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英语文化类课程改革与实践

英语文化类课程改革与实践

摘要:“多维互动”蓝鸽平台的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着眼于教师自我角色的形塑、大学生文化知识的获得以及实践智慧的养成,着手于英语专业文化教育课程结构、内涵以及实施方式的改革,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多维互动;蓝鸽平台;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改革与实践

1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

文化类课程是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它是大学英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英语专业文化类教学的质量是实现英语专业大学生基本素质提升的重要方面。英语教育教学理论需要不断更新。苏联教育学家尼•伏尔科夫曾提出:以前教育系统供应的是“执行者”,现在“要求教育系统供应创造者,教育系统应当成为生产具有独特思想的聪明人的工场[1]2-6。由于大学生学习兴趣上的个体差异、能力的不同,单单的课堂英语教学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其发展需要。因此,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也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发展,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特色大学英语专业的教学方式。怎样才能培养高素质的英语专业人才?“多维互动”蓝鸽平台的英语教学方式承担起这份重任,实现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课堂内外的相辅相成、相互补充,课堂普及与课外升华,将课堂内外英语教学教育之间的优势结合成为一股高效力来服务于英语教学教育。

2“多维互动”蓝鸽平台英语文化课程教学的科学内涵

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的研究,不能片面、孤立地因上课而改变教学内容和方法。苏联教育家列•符•赞科夫提出:“教学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教学论的核心是:教学过程要使学生的一般发展取得成效。”[2]12多维互动教学法是在传统教学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互动,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学习效果[3]。多维互动教学法以优化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为目标,从高校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育教学的现实要求出发,构建高校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的具体应用模式,从而改变以往普遍存在的以教师为中心,简单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多维互动教学法能促使大学生带有积极的情绪去探索知识,同时也促进和发展大学生的思维变化,促使大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提高大学生对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的学习兴趣。多维互动教学法在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应用中,通过师生互动达到培养学生兴趣和德育教育的目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构成大学生心理动机的主要成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4]6在教学过程中,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师要以引起兴趣、培养兴趣、提高兴趣、巩固兴趣和发展兴趣为切入口,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大学生喜欢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和相关知识点学习的目的,大学生对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必然高涨。“多维互动”蓝鸽教学方法通过师生的互动,精心设计双边互动的内容,提升学生喜爱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的课堂氛围。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效率,达到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目的。在教学实践中,“多维互动”蓝鸽平台从根本上改变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中安插小故事、小演示、小悬念,增加与文化时事和新闻事件分析等知识点、扩大大学生的知识点和兴趣面,把握好三个环节和六项内容。第一个环节把握好第一堂课,在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的第一堂课中要把学习内容和目的向学生表述清楚,让学生对高校开展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有一个初步了解,培养大学生学习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的兴趣,促使学生喜欢上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第二个环节抓住教材每章的开端,每章的内容是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大纲的一部分,具有教学内容的相对独立性。要结合授课内容培育大学生追求文化知识的兴趣点,使大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三个环节重视每次教学课程,课堂授课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是搞好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文化时事,促使大学生掌握目前的文化动态,不断更新授课内容,引发大学生探索文化知识的意向,达到想学、爱学、自觉学的目的[5]。

3“多维互动”蓝鸽平台教学方式推动英语课程建设

3.1体现大学英语文化教学课程的专业特色

课堂和课外的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促进“多维互动”蓝鸽平台大学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的完成。美国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指出:“不仅要教育成绩优良的学生,而且也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6]26-28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选择教学题材时,往往是从自身的生活、知识水平、社会实践经验和当前所处的环境等入手,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组织大学生欣赏英语大师的作品是十分重要的手段。通过组织大学生参与英语文章影视剧本的鉴赏,可以大大提高大学生的欣赏水平和阅历水平。所以在设计课程时,要从大学生的年龄出发选择文化作品,具体而言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选择大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或事物,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时往往会选择那些自己最喜欢最熟悉的事物。低年级大学生喜欢的是家人、房子、玩具、一些固定的事物等等,他们对这些角色比较熟悉,所以具有较大的兴趣;高年级大学生较前者而言,不但喜欢固有的事物,还喜欢谈论国内外发生的事物和国内外文化习俗,内容夹杂着他们的社会认知;对于研究生来说,谈论最多的是事物的本质及分析和处理事物的方法、途径等等[7]。其二,选择大学英语文化课程教学三要素:听、说与读。听、说与读这三要素对大学生来说需要按阶段进行,大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也是逐渐学习这三要素。低年级大学生主要学习的就是听,所以教师让大学生观看英语电影、听英语新闻,同时也要开展说、读方面的学习设计,让大学生体验大学英语教学的魅力与乐趣。在说的过程中,大学生感受语言的乐趣,表达自身的情感。在内容上,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大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学习方式。高年级大学生对于说和读的要求比较强烈,以讨论和演讲作为主要教学模式,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鼓励他们自由学习,任意发挥,体会语言的乐趣[8]。其三,选择大师精品。大师作品的学习鉴赏是十分必要的手段,也是当前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主要方式。教师通过组织大学生对国内外的英语精品进行鉴赏,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精品的环境和内涵进行解析,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教师选择那些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大学生风格的作品,如《飘》《红字》《老人与海》等等,大学生很容易接受这些作品,并且能够提高他们的语言兴趣[9]。

3.2挖掘英语专业文化课程教学的创造潜能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需要从每个学生的特点出发,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重视个别指导,加强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加强探索,开发学生的潜能[10]。其一,重视大学生在英语文化教学学习上差异,加强个别指导。教师在进行指导过程中,要注意大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在个别指导时要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使用引导启发的方式,引导大学生们一步步的进行深入思考。如:说让大学生认知“say”这个单词的文化来源,采取鼓励的方式,采用一步步引导的模式,鼓励他们坚持做下去。如果在此过程中大学生有其他的观点,那么教师也要鼓励大学生进行尝试,引导他们一步步完善自己的观点,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互相交流合作,一方面保证正常的教学过程,一方面激发大学生的天性。当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的要求提出来,让大学生不要太多的偏离主题。如:在看完英文影视作品以后,可以让大家一起评估和讨论,这样也可以提高大家的鉴赏水平,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可以评选出最终的评价观点,并且说出原因,这样可以了解大学生的学习过程,方便教师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估。其二,探索教学方式,开发大学生英语专业文化教学的学习潜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对大学生一直进行完全式教学,要注重对教学课程的挖掘和开发,鼓励大学生从自己的视角看待问题,鼓励他们以积极探索的目光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在文化领域学习的能力和潜力,为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探索语言材料,发掘新媒体的各种用途[11]。当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发现并接触各种信息,那么就可以培养他们的知识范围,拓宽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在实际的运用中更为得心应手。教师在大学生的认知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引导,而不是全程的规定指导,这样让大学生可以加深理解,更好地掌握语言的属性和功能。其次,探索语言表现方法。让大学生们能够获得较好的技能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大学生们加强探索,不单纯让大学生模仿,这样他们就可以更好地掌握各种方法,如演讲法、讨论法等,通过亲身体验,让他们快速掌握此种方法,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再次,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大学生掌握语言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大学生,要相信大学生的能力水平,为英语文化课程教学创造力提供良好的基础。教师对大学生的态度决定着大学生的表现能力。

4结语

提高高校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的质量,强化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学科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开展“多维互动”蓝鸽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方式是一项长期而又具体的工作,既要注重加强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师的培养,又要明确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运用现代教学论的理论,不断推动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学科建设,较快地把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工作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尼•伏尔科夫.我们切身的事业[M].刘光杰,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54.

[2]列•符•赞科夫.教学与发展[M].杜殿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3]金香兰.构建多维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9(33):121-122.

[4]瓦•亚•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M]吴春萌,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5]李慧君,饶洒荣.学习风格对学生学习策略与学习成效的调控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95-97.

[6]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7]李慧君.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98-100.

[8]刘阳科.“五I”课程观:基于教育公理的课程构想[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169-175.

[9]靳玉乐,肖磊.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诉求[J].教育研究,2014(5):121-127.

[10]丁蕙,屠国元.大学英语教育期望及其实施路径[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81-185.

[11]刘韧,刘新庚.大学文化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67-70.

作者:李慧君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