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智慧农业发展现状问题战略分析

智慧农业发展现状问题战略分析

摘要:伴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构建智慧农业模式成为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智慧农业主要依托于物联网、云计算、GPS、GIS和RS技术等信息网络技术,以计算机为基本运行载体,能够实现对于农业生产与经营的精准管理,促进农业经济效益提升,有效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不过,当前中国在智慧农业发展方面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该文主要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有效实现中国智慧农业创新发展的具体战略,旨在提供具备参考意义的建议。

关键词:智慧农业;发展现状;问题;战略

作为智慧经济的重要构成,智慧农业主要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支撑,依托于各项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精准化管理和控制,以促进农业经济效益提升为主要目标[1]。智慧农业集数据化分析、科学化调节、精细化管理等多方面优势于一体,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改善农业产业整体发展质量、促进“高产优质”农业生产目标及提高农民群众生活幸福感而言,具有显著意义。为此,必须全面认识智慧农业发展现状,通过科学分析智慧农业发展问题的成因,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促进问题解决,力求最大化实现智慧农业模式价值。

1智慧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1缺乏专业人才和农民教育系统

当前,伴随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国农村的高素质劳动力资源向城市涌入的速度也相应的加快,因而智慧农业发展缺乏专业人才支持,很难将各项发展战略措施落到实处。与此同时,由于未能建立完备的农民教育系统,在智慧农业发展的过程之中,很难让农民理解智慧农业的关键措施与重要价值,难以获得农民的支持与认可,导致智慧农业发展模式无法有效构建起来。

1.2未能形成健全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体系

智慧农业强调以科学技术助推农业发展,因而对于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目前中国尚未形成健全的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体系,各项先进科学技术实际上难以在农业生产与经营过程之中得到转化应用,无法促进“高产优质”的农业生产目标实现。与此同时,现阶段农业科技推广方式仍主要为简单的一对一推广,难以有效帮助农户把握技术本质与应用细节。

1.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差

智慧农业的精细化管理与远程智能遥控模式需要依托于专门的农业基础设施得以实现,主要包括现代化的农机设备和计算机设施。然而,由于对于智慧农业的认识不够全面到位,当前智慧农业发展缺乏相应资金,机械化水平较低,同时也未能应用计算机与互联网建设相应的农机协作网络,难以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加以全方位的调控与管理。

2促进智慧农业实现高水平发展的战略对策

2.1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力度,构建完善职业农民培训体系

智慧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一支具备良好专业素质与较强综合实践能力的专业队伍,因此各级政府需要提高对于人才引进工作的重视力度,适度提高相应工作岗位的薪酬与福利待遇,以此增强工作岗位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有效构建高效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队伍。与此同时,政府应重视构建完善的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增进他们对于智慧农业理论知识与前沿发展的了解和掌握。此外,政府应重视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发挥这一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有效将农民组织起来参与学习。

2.2完善农业科研体系,促进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与推广

政府应站在总体与全局的高度,加大资金投入,整合智慧农业科技人才、技术等要素,以此建设健全的农业科研体系,进一步促进各项农业科研成果在生产与经营实践之中真正得到有效应用。不同的农业科研机构之间应加强交流合作,以此避免重复科研,实现对于科研项目的统筹规划,节省时间与精力方面的成本,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在宣传推广方面,政府可以引入新媒体建设技术应用交流平台,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

2.3加强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业发展机械化水平

智慧农业同样对于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政府也需要在这些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在农业生产与经营实践之中引入现代化的农机设备,与此同时完善基础农田水利设施、现代化种养设施等,为智慧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智慧农业模式构建对于促进中国农业发展水平和农业经济效益提升的重要价值,必须通过科学分析形成对于中国智慧农业发展现状的全方位认知,正视其中存在的缺乏专业人才和完备农民培训体系、未能形成健全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体系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差等问题,通过落实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力度、构建完善的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和农业科研推广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并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等战略对策,有效促进智慧农业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周斌.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战略对策[J].农业经济,2018(001):6-8.

[2]李志成,陈来生.青海省智慧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新农村(黑龙江),2018(030):29.

作者:陈金良 邓先平 聂仕洪 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