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智慧教育成果范文

智慧教育成果全文(5篇)

智慧教育成果

第1篇:智慧教育成果范文

关键词:智慧校园;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发展

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给师生提供一种环境全面感知、智慧型、数据化、网络化、协作化的教与学的未来校园,从而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提高教与学的效果、优化教育管理,对高校教育教学体制产生重大影响。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作为教辅部门,是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智慧校园广泛应用的重要力量,重新思考新形势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发展,在当下显得非常重要。

一、什么是智慧校园

2010年,在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浙江大学首次提出建设智慧校园,智慧校园应该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校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1]2018年6月,国家《智慧校园总体框架》,提出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是教育信息化的更高级形态。智慧校园的框架主要有智慧教学环境、智慧教学资源、智慧校园管理、智慧校园服务、信息安全体系五个部分。[2]

二、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历史与发展现状

自1978年后成立电教机构以来,早期的电教机构名称不同,如电教中心、电化教育研究室、电教科等,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普及,电教机构的职能不断发生变化,其名称也发生变化,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中心、信息中心、电教中心、图文信息中心(与图书馆合并)等。到1995年以后,有的高等学校的电教中心开始改名为教育技术中心,或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育部随之提倡这样的称谓。[3]大部分职业院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定位为教辅单位,是副处级的独立部门,少数隶属于教务处或信息系。在智慧校园背景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要任务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利用智慧型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过程,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营造智慧化的教学模式、宽泛智能的教学环境和轻松自在的学习环境,优化教育成果,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智慧校园的广泛应用。智慧化的校园环境,无处不在的学习资源,让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从辅助教学、设备维护,转变为营造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全天候的学习模式,丰富的教学资源的主导者。

三、智慧校园历程中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面临的问题

(1)对教育技术中心职能的片面理解。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随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变迁,从最传统的幻灯、音频到电影、视频录像和电视、电脑、网络技术和当下手机、平板等移动学习,人们片面地将媒体技术的发展在教学中应用等同于教育技术的发展,单纯地追求媒体技术上的革新的这种现象,导致部分教师主观地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就是多媒体技术保障单位或多媒体教室管理维护和视频投影设备保障的组织。

(2)职能宽泛,业务烦琐。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职能分布较广,除了教学资源建设、多媒体设备管理、教学培训外,还负责校园网络运行与安全维护,负责新闻会议拍摄与学校影音视频资料保管、有的老师还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中心业务内容宽泛,业务烦琐,而且与学校的其他部门存在交叉,造成多头管理,效率低下。

(3)推动教学资源建设的面临的困难。高校资源库的建设,带动教师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推动智慧化校园的进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推动开发教师团队开发教学资源时,由于开发周期长,任务重,经费不足,出现教师开发积极性不高;其次把教学资源定位为教学素材,重视教学资源的数量,轻质量,出现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最后,由于各校在开发教学资源时,根据本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制作,充分保障了自身专业建设的需求,缺乏考虑其他兄弟院校课程互认互通的问题,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4)部门人员发展受限,流动性较大。由于教育管理制度的问题,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被划分为教辅部门,属于教育管理类职称,其工作人员在进修学习、职称评定、发展定位、工资待遇等方面都受到限制,事务繁多,成就感不足,经常工作不满五年,寻求发展,调至其他部门,人员流动性大,每年在全国教育技术年会表彰上面,从事教育技术工作满30年的同志寥寥无几。

四、关于智慧校园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发展思考

(1)深入推进教育技术部门开展研究工作,以研究促发展。首先,在智慧校园背景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不能单纯追求技术革新,应该加强理论研究。针对本校具体情况和现有的教育技术教学情况,进行总结性研究,开发相应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和工具。其次在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工作指导时,应不断总结日常业务开展的具体流程和问题症结,逐步形成科学的制度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教师参与教育技术研究积极性。最后要加强自身教育技术理论学习,深入企业研学,关注当下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动态,提炼总结,应用到具体的教育技术工作开展中。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找准工作中心,发挥技术优势,以全局性的角度进行宏观把握,为教师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鼓励全院教师参与教学资源建设,丰富教学资源。与每年的部级省级信息化教学大赛相衔接,组织策划院级慕课制作、微课制作教学比武,开发校内精品课程。

(2)厘清职责,确定中心发展方向。术业有专攻,每个部门都有专业从事的领域,在一些工作职责存在交叉问题,容易出现多头管理、无人管理的现象,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也不利于集中开展工作。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要厘清部门职责能更好地发挥全体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凝聚共识,稳定核心队伍。在多媒体教室设备管理上,与后勤处设备管理机构相关,且多媒体教室管理是一项技术含量相对不高的硬件服务,可以交由后勤设备管理处专门负责校园各个教室终端多媒体设备的硬件维护工作、统筹安排多媒体教室的使用与日常管理;在会议新闻保障方面,与宣传部门相关,可让宣传部门全权负责会议保障工作、会议照片的拍摄、影像资源采集与处理。

(3)院校合作,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提高资源库建设的积极性上,首先通过政策支持,保障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的经费,明确经费管理方法;其次,制定教学资源建设的成果验收流程;最后联合学校人事部门、教务处制定教学工作量的折算方法、纳入职称评聘的加分项,每年在校内举行表彰与奖励优秀教学资源库建设团队。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保障教学资源的质量上要引入审核机制,从资源的媒体展现形式、内容的科学性、资源的编排设计合理性、资源格式的规范性和资源的原创性等方面进行审核。在建设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从事一线教学服务工作,可根据本校教师教学习惯、学生学习模式和思维方式、教学资源平台的使用方式、各学科教学资源的特点,设计问卷,收集师生的反馈,从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并鼓励师生进行评价,以提高教学资源库的使用满意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2006年教育部文件中提出部级示范院校要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对需求量大、覆盖面广的专业,中央财政安排经费支持研制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4]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也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要更加注重共建共享。在教学资源的建设上充分体现了合作精神,根据学科需求,区域特色,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要根据教学资源库建设目标、课程体系、资源建设标准,各校形成统一的建设目标和建设标准。首先,要注重教师团队的培养,教师团队对资源库建设目标与建设标准内涵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学资源的质量,要组织全校教师共同学习,系统学习资源库建设目标与建设标准,研讨课程建设内容等。邀请共享资源库建设的专家开展讲座、对现有的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标准内涵审核完善,教师团队共同学习优秀的教学资源成功案例。其次,组织应用教学资源库的信息化现场教学比赛,增进各高校之间资源库建设的问题交流学习,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4)中心人员职业生涯规划,融入部门发展。首先进行岗前培训,明确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作的职责范围和内涵,理解其在推动教育信息化,改善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秉承创新、服务、善于思考的工作理念,找准定位,积极工作;其次开展部门人员职业生涯规划,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职业发展科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职业适应阶段,作为新进青年员工的学习阶段,迅速掌握岗位所需的各项技能,熟悉本职工作,融入集体,寻求自我发展;第二职业发展阶段,考虑自身能力、兴趣等因素,重新评估,做好职业定位。制订可行的学习计划,通过参加在职学习、网络培训等强化技能和专业知识。第三职业稳定阶段,熟悉部门业务,在自我领域上独当一面,能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寻求多方位发展。总之,在智慧校园的发展进程中,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作为高校重要的教育辅助部门之一,要准确把握其职能定位,厘清部门职责,以研究促发展,实现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化、专业化的管理,为推动智慧校园的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杰侯.普通高校教育技术机构职能优化研究[D].南昌大学,2014.

[2]智慧校园总体框架.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GB/T36342-2018.2018-6.

[3]杨公义,刘国超.北京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历史沿革和网站设计与实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04).

第2篇:智慧教育成果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师教学;智慧性组织

为了让学生在物理教学中自由学习和体验,教师还需要有一流的教学技巧,不仅要做到放手让学生自由活动,而且还有效控制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节奏。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以初中物理教师关于物理教学的智慧性组织探讨为话题,对初中物理教师关于物理教学的智慧性组织做出一些阐述和谈论,提出几点思考和探索意见,希望可以为我国物理教学发展做出一点帮助和贡献。

一、初中物理课堂给学生保留学习时间

给学生留一定时间的时间去进行实验或观察,才能做到质量和效率的教学。1.初中物理课堂应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给学生时间思考和观察。在初中物理课堂当中,需要仔细全面观察各种物理现象。观察和掌握物理实践当中的知识和技能,以此实现学生自身对物理知识和理论加深记忆和提高,通过点点滴滴的积累让物理的学习变得简单易懂。要知道,如果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充足,学生在实践当中则会缺乏注意力,过于追求效率,从而保质不保量,影响教学效率。正因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时间,让学生细致全面的观察,充分感受每一个物理知识细节,以保证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学习规律都是建立在学生一定的理解和经验上的,只有通过自己的思想和总结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所以教师必须注意到,一味的知识灌输是无法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的。2.初中物理课堂应该给学生牢固记忆时间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牢固的记忆。初中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但同时也由于记忆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初中物理的基础知识容易忘记,也就失去了学生学习和探索的意义。有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狭隘的,单纯的将做题和做实验视为学习,这样的学习观点是片面的,没有注意到梳理和记忆知识。即便在课堂上取得了短暂的学习成果,也只会由于时间的流逝而将不牢固的知识给忘记。因此,学生必须对所学知识进行一定的复习和对以往知识的梳理,为今后的物理深入学习奠定良好学习基础。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中给学生一个牢固知识的记忆时间。例如,在学习“力学”的相关知识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学习引导。教师:“我们能够正常的生活在地球上你们知道是受的什么力吗?”学生:“万有引力和重力。”对于此类学生容易接受的事实情况教师应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增强学生对力学知识点的理解。在画力的示意图时,更加能够体现出日常生活与力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告知学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然后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比如两位同学相互击掌,你用的力越大,另一位学生的手掌受到的力也就越大,同样的作用在你手上的力也会增加。”而且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实验,也能够增强学生对力学知识的理解。另外,对于摩擦力的认识,可指出“在骑自行车时如何停下”的问题,大多数学生都指导是依靠车闸,进而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车闸的原理,即是利用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来实现。通过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记忆,让学生将初中物理与实际生活相互练习,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能力。

二、丰富初中物理课堂内容

如今的初中学生年龄阶段大都处于12-15岁左右,属于00后,伴随着新世纪的钟声出生,是时代的潮流趋势和新世纪熏陶下的孩子。他们往往思想超前,对高科技很青睐。面对现代化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跟随时代变化与时俱进,贴合当下的初中学生的特点。将教学方法多样化,在教学当中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随着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当今新时代教育提供了机会,但同时也对在职的教师提出了挑战。如今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下的教育环境。新形势的紧逼下,教师也必须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特别是加强教学和使用一些常用的教学软件。物理教师必须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改革性,利于物理教师知识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可促进教育模式的改变和转变。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为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师提供专业的知识教育培训,让他们学习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懂得用信息技术为课堂增加活力,营造良好氛围,借此来达到提升教育成果的目标。例如,在让学生认识“短路的危害”时,可在网上查找相关视频和图片,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观看,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短路出现的原因,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力来说也具有提升的作用。综上所述,本文在关于初中物理教师教学的智慧性组织讨论中,结合自身经验提出几点课堂教学策略及丰富课堂内容方式,为进一步提升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则还需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师成长。

【参考文献】

[1]郝跃忠.基于“泰微课”模式下“翻转课堂”的初中物理创新教学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27)

[2]桑晓斌.困境探究,突破提高———初中物理学习困难的原因及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0)

[3]王伟巍.浅谈初中物理兴趣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0)

[4]吴胜存.试论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进与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7(27)

第3篇:智慧教育成果范文

一、高校传统教育信息化平台存在的问题

1概述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网络平台建设尚未普及,存在各信息平台间数据流通较难、平台版本低及功能较少等问题。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技术不成熟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缺乏问题突出。如何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是目前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2优质教育资源“孤岛化”

优质教育资源“孤岛化”主要表现为高校各校区之间和各高校之间的资源流通困难。我国大部分高校是多校区办学,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有限等问题较为突出。由于各校区之间的网络软件互联互通性较弱,无法进行信息共享和数据互通,导致优质教育资源“孤岛化”问题,同时造成数据录入及人力资源投入重复、网络维护成本提高、报表制作耗时耗力、系统间数据流通缺乏相应标准等问题,阻碍了教育网络系统建设发展。相关研究显示目前国内高校间云平台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智慧程度不高,尚未实现优势资源流动与互补,这进一步加剧了资源“孤岛化”现象。因此对于优质资源匮乏的高校更需要建立高效智慧教育信息化云平台,多校区管理,由资源占优势的高校带动其发展,促进我国高校教育集体发展。

3网络平台系统功能完善程度不足

目前部分高校已构建网络教育平台,但其建设和信息化程度较低,检索等平台基本功能尚待进一步完善,亟需实现数据信息全面化。此外由于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和资金投入,部分高校网络平台只具备查看学校通知、招生宣传和课程安排等简单功能,无法满足校务、教学需求。例如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前会选择搜索高校官网了解院校信息,完善的网络平台有助于高校充分展示各方面信息、树立良好形象、吸引优质生源。因此高校应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借鉴学习国内外优秀高校网络平台建设经验以提升网络平台建设水平。4传统教育信息化系统运转效率较低部分高校信息化系统开发缺乏规划及充分测试,导致信息化系统运转效率低下,较易出现操作迟缓、显示延迟、频繁掉线、系统用户承载量小等问题,影响系统使用效率,造成后期系统维护成本增加。限于资金与技术问题,部分高校无法重新开发新系统、新功能,造成传统教育信息化平台无法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降低教育资源获取效率,无法实现应有教育成效。

二、“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教育信息化云平台的优势

1资源最大化共享有利于发挥资源价值

通过互联网各校区将教学设施、图书资源整合在同一平台上供师生使用,使教学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避免资源重复投入和浪费。各专业优秀人才所取得成果可公布在网络平台上供全校师生了解、查询,有利于校内科研项目更快、更准确地找到相应优秀人才。这对实现教师、学生才能最大化和人才资源利用率最优化起到积极作用。运用网络平台,同一种资源可以被多方同时使用,既突破了资源使用时间限制又能最大限度发挥资源价值。此外资源最大化共享可以惠及全校师生,避免优秀资源只聚集在一部分群体中,有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有利于资源共享:优质资源在不同学校之间互联互通有利于资源共享,使优质资源分配更加科学,有助于缓解教育人口众多和教育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资源共享能够不断推动不同教学理念和科学方法的发展,对人才匹配与教育进步具有积极影响,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新潮流。

2教育设施水平的提高

改变教育模式:传统教育模式多采用面对面教学,对学生和教育资源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限制。此外各地发展情况不同导致教学资源存在差异,优质教学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合理利用。“互联网+”在技术层面上打破时空限制,教育活动可基于互联网开展,知识传授可采用线上方式进行,传统线下教育可作为其补充和扩展。改变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上传教学视频到平台供各个校区学生下载学习,避免在不同校区间往来奔波,以良好状态为学生授课。教师可以在授课完毕后通过上传课件帮助学生课后更好地理解、吸收授课内容,达到优质教学的目的。改变学习模式:教育活动不再受时间及空间限制,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观看教学视频,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此外学生的观看热情和点击率对教师制作优质教学视频具有激励作用,有助于提升教师互联网技术水平,促进教育互联网化。

3教育理念的提升

与传统教育模式不同,未来教育将真正以受教育者为核心,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给予学生更多尊重和自由。现实授课中学生往往较少与教师互动。网络平台上设置留言区方便学生通过熟悉的网络社交形式阐述学习中的疑惑,教师在登录平台看到留言后可以通过线下或线上交流答疑解惑。通过教育智慧信息云平台,学生可方便、快捷地随时随地学习,不仅方便其对感兴趣或者想要更深入了解的专业知识进行扩展学习,还能打破专业界限学习。平台可显示教学视频点击量,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是否对课程感兴趣,留言区的留言对培养学生乐学敢思敢问的接受能力、质疑精神和创新思维有促进作用,同时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动态。

4教学管理一体化

智慧教育管理以综合性管理服务平台为主,以基本、实用、高效为原则,有助于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现代教育管理体制发展,深入研究学校管理机制,促进发展教育管理模式现代化,形成集约式教育管理模式,推动高校走向教育现代化。借助云平台推动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对教师和学生行为数据进行信息化管理并以可视化方式呈现,有助于提升教务管理水平。例如通过学生管理系统记录学生在校日常表现情况;通过成绩管理系统记录和学生考试成绩并进行数据整理分析进而形成图表,方便教师和学生了解考试结果;通过考勤管理系统记录学生上课和教师出勤情况,便于学生考核和教师出勤考核;通过选课系统,教师可开设、开放课程,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课程。教师通过平台给学生布置作业、监督和查看学生学习情况并在线批改作业,学生若通过考核将得到相应学分。

三、“互联网+”智慧教育信息化云平台建设需求

1教育资源共享化

通过调查发现普通资源平台存在功能较少、系统较不完善等问题,不能满足学生获取资源的需求,造成学生查询资源困难。智能化资源共享平台可以更加方便地实现数据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加系统、高效的教学资源。因此高校之间有必要组建合作联盟,加强交流并共同搭建资源共享的智能化平台,实现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共享利用。

2学习型社会的信息支撑服务体系

“互联网+教育”以互联网为创新要素,构建新的教育理念和生态,突破学校和课堂界限,使学习者获取知识渠道不再局限于学校和培训机构,通过互联网可以自主选择想要学习的知识。随着技术发展教学活动形式与方式均发生变化,“教育”逐渐走向“学习”,“教师”逐步变成“学习导师”,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学习者成为中心,符合学习型社会的教学理念和思维模式。3教育管理水平的信息化通过平台收集学校、教师和学生相关数据,构建大数据分析中心,运用大数据技术形成可供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随时查阅的分析报告。根据分析报告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做出相应教学调整,使教学更加有针对性,有助提升教学质量。教学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分析报告掌握学校资源使用情况,及时解决管理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教育”的深入推进有助推动教育创新、教学变革,促进现代化教育形式的深度发展,推动教育行业与信息行业更好地融合发展。

四、构建高校智慧教育信息化云平台的措施

1拓宽数字化技术的引入方向并加强力度

不断改进已有网络平台例如在图书馆版块引入电子版书籍,打破读者获取图书资源的地域和时间限制,提升馆藏资源利用效率,改善读者服务体验。电子版书籍的完善和丰富也有助于降低图书流通管理维护成本和人力资源投入。提高教育平台兼容性应加强与其他高校网络平台的互联互通,使图书资源、教学资源、研究成果、社团活动等实现即时共享,有益于各高校资源互补。

2建设多元化的学习平台

建设教师授课版块学校引进录制教学视频器材设备,加强对后期加工人员的培养,将优质课程视频经后期加工后到学习平台上,供不同校区学生在线学习。教师可随时在平台上教学心得和新发现,教师之间可通过此方式汲取经验、探讨问题。通过授课版块教师与学生可随时随地进行交流,有助于激发教师教学热情、提升教学水平,增强学生求知欲望。教师授课版块建设将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带来便利进而在整体上提高学校学术和教育水平。建设教案管理系统教案负责人将教师授课PPT按科目分类并发表在平台上,以便学生课后复习,加深对课程理解并巩固新知识点。教案负责人应定期整理教案资源以便学生查找。同时教师通过教案管理系统可分享经验、互相学习,有助于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建设学生自我测评系统教师可以针对所教授的学科出题、设定评分标准并上传至后台,学生可在线进行自我测评,系统自动评分。一方面,有助于减少教师工作量,投入更多精力在科研项目和教学研究方面,助力高校在专业知识教育领域的发展;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测评分析自身学习情况、检测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建设学术交流系统学生将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上传至后台,经管理人员筛选、审核后在平台上供师生交流,有助于加强各校区学术交流、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为打造健康的校园环境提供助力。当教师或学生拟开展新科研项目时可在平台项目信息,招募校内外优秀人才,保证项目顺利开展。

3建设信息平台

有利于统一管理公开信息、规范官方信息渠道、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学校安排专人负责信息管理平台,及时在平台上最新资讯,保证各校区信息资源同步,以提升信息传播效率和准确度。学生和就业单位可以将各自信息到平台上,增加招聘求职信息传播途径。各校区学生通过信息平台可以求职意向并及时了解社会就业需求,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求职技能。信息平台的建设不仅为学生提供寻职新途径还为招聘单位提供纳用人才新渠道。

4建设教学管理信息平台

设置维护管理人员教育云平台投入使用后需要教师和学生上传个人信息作为登录凭证,这就要求维护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网络安全管理、防御能力以及互联网从业道德,避免教师、学生个人信息泄漏或者教师教研成果被窃取的情况发生。可在校内招募具备网络安全管理能力的学生参与到教育云平台的管理维护过程中。学生在对平台的管理过程中既可以加深对平台相关功能的了解也可以向同学普及云平台使用方法。分配管理权限对管理人员的权限进行分配。运用纵向管理可以使权限分配更加灵活,运用横向管理可以分段维护信息,应同时采用横纵双向管理模式分配管理员权限。分散管理权限系统管理员是设计程序中获得权限最大的用户。为保护账号和平台网络安全,需对管理员权限进行分散,使每名管理员在管理基本用户权限的同时无法单独管理整个平台的功能权限。避免个别管理员账号被盗用或出错而导致整个平台崩溃的情况发生。

5建设高校资源共享平台

教育云平台集教学、管理、学习、交流于一体,平台上线后本校资源信息将不能满足校内师生需求,这为各高校资源平台资源互通共享提供动力和可能。各高校资源平台可以选择适合的对象进行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对各学科、领域资源可开通互访渠道,满足师生信息资源需求,促进高校人才交流。资源平台的互通节省了平台建设成本,使各高校平台使用者可以共享他校优质资源。

五、结语

第4篇:智慧教育成果范文

关键词:茶文化;设计课程体系;课程思政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柱,重视艺术对社会建设的推动作用,全面优化设计专业人才队伍,成为推动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在文化创意产业现代化建设中,高校应发挥培养优秀设计人才的作用,通过人才的输送解决产业发展乏力的问题。为此,高校设计专业在原本专业教育基础上,应积极引入全新的文化理念,并与思政育人工作形成合力,从多角度来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借助我国特有的茶文化,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意识、正确职业观念、文化自信的优秀品质,可为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发挥自身的审美意识和创造力,提供最有力的支撑。

1高校专业课程中构建课程思政融入茶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1.1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体系中最具特色的存在,其最具魅力的地方在于内涵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从宏观角度分析,茶文化与设计课程有着较强的联系,可将其作为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而行的切入点,以传统茶文化要素的有效应用,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和文化观,在强化自身设计技能的基础上,承担文化传承的责任,促进自身艺术素养的提升。尤其是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学生在多元文化的冲击表现出的思想意识不坚定等问题,需要专业课承担更多的育人职责,为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帮助。而茶文化的导入,一方面可使学生近距离感受工匠技艺和劳动精神,使学生形成大局意识,将自身改造成为有品行和有作为的社会建设者。另一方面,我国茶文化自身所具备的丰厚文化底蕴,不但展示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还承载着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在文化的熏陶下,学生可形成文化自信,使学生在了解文化和知晓文化的同时,形成文化传承的意识,并将其落实到艺术设计中,以作品的形式来展示文化,更有效地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

1.2丰富专业教学资源,优化学生审美素养

高校设计专业课程内容繁杂,涵盖中外多种艺术表达形式,也有着我国传统文化的要素。在教学中依靠课程教材内容对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专业能力进行充实,还是不够的。为改变这种现状,在全面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格局下,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文化要素,来实施思政育人工作,不但可进一步提升设计专业课程实施效果,还能加强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素养,为更好的艺术创造和设计提供保障。在教学实践中,以茶文化内涵充实专业课程理论内容,可使学生了解我国茶文化起源和发展,掌握茶文化中特色的茶风与茶德。并利用更加丰富的课程内容,改变学生对理论教学刻板的印象,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影响,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而在设计实践中,设计茶文化鉴赏、制茶体验、茶艺表演等活动,可使学生更贴近茶艺术,并在实践中发散思维,强化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设计风格。例如,学生在体验蒙古茶的制作过程中,可了解蒙古地域的文化特色,并鉴赏有着草原特色的纹样和图样,将这些设计要素进行二次开发和利用,不但可优化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够使设计的作品更具中国风彩,全面优化学生的设计思路,提高专业课程育人的效果。

2茶文化融入高校设计课程体系的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

2.1课程思政践行力度不足

课程思政视域下,主张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以思政教育促进思政信息融入到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在专业教育中获取思政信息,从而助力于学生职业化的发展。尤其在素质教育理念下,课程思政在高校专业课程中实施,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抉择。但从当前高校专业课程体系的课程思政教育实施现状来看,存在对课程思政认知不足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既影响到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实施,也不利于茶文化融入到高校教育中,造成茶文化与高校教育衔接力度不足。例如:部分教师缺乏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在专业教育中关注专业教育,课程思政实施停留在形式,未能够发挥其根本教育成果,从而也影响到高校教育工作的良好开展。

2.2课程设计理念陈旧

茶文化视域下,高校专业教育实施课程思政,为专业课程教育的设计指明方向。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应以课程思政为导向,促进茶文化融入到其中,实现专业课程、茶文化以及思政教育的融合,在此基础上,设计好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专业教育中既获取课程思政信息,也获取专业信息,更获取茶文化信息,增强学生人文素养,助力于学生的成长。但由于对课程思政内涵认知不足,使专业课程设计理念仍然陈旧,这影响到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运用。同时,高校专业课程的设计,未能够以学生为主体,这影响到学生对课程思政及茶文化的有效性认知与学习。

2.3茶文化认知不足

茶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精髓,其中茶德、茶艺、茶道都体现出了自身独有的教育意义、实践意义,为高校教育的有效性实施助力。茶文化中包含的文化思想、文化内涵、文化精神多元,对个体发展具有引领功能。但从当前高校教育实施中,部分师生由于缺乏对茶文化的认知,使茶文化在高校专业教育中实施的力度不足。例如:部分师生缺乏文化传承的意识,对茶文化认知过少,不能够了解茶文化与茶精神的真谛,使茶文化融入到高校专业课程教育体系中的力度不足。

3茶文化融入高校设计课程体系的课程思政途径

3.1创新茶文化思政+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突破设计课程体系教学重难点

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涵盖着中国人民伟大劳动精神与礼仪素养,是中国人民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在设计课程体系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渗透茶文化教育元素,对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深化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了解,引导其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形成良好茶精神,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与力量,从而促使其形成“服务国家,贡献自己一份力量”观念等,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首先,设计专业教师应秉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教学理念,结合设计专业教学内容、目标与课程思政实施目的,围绕茶文化教育元素增设能够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艺术审美、艺术修养等综合素质的选修课程。着力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茶精神与艺术职业素养的培育,推动传统茶文化融入设计课程中的综合素养教育教学环节,强化对学生政治方向与思想的引领。其次,搭建线上思政教育。通过以构建网络平台,搭建网络论坛,开设网络课程等方式强化课程思政茶文化网络教育成效,深化教学宽度和广度,以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

3.2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传播茶文化思想,增强设计专业学生茶文化素养

为了将茶文化融入设计课程体系中,打造茶文化思政新格局,应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加大对茶文化思政的宣传推广力度,来提高学生对茶文化思政的重视与认知,增强其茶文化素养,形成正确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培育其谦逊礼让、无私奉献的茶精神。以此来推动设计课程体系的高质量构建。因此,我国各大高校在进行相关工作时,应积极引入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加强设计课程信息化建设,为课程思政与茶文化融入提供有效途径。首先,可通过在学校官网中开辟以茶文化为基础的设计课程思政教育板块,定期通过该网站和推动有关设计课程内容、涵盖茶文化与思政元素的文章、小程序、视频、书籍以及时政要闻等内容。并开通信息交流、互动功能,供大学生在学校推送的文章或小程序下,展开思想交流与沟通,阐述彼此意见及建议,为设计专业教师获取大学生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形态等提供渠道。其次,相关高校也可支持设计专业的辅导教师,采用线上问卷调查、信息调研等手段,对在校大学生专业文化学习、思想政治、茶文化认知等方面展开综合全面的调查工作。调查结束后召开相关研究讨论会议,与其他教师分析探讨进而了解设计专业学生思想政治观念与茶文化认知等实际情况。并以此为数据参考,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思政茶文化渗透方案,以实现精准化、针对性的教育教学。

3.3注重加强设计专业教师职业培训力度,促进复合型师资力量的组建

培养出一批有思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才俊,对于带动国家发展昌盛,提高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作用。”而教师作为培育优秀青年,培养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人物,与学校同样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伟大使命。同时,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实施者,其自身所具备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职业素养、创新创造能力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决定着茶文化与课程思政,是否能够高效落实到高级课程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因此,除了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加大茶文化思政传播力度,营造浓厚茶文化思政育人氛围,还需要注重加强设计专业教师的职业培训力度,通过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促进复合型师资力量的形成。首先,学校需要定期召集全体设计专业教师,组织开展有关课程思政、茶文化教育、高级课程改革、设计课程体系创新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学术讨论会、学术比拼大赛。引导设计专业教师通过相互切磋、思想碰撞、思维交流等,不断丰富自身教学经验,提高自身茶文化思政实践教学水平。其次,可定期带领校内优秀教师到国内外知名企业内参观调研,参与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导师交流互动,吸取彼此经验和技术,掌握最前沿的学科知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行业最新技术标准。并通过加强政治理论与茶文化的学习,利用政治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将知识完全掌握后再将其转化为教学素材,融入设计课程教学知识点,推动专业教学与茶文化思政的深度融合。

4结语

总而言之,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对设计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提出更高要求。面对岗位需求的变化,高校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发挥专业课程育人的作用,以茶文化充实专业课程内容,保持设计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在思想观念引导上,以茶文化丰富内涵为主导,使学生了解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改变自身的职业观。在行动的指导上,以茶相关的艺术活动为特色,帮助学生了解和提取我国传统文化要素,并发挥设计的技艺,将文化要素应用到创造中,形成属于自己的设计风格。通过思想和行动上的引导,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从而有效的落实全方位育人的政策。

参考文献:

[1]胡咪娜.茶文化视野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与途径探析[J].福建茶叶,2021(06):102-103.

[2]杨勇,薛亦聪,史庆轩,门进杰.依托“名师、名课、名专业”,打造“专业与思政”双核心课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21(03):100-107.

[3]文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路径探析——以“中华茶文化传承与创新”部级资源库《茶文化与包装设计》课程为例[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1(03):113-114.

[4]赵丽阳.中国传统茶文化对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实践研究[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0课程教学与管理云论坛(贵阳分会场)论文集.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0:957-959.

第5篇:智慧教育成果范文

关键词:水资源;PEST分析;发达国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水的需求和质量要求随之增加。水资源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作用。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呈现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特点,总量相对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1]。据《202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我国水资源总量已经达到了31605.2亿m3,与多年平均值相比有所上涨,但总体变化不大,其中地表水资源量占比96.2%。该年度全国供水总量和用水总量均达5812.9亿m3,地表水供水量占供水总量的82.4%,地下水供水量仅占15.4%。农业仍是用水大户,用水量占用水总量的62.1%,工业用水量占比17.7%,生活用水占比14.9%。目前,我国水资源利用问题较为严峻,农业用水量较大,超过1/2都用于农业灌溉,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的灌溉技术较为落后,水资源利用率无法有效提升;工业用水逐渐趋于稳定,水资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但仍存在废水直接外排的情况,缺乏循环利用;而生活用水趋于增加,因为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民众对水资源的需求扩大,水资源供给压力增大。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国内人均水资源也较为匮乏。总体而言,我国水资源利用在政策与法律法规、行业水平、社会环境、技术创新等方面有所欠缺,存在短板、漏洞。发达国家则利用自身信息技术优势,尤其在科技上的创新,推动了水资源利用升级,并取得重大成果,可为众多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文章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4个方面分析了发达国家水资源现状和有效利用举措,借鉴其经验成果,为我国水资源科学利用提供有益启示。

1发达国家水资源利用状况分析

1.1水资源利用的政策法规体系

1.1.1确定为发展战略。发达国家将水资源利用视为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并提升为国家战略目标。新加坡由于水资源缺乏,严重影响了国家的未来发展,因而意识到发展水资源的重大意义,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水资源,新加坡将其作为最重要的国策之一,并从机构内部入手,对所有相关部门进行了有效整合,逐步将污水处理、海水淡化等内容列为水资源自给自足的发展战略,旨在解决水资源不足以及利用等方面的问题[2]。据报道,日本的水资源危机同样严重,为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水质污染的问题,通过实施长期战略规划,在20世纪解决了此问题,目前已形成有效的水资源管理与利用体系[3]。1.1.2制定具体的政策法规。发达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法规以缓解水资源压力,推动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全面发展。例如,新加坡制定了“四大水喉”的基本方针,推进节水政策的实施,鼓励与水相关的新技术的引进和研发,有效克服了水资源不足问题,提高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率。英国作为发达国家的老牌强国,早在1945年就颁布了《水法》,为了适应国内发展需要先后进行了7次修订,使得法律法规更加适应发展需要;通过制定《水法》《水资源法》等法律法规,构建了有效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的框架,使得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4]。美国根据国家发展需要,顺应时代变化,颁布了《清洁水法》《安全饮用水法》,以保护水资源的安全利用[5]。日本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其中《水资源开发基本规划》阐述了水资源管理与利用的各方面内容,《环境基本法》和《水污染防治法》则是维护水源安全的重要保障[5]。

1.2水资源利用的资金注入

1.2.1政府投入资金。发达国家通过政府参与投入,确保资金充足。新加坡政府在雨水收集和海水淡化两方面投入大量资金,通过建造水库、人工填海等工程,打造成为人工水源地;通过“官学商”模式,政府牵头搭建的水务合作平台,引进了先进技术,并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水资源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另外政府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水务单位和设施,并按照政策法规执行监管职责,为水资源技术研究提供财政支撑,充分保障水资源的长期合理利用。1.2.2市场运作吸引资金投入。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刺激市场经济运作,形成“政府+市场”共同参与的局面,合作开发与水相关的新技术。日本政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促使各大企业纷纷投入到水资源利用研发中,使得膜技术成为世界领先水平,在水处理的膜技术市场中,日本用膜生产量约为全球的60%,而在新加坡除了膜技术研发外,其海水淡化工艺的研发则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政府利用金融杠杆撬动社会资本进入市场,在市场运作下使水资源利用资金得到最优配置。

1.3水资源利用的社会基础

1.3.1重视水情教育。发达国家开展节水教育的重要一环就是以学生为重点对象,学生是未来社会和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不仅让他们身体力行,而且让他们利用学到的知识和良好行为影响他人,扩大水情教育成效。美国以学校教育为基础,促使政府、学校和企业多方参与,先后有“河流计划”“水收养”计划等内容,对学生和教师产生了积极影响,共同推动水资源保护[7]。1.3.2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在保证学校水情教育的基础上,发达国家还进行了水情社会教育,发动社会各行各业促进水情教育发展。英国更注重大众化的教育,建立水消费者协会,让成员参与节水措施的制订,建立信息沟通平台提供服务,将部分管理权下放到社区居民,加强主人翁意识;日本政府发挥了水族馆、博物馆和水教育基地等社会基础力量,激发民众对水资源保护的兴趣,使民众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通过社会民间力量,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到水情教育当中,促进人与水的和谐发展。

1.4水资源利用的技术条件

发达国家意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大力研发与水相关的技术工艺,水资源利用的关键在于技术的应用。例如,新加坡有着世界最大的厌氧氨氧化反应器以及其他特色技术,如深隧道污水收集系统、原位内塘管道维护法。为实现污水厂绿色化、能源自给自足,新加坡不断提高技术研发,优化工艺流程,有效回收、利用能源,形成一套适用自身的技术标准体系。日本在海水淡化工艺研究中,建设了规模最大的海水淡化中心,并不断开发膜技术的应用,其中反渗透膜技术运用在海水淡化过程中,利用自身膜技术的研发优势,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2发达国家水资源利用状况对我国的启示

2.1建立完备可行的系统性政策法律体系

我国颁布了许多与水相关的政策和法令,但相比发达国家仍需要进一步细化完善。因此,我国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特点,在此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成果,逐步完善与水资源相关的政策法规。一是发挥我国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水资源发展前沿相结合,推动未来水资源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制定与其相关的长远政策,在世界水资源智能化利用中占据优势,并提供政策法律保障。二是根据我国水情特点,建立完备的政策法规,同时还要提高政策法规的可行性。三是在国家政策大方向下,鼓励地方政府出台适合本地区的水资源利用办法,使国家政策的益处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解决水资源利用的各种问题。

2.2建立多元的投入机制

在水资源投入方面,“政府+市场”的投入模式较为普遍,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社会参与方面,其广泛性与普惠性仍有不足。一是政府投入重点应放在周期长、投入大等基础设施、基础研究等方面,通过金融、补贴等方式促进市场和社会的资本投入。二是在国家政策法规的引导下,推动水资源智能化等方面的应用,刺激市场资本的投入,利用市场运作机制扩大政府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效果。三是将社会参与纳入其中,通过引导社区居民、民间组织和涉水企业等相关利益群体共同参与其中,充分发挥社会民间组织力量,让未来水资源智能化惠及广大群众。

2.3普及水情教育

基于我国国情水情特点,结合发达国家成功经验,推动我国节水意识,开展水资源普及工作。一方面,创新推广方式方法,充分利用传统普及方式和新兴媒介的普及手段,通过分阶段、分类别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广大群众普及水情工作,切实将节水意识融入生活中,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要充分引导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农民是我国用水大户,要充分落实节水型农业,避免大水漫灌,造成土壤侵蚀,提高农村科学用水、节水意识,加强水资源教育,培养新型人才,回馈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切实把合理、高效、科学用水落实在农业活动中。

2.4推动技术研发与创新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可将新兴技术充分合理地应用在水资源利用中。例如在农业方面,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缓慢,智慧农业的发展应用也在探索阶段[8]。在农业智慧化发展中,未来农业用水也逐渐趋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水资源将会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大大降低农业的用水量。一方面,要推动多方联合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根据责任分担、合作创新、利益共享等原则,推动多学科、多部门深度合作,发挥各方优势共同突破技术障碍,以此确保水资源在多个行业的有效利用[9]。通过政策制定、财政补贴等措施,推动水资源与科技结合,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另一方面,技术必须要确保经济适用,在相关的技术研发中,要注重实际需求和可操作性,符合未来水资源利用发展趋势,其技术和产品都能够让企业和广大群众易学易用。

2.5加强水资源市场宏观调控

目前,许多西方国家政府通过加强宏观调控方式来促进水资源重复利用与节约。政府对水资源市场的宏观调控主要体现在3方面:设置水价、建立水权制度及水权交易市场。首先,设置水价。设置水价是西方国家政府采用的最直接的方式,有效增强了人们在生活与生产中的节水意识,保护了水资源。当前我国水价区分为3种,分别是居民生活用水、非居民生活用水、特殊用水[10-11]。依照用水群体、水资源的适用范围、水资源稀缺程度等特点,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收费标准,通过这种方式来限制用水量,让人们形成科学用水的意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12-13]。当前,对比发达国家,我国的水价制度还不够健全,存在一定缺陷。现行的水价也不能体现水资源本身价值,这是我国水价设置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我国水价体系的制定可以学习国外累进制水价制定方法,比如国家制定居民日用水量的值数范围,超出范围需缴纳超额费用,且超额费用要远高于值数范围水的费用,如果没有超出限定数值,就只要缴纳低额的水费。再比如工业生产中,国家依照工业生产所需水质量来收取费用,如饮用水加工企业所收取的水费用就要比钢铁工厂要高[14-15]。另外,国家应统计企业每年的用水量,计算出平均值,之后设置用水指标,工业年用水量若超出指标就依照超出部分进行计费。其次,建立水权制度。当前我国还未建立明确的水权制度,水权制度建立最完善的国家是日本。建立水权制度主要是用水单位可以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对水源有独立使用权,并且这种权利是受法律认可与保护的[16]。这种水权制建立在法律基础上,为使用者提供了足够水源,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其限制性因素也使得使用者更加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再次,建立水权交易市场。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并不健全,只依靠法律方式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来分配与管制水资源是不够的[17]。澳大利亚政府就曾建立水权交易市场政策,将水资源使用权在市场上自由交换,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水资源价值及其利用率。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