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交通工程施工方案范文

智慧交通工程施工方案精选(九篇)

智慧交通工程施工方案

第1篇:智慧交通工程施工方案范文

智慧来袭,风帆正举。浑南区委书记阎秉哲表示:“适应浑南区现代化发展需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着力推进29个备选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优先开展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等建设,将智能化融人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等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打造全国一流的智慧城市建设典范。”

兴业、善政与惠民的目标相融合,大数据与云计算的产业相融合,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手段相融合……作为全国首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区,浑南区已基本形成了“以项目推进为抓手,以产业集聚为动力,以惠民、兴业、善政为目标”的建设思路,在“智慧沈阳”建设的大框架之下,先试先行、上下求索,根扎大地、天网行空,立意深远、智慧出征。

“智慧浑南”三步走五年建成全国首个智慧城市

据悉,浑南区要力争五年建成全国首个智慧城市。

事实上,浑南区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已具备发展条件和优势。2012年,浑南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0%,科技进步对经济贡献率达55%,一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的研发机构集中入驻,创新资源逐步聚集,己初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2013年,浑南区完成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率先在城市管理、交通管理和安全管理方面实现智能化应用,并成功进入全国首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地区。随后不久,浑南区就提出进行智慧浑南“10146”工程的建设,一期打造“绿色、科技、人文”全运会;二期打造“宜居、宜业、宜商”的浑南智慧新城;三期通过六大战略工程,打造沈阳经济区核心区,创造健康浑南、生态浑南、幸福浑南。

从浑南区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上看到,“智慧浑南”分三步走,力争五年建成全国首个智慧新城。其中一期即到2013年全运会前,进行“十大工程”建设,包括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工程、智慧交通工程、智慧安保工程、智慧市政工程、智慧全运村工程、智慧健康工程、智慧社区工程、智慧城管工程、智慧政务工程、智慧城市展示体验中心工程,实现绿色、科技、人文的全运会。

二期从2013年到2015年,进行“一个中心、四大工程”建设,重点建设智慧城市综合管理服务中心、云计算服务工程、智慧信息服务工程、智慧楼宇服务工程、物联网产业服务工程,实现宜居、宜业、宜商的智慧新城。

三期从2015年2017年,进行产业升级、现代农业、文化创意、城乡统筹、创新驱动、民生发展六大战略工程建设,使浑南新区成为区域智慧信息中枢,努力把浑南新区建设成为沈阳经济区的核心区。

伴随着浑南智慧城市的大力推进,“智慧浑南”的目标正越来越靠近。

六力并发推动大浑南地区“智慧崛起”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全球有200多座城市进行着智慧城市的试验,国内有500座城市正进行着智慧城市的试点,发展智慧城市已被国际上公认为是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提高市民生活品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造径。

乘骥驰骋,导夫先路。今年以来,浑南区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智慧沈阳”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从六个方面发力,营造台力推动大浑南地区“智慧崛起”的工作格局。

加强组织领导,发挥领导力。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智慧浑南建设上作领导小组,把智慧城市建设和大数据产业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进一步加强了在全区层面的统筹协调。

设立专门机构,发挥协调力。将区公共服务中心、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办公室和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等三个机构整合为一个机构、一班人马,统筹组织实施全区智慧城市建设和大数据产业发展工作。

开展顶层设计,提高驾驭力。完成了包含总体纲要、投融资计划、实施方案的《智慧浑南顶层设计》,对智慧城市建设进行了总体规划,并列出了29个备选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

建立三个储备库,增强支撑力。一是建立专家库,聘请IO名既有实战经验、又有广阔视野的省内外专家作为外脑,参与顶层设计、技术路线和具体方案的制订、把关、审核;二是建立供应商库,现己汇集30余家能提供各类智慧应用解决方案的企业,以备优中选优制订实施方案;三是建立项目库。现已将21个拟开展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列入项目库,涵盖政务、审批、医疗、教育、社区、交通、建设、网络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

设立两笔资金,增强保障力。一是设立每年2000万元的智慧城市建设与应用专项资金,对全区智慧城市建设和应用项目予以资金保障,并实行归口管理二是设盘智慧城市和大数据产业基金。通过政府引导,吸引社会资金,以市场化手段促进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和大数据应用创业,一期基金募集规模已达2亿元。

建立激励机制,强化执行力。各区直部门和单位,凡是在浑南区开展全市智慧应用试点并取得实际成效的,凡是提出明确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付诸实施并取得一定进展的,年终绩效考评将予以加分,从而激励全区上下形成多点突破、合力发展的工作态势。

聚台资源打造大数据产业集群

一座智慧城市的“真智慧”,往往来源于大数据,兴旺于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今年以来,浑南区委、区政府明确部署,要将大数据产业定位为浑南区主导产业之一,并依托已建成的产业园区,将大数据产业集群打造成全区第七大产业集群,在区域内智慧城市的发展中率先实现产业崛起。

措建创业环境。浑南区智慧办、浑南国家大学科技城管委会、孵化器企业建立了一体化的招商工作机制和团队,制定了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招商方案和计划,明确了招商顺序和重点。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还有“租用办公和研发用房享受租金补贴”、“创新创业项目可获得种子基金支持”、“高科技项目可获得科技专项资金支持”、“组建产业联盟给予工作经费补贴”等创业孵化政策。

培育数据应用市场。与东网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制定智慧浑南基础数据库的建设运营方案,数据经过处理后,将向市场开放,供从事大数据应用开发的企业或创业者使用,催生更多的大数据应用企业。在开放政府数据的同时,还将与阿里巴巴集团、京东商城等电商合作,探索以市场化手段开放电商数据;与新松机器人等工业企业合作,探索在工业和生产业领域开发大数据应用,共同培育大数据应用市场。

打造大数据产业链。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浑南区汇聚了辽宁移动、辽宁电信和辽宁铁塔公司等基础网络通讯运营商,可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撑。

在数据中心运营方面,东网科技公司的数据中心可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存储和计算环境。在数据生产方面,一是对通过实施智慧应用项目形成行业数据的企业,将吸引其落户浑南或在浑南发展壮大,东软、昂立等企业近年来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二是依托浑南电商基地,继续引进阿里、京东、苏宁等企业的新项目,积累更多的电商数据。在数据运营方面,将在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托沈阳市大数据运营公司开展数据运营业务,及时有效满足各类企业和创业者的大数据应用需求,在此基础上,与相关单位和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和运营立足沈阳、辐射东北的大数据交易市场,使大数据生产企业的供给与大数据应用企业的需求实现高效对接。在数据应用方面,现已聚集了东泰教育、小艾网等行业大数据分析企业,并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建设“创客+”大数据创业孵化平台,吸引广大创业者开发各类大数据应用,形成浓厚的大数据应用创业氛围,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四措并举在智慧沈阳建设进程中先行

“智慧沈阳”建设是一盘大棋,既要统等规划、协同推进,防止重复建设、信息孤岛,又要不失时机、有所作为,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形成实实在在的成效。作为国家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区,浑南区拥有沈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首批科技服务业试点区、国家电了商务示范基地等发展基础,正在“智慧沈阳”的整体框架下,进一步明晰方向和定位,建立“四个工作机制”,实现“四个先行先试”。

建立市、区智慧城市建设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机制,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全力争取全市统筹实施的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沈阳新社区、大交通平台等在浑南区先行先试。其中的“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项目中,将统筹全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人口计生和综台管理等六项应用服务系统,建立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健康信息动态更新,并将与沈阳城市云医院建设同步,让浑南居民率全市乃至全省之先享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建立智慧城市供应商与区政府各部门对接合作工作机制,在开发新的智慧应用上先行先试。一是启动或继续实施一批体现浑南区特点特色的智慧应用项目,包括公共服务中心、智能交通、三维管网、智慧政务等:二是启动实施一批行业智慧应用项目,包括智慧审批及网上并联审批系统、企业网上综合服务平台、智慧教育系统、智慧工地系统、智慧旅游系统。其中,智慧政务已经开展了两批试点工作,区建设局等lO家单位已实现政务上网,提高了工作效率,优化了工作流程,促进了法制型、服务型政府建设。

建立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工作机制,在建设安全、完备、高效、廉价的网络和数据环境上先行先试。深入推进光纤入小区、无线WIFI网络和3G/4G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建立智慧浑南数据库,开展数据连通、存储、清洗、脱密和运营业务。其中,智慧浑南数据库的建设和运营将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好参考,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大商机,为群众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建立大数据交易、招商和创业孵化工作机制,在加快发展大数据产业上先行先试。加快沈阳市大数据运营公司、大数据交易市场的落地和运营,建设大数据应用众创空间,以此促进大数据产业链招商和大数据应用创业,汇聚更多的企业和创业团队向浑南加速聚集,使浑南成为东北地区大数据交易最活跃的区域。

惠民为旨建设全市一流的数字服务平台

“智慧城市”的跃进,不仅打开了城市的智慧之源,同时也打开了大浑南的活力之源、便利之源、幸福之源,这在浑南区公共服务中心的数字公共服务平台上可见一斑。

创新城市管理新模式,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该平台城市巡查管理面积已达到107.3平方公里,实行了对各类城市管理问题不留死角、及时发现、快速处理、快捷高效的城市管理体系;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将全区执法、环卫、绿化、城管人员纳入城市市政设施和突发事件巡查体系;普通市民可将发现的城市管理和民生诉求问题发送至统一的受理平台进行处理。

建设民生诉求系统,实现民生服务精细化。该平台实行以浑南公共服务中心、功能区和37个委办局、社区为支撑的二级联动管理,将全区15个委办局公开投诉电话整合到系统平台,建立“31314949”浑南区民生诉求热线电话,并将民心网、“96123”热线、市长信箱等群众诉求纳入平台,形成全区一站式受理。

第2篇:智慧交通工程施工方案范文

建设基础支撑体系,搭建“智慧城市”载体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是支撑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建设与管理水平直接决定智慧城市的发展前景。目前,济源市已建成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实现市区、镇政府所在地、3A级以上景区3G网络全覆盖,无线网络覆盖政务办公场所、星级宾馆、便民大厅和部分行政村。下一步,要继续按照“集约建设、规范管理、适度超前”的原则,重点推进四大工程建设,实现基础设施能级大幅度提升。一是大力实施“光网城市”工程。加快光纤到户建设,建设高速、融合、安全的宽带接入网络为智慧城市应用系统建设提供网络基础保障。二是大力实施“无线城市”工程。继续推进3G、4G网络和无线网络建设,力争覆盖学校、酒店、车站、超市等重要公共场所,推动重点公共场所市民免费上网工程建设。三是大力实施“三网融合”工程。建立健全“三网融合”组织协调机制,逐步推进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大资源开发和业务创新,实现网络资源的高效利用,全面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和业务承载能力。四是大力实施信息安全基础工程。建设信息安全综合监控平台,强化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引导各部门共同推进全市等级保护工作,提高信息安全事件的整体应对能力。

建设资源利用体系,丰富“智慧城市”内涵

智慧城市最大的价值就是实现各种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集约利用。济源地域小、人口少,拥有行政管理扁平化的优势,有利于充分整合各种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信息采集分析处理效率。要以推进集约化建设、强化资源整合、促进共建共享为目标,加快推进智慧城市信息资源体系建设,提高信息基础资源利用率。一是加快建设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加快推进基础平台和数据库建设,重点做好人口、法人、地理三大数据库建设,加快人才资源、文化资源、社会信用、城市管理等综合数据库建设,通过逐渐沉淀方式建立财税、医疗卫生、房产、交通、教育、水利等行业数据库,建立健全数据更新机制,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资源。二是加快建设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加强重点领域信息资源整合,着力构建由数据交换服务系统、数据整合服务系统、目录管理与服务系统、接口与服务系统、运维管理服务系统和门户系统组成的公共信息平台,为各类信息资源集约利用提供基础平台支撑。三是加快建设信息资源数据共享和交换中心。积极探索建立多层次、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机制,建设贯穿市镇村三级、连接各部门和公共服务企业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中心,打通各业务部门间的“信息孤岛”现象,逐步实现多部门、多系统间的城市公共信息实时共享。

建设应用服务体系,提升“智慧城市”效益

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统筹规划建设面向城市管理与服务的智慧城市应用体系,重点推进一批起步较早、推进较好、模式成熟、水平领先的应用服务工程建设,提高项目整体效益。一是以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公共服务。以12345市长热线为主线,整合120急救指挥系统、12319城建服务等热线,实现统一号码、统一办公、统一系统平台,接入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形成统一热线服务信息数据库,拓展服务内容和覆盖面,提升服务功能。二是以智慧城市建设加强城市管理。深化物联网、智能传感器等技术使用,持续开展统一视频监控、地下管网监控和交通信息智能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对市政设施、燃气、电力、通信、供水、供热等地下管网智能监控,建立新型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精确、敏捷、高效、适时动态管控,保障城市安全运行。三是以智慧城市建设改善公共交通。以交通基础设施智能系统、公众出行服务系统、交通综合监管指挥系统为核心,加快推进交通行业基础性数据库和信息交换体系建设,建立多部门共建共享的综合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不断提高交通运输设施、设备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探索破解广大群众“出行难”的有效方法和模式。

建设发展保障体系,助推“智慧城市”发展

第3篇:智慧交通工程施工方案范文

关键词:城市建设档案;智慧城市信息系统

1 智慧城市的概念与意义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智慧城市的理念就是把城市本身看成一个有思维的系统,城市中的市民、建筑、交通、卫生等要素构成了一个个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形成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可以将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其实质就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城市不同部门和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更合理的利用资源、做出最好的城市发展和管理决策、及时预测和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和可持续成长。

2 智慧城市信息系统与城市建设档案的关系

城市建设档案是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有关活动中形成并归档的科学技术文件材料。是城市自然面貌和城市建筑物、构筑物、地上和地下管线等各项建设的真实记录。城市建设档案作为建筑物最全面,最能反映建筑物内在构造情况的文字和图纸材料,有着大量的资源内容可以被发掘,利用价值也可谓是巨大的。

如果把智慧城市看作一个有思维的成人,那么城市建筑物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这个人的血肉,城市建设档案就是这血肉里的细胞。

首先,每个建筑物自身就是一个小的智慧系统,城市建设档案中保存了建筑物建成前后及过程中每个细节的信息,这些信息无论对建筑物的开发建设者还是现行使用者,都有着很大的利用价值。其次,建筑物自身的空间位置就是一个最基本的地理信息要素,建筑物作为一切城市活动的场所依托和基站,可以当作各部门和系统间联络的信息起始点。不难看出,城建档案信息可以为智慧城市提供更细致、准确、丰富的数据,而智慧城市信息系统也可以有选择的利用城建档案信息,与智慧城市信息系统中其他要素进行关联,得到城市管理决策中所需要的各种信息。

3 按照利用方式对城市建设档案进行归类

城市建设档案是一种比较系统的技术文件材料,一直以来,建筑行业都是参照《城市建设档案分类大纲》(以下简称:分类大纲)对城市建设档案进行归类。该分类体系主要是依据城市建设档案的专业特点以及城建工作和工程性质等标准来设置类别,将城建档案划分为勘测、规划、设计、科研、管理、环保以及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军事人防工程等18个大类的体系化逻辑分类方案。而智慧城市信息化系统作为一个能够支持城市各方面发展和决策的系统,除了需要包含大量的数据信息外,还需要在处理这些庞大的数据时做到关联合理,逻辑清楚,因为只有在底层数据信息组合得当的前提下,整个智慧城市信息系统的上层功能才能得到更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所以,城市建设档案想要在智慧城市系统中发挥它自身的价值,仅仅按照旧有的分类方式是不够的,我们要重新对城建档案数据进行分解,系统选择,在归类方式上除了要兼顾城建档案自身的专业技术性还要充分考虑到与智慧城市信息系统中其他要素的连结性,从而使城建档案数据可以被利用得层次更深、范围更广。

1997年12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了国际标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质量指南(ISO10006)》,将项目管理分为十个过程,分别是战略策划过程,综合性管理过程,与范围有关的过程,与工期有关的过程,与成本有关的过程,与资源有关的过程,与人员有关的过程,与沟通有关的过程,与风险有关的过程,与采购有关的过程。该划分方法从一定程度上概括了绝大部分项目的过程类型,而城市建设档案作为建筑项目档案,属于比较严格意义上的项目管理,适用该指南,所以参考这十个过程对城市建设档案进行如下归类:

1.战略策划类

可提供相关数据的文件包括规划许可证、项目综合属性表、竣工总结文件等。参考已有项目的档案数据内容,为即将筹建的项目做前期参考使用;其他子系统中凡是用到建筑物基本信息数据的,例如建筑高度、占地面积等,都可调用该类数据。

2.进度控制类

可提供相关数据的文件包括开工报告、各分部工程验收记录、开工/复工报审表等。借鉴已有项目的进度控制节点和方法,为在建项目提供参考;利用某项目关于进度的相关数据,协调做好该项目所在区域内的规划建设。

3.成本控制类

可提供相关数据的文件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房地产综合开发项目及建设用地中标通知书、建设项目结转通知书等。查询类似项目的建筑规模和投资总额,为筹建或者在建项目提供参考作用。

4.质量控制类

可提供相关数据的文件包括图纸、材料设备报验表、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施工材料、预制构件出厂合格证及进场试验汇总表等。该类文件对质量问题回溯,对建材提供商的信誉考查都能够提供可靠的凭证依据。

5.资源类

可提供相关数据的文件包括材料设备报验表,隐蔽工程验收记录,设备安装记录表,施工材料、预制构件出厂合格证及进场试验汇总表等。原材料质量追责的时候可以查看该材料的出厂合格证;可以统计大型设备在各类建筑中的使用情况。

6.合同类

可提供相关数据的文件包括工程建设中的各类合同,例如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电(扶)梯安装合同、材料设备供应商合同等。该类文件可以为违约责任追踪和索赔案件提供准确的信息;为类似项目的参建单位选择和原材料供应商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7.采购类

可提供相关数据的文件包括预制构件出厂合格证及进场试验汇总表,材料设备的检测报告等。可统计出各型号原材料某段时间内在该城市建设项目中的供需情况;查看材料资源的市场价格走向。

8.人员资质类

可提供相关数据的文件包括建设工程设计合同、各类文件上责任人签名等。通过人员信息与项目挂接,能够知道某个人员在某一时期内参与建设的所有项目;通过信息比对,核实人员资质信息的真实性。

9.安全、健康、环境类

可提供相关数据的文件包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环保措施文件等。该类文件可以为安全监督、环保部门提供相关数据信息,协作整个城市的智慧信息化建设和管理。

4 城市建设档案在智慧城市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举例

1.城市建设档案数据统计分析成果

统计分析岩土类型变化情况,商品混凝土、钢筋、水泥使用量统计,某区域内新建建筑总数统计,某施工单位在某段时间内承接项目类型和项目数量的统计,某区域内高层建筑的数量统计,某区域内商业建筑的数量统计等。

2.与城市交通数据相关联提供辅助决策功能

城市建设档案与公共交通的关联:从城市建设档案中调用建筑类型和建筑规模的信息,分析出一个区域在指定时间段内的预估出行人数,从城市交通数据中调用公共交通信息,例如公交车在该时间段内路过该区域的频率,通过这两个数据的关联,分析出该时段该区域的公共交通设施配备是否充足,从而合理配备公共交通资源。同时,该分析信息还可以被出租车司机利用,在该时间段内行车范围主要选择在公共交通设施配备不够充足的区域内。

城市建设档案与私人出行的关联:私人出行关心的问题除了路况信息外,还有一个主要信息就是停车位置信息。城建档案数据可以为停车场的规划选址提供帮助,通过筛选城市中可用地块面积、周围商区情况、周围写字间分布数量等相关条件符合规划要求的地块,为最终的选址提供帮助。

第4篇:智慧交通工程施工方案范文

赛迪信息最新的《中国智慧城市产业战略研究(2012)》显示,到2012年,我国明确提出规划,并已经启动建设的智慧城市数量已有40个左右,密布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已初步形成沿海地区聚集分布、中西部地区热点涌现的总体分布格局。

一个向好的趋势是,在全国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热潮中,大家不再仅仅关注硬件和网络层面的系统建设,不再满足于城市的各个部门建设自己的垂直系统,而是在智慧城市整体系统的顶层设计、数据共享、应用便捷等方面投入更多精力。

数据层和应用层是核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化、IP化、网络化、Web化、宽带化、移动化、智能化、云化、社交化、泛在化等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打下基础,无线城市、数字城市、物联网城市是智慧城市的必要条件。智慧城市是城镇化进程的下一个阶段,是城市信息化的新高度,低碳城市、绿色城市、幸福城市、创新城市是智慧城市的应有之义。

显然,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也是智慧城市能够在2012年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以前,很多城市的工商、公安、税务、社保等管理部门也曾先后建起一些信息化系统,但这些系统往往互相割裂,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智慧城市作为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就是要实现对城市及时、互动、整合的信息感知、传递和处理,面向政府、企业和个人,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感、企业竞争力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般来说,智慧城市的总体架构分为基础设施层、数据层和应用层。虽然基础设施层不可或缺,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不是各种计算设备、存储设备、网络设备的堆砌,而是必须在数据层和应用层多下功夫,帮助政府部门在提升管理水平的同时,更好地为企业和市民服务,让城市管理摆脱旧有体系的羁绊,加速政府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一体化成发展趋势

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覆盖率逐步提升,城市化和信息化都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化程度每提升1个百分点,带来的年投资需求将增加6.5万亿元。信息化建设是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物联网正在广泛应用于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个人健康等领域,物联网及其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将带来一个万亿元级的高科技市场。

智慧城市复杂的应用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在“十二五”期间,宁波将投资407亿元打造“智慧之城”,淮安将投入100亿元打造“智慧淮安”……

围绕智慧城市建设的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应用终端、数据传输、计算与存储、通用软件都是智慧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基础产品,这些新需求给众多的硬件产品提供商带来了新的希望。包括高速网络、大型数据中心、物联网在内的智能基础设施、城市信息资源中心、跨领域的应用解决方案,吸引了来自神州数码、太极股份等众多系统集成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针对智慧城市的IT基础设施、信息资源、日常应用等系统的运营虽然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已经被认为将催生多种产业模式创新。

相关产业政策不断出台,地方政府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加速布局,这些都将推动智慧城市产业高速成长。未来十年,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将从规划期迈入大规模建设期。从需求的角度看,越来越多的城市青睐那些有智慧城市建设经验、能够提供从基础设施到垂直应用一揽子解决方案的厂商。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产品、网络、应用、服务等产业各环节的关系日益紧密,各种技术不断融合渗透,产业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大厂商都在不断拓展业务领域。在智慧城市市场中,厂商的竞争正从单一产品和单项服务的竞争,逐步转向全产业链综合实力的比拼。

相关链接

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企业

神州数码

目前,智慧城市已经成为神州数码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核心战略,其目标就是成为“中国智慧城市专家”。截至2012年9月30日,神州数码已经在69个城市布局智慧城市战略,并与14个省市级政府签订了智慧城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些城市包括扬州、无锡、张家港、镇江、桂林、武汉等。12月6日、12月20日,神州数码又先后在福州和佛山市民融合服务平台,这标志着神州数码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

太极股份

目前,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将智慧城市列为公司的战略性创新工作重点,成立专门的智慧城市事业部,支撑相关业务落地。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太极股份锁定公共安全、智慧医疗、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环保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它的优势是可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太极股份的智慧城市业务采用以北京为主,向其他城市推进的策略。借助“智慧北京”、“祥云计划”等大型项目,太极股份承担了北京物联网平台建设,参与策划了北京市政务云服务,并开发了部分支撑解决方案落地的软件工具。

东软集团

东软集团已经对自身在智慧城市中的发展做出了战略规划和定位,其跨越多行业的技术实力和分布广泛的地域优势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产品方面,东软拥有自有品牌的医疗产品和信息安全产品;在建设环节,东软的行业解决方案涵盖了电信、能源、金融、政府、制造、商贸流通、医疗卫生、教育、交通等众多领域;此外,东软还提供IT基础设施服务、应用维护、业务流程外包服务等一系列业务。东软曾成功帮助唐山市建设健康城市项目。

第5篇:智慧交通工程施工方案范文

广州多项“智慧城市”建设首开先河

作为规划建设的国家中心城市,广州较早开展“智慧城市”建设。2009年底,广州市开通我国首个“由政府主导,牵手运营商”的无线城市官方门户网站――“智慧广州”。2010年,广州市政府正式提出建设“智慧广州”战略目标,大力推进智慧广州 “五个一”工程建设。2011年一季度,广州首开全国先河,已建设完成200万个市民主页;发放152.6万人/张社会保障(市民)卡;并初步建成城市海量信息资源库,打造云计算服务示范平台建设。此外,主打智能家居、智慧社区、智慧楼宇的天河智慧城建设方案也已明确。根据广东省经信委制定的《促进物联网发展建设智慧广东行动方案(2011-2012年)》,到2012年智慧广东架构基本形成。其中,建设“智慧广州”将探索中心城市物联网综合应用新模式。

4月17日,广州市政府召开智慧广州“五个一”工程现场工作会,部署加快推进包括一页(市民个人主页)、一卡(社会保障市民卡)、一库(城市海量信息资源库)、一台(公共支撑平台)和一城(天河智慧城) 智慧广州“五个一”工程建设。广州市市长万庆良表示,广州要通过推进智慧广州的建设,树立和强化一种新的发展理念。以新的低碳技术、新一代的信息技术革命来引领广州的发展,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制高点。

力推“无线城市”建设,已建近万“第三代移动通信”基站

“无线城市”是“智慧广州”建设的重要基础,目前广州正大力推进“无线城市”建设,把“无线城市”与“智慧广州”建设结合,推动无线宽带网络应用。截止2010年底,广州共建成3G(第三代移动通信)基站9625个,3G室内分布系统7300个,WLAN(无线局域网)无线AP(接入点)35139个,发展3G用户数量为301.8万,WLAN注册用户为77.5万。广州将用2至3年时间,实现无线宽带接入点、光纤到户规模翻一番,互联网普及率超过85%,家庭平均接入带宽达到30兆。

广州目前正在统筹规划加大无线宽带网络建设力度,按照“政府推动、购买服务,企业投资、建设运营”模式购买重要公共场所如政府办事大厅、医院、公园、图书馆的无线局域网。目前,无线宽带网络在广州深度覆盖,为各种基于无线宽带网络的应用奠定基础。广州还积极推进无线城市宽带网络在政府系统的应用。在广州无线城市门户网站开通的基础上,也开通了无线城市门户网站手机客户端。

此外,广州以建设部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为契机,在“第三代移动通信”基站基础上,“智慧广州”积极拓宽“无线城市”网络应用,提高政府公共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效率。以中国电信为例,其根据广东省地税局需求开发“天翼税通”业务,为纳税人提供在线涉税业务智能终端。目前,广州已有2万多纳税用户申请,1万多纳税用户正式使用。

部署“天云计划”,拟建亚太“智慧城市”

在广州建设“智慧广州”棋局中,云计算将作为引领未来IT创新的战略性关键技术。目前,广州正在部署“天云计划”,计划到“十二五”末,广州云计算应用水平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努力构建世界级的云计算产业基地,最终率先把广州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亚太“智慧城市”。

“天云计划”是广州市力推的重点项目,其重要目标是建设一批世界领先的云计算平台,构建国际云计算中心:如广州超级计算中心、中国电信亚太信息引擎、中移动南方基地、中联通广州数据中心、中金数据华南云计算中心、亚洲脉络云计算中心等。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技术、产品和服务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格局,以促进“智慧广州”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天云计划”将实施一批云应用示范试点项目,电子政务、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城市管理等重点领域,都将示范带动、以点带面地建立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如:通过整合信息中心和数据中心现有资源,推动电子政务全面向云时代转型,建设“政务云”和“安全云”,降低电子政务成本;选择金融、教育、医疗、交通等信息化应用水平高的行业为试点,利用云计算创新的服务模式,为市民提供便捷的云计算服务。

示范引领,天河十年建成国际智慧城典范

作为广州市的中心区、龙头区,天河区将建设63平方公里的“天河智慧城”, 将其建成智慧广州示范区。“十二五”期间,广州市科信局将以市区联动方式,在天河区率先开展“一库、一卡、一页、一台”示范。一库,即建成包含自然人信息、企业法人信息、地理空间信息、市政设施、居民健康档案五大数据库以及视频监控、智能交通、水务、环保等感知信息的区级海量信息资源库。一卡,指的是为天河区每位居民发放一张社会保障卡、建立一份居民健康档案、建设一个市民主页,实现市民服务“一卡通”和“一站式”服务。一页,则是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电子政务安全、中小企业软件企业等领域建成三个以上的云计算服务示范平台。一台,指的是启动建设全区统一的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平台。

此外,着眼于低碳、生态、智慧、宜业、宜居五大元素的天河智慧城建设方案也初步确定。天河智慧城将会拥有智慧城市运营服务支撑平台、多种服务合一的智慧社区、全面的中小企业服务、基于实景三维地理信息的新一代综合城市管理、云技术支撑平台、智慧广州示范基地建设工程、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智慧产业核心区建设发展等9大示范工程,计划总投资282亿元。

目前,该区已确定6个社区试点智慧社区,争取年内实现光纤到户。按照规划,天河智慧城将在一年内建成智慧广州示范基地,三年内完成主要小区、街道和CBD智慧化改造,五年内形成智慧产业集群,建成高唐生态智慧产业聚集区,十年内力争成为国际智慧城典范。

项目实施单位:

广州市委、市政府

推荐词: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广州市利用自身高新技术和信息化优势,以重大项目为依托,以点带面,突出抓好自主创新,推动“智慧广州”建设。大力实施“五个一”工程建设,加速推进“无线城市”建设,实施天云计划,为率先将广州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亚太“智慧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项目创新性分析

第6篇:智慧交通工程施工方案范文

智慧城市的内涵及发展

据联合国报告,全球人口中有一半生活在城市,在2025年前,将新增8个千万人口城市,到2050年,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口将从当前的33亿增长到64亿,全球城市化进程急剧加快。城市化进程意味着更大的资源需求、更复杂的城市管理和社会关系,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交通阻塞等已逐渐成为制约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云计算、物联网、3G等新兴技术逐渐成熟并开始投入商用,对推动城市信息化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让城市更加智慧。面对城市发展挑战和信息技术变革,实施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共识。据统计,全球超过1D0个城市正在进行智慧城市的试点和实验,其中欧洲和亚洲是智慧城市开展较为积极的地区。

智慧城市的概念、目标与价值

“智慧城市”是指按照科学的城市发展理念,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泛在信息全面感知和互联的基础上,实现人、物、城市功能系统之间无缝连接与协同联动的智能自感知、自适应、自优化,从而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商务活动等多种城市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形成具备可持续内生动力的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带来的改变不仅限于理念范畴,它将使城市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换方式、公共服务、政府决策、市政管理、社会民生等方面产生巨大和深远的变革。为此,中国电信建立了智慧城市架构全视图(见图1),安全、便捷、高效、绿色是我们要实现的智慧城市目标,其中最关键是要有高效的政府管理,否则智慧城市无从谈起。

信息泛在基础是构建智慧城市的基石

信息泛在基础是通过在传统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上,增加感知、交互、智能判断、协同运作等能力,使得原有城市基础设施具备信息化能力,是实现智慧城市的必要条件。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下,信息泛在基础包括四个层面,从下至上分别是感知平面、网络平面、信息平面和交互平面。

智慧城市在技术层面可以概括地看成是由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这三大技术为主。物联网当中也谈及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没有基础的感知绝对不可能做到顶端的智能。智能的另一个前提是必须要有有序的管理和规范,感知体验逐渐成为智慧城市的新概念之一。同时,网络平面和信息平面必须要和感知平面结合起来。无论感知、信息网络还是应用,现在都要通过手机、PC等终端设备,以多种多媒体手段呈现出来,这就体现了交互平面的重要性。在以往各界所提出的构架系统基础之上,我们综合了这四个平面,布置出一个更为全面、适用性更强的新平台(见图2)。

我国政府关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应用,各级政府对“十二五”期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要求建设由传感网络、通信设施、网络超算、智能软件构成的智能基础设施,按照可靠、低成本信息化的要求,构建泛在的信息网络体系。在上海,要构建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成为国内带宽和服务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在广东,在无线城市、区域物流信息交换枢纽、智能传感网等领域建成国内先进的物联网基础设施,实现城乡网络全覆盖;在深圳,建设六大基础设施重点工程(无线城市、三网融合、全面覆盖的感知网络、智慧应用集成平台、以超算中心为基础的基础设施共享服务平台、信息安全技术体系)。

2010年以来,在IBM“智慧地球”和各地物联网发展的推动下,以“智慧城市”为主题,国内大中城市相关规划、项目和活动渐次推出,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城市管理、改善城市服务、完善城市功能,探索“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中国已超300个城市计划建设智慧城市。截至2012年6月底,三大运营商已在全国320多个城市,与当地政府合作建设智慧城市,“十二五”期间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将启动2万亿元的产业机会。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共性与特性

如今,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已有许多典型实践案例值得借鉴。台湾,通过泛在、高速的网络基础设施构建,发展优质网络化社会。新加坡,从无缝政府到智慧国家,全民参与信息化战略从制定到实施的整个过程。首尔,智慧城市建设全力支撑首尔清洁且充满魅力的国际大都市城市发展战略。香港,政府以身作则,鼓励全民参与,结合香港特点,推进信息化持续发展。总而言之,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智慧城市建设都有一些共性特征可循,第一,数字化向智能化演进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趋势;第二,围绕城市发展战略和总体发展目标展开是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第三,网络、终端、数据中心等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不可跨越;第四,以城市为视角的基础数据的完备与共享是信息创造价值的突破口;第五,围绕政府关切、公众关心的核心诉求部署应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核心城市,智慧城市建设要做到缓解城市持续发展矛盾,增强城市国际竞争能力;在二线城市,要突破传统经济增长瓶颈,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新兴城市,则要加速优势资源转换,推动区域跨越式发展。

中国电信助力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智慧城市首先要建设好由光网城市和无线城市组合而成的宽带城市。中国电信目前在全国WiFi的覆盖点,到上个月为止突破了100万个AP,而光网更大,现在已经覆盖到600万用户,70%的用户接入了20兆网速,光纤到户很快将会实现。在光纤和无线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搭建宽带、泛在、协同、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信息化应用。

网络发展――推动网络由传统管道向智能管道转变

无线网络能有效地扩大3G覆盖和WiFi热点地段部署,通过网络优化、C+W协同、增强型技术引入等提升网络容量和频率的使用效率,同时可对网络进行全IP化改造。

有线网络将会完善新一代宽带网络,提供差异化的端到端网络质量保障,全面实施光网络演进,部署业务感知和策略控制系统,提高全业务综合化、智能化承载能力,推进IPV6的试点和推广,协调发展传输网与IP网,推动100G波分技术试点和商用,加快FTTH的进度。

物联网能力平台――传感层的智能管道平台

物联网基础构架已被业内认可并得到大力推广,但在国外,处于传输层面关键环节的运营商们是联手的,他们统一建立一个公共平台,共同提供传输智能管道。我们要借鉴的也是这样的内涵,而不是把传感器简单地联系起来就可以的,物联网时代对协同性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只有联合,才能打通关节。

云计算――提供公共服务的计算能力

在建立物联网平台的同时,云计算平台也被建立起来。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问题和当前的迫切需求,催生了云计算,云计算也是避免智慧城市建设空谈化的保障。因此要构建包括应用云、平台云、资源云的整体云服务体系,打造智慧城市综合平台,开放四大能力域,形成产业生态环境(见图3)。

IPV6――有效解决互联网地址不足的困扰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IP地址。互联网业务流量每年以60%的速度在增长,省际带宽已超过11T,宽带用户数超过6000万,全部具备8M以上接入带宽,20M以上支持能力超过70%。而它不仅仅是个简单的IP地址,还应该包括标识层面的管理,智慧城市的建设,物联网建设,如果没有标识层面的管理也很难行得通。

中国电信助力智慧城市应用

智慧城市的根本目标在于使城市运行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绿色,其功能范围覆盖了城市的政务、经济、民生三大领域。国内智慧城市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家相关部门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出台扶持政策,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源动力,主管部门牵头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地方城市纷纷出台智慧城市规划,扶持智慧城市建设,同时智慧城市相关专业机构出现。在国家引导下,地方政府推动下,产业链各方蜂拥而动,但在智慧城市发展初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政府期望值过高,存在过热风险和忽悠成分,缺乏有效的指标体系指引等,需要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得以改正与提高。

目前中国的智慧城市主要体现在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智慧城市应用在各地百花齐放,主要集中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工业,智慧农业等领域。智慧城市应用相对集中,缺乏创新性与广泛性。智慧城市需要构筑足够丰富的应用,以规划为先导,要以需求为导向,并且要创新应用,创新模式。中国电信以自身优势和资源为基础,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一系列解决方案。

智慧安全,打造平安、和谐的城市生活。保障城市中人、财产、城市生命线和其他重要系统的安全,涉及到社会多个领域,如公共卫生、基础设施、通讯、环境、商品供应、社会稳定、灾害防控等;智慧的公共安全解决方案有助于打造平安、和谐的城市生活。

智慧交通,打造便捷的城市交通。以交通信息中心为核心,连接公共汽车系统、城市出租车系统、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电子收费系统、道路信息管理系统、交通信号系统、汽车电子系统等的综合性协同运作,让人、车、路和交通系统融为一体,为出行者和交通监管部门提供实时交通信息,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快速响应突发状况,为城市大动脉的良性运转提供科学决策。

智慧政务,打造高效的服务政府。政府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其管辖的环境、公用事业、城市服务、公民和本地产业发展中,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其在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职能过程中的相关活动与需求,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服务满意度和美好生活感知度。

智慧环境,打造绿色的城市生态。实现集空气质量、环境噪声、烟气排放、水污染、放射源、城市积水、城市雨量、河道湖泊水位、气象参数、污染事故应急响应和环境综合管理、网络办公为一体的综合监测与监管协同。

第7篇:智慧交通工程施工方案范文

国电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基于对当前企业改革发展形势和大型流域水电企业发展方向的研判,以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一五五”战略为指引,以管理与效益双提升为抓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在水电领域率先开展智慧企业――智慧大渡河建设,推动公司从基建生产型企业向经营型企业转变、从行政管理模式向智慧企业管理转变。

智慧大渡河建设的环境

公司于2000年11月成立,主要负责大渡河干流及帕隆藏布干流水电资源开发,规划开发总装机容量约3 000万千瓦,是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所属特一类企业,截至2015年底,资产总额868亿元,投产水电装机容量966万千瓦,在建装机404.8万千瓦,前期筹建装机447万千瓦。在新形势下,水力发电企业作为传统的能源行业,面临着新挑战和新课题。

技术变革创新带来新挑战。从全球范围看,信息技术、能源革命、管理创新正在引发新的变革,生产模式由大批量集中式向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发展,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企业只有敏锐把握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加强管理创新与自身革新,引入新的技术知识与管理方式,才能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互联网+”

“中国制造2025”大战略中,公司明确了“打造幸福大渡河、智慧大渡河,建设国际一流水电企业”的战略目标,着力通过智能感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挖掘、专家系统等手段,确保战略有效落地。

发展方式转变提出新要求。公司成立15年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装机容量、资产规模接近千万千瓦、千亿元“双千”大关。但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发电市场进入了降电价、降利用小时、低电量增长率、低负荷率的“双降双低”通道。如何在市场、政策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快速对外部条件作出预判与回应,是提升企业营运绩效急需解决的问题。智慧大渡河建设加快建立完善基层单位管控模型,构建内在驱动机制,让各单位自发地进行整改提升,激发提质增效内生动力和活力。

智能管理研究形成新思考。公司综合分析企业经营环境、发展条件,积极研究水电开发企业智能管理,形成了“业务量化、统一平台、集成集中、智能协同”的总体思路。业务量化就是对数据实时采集、及时传送、规范处理,提高对企业各种要素的动态主动感知;统一平台就是统一网络、统一计算、终端互联,创建数字化管理平台;集成集中就是通过整体规划、系统整合、数据集中、技术统一、集成运行、集中运维的策略,构筑企业级智能业务应用平台;智能协同就是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各种智能管控模型,实现风险识别自动化、决策管理智能化。

智慧大渡河建设的方案

智慧企业的概念

智慧企业不是企业传统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它是在企业实现业务量化的基础上,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工业技术和管理技术高度融合,从而产生一种全新的、具备自动管理能力的企业组织形态和管理模式。

智慧企业建设目标

企业实现自动管理,即自动预判、自主决策、自我演进。

自动预判:企业风险识别自动化。指企业通过业务量化,采集并生成大数据,应用最前沿的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实现企业各类风险全过程识别、判定,并自动预警。

自主决策:企业决策管理智能化。指企业自动预判不同层级的问题及风险,运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前沿决策技术等,由企业各类“专业脑”自动生成应对问题及风险的方案,提交企业“决策脑”进行决策。

自我演进:企业变革升级智慧化。指企业随着各类原始数据和决策数据的不断累积,通过记忆认知、计算认知、交互认知三位一体的认知网络,实现自我评估、自我纠偏、自我提升、自我引领。企业逐渐呈现出数据驱动的管理形态和人工智能的特点。

智慧企业管理模型

由于企业属性不同,发展环境和条件不同,各有其适应的对象和阶段,管理模型可分为以下两类。

模型一:层级管控与自动管理相结合。适应对象为集团管控型智慧企业建设的初级阶段,国有或有特殊要求的企业。

模型二:企业自动管理。部门围绕各种人工智能脑发挥规划研发、服务保障等作用。适应对象为单一生产型企业、小型企业、集团管控型智慧企业建设的高级阶段等。

智慧企业建设路径

智慧企业建设路径:业务量化、统一平台、集成集中、智能协同。

业务量化:通过科学设定标准、量化工作任务,实现精益化企业管理;运用智能设备和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传输、处理各类信息数据,实现对企业各种要素的动态感知。

统一平台:运用无边界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互联技术,创建员工协同工作、数据实时交换、信息实时处理的信息化基础平台。

集成集中:通过整体规划、系统整合、数据集中、集成运行等策略,消除业务系统分类建设、条块分割、数据孤岛的现象,构筑企业级统一服务平台。

智能协同:在相关数据、平台、应用的支撑下,实现人、系统、设备之间的高效协作;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实现自动风险识别和智能决策管理。

智慧大渡河建O的实践

为稳步推进智慧大渡河建设,公司建立了以潘云鹤、钟登华、陈纯院士为首席顾问,涵盖信息化、智能化、数据处理、软件开发、水利水电建设等多个领域的顶级专家团队,充分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完成了顶层设计,形成了《智慧大渡河战略研究与总体规划报告》,明确了智慧大渡河的愿景目标、价值主张、体系架构、实施方案、建设保障等内容。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实践,智慧大渡河建设规划逐步落地,取得了系列阶段性成果。公司管理将完全依托于大数据管理,人员大量精减,机构大幅度压缩,基层管理将由专业化、车间化的专业管理模式替代,基层作为独立单位的管理模式将不复存在。

指挥中心――职能专业脑。公司智慧企业“专业脑”――财务共享中心、经济运行中心、库坝安全管理中心、碳资产管理中心、售电服务中心等已初步建成。

实施主体――业务专业脑。基于“云、大、物、移、智”等先进技术的四大智慧业务单元脑“智慧工程、智慧电厂、智慧调度、智慧检修”的标准和体系已经初步完成。

智慧工程:以全方位、全生命周期、智能管理为特征,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测控、网络通信、工程三维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现代坝工理论,将工程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工程建设全过程,实现工程管理“自动化、信息化、智慧化”。管理模式发生改变。智慧工程实现扁平化管理,打破传统工程管理垂直式信息传递模式,管理者可直接获取现场第一手生产数据,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及额外成本,解决指令传递失真、决策流程滞后等低效问题。现场数据集成共享。各独立子系统、工序通过工程数据中心,实现对各业务系统的无缝连接以及信息共享,为相关立项变更、方案优化提供有效支撑,避免了施工计量不准确问题。过程风险有效降低。将监测定位系统覆盖至施工过程每一个细小环节,全面监测材料入仓、混凝土浇筑、车辆行走等现场轨迹,促进过程管理标准化,有效降低管控风险。现场管控精准高效。对现场施工设备投入、人员出勤、施工进度及施工强度进行全面覆盖,确保施工资源配置合理化,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实现由定性化管理向数字化、定量化管理跨越。

智慧电厂:以机器人巡检、智能安全帽为主的新技术全面投入使用,着力简化电站二次设备控制网络,提高水电站各系统整体智能协同水平,降低营运期管理成本。提升智能运行水平。完善计算机监控系统,将设备运行情况等现场数据全部接入公司云计算平台,实现设备全面在线监测,提高经济运行和风险识别防范能力。实现多系统智能联动。根据水电站现场设备运行维护管理要求,实现系统间自动完成因果促发、启动与执行,提高水电站各系统间整体智能、协同水平,实现多系统联动效能最大化。实现水电站智能巡检。利用机器人技术完成一系列设备巡检、无线测温等自动化定向操作,搭载视频、音频、气体分析等装置,自动完成现场数据的采集、传输、分析、结果处理等全过程,为全面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强化现场智慧安全管理。采用智能钥匙等管理手段,实现现场权限管理精细化,给正常操作带来便利,提高事故操作及时性,减少运行操作失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目前,公司将在新投产电站中全面推广智能巡回系统,采取“无人机+轮式机器人+工业电视”相结合的模式,辅以智能传感器系统,实现在厂房各区域精准可靠地移动、跟踪、定位,并根据探测的可见光、红外光及气体、声音、振动、温湿度来识别和分析异动故障。项目全面实施以后,机器人智能巡回将全面取代传统水电站人员走动式巡回,由机器人完成一系列自动化定向操作,完成对生产现场数据的采集、传输、分析及结果处理等全过程,减少人员工作量,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智慧调度:以精准预测、智能调控为目标,主要围绕精准化的水情测报系统、智能化的梯级调控系统、自动化的风险识别系统三个方面开展建设。科学制订水库调度方案,智慧安排发电运行方式,使整个流域“滴水尽其能,效益最大化”。全面收集分析实时电网负荷、水情雨情、设备工况等海量数据,快速实现实时调度方案的计算编制,自动优化分配梯级电站发电负荷,实现机组自动启停和闸门自动启闭,形成智慧科学的梯级调度决策。通过更加全面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可及时感知超标洪水、系统故障、线路跳闸等外部危险源,提前作出预警,还能自动识别自身设备故障和缺陷等内部危险源,根据风险级别给出措施建议或直接采取处置措施,确保电力生产和防洪度汛的安全。

目前,公司已建成了面向大渡河流域的变尺度气象数值预报系统,其分辨率空间尺度缩小到3 km、时间尺度控制到1~48 h,有效提高了大渡河径流预报和洪水预报精度。2015年,大渡河年均径流预报精度达92%,洪水预报精度达87%,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同时,公司还建成了基于变尺度预报调控一体化支持平台,搭建了一套集控侧梯级水电站群预报调控一体化支持平台(EDC),不仅有效解决了流域梯级上下游电站经济运行计算量大、负荷分配操作滞后和联合躲避振动区难等棘手问题,还大大提高了水资源尤其是洪水资源的利用率。仅2014年、2015年两年,公司多利用水资源30亿立方米,增发电量21.4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4.2万吨,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智慧检修:以状态监测、故障诊断、智能决策为要素,由数据中心、算法中心、应用中心和服务管理系统等构成。数据中心对设备状态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形成设备特定状态的变化曲线,提供判定参数。算法中心对数据中心提供的数据进行比较挖掘和处理,对设备118个状态作出状态评判,及时作出趋势预警,实现风险自动识别。应用中心根据算法中心的预警,对故障点进行精准定位定性,结合趋势变化,提出检修策略,有效避免设备过修或漏修。服务支持系统依托精益检修标准体系,自动完成检修方案、物资材料准备、过程管理,进一步提升标准化作业水平。

目前,智慧检修建立了相关标准体系,在枕头坝一级电站实现了对机组、主变设备的温度、振动、推力瓦状态监测、磁拉力状态等20多个指标参数的计算分析、故障诊断及故障定位等高级应用,有力支撑了电站设备检修“风险预判、智能管控”的需要。

平台支撑――智慧IT单元。公司建立了以云计算、云存储、云桌面“三云合一”为架构的云计算中心,现有信息系统全部迁移上云,企业正式进入云计算时代。以“卫星通信系统+云视频系统”为支撑的应急指挥中心正加快实施步伐。通过一系列信息化建设手段,为智慧大渡河建设提供了科学的平台支撑。

第8篇:智慧交通工程施工方案范文

1.1 理论基础。随着全球物联网、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正蓄势待发。根据IBM在2009年8月的《智慧的城市在中国》中提出的“智慧城市”,将这一崭新的理念作为城市发展的一种新型策略――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其管辖的环境、公共事业、城市服务、本地产业发展中,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地方政府在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职能的过程中的相关活动和需求,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环境。

“智慧城市”理念问世以来,国内外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和专家,纷纷对其进行了定义和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智慧城市建设必然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智慧城市可以被认为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必然涉及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而信息技术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等新兴热点技术为核心和代表。第二,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信息技术与其他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并共同发生作用,促使城市更加智慧地运行。第三,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兴模式。智慧城市的服务对象面向城市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它的结果是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提升和完善,终极表现为人类拥有更美好的城市生活。[1]

1.2 实践经验。我国在进入智慧化发展阶段后,各地方政府普遍重视智慧城市建设工作。2012年,住建部公布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共有90个城市入选;2013年,国家科技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智慧城市总数达193个。[2]

近两年,许多东部沿海城市或一线城市都在摸索智慧城市的建设,纷纷启动“智慧城市”战略,意在抢占先发优势。这些城市的相关规划、项目和活动渐次推出,进入了我国智慧城市的第一梯队。以深圳为例,在2010年2月4日的全市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暨工矿商贸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出炉了两个关于深圳未来走向的最新名词――“智慧深圳”、“低碳工业城市”!代市长王荣更是指明深圳要抓住城市竞争能力要害,“不能工业上比不过内地、服务业又不如香港,那么城市将变得不伦不类,没有特点”。[3]因此,深圳一方面打造以无线城市为载体的“智慧深圳”;另一方面,转变发展模式,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当深圳在科技、人文和生态方面都达到“智慧城市”的标准时,一个洋溢着文化气息的“智慧深圳”就诞生了。

2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地位

就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而言,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果,如智慧交通、智慧安居、智慧物流、智慧贸易、智慧健康保障体系等方面的服务和项目都卓有成效。[4]但相对而言,智慧城市的软实力还较为薄弱,城市的信息资源能否满足人们利用,城市的文化价值能否传承,城市的社会记忆能否延续,关系到城市精神、理念、特色、发展战略等竞争力要素。

一个城市,只有硬件发展是不够的。要走向“智慧城市”就不能忽略城市信息资源、文化资源对于社会进步和城市发展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长期以来,我们把档案资源开发孤立化,没有提升到城市建设的层面。其实,档案资源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紧密相关。将档案信息资源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既是对智慧城市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让智慧城市的文化价值得以通过档案的文化价值来实现;近年来反响热烈的数字档案馆,也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大本营,是信息化过程中产生各类信息资源的开发、处理、存储、利用中心,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因此,必须强化档案资源建设为智慧城市服务的理念,扩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影响力。

3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要强化为智慧城市建设服务的观念

3.1 领导者的观念转变:资源宝贵,必须开发。档案资源开发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至关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城市的市政府,特别是市档案局(馆)长及其下级分管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领导,这些领导者的档案资源开发观念,直接影响到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档案资源的运作,特别是领导层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要求,将最终决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为智慧城市建设服务的决策。[5]因此,不仅要从外部营造有利于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服务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更要从内部主导制定档案信息开发服务政策,提供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必备条件。

一般来说,档案局(馆)除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的分管领导外,其他部门对档案信息化的了解不多,认识和敏感程度不高,以至于忽略了档案是可以为智慧城市建设服务的宝贵信息资源。从管理学的角度讲,对智慧城市建设中具有独特作用的档案信息资源视而不见,实质上是一种资源的闲置或者浪费。所以,档案局(馆)领导者,尤其是分管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的领导,其观念必须转变为“资源宝贵,必须开发”,[6]而不是“且用且开发”的消极态度。对档案工作者的期望值也要提高,不能要求其只应付日常的保管和利用工作就行,必须认识到档案信息资源是智慧城市建设不可多得的、非常宝贵、作用独特的信息资源,[7]必须通过各种途径保证档案信息资源的有序开发。

3.2 利用主体的观念转变:解决问题,需要开发。长期以来,档案馆(室)的工作不被社会大众所理解,存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观念的认识误区,第一种认识误区是历史原因导致的,片面强调档案的机要性、保密性,认为档案不能随便加以开发利用。第二种认识误区是缺少沟通交流导致的,认为档案仅是尘封的历史,档案工作就是收集归拢、抄写装订,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和学问,更不要说开发档案资源,或提供深层次的档案信息产品了。

社会大众作为档案信息提供服务和利用的主体,却看不到档案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信息开发作用,提不出有利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建议,长此以往,无疑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随着档案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力度的加大,档案部门必须强化公众的档案意识,帮助利用者转变观念,使之正视档案馆(室)的使命和职能。鼓励他们从解决智慧城市建设实际问题的角度,大胆地提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合理建议和利用档案信息开发产品的正当需求。[8]

3.3 档案工作者的观念转变:大有可为,积极开发。近年来,智慧城市建设已经在许多城市如火如荼地开展,但仍有一些偏远地区的档案工作还很落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观念陈旧,导致档案馆(室)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时常缺位。普遍存在着档案工作者守着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难以为智慧城市建设有所作为。这种缺位导致了:一是智慧城市建设中许多问题因为档案信息的提供不到位、不及时而难以解决,或者是造成了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复和浪费现象严重;二是使档案馆(室)失去了通过提供信息开发产品为智慧城市建设服务的机会,也失去了自身发展的机会。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影响到城市生活质量、城市未来发展的大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又对智慧城市建设有着独特作用。因此,档案工作者必须树立这样的观念:在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大有可为,明确“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主动服务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路。通过激活档案信息,主动提供服务,利用智慧城市建设平台带给档案工作发展机遇,提升档案工作水平。

4 建立为智慧城市建设服务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机制

目前很多国家综合档案馆为智慧城市建设做了不少资源开发工作,但基本上是自发的,而不是出于工作机制本身的要求。要使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更好地、自觉地、有针对性地服务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必须建立为智慧城市建设服务的开发机制。[9]

4.1 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纳入智慧城市建设范畴。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本身就是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积淀的保存、整理、选择和利用,实际上是依据已有城市信息资源整合出新的信息内容和形式。档案工作具有的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功能,是智慧城市尤其是城市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精神文明形成的重要渠道。因此,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纳入智慧城市建设范畴,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

政府在制定智慧城市建设考核评估办法时,应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在制定、落实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计划时,应兼收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内容,引导各有关单位、部门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以各种方式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4.2 将服务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纳入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范畴。要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把服务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的重要使命,关键在于围绕智慧城市的各项工作及时提供信息服务,开发各种档案信息产品。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服务智慧城市建设的最好途径就是根据智慧城市建设的需要,开发各种档案信息产品。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如果不纳入为智慧城市建设服务的规范要求,仍然处于自发状态,就等于没有抓住智慧城市发展的契机,同时,智慧城市建设也不可避免地丧失了重要的信息资源和文化资源。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中落实服务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一要根据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需要开发档案信息产品。档案馆(室)要与外界保持联系,以获取智慧城市建设的动向,判断其档案信息产品需求的内容和层次。二要及时了解智慧城市建设中档案信息产品的使用反馈信息,评估档案信息产品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效用,为下一轮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做准备,尽量避免因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成果的滞后而影响实际使用。三要推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等级评定活动,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具体实施办法,将服务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纳入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等级评定评估指标体系之中。[10]

4.3 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时效、质量和数量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之所以会出现服务时效滞后的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档案馆(室)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上缺少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功能的通盘考虑。这当然会造成档案馆(室)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响应不足,容易出现方向判断失准、专业化程度低、缺少专业人员、开发周期长、开发效果差等不良状况。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调整档案馆(室)的内部机构设置,或者安排专人负责,或者将之明确为档案人员的岗位职责。[11]一是在档案馆内部设置档案信息资源开发部、档案编研部、档案展览部等机构,专门负责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事宜。二是以信息技术为主线,全面推行归档文件信息化制度,安排专人负责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三是需要扩大收集范围,加强体制外档案、民生档案的收集利用,建设成综合档案馆(室)。[12]

第9篇:智慧交通工程施工方案范文

1.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哈尔滨应充分发挥产业基础雄厚、互联网技术发展较成熟等优势,及早研究可行性,谋划发展方案,选择重点方向,力争超越式发展。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全市要统筹编制“智慧哈尔滨”建设规划纲要,出台指导性的政策意见,为各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依据,避免无序发展、重复建设和低层次竞争。二是“以点带面”,有序推进。在“智慧哈尔滨”建设总体规划未出台前,应采取在南岗、道里等有条件的中心城区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稳步推进方法,防止一哄而起、急于求成。三是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与个性。各区要根据城市发展基础与功能定位,突出地方特色与个性,谋划制定智慧城市发展规划与实施路径。

2.健全机构,明确责任。“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主导部门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工作。要建立完善相应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议成立全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协调小组牵头制定《智慧哈尔滨实施方案》,明确发展目标、规划以及服务平台建设计划,并研究制定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产业政策,负责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协调工作。区、街道各级政府应明确具体的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突出工作重点,落实政策措施,加强考核与评估,分步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3.夯实基础,整合资源。建设“智慧城市”是加快城市化和信息化这两个现代化基本任务的重要结合点,将给城市的建设、管理和发展带来全局性、根本性的变化,应当从区域全局发展高度给予足够的重视。一要加大投入,提升“三网”融合的速度。瞄准信息技术新的发展方向,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建设与融合,加快推进普通传输网与自动感知智能应用网络的融合,构建“无处不用、无时不用、无人不用”的功能共享的“多网融合”的信息网络。二要多方协同配合。

4.政府引导,建立机制。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政府引导是关键,企业和市民是主体。一要设立“智慧哈尔滨”建设专建资金。加大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统筹投入,创新政府扶持资金的有效动态支持机制。重点对智慧技术和产品研发、智慧应用系统试点示范工程、智慧产业基地创建、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发挥好财政政策的杠杆效应。二要制定投资导向目录。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加强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国有大企业的战略合作,全面落实相关战略合作协议,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项目授信和审贷方式,形成政府与企业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机制。三要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要在加强建立“智慧哈尔滨”建设的政策法规、制度规范、技术标准的创新与应用的试点示范工作的基础上,制定保护信息知识产权和保障信息安全的政策法规,探索建立网络活动信用管理、信息交互共享管理等制度,着力营造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法规制度环境,形成强有力的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