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口腔科锐器伤调查

口腔科锐器伤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1月医院感染管理科登记在案的职业暴露共30人。

1.2方法

制定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制度,规定发生职业暴露后应进行正确的应急处理,并上报至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科将暴露情况详细记录于《利器伤登记备案表》进行备案,并对暴露情况进行评估分析,从而采取检测、注射疫苗、观察等处理方式。

2结果

2.1职业暴露种类

共发生职业暴露30人,其中锐器伤24人,占80.00%;黏膜暴露4人,占13.33%;其他2人,占6.67%。

2.2人员分布

医师12人,占40.00%;护士15人,占50.00%;工人3人,占10.00%。

2.3科室分布

内科12例,占40.00%;病房5人,占16.67%;外科门诊及其他科室共占43.33%。

2.4暴露原因

小器械、注射针头以及缝针、刀片划伤占主要部分,占76.66%,处理医疗垃圾、传递器械以及其他占23.33%。

2.5受伤部位

因口腔治疗大多为个体近距离治疗,故主要集中在医护人员手部及面部,其中手掌上发生的伤害有26人次,占86.66%;手臂及面部各发生2人,各占6.67%(表1)。

2.6职业暴露者接触的感染源

由于大部分为门诊患者,所以感染源的确定较为困难,不详的有26人次,占86.67%,明确的感染源的有4人,占13.33%,感染源为乙型肝炎患者。

3讨论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感染性病原体携带者或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了皮肤、黏膜,或者被含有感染性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医务工作中常见的意外伤害,而在众多职业暴露中锐器伤又是最常见的职业性损伤,多种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均能经锐器伤传播。尤其是在口腔科,因医务人员需要频繁使用探针、车针等锐器,极易发生职业伤害,所以做好口腔科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我院是我国历史上最为悠久的五大口腔专科医院之一,创建于1947年,经过60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针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医院做了一定的工作,但由于人员配置不足、防护不够等原因,职业暴露仍时有发生。

3.1口腔科医务人员的职业特点易发生暴露

由于口腔诊疗的特殊性,医务人员在检查治疗过程中要与车针、探针、镊子、注射器、刀片、缝针等小器械频繁接触,人工完成各项治疗,所以易发生职业暴露,且暴露的种类主要以锐器伤为主。本组数据显示,医师与护士均易发生暴露,这与其他文献报道中以护士伤害为主略有不同,主要原因是口腔科大多为医师个体操作,且医师在治疗时要使用较多的车针、扩大针等小器械所致,例如口腔内科治疗。在本组统计数据中占前3位的是口腔内科、病房、口外门诊,这与科室大、患者多、器械使用量大有关,口腔内科的暴露占比例较大,为40.00%,且大部分集中在医师身上,主要相关操作是在内科治疗过程中频繁使用小器械,造成被刺伤、划伤;除口腔内科外,外科病房、外科门诊也易发生暴露,占26.67%,主要关联操作是在换药、缝合等过程中发生;供应室发生2例,占6.67%,主要关联操作是在清洗医疗器械过程中发生。除医师外,口腔科护士也较易发生暴露,占50.00%,这与国内相关报道相接近,主要是在下车针类小器械、处理医疗废物、调拌材料等过程中操作不当或意外所致。

3.2医务人员的不规范操作易发生职业暴露

本组调查显示,小器械刺伤、划伤大多是在下车针、操作中、收集废物等环节中发生,占80.00%,这与医务人员操作不熟练、不按操作规程操作有关;部分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认识不够,认为只是意外伤害,具有偶然性,不能有效重视起来。此外医务人员的暴露与工作繁忙、人员紧张也有很大关系,在国际上口腔科的操作标准为四手操作,即一名护士配合一名医师,而在国内医护比普遍约为4∶1,甚至更多,无形中导致医护间的工作交织混在一起,一个护士配合多名医师,工作量增大,导致易发生暴露。护士繁忙导致医师不得不承担由护士完成的工作,如下机头、处理医疗垃圾等大量琐碎、重复、费时的工作,增加了医师的工作负担,增加了暴露的概率。

3.3锐器伤易传播疾病

在口腔治疗过程中因治疗的器械会接触患者的血液、唾液,而此类污染物又带有大量的细菌,稍有操作不慎,便有发生传染的可能。我国是HBV和HCV高发区之一[2],梅毒、HIV携带者也日益增多,该类疾病的职业暴露问题日趋严重,医护人员面临着严重的职业感染风险。根据临床研究显示,口腔科医务人员HBV感染率明显升高,只要被0.004mlHBV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而口腔治疗中的小器械基本都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这就给医务人员带来了潜在风险。本组30例统计数据中明确有乙型肝炎的有4例,占13.33%,另外均为不详,这主要是因为口腔专科医院为大门诊、小病房的特点,大多治疗集中在门诊完成,而很多门诊患者对自己是否携带乙型肝炎等病毒并不知情,所以这就间接对医务人员产生较大的心理影响,不知道患者是否为病原携带者。此外医务人员对传染病患者也存在侥幸心理,明知为传染病患者,但仍会发生暴露,本组数据中就有3例医务人员已明知患者是HBV阳性仍然发生伤害的案例。被HBV、HIV阳性患者血液污染的针刺伤或划伤时,多数受伤者都会产生一定的焦虑及悲观情绪,对受伤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压力,同时对其他相关接触但并未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也造成一定恐慌,说明此类暴露对医务人员的影响较大。

3.4预防措施

3.4.1完善职业暴露报告制度及暴露后处理原则

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完善职业报告制度和暴露后的处理原则,动态追踪已发生暴露人员,定期对全院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导致暴露的相关危险因素,制定干预措施,从而降低暴露发生率。

3.4.2加强对医护人员职业安全的培训与教育

通过培训学习,可以了解职业暴露的危害,增强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在发生暴露后能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暴露及暴露后的感染风险。因此常规的职业暴露教育对于降低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以及暴露后感染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3.4.3加强个人防护,严格执行标准操作流程

发生暴露后是否引起感染,不但与所涉及的病原体密切相关,而且与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刺伤深度及接触血量密切相关。有报道显示,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氯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减少>50.00%[3],此外口腔科医务人员戴上口罩、帽子、护目镜等防护用品后可有效减少患者血液、体液喷溅而引起的暴露。在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要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强调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双向保护,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均视为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接触这些物质时做好各项防护。在工作中安全操作是基础,注意改变个人不良操作习惯,各项操作要按相关操作规程实行,如避免针头回套,使用利器盒,用传递盒传递医疗器械等,从而达到减少职业暴露发生的目的。

3.4.4为医务人员营造宽松的治疗环境

在调查中发现,工作压力大,工作繁忙的科室较易发生职业暴露,所以加强科室管理,合理安排医务人员治疗时间,增加人文关怀,为医务人员营造积极、宽松的氛围,可以有效缓解职业紧张,使医务人员能集中精神去做治疗,从而有效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3.4.5增加护士数量

要改变以往护士配备不足的状况,向一名护士配合一名医师靠拢,减轻医师与护士的工作强度,根据分工完成各自工作,减少工交叉,提高工作质量,减少暴露的发生,保证医疗安全。

3.4.6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控制

医院每年应拿出相应的经费为临床医护人员购置防护用品,完善防护措施,做好各项防护工作。对于临床一线医务人员要定期体检,定期为医务人员注射相关疫苗,如乙型肝炎疫苗等。而对于已暴露的医务人员要及时对其进行评价分析,必要时注射应急免疫球蛋白以及其他预防用药,并对其进行定期(1、3、6个月)观察评估。总的来说,口腔科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较易发生职业暴露,存在较大的职业安全风险,医院应重视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工作,采取职业安全教育、加强职业防护、合理配置人员等措施减低职业暴露发生概率,切实保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