呈现的北风和小鱼的表情、动作都很丰富,教师可引导孩子仔细观察插图,启发他们揣摩此时北风会怎么想,在水底嬉戏的小鱼相互之间又会说些什么呢?从而体会北风自以为是、不可一世,小鱼不畏强势的个性特征。

三、了解插图的时代背景,体会文本所要传递的情感价值观

《我叫“神舟号”》一课,指导学生观察课后练习三的插图时,如果教师能提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神舟五号、神舟六号飞船的相关资料,了解杨利伟等为国家航天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飞行家的故事,学生一定能更直观、清晰地感知我国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激励。

四、透过服饰、音乐等要素,了解插图所包含的民俗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所要营造的氛围

《欢乐的泼水节》一课,学生对傣族这一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太了解,即使教师在课堂上补充相关资料,“傣族”对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究竟是怎样一个民族,他们究竟是怎么过泼水节的,这些都是比较模糊的。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注意到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孩子观察傣族人民的服饰特点,为插图配上典型的傣族音乐,——葫芦丝演奏的《孔雀舞》。在音乐声中,傣族姑娘、小伙、老人、小孩一起尽情地泼洒幸福和吉祥,傣族特有的民俗气息在孩子们心中回荡。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回到文本,结合自己的想象说说除了泼和灌,人们还可能怎样泼水?学生还沉浸在刚才的情景中,有的说洒,有的说浇,有的说倒,和文本所要描绘的场面很贴切,看来孩子们是真的体会到了泼水节的热闹和吉祥。

五、在插图的补白处做文章,使文本要塑造的角色更丰满

插图和文字一样,一定包含了编者本身的意图。但有时候,这种意图并不是很明显,编者在编排教材的时候也一定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教师对教材会有不同的解读和不同的实施策略,插图中往往留有一些个性空间供教师创造、发挥。我在教学《蜗牛的奖杯》一课时,发现插图并不完全是课文内容的再现,教师完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个性化地组合、再创造。插图二只呈现出蜗牛在草地上爬行的形态。利用这幅留有空白的插图,我设计了这样两个场景:一、得到奖杯后,蜗牛和蚂蚁的对话。其中蚂蚁这一形象是根据理解文本的需要添加上去的。学生通过自编蜗牛和蚂蚁的对话,揣摩蜗牛既想夸耀所得荣誉又怕失去荣誉的心理。二、翅膀退化后,蜗牛与第二届飞行冠军蝴蝶的对话。当冠军遇到冠军,已经不能飞行的蜗牛会有怎样的感慨,面对老队友的悲惨遭遇,蝴蝶又会有怎样的表现。这些情境是在结合文本和插图的基础上再造的,相信这样的情境创设,一定会赋予文本更为丰富的内涵,使形象变得更立体、更丰满。

六、关注儿童读图的偏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活化插图

低年级的孩子喜欢看图,图画比文字往往更让他们兴趣盎然。研究显示,在同一幅图中,他们更喜欢色彩丰富明快的、形态生动活泼的部分,喜欢将图画中的要素和自身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关注这一点。例如:一年级上册《大海睡了》这一课,教师仅仅出示挂图(深夜的大海风平浪静,海面倒映着星星和月亮),学生很难体会“她抱着明月,背着星星。”这句诗所包含的意境。如果,教师试着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忆自己躺在妈妈怀里,或趴在妈妈背上的感受,或许,这样的意境便不难体会。当然,每篇课文蕴涵的编者意图、插图的呈现方式不尽相同,插图背后的隐性资源也各不相同。以上这些策略并不是孤立的、更不是万能的,需要教师在读教材的时候做到准确、通透、因“材”置宜、因“图”而异,真正借助插图这一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