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口腔教学对临床医学生健康意识的调查

口腔教学对临床医学生健康意识的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2015级遵义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在校大学生,共2319人,年龄20~24岁。

1.2方法

调查前对所有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经考试合格后再进行调查。数据录入采用双录入法,确保其一致性。调查内容按世界卫生组织《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1](第5版)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1)口腔健康行为。如每天刷牙次数,每次刷牙时间,采用的刷牙方法,口腔定期检查和洁牙、龋洞充填、阻生牙拔除等情况。(2)口腔健康意识。对牙龈出血、牙齿脱落、龋齿病因,以及对窝沟封闭和氟化物是否了解等。2014级和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口腔科学授课时间分别为2017年3月6日至5月5日和2018年3月5日至5月4日,均在开课前1d由班长发放问卷和收回,课程结束次日再由班长发放同一内容问卷和收回,共发放调查问卷4638份,收回有效问卷4520份,有效调查人数为2260人,有效率为97.5%。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被调查者口腔健康行为的变化

94.5%的学生口腔健康行为发生了变化,其中刷牙行为的变化最为明显,与口腔科学授课前相比,牙周龈上洁治的学生增加了41.3%,龋洞充填的学生增加了10.8%,拔除阻生牙的学生增加了9.4%,但仍有5.5%的学生在刷牙等口腔健康行为方面未发生变化。对未发生变化的学生进行调查后显示原因主要有2个:(1)听课时只关注考试重点,并没有把相关知识与日常口腔健康行为联系起来,占44.07%;(2)认为自身口腔健康行为良好,若患口腔疾病需要到专科医院就诊,故无须改变自身口腔健康行为,占57.63%。

2.2被调查者对口腔疾病认知的变化

教学后对牙龈出血、牙齿脱落和对龋病的认识正确率明显高于教学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被调查者对预防龋病方法了解程度的改变

教学后对预防口腔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明显好于教学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口腔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是一项十分庞大而复杂的工程,仅依靠医院口腔科医生对就诊患者和走进社区对社区居民进行口腔健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方式显然难以达到提高国民口腔健康水平要求。医学高校肩负培养为人民群众健康保驾护航的医学专业人才的责任,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一部分,因此临床医学生除了自身具有一定口腔健康基础知识以外,也应肩负起为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口腔健康指导的责任,所以在医学生中普及口腔健康知识十分重要。

3.1口腔科学教学在促进临床医学生口腔健康方面的作用

目前,高校大学生对于口腔保健知识和技能的了解主要是从网络、电视、广播等途径获得,然而这些信息大多比较浅显,缺乏一定的连贯性,而且有些广告会误导学生对口腔疾病的理解,故对于大学生口腔健康维护的实际指导意义不大。而本校开设的口腔科学课程,相对于上述片段化的宣传信息而言,对口腔健康及基础知识的普及呈系统化和专业化,有利于改善高校大学生的口腔健康意识和行为。大学生处于人生学习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关键时期,应首先具有一定口腔健康知识,医学类高校学生更应该具备一定的口腔医学知识,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对其他人群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和扩大影响,使口腔健康根植于大众思想中,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的口腔健康,为我国全民口腔健康教育的宣传与普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2]。研究表明,与学校融合的口腔健康教育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口腔保健知识认知水平[3],历时4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从第二学年开始,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的口腔健康状况好于非口腔专业医学生,至第四学年时,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的口腔健康状况均好于非医学专业学生。该研究证实口腔医学专业教育能够改善大学生的口腔健康状况和行为,说明专业的口腔健康教育可以提供系统性、实用性、综合性的指导,并可利用学生间的相互影响起到以点带面的积极效果,有利于良好的口腔保健行为的养成及发展,是值得推广的口腔科普教育模式[4-5]。高校大学生处于人生的过渡阶段,是健康观念与行为的重要形成期[6],同时也是口腔问题的高发期。目前有调查资料表明,龋病、牙周病等口腔疾病仍严重损害大学生的口腔健康[7-8],这与高校大学生自身的口腔健康意识比较淡薄和本身缺乏口腔基础知识有关。从本次调查也可以看出,超过一半的学生学习口腔科学前,在刷牙次数和刷牙持续时间方面都显不足,超过一半的学生未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口腔科学授课后学生在这些方面都有了较大改善。本调查显示,学生学习口腔科学以后了解到口腔疾病早发现、早治疗的重要性,积极进行了口腔检查和口腔常规治疗,牙周洁治的学生增加了约40%。除了在口腔健康行为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外,在口腔科学学习后,学生对口腔疾病常见现象,如牙龈出血等的认知有了根本性变化。在口腔科学学习前,约80%的学生认为牙龈出血是上火或正常现象,加之目前某些广告鼓吹牙膏具有止血功效,导致学生忽视牙龈出血状况,延误牙周疾病治疗,最终导致一部分学生的牙龈炎发展为牙周炎,缺失牙的概率增多。学习口腔科学后,80%学生了解到牙龈出血为炎症所致,不治疗会发展为较为严重的牙周炎,这会正面积极引导学生及时就医,治疗牙龈炎症,控制牙周病的发生。除此之外,学生对牙齿脱落现象和龋病也都有了正确认识。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口腔科学后,对口腔疾病现象的认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对大学生口腔健康行为的改变达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并且对口腔预防项目窝沟封闭和氟化物的应用均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推动学生自身及其周围人群的口腔健康发挥积极作用。

3.2口腔科学教学在促进临床医学生口腔健康方面的局限性及改进措施

虽然口腔科学教学后2/3以上学生在刷牙行为和对口腔常见疾病和现象的认知上都有了根本性变化,但除了刷牙行为有较为突出的改善外,其他需要到医院才能操作的项目,如牙周龈上洁治等行为的改变并不明显。究其原因可能是进行了上述处理的学生本身出现了牙龈出血等症状,而且就诊积极性较高,所以到医院进行了处理,而另一部分学生没有发现牙龈出血等症状,他们认为自身口腔健康并不需要特殊处理,并没有真正理解口腔检查的意义所在[9]。由于未对参与调查的学生进行口腔检查,所以这部分未到医院就诊的学生口腔是否确实健康,还需进一步完善其口腔检查,通过事实指导学生进一步改变观念,促进其口腔健康意识。学生获得口腔知识的途径依次为家人/朋友、微博/微信/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科普读物、口腔医护人员、医院宣传栏、学校、社区健康教育活动、以上都没有[10]。其中,亲人、朋友和网络是大学生获取口腔健康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即使没有开设口腔科学这门课程,也可以和口腔医院等专业机构合作,制作口腔健康知识专辑,在QQ、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进行口腔健康知识的推广,建立大学生口腔健康咨询平台等,并发放口腔健康知识手册、宣传画、多媒体宣传资料等,使学生可以从多种媒介获得比较系统专业的口腔健康知识。进一步在大学生群体中建立口腔健康个人档案,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向其讲解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的必要性,向大学生讲解不良饮食习惯对口腔健康的危害,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良好的饮食习惯[11],对体检不合格的大学生及时告知并及时送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保持口腔健康。如要提高全民口腔保健意识,就需相当大的人力投入,口腔医生毕竟人数有限,宣传力度不够。而广大临床医学生正是最优秀的人力资源,教导医学生树立口腔健康观念,培养其宣传意识及能力,能更好、更快地推进口腔保健的工作进度。口腔专业教师或医生帮助普及口腔健康知识,并且深入到高校,让大学生获得更多正确的口腔保健知识[12],除了改善高校大学生自身的口腔健康状况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医学生向广大群众宣传教育的意识及能力。口腔科学教学在促进临床医学生的口腔健康行为和改变口腔健康意识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因此应为临床医学生长期开设口腔科学课程。除此之外,应结合其他口腔健康教育方式及促进口腔健康的措施,使我国人民群众的口腔健康发生根本性变化。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2]刘斌钰,邢雁霞,刘斌焰,等.某大学学生口腔保健知识教育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医学工程,2012,20(2):152-153.

作者:何苇 王芳 陈伟 单位: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