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交通发展报告范文

智慧交通发展报告精选(九篇)

智慧交通发展报告

第1篇:智慧交通发展报告范文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规划和试点建设过程中,不少城市都不约而同地提出迫切需要智慧城市的标准。由于缺少标准,智慧城市到底应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众说纷纭;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可能会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而且由于没有标准,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果很难评估和验收。为此,国内一些标准化组织及地方政府开始了智慧城市标准方面的研究,或开始了一些标准化工作的探索。

在智慧城市的研究与实践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中外的不同。国外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一般比较单一,如考虑利用物联网技术,将各种城市公用资源(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连接起来,监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以做出智能化的响应,更好地服务市民;或是充分利用智能交通系统,通过各种传感数据、运营信息及丰富的用户交互体验,为市民出行提供实时、适当的交通信息。在智慧城市标准化方面,还加上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我国智慧城市的标准化,则比较集中于信息通信技术(ICT)在城市中的运用。

1 国内标准化活动

1.1国内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概述

目前,开展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有: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泛在网技术工作委员会(TC10)、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8)SOA标准工作组,浙江省和宁波市分别成立了智慧城市标准化机构,中国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也开始了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研讨。

1.2CCSA TC10

从2012年3月开始,CCSA TC10开始了智慧城市标准制定工作,目前共有7个项目正在展开,分别是:智慧城市术语和定义:智慧城市总体框架和技术要求:智慧城市跨系统信息交互技术要求:智慧城市评估方法及指标体系:智慧城市公共支撑平台技术架构和功能要求:智慧城市安全需求分析: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研究。

其中,前3个项目正在申报国家标准,后4个项目为研究课题。智慧城市系列标准项目组由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中国联通、大唐电信、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电信、江苏邮电设计院、中国普天、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华为、南京邮电大学等单位组成。

1.3TC28SOA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8)SOA标准工作组成立了智慧城市应用工作组,了智慧城市建设情况及标准需求调研报告,启动了智慧城市术语、技术参考模型、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数据和服务融合平台、数据模型、设计方法等标准研究。其中,以下三个标准处于国家标准立项公示阶段:一是智慧城市标准应用指南SOA技术;二是智慧城市标准应用指南和技术参考模型;三是评价模型和基础指标体系。

1.4住建部

2012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正式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两个文件。其中后一个文件也带有标准性质,它给出了智慧城市评估的指标,包括: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57个三级指标。

1.5中国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013年5月7日,中国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召开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研讨会,对智慧城市的标准化组织、标准体系框架、标准化推进策略进行了探讨。

2 国际范围的标准化活动

2.1国际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概述

在国际范围的标准化组织中,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发展局(ITU-T)开始了智慧城市标准化的前期工作,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计划组建智慧城市的标准工作组,其它国家或组织有一些零星的、与智慧城市有关的活动。

2.2智慧与可持续发展焦点组(ITU-T)

ITU-T经过充分酝酿,广泛征求意见,于2013年2月在第五研究组(SG5)成立了智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焦点组(ITU-T Focus Groupon“Smart and Sustainable Cities”)。

按照ITU的规则,焦点组的工作周期是一年,它不会直接产生标准,而是进行标准的前期工作,为ITU-T输出一系列评估报告和技术报告,包括考虑现有其它标准化组织和论坛所采取的活动,明确标准化的需求,制定一个标准化路线图,发挥信息通信技术部门的影响,促进全球智慧与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增长。

焦点组的目标是:

定义信息通信技术在城市中的作用,包括认定环境可持续城市所必需的信息通信系统。

与其它标准化组织建立联系,进行标准化协调活动。

建立标准化路线图,建议未来的ITU-T研究项目和有关活动。例如:智慧与可持续城市的概念、范围、前景和用例,智慧与可持续城市的特点和需求,智慧与可持续城市的有效服务和网络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体系架构。

认定或开发一组关键性能指标(KPI),评估信息通信技术对环境可持续城市的影响。

帮助ITU-T开发信息通信技术用于智慧与可持续城市方面的全球参考标准。

焦点组主席由西班牙的电信专家担任,副主席有六位,分别来自中国、意大利、阿根廷、美国、阿联酋、新加坡。

2013年5月8日,焦点组在意大利都灵召开了第一次会议,有60多位来自国际组织、多国政府、电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大学、学术团体、标准化组织的代表参会。会议共收到提案25个,涉及焦点组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标准化技术、标准化方向、其它国际组织和标准化组织相关信息、智慧城市案例分析等内容。

本年度还将会有密集的会议,如焦点组7月的拉丁美洲第二次会议,9月西班牙马德里的第三次会议,11月斯里兰卡的第四次会议。

2.3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ISO于2013年1月,出版了一期智慧城市专刊,介绍了与智慧城市有关的ISO标准组,例如:社区可持续发展标准组(TC268),智能运输系统标准组(TC204),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标准组(TC241),煤矿甲烷标准组(TC263),建筑与民用工程标准组(TC59),建筑环境设计标准组(TC205),建筑热性能与能源使用标准组(TCl63),社会安全标准组(TC223)。

3 下一步工作建议

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要防止走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认为智慧城市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够,标准化工作还要继续等待;另一个极端是认为智慧城市的标准化没必要,用信息化、电子政务、智能电网、物联网、云计算、通信技术等标准进行组合,就足以覆盖智慧城市。事实上,智慧城市提出了新的目标、新的发展途径,应有新的标准体系。当然,可以采用的已有标准,应尽量采用。

根据我们的观察,在智慧城市国际范围的标准化活动中,中国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不落人后,甚至还处于稍稍领先的位置,这与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是分不开的,也与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是分不开的。

下一步工作,要制定标准规划,急用先上,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4 小结

第2篇:智慧交通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能安防,B/S

中图分类号:X9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自IBM 2008年提出“智慧地球”的理念,到2010年正式提出“智慧城市”愿景,“智慧城市”在中国落地,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目前国内三大运营商已经与300 多个城市达成“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将建设"智慧城市"列为战略目标的城市已超过100个,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宁波、杭州、武汉等。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有600至800个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投资总规模有望达5000 亿元。工信部的物联网"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和壮大物联网产业,加快推动以物联网技术及应用为核心的"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即以物联网为基础,基于数字城市之上,利用和融合更为先进的技术,通过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方式,使物与物、人与人相互联通,形成技术集成、综合应用、高端发展的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城市,提高城市的智慧化程度。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智能安防是核心的应用之一,它的关注面和涉及面也是最大的。

政企智能安防监控系统就是为了响应国家要求,满足政企客户的各种安防需求的高可定制性防范监控和管理系统。系统以消防设备、系统联网为手段,以防火、防盗监控为核心,整合其他相关安防系统,通过“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有效解决安防区域内的安全保障问题。

2、系统介绍

政企智能安防监控系统属于“安防监控”领域,它顺应当前国家建设平安和谐智慧城市的要求,以防火、防盗、监控为核心,基于物联网发展的需求、安防产品以及技术在物联网实现过程中的应用,采用GIS、定位追踪、视频智能识别、智能分析、智能检索等技术手段,通过整合消防、红外、门禁、视频、车辆定位等安防资源并统一管理和监控,建立一个全方位综合性的、满足广大政府机关和企业各种安防需求的、高可定制性的安防管理信息服务系统。

政企智能安防监控系统能够实现多接入的数据呈现和整合分析,通过集中的视频监控、防火、防盗、车辆定位监控,统一的告警处理流程,以及完善的数据分析报表等功能,提供分析实现事件的前移,起到预警、早发现、早处理、降低风险的目的,甚至可以通过研判,提供一些预案。它的应用可达到指挥统一、反应及时、作战有效的目的,实现安防工作从“事后控制” 向 “事前预防” 转变,从而显著提高技防水平、突出人防关键地位,有效解决安防区域内的安全保障问题,实现安防产品的智能化。

系统设计

考虑到政企客户的系统总体规模均不大,易用性、可定制性要求高,所以系统拟采用B/S架构。

(1)系统特点:

多模式架构建设;

集中式信息管理;

模块化系统结构;

全网络数据传输;

高定制系统应用;

闭环式告警处理;

专业化管理流程。

(2)系统功能:

集中的视频监控服务;

防火、防盗告警服务;

统一的告警处理和电子派单流程;

用户管理功能;

电子地图功能;

报表审计功能;

安防档案功能;

用户定制功能:人员/物品动态定位跟踪,高清视频智能分析ETC。

(3)系统创新点:

在告警数据呈现时通过GIS地图进行告警定位;

告警区域提供实时视频显示功能;

可定制提供人员/物品动态定位跟踪,高清视频智能分析等功能;

车辆GPS定位功能:通过政企内司乘人员手机或车辆内置GPS模块,对车辆进行精确定位跟踪;

车辆管理功能;

车辆运行轨迹回放功能:查询车辆在指定时段内的运行线路轨迹;

车辆活动越界告警功能:设防状态下,车辆移动超过设定范围,将会触发告警。

(4)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告警准确率为100%;图像分辨率不低于352*288像素点;告警从现场发生到系统呈现的响应时间不大于10秒;视频监控能查询录像记录不少于15天,其它安保告警历史数据不少于半年;车辆GPS定位功能可以实时(5分钟内)显示车辆位置。

(5)系统功能结构:

系统的核心是“防火、防盗”,通过技术手段将管理范围内的消防、红外、门禁、视频、车辆定位进行联网监控,并统一管理。通过整合安防资源,提高技防水平、突出人防关键地位。

安防告警管理:实现安防报警的联网,核心是“消防联网”;

告警处理: 实现“法规遵从”并且“高度自动化”的报警处理流程,流程的核心是人,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辅助、规范报警处理人员的动作;

用户管理: 实现安防相关人员的统一管理;

报表审计:定期进行安全审计,查找安全隐患,根据数据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安防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和管理。

系统采用B/S架构,架构模型如下:

系统采用先进的B/S体系架构,适应当今技术发展方向。监控终端免装客户端软件,用户通过浏览器直接浏览,不受监控地点的限制。监控终端数量不受限制,施工与维护简单。整个系统的报警数据集中到中心数据库管理维护,安全稳定可靠,后期程序升级和数据维护只需在中心进行,不再需要到各终端的现场,节省了用户的维护成本。

市场前景

在国务院2012年6月的《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提高社会管理和城市运行信息化水平,建立全面覆盖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推动城市管理信息共享,推广网格化管理模式,加快实施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等试点示范项目,引导智慧城市建设健康发展。根据《规划》,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支持包含智能安防等9大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工程。

日前,住建部正式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即将开始试点城市申报,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将正式从蓝图走向实践。伴随着物联网应用的加深、智慧城市建设的全面展开、《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等政策的相继出台,安防市场规模迅速扩张。智能安防监控作为智慧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领域,势必会迎来发展的春天。

广大政府机关、企业作为智慧城市的有机组成对安全防范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的需要通过计算机来辅助管理防火、防盗等安防信息,通过提升技术手段来加强安防的管理。这也为智能安防监控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

结束语

随着国内城市化的进程逐步加快,暴露的城市问题也在不断增加。智能安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智慧城市领域具有重大意义。政企智能安防监控系统可帮助政企客户以较小的投资建设具有高安全性、高可用性、高可管理性的系统,使客户可以专注于服务和业务的发展,不再为安全防范而烦恼,从而为政企客户提供有力的支持;专业化的智能安防监控系统也为及时有效的处理安防告警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第3篇:智慧交通发展报告范文

智慧城市便应运而生。

由“里儿”及“面儿”

智慧城市,顾名思义,就是让城市“智慧”起来,抑或说,用“智慧”来武装城市。

权威机构给出的诠释是这么说的:“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之中的,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详细来讲,智慧城市建设是指用射频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和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和协调。

由此看来,智慧城市能针对性地解决“城市病”的各种症状:如智能交通能够极大地缓解交通拥堵;智慧医疗能提升诊断效率、缓解医患矛盾;智能安防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犯罪率以及为侦破提供重要线索。

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打造智慧城市,改善人居环境,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安心、更省心、更舒心”。这就为智慧城市发展提明了方向,即围绕人的需求让城市更宜居宜业。也有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智慧城市发展到今天,已经告别了过去单纯的依靠信息技术的“智能化”阶段,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生态场景应用将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最终落脚点。

在采访过程中,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宁家骏向《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表达了他的看法:“应当把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和方向转向到民生工程、民心建设上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智慧城市建设接地气,有人气,有民众响应的回声,才能充分体现智慧城市建设的根本目标和落脚点。”

由此看来,运用信息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必要手段,如何做好信息资源整合与深度开发利用是智慧城市的“里儿”;而以人为本,光鲜的城市,超高的效率,舒适的生活则是智慧城市的“面儿”。

何为智慧

在不断地提及“智慧城市”这个概念的时候,不禁有个疑问,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智慧”?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智慧城市产业本部总经理周侠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时候,用了个例子回答这个问题:“比如我要出去旅游,根据我的经济状况、时间状况和需求,对方提供一个产品和规划方案,整合大量的数据,这才叫智慧。只是上网订票,找个旅行社网上互动一下,如此单一的数据解析不叫智慧。”对于城市而言,欲其智慧,必须真正理解“智慧”。只有抓住智慧的核心,城市才能实现真正的“智慧”。

在周侠看来,“智慧城市”这四个字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城市建设,二是智慧建设,加在一起是智慧城市建设。”对于同方来说,“智慧”才是研究的重点方向,而并不是建设本身。

“智慧城市”复杂庞大,存在错综复杂的上中下游关系。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硬件设备制造、软件信息服务、系统集成、运营服务每一细分领域都不可孤立看待,需站在城市制高点以系统全局的观点全力打通城市每一环节。

每个人对“智慧”的理解和诠释都不尽相同,有人认为关键在于技术应用,有人认为关键在于网络建设,有人认为关键在于人的参与,有人则认为关键在于智慧效果。总之,智慧的城市,绝不仅仅是智能城市,更要包含人的智慧参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搭上快车

近年来,国家各部门陆续相关配套政策,旨在引领智慧城市有序发展。在各地政府和企业的共同推动之下,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权威机构报告显示,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市场规模超过了7000亿元,在政务、医疗、交通等领域成绩斐然。据预测,“十三五”期间,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市场规模可快速上涨至4万亿元。

伴随着智慧城市相关政策的密集出台,标准体系的初步形成、城市信息基础建设的全面升级、管理服务逐步向精细化发展的同时,各类智慧城市参与者积极涌入,政府的公共数据也在逐步开放。这些因素均推动着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的不断创新,逐步引导市场力量参与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来。对于这种情况,宁家骏表示:“智慧城市的建设正在从单纯提供解决方案式的项目建设,向提供附加值更高的后期运营转型,而这种转变,恰恰开始于手握用户和流量的互联网企业进场之时。”这预示着,互联网企业将会布局智慧城市建设,会以行业应用和云计算为切入点,通过开放的合作模式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国区域经济学会智慧城市发展委员会秘书长张黎明也曾公开探讨过这个问题,他认为:“互联网经济具有高度的‘市场性’,随着互联网企业积极布局智慧城市建设,打破了过去智慧城市的概念忽悠和利益怪圈,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回归理性,让智慧城市从‘高大上’走向亲民,并推动城市生活的便捷体验和信息繁荣。”由此看来,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呈现合作大于竞争的局面。

随着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合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必将在今后几年内快速转变,从而有力地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进程。

钱从哪儿来

当然,智慧城市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凭一己之力所能完成的。前期智慧城市建设主要以政府引导为主,但是政府若既抓管理,又管运营,将导致城市发展的财政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管理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

周侠认为,智慧城市建设需要资金更是毫无疑问的。资金支撑的渠道比较多,比如说PPP(即公私合作模式)、融资租赁、BOT、BAT方方面面都是融资的办法,都是融资的手段。虽然这种手段受地域、经济的发展限制,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顶层设计和规划。

第4篇:智慧交通发展报告范文

为进一步解放思想,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打造理念先进、功能齐全、便民高效的智慧型办税服务厅,2020年5月20日-22日,市局纳税服务科带领第一税务分局相关同志到上海市税务局进行学习考察。我们先后考察了虹口区税务局智慧办税服务厅、长阳创谷自助箱。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虹口区税务局智慧办税服务厅位于虹口区临平北路,大厅面积200平,总投资270万元,于2019年4月2日正式启用。这是上海市的首个智慧办税服务厅,该厅集成了智能咨询、远程视频、涉税体检、虚拟体验、数据展示、自助办税、网上体验七大功能。各项功能区的特点是:

1、智能识别。智慧办税服务厅采取人脸识别的阐机通行,纳税人进入阐机后,头像照显示在入口处的屏幕上,同时会有短信显示:“尊敬的纳税人,您存在以下涉税提醒事项:*月所属期增值税未申报……”等涉税内容。 据介绍,虹口区税务局运用人脸识别技术和税收大数据,通过采集办税人员人脸图像,自动与税务“金税三期”系统实名认证的人员信息比对,精准识别办税人员身份,并同步推送有针对性的提醒信息,包括任职身份、未申报、欠税、管理预警等内容,提醒纳税人及时办理涉税事项。

2、智能导税。走进大厅,迎接纳税人的是一台能走会说的伴随式机器人“小智”,它通过语音交互软件和后端知识库,为纳税人提供办税引导和简单咨询服务。目前,小智“大脑”中储存了500多条优化营商环境、个人所得税改革、减税降费政策等专题问答知识。

3、涉税体验区。企业法人(只有法人才可)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或身份证验证方式,打印各年度的纳税人体检报告。涉税体检报告详细列明了企业纳税、发票使用、评估检查等指标健康状况。

4、智能咨询。在大厅中央的智能咨询区,摆着两张八角形工作台,每张台子上放有四个平板电脑。纳税人可通过平板电脑与12366人工座席进行连接,咨询问题。在远程视频区,纳税人通过远程视频通话设备,就可与后台税务咨询团队沟通交流,解决涉税疑难问题。同时,该局还结合税收热点,打通线上预约渠道,定期推出专家预约咨询服务,纳税人只需在“虹口税务”微信公众号上填写企业信息和问题描述,就可以进行预约,得到税务专家深度解答。

5、智能体验。在虚拟体验区,VR体验吸引着纳税人驻足尝试。只需戴上VR眼镜,滑动手柄,就可以沉浸式漫游办税服务厅各个区域,也可以模拟体验自助办税。此外,大厅最里端的一面实时变化的“数据墙”也特别醒目。该局整合税收数据资源,以大屏幕为载体,分析展示办税人流量、税源动态信息、营商环境数据等信息,被称之为“税收资讯实时播报员”。

6、自助办税。智慧办税服务厅共配备8台功能不同的自助办税终端,纳税人在自助办税区可以实现发票领用、发票代开、凭证打印等9大类业务的7×24小时办理,满足了纳税人更多元、更便捷办税需求。

7、智慧办税服务厅还开辟了网上体验区,配置6台电脑和辅导人员,为新办企业办税员、年龄较大的财务以及应急网上办税的人员,提供网上办税的辅导和体验服务。

二、考察体会以及借鉴

通过对虹口区税务局智慧办税服务厅的考察,我们认为在智慧厅建设中有以下经验可循:

1、“大平台”建设至关重要。该大厅所有功能的实现离不开后台的支持,一个智慧厅如果没有后台系统支持是没有灵魂的无源之水的大厅,所谓的设备只能是硬件的堆积而已。

2、 智慧厅的建设要与实体厅相结合。虹口区税务局智慧办税服务厅与实体厅紧相连,纳税人在智慧厅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可移步到实体进一步解决。实现了打通“最后一公里”。

3、 智慧厅的宣传辅导很重要。在该大厅有集成商的驻厂代表和志愿者长年进行巡回辅导,纳税人遇到的纳税问题、设备的问题可以及时得到解决,提升了纳税人的体验感。

三、 下步工作打算

通过对虹口区税务局智慧办税服务厅的考察,结合我市实际,我们认为在今后的智慧厅建设中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1、一定要有前瞻性的思维。根据省局的智慧厅建设方案,我局的智慧厅将具有十项功能(智慧识别、智能导税、咨询辅导、宣传等候、自助办税、网上办税、远程辅导、移动办税、银税互动、后台监控),而虹口区只有七项(智能咨询、远程视频、涉税体检、虚拟体验、数据展示、自助办税、网上体验七大功能)。该大厅是2019年4月投入运行的,仅仅一年时间,已落后于现代观念。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需要我们在设计智慧厅时一定要有战略思维和前瞻眼光,不然,投入运行时便是落后于时代时。

第5篇:智慧交通发展报告范文

和智慧城市这个概念一样,智慧旅游也不是一个新概念。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和业态的发展,智慧旅游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如果说智慧旅游的前世基于“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科技),那么它的今生则主要基于“DT”(Data Technology数据科技),可以说“互联网+”赋予智慧旅游这个老词以新生机、新意义和新活力。研究“互联网+”时代的智慧旅游,我们则必须首先把它放在“互联网+旅游”、线上旅游、整体社会经济发展等元素所构成的大框架中去探讨。

“智慧旅游”的概念界定

2014年,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了《中国智慧旅游城市(镇)建设指标体系》,对智慧旅游的概念进行了如下界定:“智慧旅游是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面向旅游业的集成创新和应用创新,是为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丰富旅游者体验,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服务,实现旅游资源及社会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的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变革。智慧旅游的本质是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是以提升旅游服务、改善旅游体验、创新旅游管理、优化旅游资源利用为目标,增强旅游企业竞争力,提高旅游行业管理水平、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工程。”

智慧旅游概念中的关键词除了“技术”,还有“体验”、“管理”和“服务”,这反映出智慧旅游不仅要有技术上的智慧,还要有管理和服务上的智慧,更重要的是能让游客体验到这种智慧,而不是旅游服务提供者自以为“很智慧”。旅游业本身是一种体验经济,可以说为游客创造极致的用户体验是发展智慧旅游的基石。

“智慧旅游”与“互联网+旅游”

当下“智慧旅游”与“互联网+旅游”都是旅游行业的高频词汇,至于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本报告认为相比“互联网+旅游”,“智慧旅游”是个更大的概念,也是旅游业发展的终极目的。“互联网+”是当前实现“智慧”的一种有效途径。所以发展“互联网+旅游”与发展“智慧旅游”并不矛盾,可以说“互联网+旅游”赋予了“智慧旅游”更丰富的内涵、更强劲的发展动力。

目前国家层面高度重视通过“互联网+”来推动智慧旅游发展。2015年9月,国家旅游局《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明确指出“到2018年,我国旅游业各个领域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互联网成为我国旅游产品创新和业态创新的重要动力,成为我国旅游公共服务和行业监管的重要平台;在线旅游投资占全国旅游直接投资的10%,在线旅游消费支出占国民旅游消费支出的15%。到2020年,旅游业各领域与互联网达到全面融合,互联网成为我国旅游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支撑,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的国家智慧旅游公平服务平台基本形成;在线旅游投资占全国旅游直接投资的15%,在线旅游消费支出占国民旅游消费支出的20%。”

智慧旅游与线上旅游

由于当前线上旅游的概念比较热,而且线上旅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也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大众的生活中,所以很容易把“线上旅游”等同于“智慧旅游”。本报告认为线上旅游只是智慧旅游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智慧旅游不仅包括线上的智慧,也包括线下的智慧。线上旅游的概念是“依托互联网,以满足旅游消费者信息查询、产品预定及服务评价为核心目的,包括航空公司、酒店、景区、租车公司、海内外旅游局等旅游服务供应商及搜索引擎、OTA (Online Travel Agent)、电信运营商、旅游资讯及社区网站等”。由此可见,线上旅游关注的主要还是互联网,而提升旅游体验只做好互联网是不够的,还有景区生态保护、基础设置建设等很多方面。举个具体例子,当下我国各大旅游区的“厕所革命”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一大批设施先进、卫生舒适的旅游厕所正在建设或改造的过程中。厕所显然不属于我们通常理解的线上旅游的范畴,然而厕所革命则是发展智慧旅游的重要方面。

如果本报告着太多笔墨来梳理“智慧旅游”与“线上旅游”的区别和联系,那就显得太过书生气,而且也没多大意义。在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很多新兴事物的内涵和概念随着实践的发展也是在不断变化,没必要在理论层面探讨太多细枝末节的东西。如果要给游客提供最佳的用户体验,线上与线下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零和关系,而是要相辅相成、互补发展、良性互动,让线下用户能够享受得到线上渠道的快捷与便利,让线上用户感受线下服务的安全保障与贴心舒适。无论线上旅游怎么发展,游客最终的旅游活动主要还是在线下完成的(网络虚拟旅游除外)。所以说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是智慧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近来在线旅游服务商纷纷加强对线下旅游资源的整合,而一些线下的传统旅游社也在发力线上渠道,比如中青旅的遨游网、众信旅游的悠哉、港中旅的芒果网等。

线上旅游发展现状与特点

线上旅游虽然不是智慧旅游的全部,但它在“互联网+”时代已经成为智慧旅游发展的重要领域。那么我国在线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如何?呈现哪些特点?

市场规模迅速增长。根据艾瑞咨询的《2015年中国在线旅游度假行业研究报告》,2014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达3077.9亿元,比去年增长38.9%,占旅游业总收入的比重为9.2%,比去年提升1.7个百分点。2014年中国在线旅游度假占整体休闲游市场的比重为10%,未来几年会持续上升,预计2017年将达到15.6%。

周边游呈上升趋势。根据艾瑞咨询数据,2014年中国在线旅游度假用户度假类型仍以国内游为主,但比例同比有所下降,周边游和出境游用户比例均上升,尤其是周边游增幅显著。

价格并不是游客选择在线旅游最重要的原因。很长一段时间“网购”和“廉价”这个词很密切地关联在一起,其实消费者在网上购买产品或服务的主要原因并不只是图便宜。艾瑞咨询对在线旅游度假用户的调研就反映了这一点。调研结果显示,相比传统渠道,“品类丰富、选择多”是用户选择通过网络购买度假产品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在线支付便利”、“提供目的地游记/攻略”和“提品点评以供参考”,“更低的价格”位列最后。

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移动端下单购买旅游产品。根据艾瑞咨询对在线旅游度假用户的调查,比较2013年和2014年这两年在线旅游度假用户的下单方式,可以发现一个重要的变化,那就是越来越多的用户不再通过PC端登录相关旅游网站下单,而是热衷于通过智能手机客户端下单,这与整个互联网行业移动化的发展趋势相契合。这启示在“互联网+”时代,旅游行业面向消费者的信息化建设,一定要把移动端的产品和平台做好。

购物和旅行社团费是最主要的消费类别。根据艾瑞咨询的调研,在线旅游度假用户出游时最主要的消费类别是购物、旅行社团费和交通,这三项的比例远远高于住宿、娱乐和餐饮。“吃、住、行、娱、购”是旅游行业的五大主要因素,而在线旅游度假用户在“购”上的花费最多,这显示出进一步规范指引旅游购物市场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旅游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行业,影响到多个行业的发展。旅游的具体种类包括乡村旅游、农牧旅游、商务旅游、研学旅游、养老旅游、健康旅游、休闲度假、文化旅游等。每种旅游类型都和一个行业紧密相关。比如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产业已经成为一个朝阳产业。而养老旅游就是养老产业的一个重要领域。此外,旅游业包含因素众多,涉及食、住、行、游、购、娱、体、疗、学、悟等。旅游业涉及因素众多,包含很多子行业,需要各子行业进行协调配合,食、住、行、游、购、娱等各类企业之间存在复杂的、交易与合作关系。

一个国家旅游业的发达程度本身就是其经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体现。从世界范围来看,一个国家和地区,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程度越高,居民旅游的行为也就越普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大众旅游”的时代。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业每增加1元收入,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4.3元收入;旅游业每增加1名从业者,可增加相关行业5个就业机会。旅游业影响、带动和促进的相关行业多达110个。根据世界旅游与旅行理事会(WTTC)的报告,全球2014年旅游和旅行对GDP直接贡献2.36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的3.1%。2014年旅游和旅行对GDP的综合贡献达7.58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的9.8%。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2015中国“旅游+互联网”大会上表示,未来5年,我国“旅游+互联网”将在软硬件设施建设、在线旅游交易以及所催生的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等方面实现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有望创造“3个1万亿红利”,成为新常态下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我国旅游人群的特征分析

当前在线旅游移动化和出境游快速发展,成为我国旅游业当下发展的两大趋势。那么我国在线旅游移动端的游客和出境游的游客有什么特征?

在线旅游移动端人群特征:根据艾瑞咨询的《2015年中国在线旅游移动端行业研究报告》,2014年中国在线旅游移动端用户从性别来看,男性占66.4%,女性占33.6%;从年龄状况来看,以25-35岁青年人群为主。其中25-30岁区间人群占比最高,达整体比例的31.8%,其次是31-35岁年龄段,占比28.9%;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本科学历用户占比最高,达65.5%。其次是大学专科学历,占比19.2%;从婚姻状况来看,已婚已育用户所占比例最高,达到60.5%,其次是未婚人群,占比27.4%;从职业状况来看,主要集中在企业中级管理人员(27.8%)与普通公司职员(25.8%);在收入状况上,月收入主要分布在3000元以上,其中月收入在3000-5000元的用户占比最高,为28.2%。

出境游人群的特征:2015年9月7日,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WTCF)《中国公民出境(城市)旅游消费市场调查报告(2014-2015)》。报告显示,中国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出境旅游市场和最大的消费国。2014年,中国出境游客人数达到1.09亿人次,同比增长11%,在国际游客中的比重达到9.58%。中国出境旅游消费总额达到1650亿美元,同比增长28%,出境旅游消费在国际旅游收入中的比重达到11%。从性别上看,中国女性出境游客占58.5%,比男性的41.5%高出17个百分点。按年龄划分,中国出境游客中,占比最大的是80后,比例高达44.89%;70后位居其次,占25.72%。90后的出境游客比例为11.39%,超过了60后的9.97%、50后的8.04%。

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国内旅游业发展呈现出一些新趋势、新特点,主要体现在大众化、产业化、散客化、个性化,以及分享经济方兴未艾。

大众化、产业化: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大众化与产业化是相伴相生的。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2015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市场。2005年至2014年,我国国内接待游客人次持续增长,国内接待游客人次由12.12亿人次增长到36.11亿人次,近10年年均增长率高达12.9%;国内旅游总收入由5286亿元增长到30312亿元,近10年年均增长率高达21.4%。我国入境旅游收入跃居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和西班牙。

第6篇:智慧交通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城市;感知基础层;网络中间层;智慧应用层

中图分类号:TN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0510015-02

0 引言

随着数字城市、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城市成了当今国内外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趋势和热点。然而在当今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发展中,特别是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尚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学者指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有诸多不足。例如,物联网、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相关关键技术尚未完全解决,对智慧城市的本质内涵、特征缺乏深刻认识,尚未了解和体会智慧城市的精髓,国家还没有从顶层对其进行全局设计以及安全保障体系尚未建立等等。在这里我们认为,厘清智慧城市的内涵、本质特征以及基本要素构成是一个最基本的也是尤为重要的关键问题,认清智慧城市的本质就可以防止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盲目性,从而实现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全局性和可行性。

1 物联网与智慧城市

1.1 什么是物联网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较早应追溯到1999年,正式提出是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物联网在字面上意思是指物体与物体之间能互相链接,物体和物体之间能互通消息,通过网络链接能实现物物之间的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物联网的实质是利用传感网、射频识别(RFID)、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模糊识别等技术实现物品之间的自动识别、信息互联以及智能化处理等。当今互联网是物联网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利用传感网、RFID、无线通信技术等多网融合技术,建构一个涵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物联网世界里,物体之间能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在未来的物联网世界中,通过RFID、传感器等规范、准确、广泛的感知和存储信息,通过传感网、通信网、移动互联网等多网融合技术把它们自动识别的信息集中到中央控制系统,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信息交换和共享、物品的“透明”管理以及智能化的加工、处理与管理。我国较早把物联网称为传感网,1999年中科院开始传感网方面的研究,目前我国物联网、传感网技术的研究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在国际物联网标准制定中拥有话语权,拥有了从技术、器件、材料、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物联网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如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校园、智能环保、智慧生活、智能家居、智慧政府、智能消防等等。基于物联网的现代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市场的逐步形成,将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据美国Forrester机构预测,未来物联网所带动的产业价值将比互联网大30倍,有望形成下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

1.2 智慧城市的内涵

1.2.1 智慧城市发展概述。“智慧城市”首次出现在1984年美国拉斯维加斯的一家以智慧城市命名的产业技术协会组织,欧盟在2007年的《欧盟智慧城市报告》中率先提出“智慧城市(Smart City)”的创新构想,2009年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的地球”。从2005年开始,我国学者开始借鉴国外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经验。2009年,国家总理在北京科技界大会上作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报告,报告中诠释了“物联网”、“智慧地球”等与智慧城市密切相关的关键概念,标志“智慧城市”的研究引起国家层面的重视。从2010年开始,智慧城市指标体系进入了研究者视野,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了“中国智慧城市(镇)科学评价指标体系”、上海浦东新区了“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2010年,

《中国智慧城市(镇)建设行动纲要(建议案)》由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制定完成,提出未来5年发展100个智慧城市(镇)、200个智慧城区示范区的建设构想。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将成为国内新一轮城市发展与转型的创新点和有力支撑。

1.2.2 智慧城市的内涵。IBM认为“智慧城市”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响应。北京大学朱跃生教授认为: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智慧城市。胡宝钢教授认为智慧城市就是对于城市发展过程的集成和复合,即智慧城市是对工业城市、信息城市、互联城市、智能城市、数字城市五个阶段的集成和复合。国脉互联认为智慧城市的本质特征是更加透彻的感知、更加广泛的联接、更加集中和更有深度的计算,智慧城市的“智”指智能化、自动化,是城市的智商;“慧”指灵性、人文化、创造力,是城市的情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智慧城市人类城市建设的延续,是从工业城市、信息城市一直到数字城市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必然产物。其本质特征是以传感器、物联网、高速无线信息基础设施为基础,以精细、准确、可靠的传感网、互联网等多网融合为传感经络,以数据挖掘、云计算、模糊识别、智能技术等为神经中枢,以智慧经济、智慧产业、智慧技术、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医疗、智慧校园、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总之,智慧城市是人类城市化进程中,实现人与环境、人与城市、人与自然高度融合、协调发展的更高阶段。

2 智慧城市的特征

2.1 全面感知。更全面更加透彻的感知是智慧城市的基础也是其基本特征,即利用各种传感技术和设备,使城市中需要感知和被感知的人与物可以相互感知,且能够随时获取需要的数据和信息。要想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传感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是关键,传感设备在智慧城市中的广泛嵌入是基础,传感设备在智慧城市中的广泛嵌入形成了智慧城市的“感觉器官”。

2.2 可靠传递。在广泛的联接基础上形成可靠传递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即融合移动互联网、电信网、互联网、物联网形成泛在化的网络承载系统,并安全可靠的将各种采集信息和控制信息进行实时准确的可靠传递。基于广泛联结的可靠传递是智慧城市的信息来源的基础,广泛联结如同智慧城市的“经络”,而可靠传递如同智慧城市传递来自外界的准确“刺激”信息,是智慧城市对外界信息的准确通信。

2.3 智能处理。更加集中和更有深度计算的智能处理能力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即利用云计算、数据挖掘、智能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快速、集中、准确的分析和处理,并做出智能化的控制与处理。对海量的数据,利用数据挖掘、云计算、模糊识别等智能技术对其进行智能化的处理是实现智慧城市的关键和标志,是智慧城市区别于数字城市的关键点。

2.4 人性化管理与服务。智慧原本是对人的灵性的描述,现在移植到城市建设之中,其目的是要实现城市的智能化、自动化、智慧化、人性化等,即城市像人一样也有灵性也有智慧。当城市的运行建立在全面的感知、可靠的传递以及智能的处理的基础之上时,城市也如同人一般具有了灵性和智慧——智慧城市。

3 智慧城市的要素构成

3.1 智慧城市的“躯体”:感知基础层。感知基础层是智慧城市的“躯体”与“感觉器官”。传感设备在智慧城市中的广泛嵌入形成了智慧城市的“躯体”与“感觉器官”,感知基础层的功能是收集现实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和数据,包含各种物理信息量、坐标信息、身份信息、声音、视频数据等,感知基础层成了决定物品是否能感知、能说话的前提条件。数据采集与执行主要是运用智能传感器技术、身份识别以及其他信息采集技术,对物品进行基础信息采集,同时接收上层网络送来的控制信息,完成相应执行动作。物联网的数据采集涉及传感器、RFID、互联网、通信网等数据采集、二维码和实时定位等技术。感知基础层使整个城市有了“躯体”和“感觉器官”,整个城市既能向网络表达自己的各种信息,又能接收网络的各种控制命令。

3.2 智慧城市的“经络”:网络中间层。网络中间层是智慧城市的“经络”,即信息传导系统。它将完成整个城市甚至整个国家范围的信息传递与沟通,通过移动互联网、电信网、互联网、物联网形成泛在化的网络承载系统,并安全可靠的将各种采集信息和控制信息进行实时、准确、可靠的传递,把信息安全、快捷、可靠的送到城市的各个地方,使物体自己之间能远距离、跨领域通信,从而实现城市之间、甚至全球范围内的通信。网络中间层形成了智慧城市的“经络”,“经络”的形成使信息传递有了通道,智慧城市中可靠的传递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强大的网络中间层是智慧城市可靠传递的保证。

3.3 智慧城市的“大脑”:智慧应用层。智慧应用层是智慧城市的“大脑”。智慧应用层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快速、集中、准确的分析和处理,并做出智能化的控制与处理,完成物体信息的采集、分析、决策等功能,智慧应用层是物联网的控制层、决策层。物联网的最终服务对象还是人,其目的是要实现城市的智能化、自动化、智慧化、人性化等,智慧原本是对人的灵性的描述,现在移植到城市建设之中,城市也如同人一般具有了灵性和智慧。物联网的应用服务涉及到当今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领域,如智慧校园、智慧医疗、智慧家居、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电网等。智慧应用层是智慧城市的“大脑”,智慧应用层使城市具有了灵性,实现了城市的智能化、自动化、智慧化,使城市更具有人性化和创造力。

4 结论

随着全球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热潮的掀起,我国建设智慧城市己成必然,各级政府已经把智慧城市的建设作为新一轮城市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推动力。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我们必须弄清楚智慧城市的内涵、特点和基本要素,研究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规律,充分借鉴全球智慧城市的建设经验,结合各城市智慧城市发展的特点和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特色,探讨出一条可行之路,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第7篇:智慧交通发展报告范文

传统媒体的传播是单向的,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传播是双向的,而智慧媒体能主动寻找目标受众。从传统的纸媒、广播电视到新兴的社交媒体、数字媒体,再到由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汇聚、演化、创新后的智慧媒体,无不体现了新旧媒介形态的逐步演进。

智慧媒体的缘起与特征

自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社会至少已经经历了四次意义重大的信息传播革命,每一次信息传播革命都把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前三次的传播革命不断推陈出新,将“新媒体”转化为“传统媒体”,至今形成以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为主导的传统媒体的格局。智慧媒体是四次传播革命演化和增殖的新的媒介形态。

传播媒介形态的变化会因为可感知的需要、竞争、技术革新的相互作用引起,所以智慧媒体的形态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同演化、增殖产生的新形态。通过智慧媒体的情景感知,受众可以有效地获取自己想要得到的内容,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挖掘,将信息进行选择与重装,为人们提供有效、即时和个性化的服务,通过精准的发送消息,将受众信息转化为价值。在大数据逐步由概念变为现实的当下,智慧媒体变得越来越触手可及,更是传播革命带来的新兴的、实用的、蓄势待发的媒介形态。

传统媒体在向新媒体和智慧媒体演进。传统媒体的报纸消亡论争执不休,广播电视业开始进行媒介融合,借力新媒体来实现自己的发展。新媒体时代,典型的有门户网站、自媒体、IPTV等等,媒体的革新带来丰富海量的数据,当大量的信息出现时,信息的过滤与选择又显得捉襟见肘。而在大数据的奠基下,智慧媒体的出现以互联网为基础,依托不同的智能终端,并结合云计算、云存储这些新技术,让用户快速地判断、分析他们想要的内容。

智慧媒体的特征是具备思考、感知、识别等多维度智能,能主动寻求目标受众并融入受众的社会关系网,出现核裂变式的传播,如根据用户的情绪感知为其提供高清、娱乐的内容,根据受众所在的地方、时间和消费习惯,智慧媒体能主动提供家庭娱乐、亲子和家庭购物等信息。我们不妨可以借用《大数据为智慧媒体时代奠基》(2013)一文中的观点,智慧媒体具有三大重要的特征:一是要多终端全天候的覆盖。智能手机的普及使人们随时随地都能够获取信息,用户时间极具碎片化,所以在用户接触移动终端的同时,媒体要多终端的覆盖并不间断的提供相应服务;二是从资讯媒体发展到智慧服务,智慧媒体不仅要资讯信息,而且要根据分析读者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如工作、生活、社交等,特别是本地化的服务更能贴近用户的需求;三是从大众营销转化为精准营销,根据网络文本分析来匹配相对应的广告,并通过分析读者的偏好来提供个性化的营销策略。

智慧媒体借力大数据

大数据为智慧媒体这一媒介新形态提供基础。通过分析读者的需求来预测用户的行为和偏好,媒体的订阅用户、微博粉丝、微信的关注账号,这些客户数据都可以用来进行分析。无论用户行为分析还是内容的抽取和挖掘,都是基于庞大的数据展开。分散化的网络用户以及多元化的网络媒体使整体网络的用户覆盖和页面的浏览量被众多媒体瓜分和稀释,网络数据被极大地控制和浪费;广告主面对浩瀚的互联网无所适从,网络广告需求得不到更高层次的满足,与此同时互联网广告预算却在增加。做好大数据分析和挖掘,为用户推送个性化内容、广告和信息服务才能够将数据转化为价值,形成智慧媒体。所以,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是构建智慧媒体的基础。

在大数据的奠基下,首先,媒体多终端、全天候的覆盖用户,各种主流终端要有自己对应的产品和服务。第二,通过用户的网络行为搜集用户的信息,识别和分析客户,建立自己的数据库。根据媒体现有的客户信息建立分析模型,并通过专业的客户特征模型来分析各类客户的数量、业务状况,做好用户关系的管理。第三是内容的挖掘和重组,为用户资源打好标签和属性。第四,就是根据客户分析的结果,推送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其中涉及到两大平台和一个服务。两大平台是客户分析平台和内容服务平台,一个服务是情景感知计算服务。客户分析平台是整合各种渠道的客户,通过客户进行数据挖掘,通过数据筛选、数据抓取等得到不同视角的数据。内容服务平台是利用分类特征提取、分类聚类、话题检测、实体识别等方面的技术,对内容进行聚合、重组和优化。为不同的用户匹配对应的内容服务是情景感知计算服务,比如位置服务、网络感知、状态感知方面的技术。借助于这些技术,媒体可以在统一用户数据和内容数据管理的基础上,分析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整合各种内容资源,共同构建智慧媒体。从由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组成的多介质、多渠道、多媒体形式的全媒体到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实现将正确的信息传递给需要的人的智慧媒体,这一媒介形态的演进更是产生巨大的行业技术的变革。

第8篇:智慧交通发展报告范文

根据《湖南湘江新区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及《湖南湘江新区2021年城乡规划编制计划》的相关要求,围绕梅溪湖国际新城的定位和规划发展需求,结合“交通强国”、“新基建”国家指导政策,有必要构建交通设施管理精细化、交通治理精准化、出行服务品质化以及具备新城特色的智慧交通体系,全面提升区域交通运行安全和效率、用户出行体验和管理效率,将梅溪湖国际新城打造成为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绿色智能的智慧交通示范科技创新城。为更好地开展本项目规划编制工作,特制定设计任务书,具体内容如下:

二、编制依据

(一)《湖南湘江新区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三)《住建部工信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试点通知》

(四)《湖南(长沙)车联网先导区创建要求》

(五)《长沙市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六)《长沙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8-2035)》(在编)

(七)《长沙市2050战略规划》

(八)《长沙市交通管理信息化发展规划》

(九)《长沙市交通运输信息化“十四五”专项规划》

(十)《湘江新区综合交通规划》

(十一)《梅溪湖国际新城(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

(十二)《梅溪湖国际新城(二期)东南片控制性详细规划》

(十三)《长沙高新区枫林路以南片(含智慧产业城)控制性详性规划》

(十四)规划范围内其他相关已编规划、研究成果以及交通年报数据

(十五)规划范围相关道路施工图及城市交通现状调查数据等资料

(十六)湘江新区核心区智慧交通专项任务书

三、规划范围

研究范围:对湘江新区核心区交通进行统筹分析、研究,重点研究梅溪湖国际新城、枫林路以南片(智慧产业城)区域,面积约为38km2。

规划范围:梅溪湖国际新城一期、二期(东南片),面积约为28 km2。

规划年限:2021 年作为规划基年,规划期限至2025 年,展望到2035年。

四、编制内容和深度

(一)形势研判

结合国内外智慧交通发展态势,分析梅溪湖片区在智慧交通建设方面的发展现状,以及需求、发展思路。

1、国家政策、行业发展、技术发展解读

开展交通强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交通、交通信息化等相关的国家政策与行业发展实施方案的解读,开展大数据、智能网联、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与智慧交通融合应用的技术发展趋势与国内外类似案例分析,总结其优缺点、行业壁垒,以及智慧交通发展战略、建设思路、有关政策支持等内容。

2、梅溪湖片区交通情况分析

开展梅溪湖国际新城交通运行现状调研,梳理分析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公共交通、停车、标示标牌等基础设施内容,总结存在的问题。

梳理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城市、智慧交通软硬件设施、智慧交通发展现状情况,从规划到实施、管控运营模式全方位梳理动态交通运行、静态交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矛盾,总结片区智慧交通的控制要素,并提出片区智慧交通系统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3、智慧交通发展思路和目标

在传统“重建设,轻运营”项目规划建设思路下,现有智慧交通系统缺少有效的运营管理机制,难以提供高品质的社会服务和产品应用。本次规划须以保障项目未来运营服务质量为前提,以运营思路引导项目前期规划建设,形成“规划-建设-运营-评估”闭环式智慧交通整体解决方案。

(二)具体方案内容

1、规划分析

梳理相关上位规划,考虑片区交通需运行实际需求,确定片区智慧交通规划定位,研究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需求,确定智慧交通建设的发展目标和总体架构。

2、明确功能定位及对象

研究片区智慧交通在路网及停车中的功能、作用、服务对象。

3、片区智慧交通系统设计

根据智慧交通基础建设的需求以及智慧交通系统的服务领域,将智慧交通系统的设计分解为(1)区域智慧交通需求分析;(2)智慧交通总体框架设计;(3)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设计;(4)交通视频监视系统设计;(5)交通违法行为监测记录系统设计;(6)交通信息采集系统设计;(7)交通信息及服务系统设计;(8)、交通标识标牌系统设计;(9)智慧公交系统设计;(10)智慧停车及诱导系统设计、(11)数据传输及通信系统设计、(12)交通信息平台设计等相关系统设计。

4、建设标准与规模

研究分析目前国内领先并且成熟的技术路线,最终选定适合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交通的各个子系统选型和技术路线,提出近期、中期、远期建设计划(2021年-2025年按时序详细铺排具体建设内容),提出建设标准,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及建设形式。

5、运营及维护

充分考虑智慧交通系统的多样性、兼容性以及信息互通性,提出各系统运营维护方案、相关政策支持以及体制管理建议。并提供可实施的运营方案,涵盖建设、运营主体,运营模式,资金保障等内容。

6、投资匡算

对片区智慧交通实施方案进行投资匡算,评估对应的交通效益。

7、智慧交通规划管控措施及建议

(1)提出片区智慧交通详细规划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包括强化组织管理机制建设、加强后续资金保障与管理、健全智慧交通培训制度、健全新型技术研发应用保障机制等,有序推动智慧交通建设项目的实施。(2)提出行业指导政策建议,对标全国先进,突出片区特色,推动智慧交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发展相关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完善,建立、健全本地智慧交通标准规范,推动行业主管部门开放监控、管理、服务等核心关键数据,建立数据互通共享机制。(3)提出智慧交通规划条件核发、方案审批等规划环节管控措施建议,确保先进性和实用性。

(三)规划深度

规划文本的编制深度达到详细规划深度,指导具体项目方案设计。

五、规划编制要求

(一)规划提交成果

规划成果必须符合本任务书的规定,并符合国家相关规范的要求,本次规划研究成果应提交: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图集、基础资料汇编。

规划文本应当表述规划结论,内容明确简练,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规划说明书应当对规划文本做出详细解释,并需要详细阐述研究过程以及规划结论的推导依据。图集所表达的内容应当清晰、准确,与规划文本内容相符。

本规划提供最终成果为《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交通详细规划》成果,纸质报告各10份,光盘刻录电子文档1份。

(二)编制时间安排

本规划计划实施周期为2021年7月15日-2021年11月14日。

序号

工作阶段

工作内容

时间安排

1

启动阶段

项目启动及实地调研,完成现状调研资料收集、问题与需求分析、规划目标、发展思路与策略研究工作

7月15日—8月5日

2

初稿编制阶段

智慧交通顶层设计与框架体系

8月8日—8月12日

3

规划设计(初稿)编制及汇报

8月16日—9月30日

4

补充调研

10月1日—10月10日

5

征求意见阶段

规划设计(征求意见稿)编制

10月12日—10月20日

6

征求并收集各相关单位意见

10月21日—10月25日

7

专家评审阶段

规划设计(送审稿)编制

10月26日—11月4日

8

项目专家评审会

11月5日—11月11日

9

规划设计(终稿)编制并提交

第9篇:智慧交通发展报告范文

在会上,高德地图了《2016年中国“互联网+交通”城市指数研究报告》,这是我国首份“互联网+交通”指数研究报告,旨在综合评价我国主要城市的“互联网+交通”建设水平。

报告显示,2016年以智慧城市为代表的“互联网+交通”项目在国内快速铺开,尤其在一线、二线省会城市发展迅猛,从而带动了二、三线城市的全面快速发展,预计未来几年“互联网+交通”将高速发展。

高德集团总裁俞永福表示:“这说明在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浪潮中,‘互联网+交通’无疑占据了排头兵的位置。但与此同时,即使在‘互联网+交通’领域,同样面临‘局域网+’的问题。而‘局域网+’形成的数据孤岛,让今天的智慧城市服务就像一个人的肢体,有神经但缺乏中枢,其本质问题是底层大数据没有打通。只有将道路、车辆、乘客信息都接入交通大数据系统,并进行采集、调度、管理等才能形成城市交通大数据生态系统。”

今年以来,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已指导高德地图连续了多次节假日出行预测报告,通过便于群众接受的方式发送出行提示、预警,影响深远,不完全统计已影响超过7亿人次,节假日期间单日节约用户出行时间约400万小时。

据了解,全国各省市公安交管部门启用“全国互联网交通安全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注册个人用户4869万、单位用户10万,手机App下载安装总量1481.4万,通过手机App注册用户559.7万,平台累计提供各类服务1.15亿次。各地公安交管部门还延伸了服务触角,联合互联网企业不断拓展交通安全宣传和出行服务的广度、深度,与人民网、新浪微博、高德地图等互联网平台推出了节假日出行预测报告、团雾道路预警和出行高峰绕行攻略等出行服务信息,全国公安交管部门在新浪微博开通认证了4300余个账号,日均微博数量超过1.5万条,成为服务群众重要阵地。

新浪微博首席执行官王高飞表示:“微博上每天有百万条交通相关信息,成为交通服务优化的重要信息。微博还可以强化政务公开与互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在出行诱导方面,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了解,高德地图提出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大数据生态,即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交通管理部门都成为同一个大数据系统的提供者,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交通管理部门,也都成为同一个大数据系统的受益者。

俞永福表示:”在智慧交通领域,高德地图已经成为用户、应用、汽车、交警四大群体的‘标配’。高德地图拥有超过7亿用户,2015年9月份,高德地图实时交通信息服务已经率先覆盖全国,目前全国共有超过360个城市上线了高德地图的实时交通服务。凭借在上述领域的积累和大数据优势,高德地图将致力于构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交通大数据生态,帮助城市‘互联网+’交通建设告别‘局域网+’,打造城市交通大脑。”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交通大数据生态系统发展到极致,就将形成未来交通的终极形态――城市交通大脑。如果未来城市交通大脑能够成为现实,则城市的出行效率和道路安全程度都将大大提高。”俞永福表示。

据介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大数据生态已经应用于高德地图产品。比如,高德地图通过用户出行大数据与交通管理部门大数据融合的实时交通大数据结果,实现了躲避拥堵功能,为用户节约了大量出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