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临床医学生实践能力培育路径探析

临床医学生实践能力培育路径探析

摘要:阐释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通过专业共商、课程共研、教学共担、效果共评和师资共培5个方面,探讨协同创新机制在临床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为临床医学相关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协同创新;临床医学;实践能力

高校的协同创新是指建立健全政府指导、行业引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办学机制,围绕市场岗位、人才培养目标,将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人才需求对接,最大限度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2]。医学课程属于专业性课程,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本课题拟从协同创新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多方协作优势,探讨临床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路径,充分提升其岗位胜任力。

1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3],即以政行校企协同创新为平台,明确“行业引导、医院参与、学院主体、政府指导”的角色分工,采用“联培共育”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必须着力解决3个问题:(1)突出政行校企联合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包括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建设、教学实施和评价等;(2)突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强化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3)建立协同管理和监督制度,形成有效的协同运行机制。

2协同创新机制在临床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实现路径

2.1专业共商

2.1.1协同进行专业定位与规划树立“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协同理念,由学校、企业、行业、政府共同组成专业发展指导委员会,进行专业定位,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深入相关行业、企业/医院进行广泛市场调研,了解行业现状、发展趋势、对应用型临床人才的需求情况及具体要求等,形成调研报告。通过专业发展指导委员会缜密论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确保紧贴市场和行业需求。

2.1.2协同进行职业规划临床医学教育具有显著的职业导向性、技能操作性以及岗位针对性,职业规划有利于精确把握行业需求。学生入校后组织行业、医院和学校专家进行职业规划,使之充分了解专业特点和发展方向及就业前景,注重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岗位胜任力。

2.2课程共研

专业发展指导委员会以就业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本位,最大限度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执业资格考试要求及可持续发展需要,开发专业课程,确定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

2.2.1理论课程模块化传统的医学课程教学是以学科为基础进行分类,存在内容重复、相互脱节、容易遗忘等现象。而临床工作是以系统疾病的诊疗为主线,因此,为更好地适应岗位工作流程,以疾病诊疗工作过程为基础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基于系统疾病认知和诊疗的“健康—疾病—诊疗”一体化课程群,即以人体系统进行解剖、组胚、生化、生理的健康体系构建;以病理为基础的疾病体系构建;以诊断、药理和临床内外妇儿为基础的系统疾病诊疗体系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突出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完全契合岗位工作流程和标准,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流程的一致性,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的一体性。

2.2.2实验实训课程递进化构建“健康—疾病—诊疗”三大实验模块。目前实验教学仍然沿用传统按学科进行分类,强调单个学科的完整性,不利于学生系统、综合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1)构建正常机体基础实验模块,包括形态结构、机能学与生物学基础实验,内容主要为动物手术基本操作、正常形态和生理机能观察、细胞培养和生化指标检测等基础实验,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2)构建异常机体基础实验模块,开设疾病动物造模、生化和免疫诊断、病理形态观察、诊断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性实验课程,加强学科间知识的联系和知识的综合应用。(3)构建科技创新项目实验模块,开展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教学。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加深对医学难点的理解,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阶梯递进式实践课程体系。根据岗位工作要求,协同共建适应学生认知规律的递进式实践课程体系,以“课内基础—课内综合—课间综合—临床模拟”为主线,在基础实验课的基础上,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将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免疫学、病理学、诊断学、药理学等课程与临床内外妇儿科学相结合,不同学科之间协同开发实践课程内容,贯穿疾病诊疗全过程,充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2.2.3课程资源“颗粒化”适应智慧教育的发展,积极开发与课程内容和工作流程等相适应的微课、慕课等网络课程资源。(1)课程资源碎片化、颗粒化。将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的任务细化到“颗粒”,即知识点和技能点,适应互联网时代学生学习的特点。(2)课程组合模块化、项目化。所有课程按照人体系统整合为系统模块,模块下根据“健康—疾病—诊疗”工作流程分解为三大项目。项目下根据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任务,任务下的知识点、技能点细化为颗粒。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具体知识点的学习,也有利于将不同内容和课程进行关联构架。

2.3教学共担

2.3.1学习模式工作化,教学方法多元化积极推进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学习。在具体过程中,建立融基础、预防、临床和人文等多学科的教师团队,以相关知识的融合为基础,以重点问题为导引,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并重,采用病例探讨、专题讲座、小组讨论、学科前沿等多种教学方法,协同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培养学生整体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2.3.2教学项目课、证、赛融合化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和参加技能竞赛为手段,加强课、证、赛有机结合。(1)实施课证融通,将课程的项目学习与职业资格考试内容相融合,促进课程学习与职业资格考试“双赢”。(2)推进课赛对接,将院、省、国家三级技能大赛的内容纳入课程学习,将课程与大赛项目训练合并进行。

2.3.3学习情境职场化通过多方合作,依托学校部级实验中心、虚拟仿真系统、创新创业中心、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创设职场化学习情境。实验实训中心集实验操作、技能训练、职业资格培训和技术研发于一体。创新创业中心保证了项目学习与创新创业实践。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是医院和企业共建,保证学生认知实习与顶岗实习的开展。

2.3.4教学技术信息化充分利用资源共享课、学习通、智慧树、雨课堂等平台,建设网络教学资源。通过答疑讨论、头脑风暴等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课后通过成果展示、作业、自测、互评等方式检测学习效果。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效利用了课堂时间,增强了学生学习自主性。

2.3.5实践能力培养递进化按“基本技能—专科技能—综合技能—顶岗实习”四大模块分层次递进式安排实践训练,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分析为载体,根据岗位工作流程,由学校与行业、企业/医院共同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与操作规范、职业技能与职业规范,实现学生能力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零距离,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岗位胜任力。

2.3.6职业素质培养综合化加强专业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伦理教育相协同,强化临床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1)依托学校公共选修课平台,开设医事法规、人文素养、应用心理学及医患沟通等课程。(2)组织开展学术论坛,邀请一线医学专家举办成长经历和职业精神讲座,通过案例分享和角色模拟等,引导学生用心理学、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知识指导临床实践,自觉规范医疗行为。

2.4效果共评

实施以能力为导向的多元化、过程化评价和考核方法,注重过程考核,突出能力培养。课堂学习通过考勤、提问、测试、作业等进行综合评价,侧重考核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课程由学校与行业、企业/医院共同进行评定,联合考核。实验实训主要考查技能操作、报告分析、设计性实验答辩、实验参与度和完成效果等。制订助理医师过程考核和结业考核标准,完善考核指标,包括岗前技能培训、出科考核、毕业前考核。

2.5师资共培

师德水平、学术水平、临床能力等是衡量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因素。依托政行企校合作平台,建设“双师”培养基地和专业教师工作站,探索“校企共融、共培互聘”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注重在师德师风、遴选评聘、培训发展、管理考核上形成规范管理和激励机制。通过进修培训、兼职锻炼等措施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强化专业技能,掌握临床发展新动态。聘请行业企业专业知识扎实、临床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注重兼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实行“双导师制”,导师在临床病例分析、病例讨论等临床思维能力训练中发挥指导作用,强化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江,裴智民.高职院校“内园外站”合作育人平台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6):82-87.

[2]费云生.创新校企合作平台,促进校企发展共赢[J].职教论坛,2016(11):4-5.

[3]陈鹰.高校协同创新机制的实践与理论体系构建:评《高校协同创新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9):97.

作者:郑丽莉 单位:山东协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