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信息化下高职就业创业教育课堂革命浅析

信息化下高职就业创业教育课堂革命浅析

摘要:立足于信息化手段下高职的就业创业教育,从课堂革命的涵义出发,分析目前就业创业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就业创业教育课堂革命的实施对策:重构课堂理念;践行学生中心;深化课程载体;强化实践推手;明确成长导向;利用平台纽带。

关键词:信息化;课堂革命;就业创业教育

在信息化大背景下的后疫情时代,以大学毕业生为代表的青年群体的就业创业成为社会的重点关注问题,其中又以高职生的就业创业问题尤为突出,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高职生的就业创业问题即是解决了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核心问题。2022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支持运用信息技术和其他现代化教学方式,开发职业教育网络课程等学习资源,创新教学方式和学校管理方式,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融合应用”[1]。其核心是有效将信息化手段应用于职业教育中,并为职业教育服务。这要求一方面加强信息化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从教学的角度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手段,实现教学质量的升级。课堂是教学质量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教学改革只有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惠及学生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根本。近年来,无论是作为教学改革风向标的教学能力比赛还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均为课堂革命吹响了号角。

一、信息化背景下课堂革命的涵义

课堂革命是涉及课堂核心要素的结构性重建与系统性反思,它包括影响课堂教学全流程的课堂教学价值、课堂教学认知、课堂教学资源、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关系、课堂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评价等[2]。它的终极使命是通过课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成长,从而培养学生未来在复杂社会环境中持续发展所需的各项综合能力、良好品德等。

(一)与传统教学的对比维度

与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知识本位、教师主体、教室局限”等弊端相比,课堂革命力求将“课堂”从知识空间拓展成职业能力与综合能力训练场,创新独特的适应性教学范式,开展项目化、多样化的立体教学,将教学从学习共同体延伸到实践探索共同体,把学习空间从教室拓展到职业训练、虚拟训练场,学习目标从知识能力提升到培养创新素养、职业信仰。

(二)教学组织与设计维度

在对学生的知识、态度、技能等学情全面分析基础上,扩充教学资源,借助智慧课室、职教云、超星学习通、虚拟仿真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混合式教学。灵活教学组织,打破时空限制,以项目化、阶段化方式开展分层立体教学,搭建实践训练平台,将课堂打造成“立体、动态、超时空”的学生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场域,使课堂教学转变为指导学生探究职业知识和创新精神培育过程,既帮助学生建构新知、探究未知,也成为描绘学生精彩人生、分享个人智慧、共享成长的场所,成为走进学生本位的教学。

(三)课堂教学实施维度

教学实施是一个打破时间与空间的连续完整、分阶段的过程,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有效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通过设计定制的教学范式,实现“知识—能力—素养”的培养,整个教学过程信息化技术与教学策略有机融合,最终可实现课前、课中、课后三者的有机统一。课前学习为课堂教学开展提供铺垫,课中学生主体参与完成教学重难点内容,课后实践及探索使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的具体能力。

(四)课堂教学评价维度

学习效果的评价由以结果为导向的终结定论转向全过程[3],强化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强调过程评价、分段评价、项目评价、增值评价,实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并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与个体发展,同时也让教师走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创新热忱。

二、就业创业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就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存在差异的两个学科领域,但是在信息技术时代,特别是高职扩招与后疫情的双重背景下,在就业岗位创新、立足工作岗位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这个时代大家在就业创业教育上达成的共识。从课堂革命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将二者分开还是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下问题均无法忽视。

(一)与专业融合度不够

高职院校开展课堂革命,深化教学改革的目的重在育人。以学生未来顺利、高质量就业创业为导向的就业创业教育并没有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链条体系中[4]。就业创业教育课程无论是合并成一门就业创业指导综合课程,还是按各类政策文件分开来单独开设,它作为公共基础课始终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同样,专业教育从人才培养方案至课堂教学、课外实践、专业实践均是自成体系。就业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二者之间存的“两张皮”现象,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专业问题的能力,也无法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准确的职业发展定位。

(二)无法照顾到差异化个体

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就业创业教育都需要回归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而教学是实现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最有效的手段,它的本质不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通过知识实现不同个体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5]。高职生由于教育背景、经历与阅历的差异,每个人的学习基础、求学目标与未来发展路径都不同。标准、统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表面上看实现了全体学生的整体培养,但是深究下去就会发现,它的有效性值得商榷。就业层面开设的个体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指导、团体辅导以及创新创业层面针对不同水平与发展需求的学生开设的创业项目班、精英班似乎是照顾到了不同差异性个体的发展需求。不能否认,这样做确实对少部分学生进行了分层培养,差异化指导,似乎是为课堂革命创造了条件,也部分满足了课程革命针对生源多元化、学习需求多样化进行分层培养的要求,但是教师面对的学生并不是只有这些少数代表。

(三)教学设计缺乏创新

课堂革命的落脚点在于教学实施,而教学设计是教学实施的引擎,传统课堂的教学设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教材的依赖性高,注重对教材知识的输出,而对突破空间限制影响学生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培养的综合性实践涉及较少。整个教学设计内容串起来又回归到面世时即已经落后于社会发展的固定页教材知识体系。三教改革的活页式教材能较好地满足知识的更迭代,但是现阶段这项改革在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学领域明显落后于基础教育。其次,教学设计注重课时设计,而非连贯性的单元设计。课堂革命单元设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内容单元,而是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全情投入,最终达成培养学生某项系统能力、核心素养的能力培养单元,与现在传统意义上几个课时加起来的内容单元是两个概念。再次,教学设计更多立足于教而非学。在传统讲授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式的教学方式与简单问答式互动沟通无法满足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环境下学生的学习要求。虽然现在任务式教学法倾向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是在就业创业教育中任务教学法的时间跨度大,紧密性与连贯性不够,从而导致学生敷衍完成教学任务。最后,注重内容设计而非活动设计。就业创业课程有别于专业课程对原理与基础理论的学习要求,它更注重学生通过就业实践、创新思维训练、创业项目训练等实践性活动获得的可迁移能力,以及这种获得性可迁移能力对专业能力的内化。传统课堂受限于时间、空间、资源等诸多因素,在某些情况下仍存在本本主义的教学设计局限。

(四)教学评价系统性有待提升

教学评价是课堂革命效果的体现,现阶段就业创业课程的教学评价无外乎基于信息技术教学平台学习行为的过程评价、基于课堂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结果评价。从表面上看似乎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能落地而且具有可操作性,但是学生差异性个体的增值情况无法有效衡量。就业创业教育的目的,并不仅是教学行为与课堂教学成果本身,而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学生的职业发展,这涉及学生本身、用人单位、社会等多个维度对学生的综合性、系统性评价。这些评价应该反过来影响课堂教学本身并成为课堂革命的参考。虽然麦可思公司每年都会应要求为不同的高职院校提供关于就业创业教育的相关评价报告,但是这种借助第三方的评价在某些时候对系统性教学评价本身具有滞后性。

三、就业创业教育课堂革命实施路径探索

(一)重构课堂理念

将课堂定位于学生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场域。课堂教学应是立体、灵动、超时空的育人场域,将课堂教学定位于师生合作学习过程。教学是帮助学生建构新知,分享个人智慧、合作学习实践的过程,以此保证课程教学的学生本位性。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借助多维情境,实现混合式教学、课内课外课堂翻转、时间与空间上的混合,使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有机结合。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用项目任务驱动、应用游戏化的课堂设计,使学生在任务完成与游戏活动中达成知识理解与能力培养。

(二)践行学生中心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学习个体,他们有个性化的学习能力特征和学习需求,对于课堂学习有自己的参与方式和期待[6]。信息化时代教师要充分依托信息化平台,合理利用人工智能、平台数据分析等充分了解学生的差异性,深入了解与评估不同个体的学习偏好与学习状态,在个性化教学设计中,把学生的差异视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机会,以每一个学生不同的视角,提供“适合他的教育”。在教学中学生为课堂主角,教师为学生学习进程导演,以学生合作、讨论、展示、质疑、游戏、探究等为主要教学形式,教师角色转变为调控、点评、释疑。为了引导不同基础的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知识内容,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就业开拓能力、适应能力等。课堂内应用创新的教学工具,如:创新创业实践工具、就业招聘工具等进行教学使教学形象化,从而实现通过课内认知、平台实践、课外活动实践强化升华的方式达到育人目标。从评价上来看,信息化教学平台不仅能改变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做法,而且各类过程性数据也能针对不同学生,以不同的标准衡量和评价。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在课程的教学与实践过程中,通过随机挑选分析从A到L共12个班级学生评价其创新开拓能力情况,结合课程平台数据与“创新创业人才测评系统”对学生的创新开拓能力进行评测统计。结果表明,采用创新范式教学后,学生的创新开拓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如图1)。

(三)深化课程载体

以课程为载体,培养学生树立职业生涯发展自主意识、创新思维、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业观、职业观、就业创业观,使学生毕业时能顺利就业,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职业发展顺利,能通过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岗位创新、并在条件成熟情况时有效创业。课程设计时遵循社会、职业、学生个体的整体发展规律,将教学任务分解成阶段、项目、单元,使教学内容层层细化、步步深入,形成可操作、可实现、可应用的课程教学任务,实现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培养。为了引导不同基础的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知识内容,有效利用混合式教学,借助信息化课程教学平台、利用创新的教学工具使教学形象化,从而实现通过课内认知、平台实践、课外活动实践强化升华的方式达到育人目标。

(四)强化实践推手

就业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可以分为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笔者所在学校一直以来都实行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双轨制教学。课内实践主要形式为小组通过合作完成游戏化设计的特定项目任务,学生完成整个实践项目的过程更轻松、更具挑战性,学生参与积极性也更高。课外实践以“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管理平台”“职业发展一体化平台”为依托,将第二课堂以“互联网+”、职规赛、简历大赛等为代表的各类就业创业竞赛实践活动与第三课堂的就业创业训练营、梦想激励人生励志活动有效结合起来,从而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达到学生全方位的知识内化与综合能力提升。这种课内外结合的双轨制实践教学也使课堂形式从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转变。

(五)明确成长导向

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与未来职业发展需求的就业创业教育是将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有机统一起来。笔者所在学校经过多年的探索,构建“一结合两融入三课堂”的“一二三”教学范式,通过依托教学平台,创新项目式、游戏化、立体教学等手段展开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是课赛结合,竞赛为实践舞台,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结合专业特点,开发竞赛项目,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二是两融入,即将学生的人生设计与大国工匠理想融入课程,开发“我的10个梦想目标”教学项目,把学业、双创、就业、人生目标聚焦并具体化;三是三课堂,利用各类课程教学平台与就业创业管理平台将第一课堂项目训练、第二课堂就业创业实践、第三课堂就业创业训练营等进行一体化设计和综合管理,使教学目标达到阶梯式提升的同时实现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化学习与成长需求。

(六)利用平台纽带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高职生普遍拥有较高信息检索与资源运用能力,他们对信息化手段的驾驭能力远超老师们的认知。从就业创业教育知识体系来说,课本上、课堂上的知识内容学生可以轻易通过知乎、百度以及各类信息化课程资源平台习得。从就业创业教育的实践需求来说,下至各高校,上至教育部均为学生提供了各类信息化平台,有效利用这些信息化平台能链接学生与社会等多方的需求。首先,从线上课程资源的角度来看,教师要充分开展混合式教学,有效利用以中国大学MOOC为代表的一系列信息化课程资源平台上的名师金课,教育部即将上线的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也将是开展线上教学的资源宝库。其次,从就业创业实践角度来说,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能为毕业生提供优质的“互联网+就业”服务。此外,各高校就业创业部门、省市就业创业管理部门、人社系统、教育部均通过网站、公众号、小程序等形式提供了囊括大学就业创业实践所需的全套信息,学信网的学职平台更是成为链接学生、高校和企业的纽带。对于教师而言,无论是课堂内教学还是课外实践都应该着重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辨识能力。教会学生识别、选择和应用这些资源平台,充分发挥平台对学生就业创业的扶持作用。

四、结语

课堂革命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艰巨性的大事,需要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在信息73刘立芬:基于信息化的高职就业创业教育课堂革命探索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有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立足职业教育的使命,始终把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放在首位,打造适合学生成长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未来课堂。

作者:刘立芬 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