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医学科技期刊新入职编辑带教路径探析

医学科技期刊新入职编辑带教路径探析

摘要:为提高新入职编辑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从医学科技期刊新入职编辑带教工作的角度出发,提出带教工作路径及促进新入职编辑成长的方法,主要包括:带教者应尽快促进新入职编辑完成编辑角色转变,使其早日适应新的工作;实行“二对一”带教,建立适应编辑成长的带教程序;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新入职编辑编校知识的学习;鼓励新入职编辑多提问多总结;结合新入职编辑的专业背景,发挥其专业优势;多岗位锻炼,促进其积极融入团队。

关键词:医学科技期刊;编辑;能力提升

随着我国出版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医学学科的进步,医学科技期刊编辑队伍不断壮大,每年都有新入职编辑(以下简称新编辑)源源不断地加入,给编辑事业带来了活力。医学科技期刊具有专业性,对编辑的医学背景有一定要求,新编辑普遍具有医学专业背景,但是缺乏出版专业知识或统计学知识,无法立即适应编辑工作的要求。帮助新编辑成长,使之能尽快进入角色,早日独立处理稿件是每个编辑部都非常重视的问题。有研究提出,编辑入职后需要经历新鲜期、平稳期、倦怠期、领悟和提升期4个阶段,由初级阶段晋级至高级阶段的自我提升内容不尽相同[1-2]。有关青年编辑人才培养途径与综合能力提升的报道也比较多,不同研究者也提出了各自的观点[3-6]。2015年起陆续有4名新编辑加入笔者所在编辑部,如今新编辑已逐渐成为编辑部的业务骨干。现结合自身成长经验和编辑部的人才培养途径,分析梳理医学科技期刊新编辑的带教路径。

1尽快促进新入职编辑实现编辑角色转变

新编辑很大部分来源于高校毕业生,他们刚踏入职场、进入社会,一方面对即将开始的编辑生涯充满了无限期待,对工作积极性也很高,盼望着自己能有所作为;另一方面由于对编辑行业缺乏了解,对编辑工作的意义认识不深,对自己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还有些从临床转行的编辑,当初因各种原因放弃了从事临床工作的机会,部分人心态发生了变化,觉得编辑工作枯燥乏味,不像临床工作那样具有成就感。正如人们常说的“编辑是默默无闻的职业”,选择编辑行业就是要甘于奉献,乐于当幕后英雄,以工匠精神认真对待每一篇稿件。不管是哪种情况入行的新编辑,带教者都需要尽快帮助其完成角色转变,调整心态,干一行爱一行,这样才能积极地工作和生活,脚踏实地地前进。特别是学生编辑新入职场,将经历从学生到职工的转变。不同于学校单纯的学习环境,他们除了需要和领导、同事共处外,还需要经常性地和作者、读者打交道,与审稿专家、编委联系。若不能与时俱进,将无法适应新环境,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带教者首先需要帮助新编辑建立起职业意识,有意识地树立自身职业形象,遵守单位的劳动纪律。由于编辑工作具有时效性,通常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稿件的加工、校对及刊出工作,这种紧张的状态可能从稿件刊出前2个月一直持续到稿件出版,作为老编辑也无法避免加班,带教者需要传递给新编辑这方面的信息,提醒他们需要以平常心面对额外的工作,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入职初期,新编辑由于对业务不熟悉,可能工作压力较大,带教者要多鼓励他们,坚信通过不懈努力,终有一天能够使其成长。其次,带教者分配给新编辑的任务,要求他们必须按时完成,不能在其刚进入职场就养成拖拉的习惯。

2实行“二对一”带教,建立适应新编辑成长的带教程序

目前,我国期刊出版行业并没有建立统一、规范的入职培训程序[7-8],考虑到单个编辑部每年新入职的人数多为一两名,集中统一的入职培训必然占用大量的工作时间,导致编辑部工作安排困难。传统期刊对新编辑的培养主要还是由编辑部领导指定资深编辑对新编辑进行“传、帮、带”的带教工作。笔者所在编辑部主要采用“二对一”带教的方式:一名带教者负责审稿及投稿系统操作的带教,一名带教者负责文章编校方面的带教。与普遍的“一对一”带教不同,这种方式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可以让带教者更有侧重点,有充分的时间从事带教工作,而新编辑学会了审稿,能从整体上把握稿件的质量,对其后面从事的编校工作也有促进作用。带教者需要具备一定资质,通常是科室的业务骨干,并且具有耐心,愿意分享,善于沟通。带教时,首先由负责编校的带教者安排1周时间让新编辑熟悉行业相关法规、规范性文件、国家标准等,比如《出版管理条例》《期刊出版管理规定》,以及GB/T7713—19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T3179—2009《期刊编排格式》等。在众多的参考资料中,推荐新编辑首先学习原卫生部颁布的《中国医药卫生期刊监管评估体系》文件,该文件包括医药卫生期刊质量要求及评估指标、中国医药卫生期刊编排规范,这样做有针对性,比较适合新编辑上手。接下来由负责审稿及投稿系统操作的带教者向新编辑讲解投稿系统具体操作及送审流程。本刊编辑部还广泛收集资深编辑的经验,将初审、专审需注意的问题具体举例说明,形成《审稿流程》供新编辑作为参考。比如,初审阶段(重点是剔除质量差的稿件)需要作者返修的几种情况;专审意见为修后再审的具体处理办法等。在新编辑熟悉投审稿系统后,可安排其尝试初审,从稿件的政治性、科学性、创新性、规范性进行审理。带教者从一开始就要反复向新编辑强调提高政治意识,比如对在可能涉及将我国港澳台地区与国家并列的问题,提醒新编辑在稿件加工的各个环节中留心,杜绝政治性差错。在新编辑从事一段时间初审,对相关医学专业的科技论文的体例有一定了解后,负责编校的带教者向其重点介绍“三审三校”的各流程、编辑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期刊质量标准。之后可逐步安排其参与互校工作:先由新编辑独立完成,之后再由带教者复核。针对新编辑入职前期对编校规范还不熟悉现状,在校对过程中,重点要求新编辑查找硬伤,比如多字、少字、漏字、错别字,语言不通顺,数据逻辑问题,前后文不一致,知识性差错等问题。因为以上差错,通过仔细通读全文、前后比对,往往是能够发现的,可以帮助其树立信心。而对于编校规范方面的问题,比如数字的用法、量和单位的用法、专业术语的表达、图表的规范及版式问题,可以通过带教者的复核处理。每次互校完成后,带教者将最后复核的结果反馈给新编辑,嘱咐其将未发现的差错记录下来,形成笔记以便下次查阅。之后,带教者可以带领新编辑开始进行稿件编辑加工整理及一校、二校工作(通常由带教者带领新编辑完成1期稿件的全部工作)。带教时特别需要给新编辑强调各工序完成的时间节点、工作要求,使其对今后的工作心中有数。文后参考文献的格式是编校过程中易出现差错的地方,我们也遇到新编辑入职时只编校正文,忽视参考文献的情况,带教者要向新编辑强调此处编校的重要性,让其按GB7714—2015《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编校。

3促进新编辑学习编校知识

3.1编辑部内部的学习培训

除了安排新编辑参加编辑出版行业的各类继续教育培训(包括编辑业务、期刊转型发展、新媒体数字化出版培训)外,还通过组织科室内部培训,提高新编辑的编校水平。内部学习培训每月开展一次,由当期的责任编辑对出刊稿件编辑加工、互校中发现的差错及内部抽读结果进行归类及小结,还就一些编校过程中不确定或需要讨论的问题进行探讨,形成内部一致性结果。这种内部培训方式开展可及性强,效率高,新编辑可以接触到更多的编校差错案例,对其能力提升作用较大。

3.2新编辑的主动学习

除了编辑部安排的学习外,带教者还可以向新编辑介绍其他学习途径,促进其主动学习,提升能力。阅读编辑行业的相关专业期刊为一条便捷的学习途径。目前编辑部订阅了《编辑学报》《科技期刊研究》《科技与出版》等专业期刊供编辑参阅、学习,其中比较接近编辑工作实际、适合新编辑的,推荐《编辑学报》。《编辑学报》的编辑工程与标准化栏目针对编辑工作中常见的参考文献问题、统计学问题、图表问题等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比如其中以实例分析形式[9-11]列举了医学科技期刊经常错误使用的统计学方法,如Spearman相关、logistic回归、ROC曲线等,阅读这些文章一方面是对新编辑统计学知识很好的补充,提高新编辑统计学审稿能力,另一方面新编辑可以直接将其运用到工作中,发现和修改稿件的统计学差错,提高稿件质量。此外,《编辑学报》还有人才培养栏目,推荐新编辑阅读,可以从中借鉴成长的有效途径,寻找自身差距,开拓视野。除了阅读编辑行业的相关专业期刊,推荐新编辑通过“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进行学习[12]。新编辑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普遍具有电脑知识及软件运用能力,使他们利用电脑上网络课程、浏览编辑行业网站,利用手机学习类APP及阅读微信公众号文章进行学习成为可能。这种新技术下的学习方式具有便捷、针对性强、可随时学习的优点。比如:参加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培训中心开办的网络继续教育课程学习,不仅能够从400多门课程中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课程,了解编辑出版相关知识,还可以获得继续教育学分;关注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网站、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编辑之家等编辑出版行业的专业网站,可以方便地了解最新的政策法规、国家标准、行业发展趋势,拓展知识面;关注行业内的公众号“检验医学”,可以了解检验医学行业动态和一些检验医学基础知识;通过订阅编辑出版类公众号“中文编辑校对网”“编辑课堂”“中国编辑”等公众号,可以阅读其推送的编校技巧,提升业务能力。

4鼓励新编辑多提问多总结

带教者要鼓励新编辑勤学多问,勤于思考和总结,做一个有心人。遇到拿不准的问题,新编辑需要向带教者请教,对照相关标准和规范来解决问题,并做好记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当再次遇到类似的问题,他们就可以直接通过查阅笔记解决问题,从而省去了翻书查找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带教者还可以提醒新编辑将自己的初审意见和专审意见进行对比,分析专家审稿的思路,发现自己审稿时忽视的问题,从而提高对稿件科学性、创新性的把握度,以便在初审时能够准确地评判一篇稿件的学术价值。推荐新编辑借阅资深编辑处理过的一校、二校稿件进行学习,总结资深编辑的编校技巧或者把出刊稿件跟初投稿时的电子文档进行对比,查找改动过的地方,思考如何进行改动更好。

5发挥新编辑的自身专业优势

根据新编辑的专业背景,可以结合其所学专业在编辑工作中发挥所长。笔者所在刊物为检验医学类专业期刊,编辑部2019年新入职1名检验医学专业编辑。该名编辑在入职第4个月凭借自己专业的优势,发现稿件中存在数据问题导致结果不准确。这名编辑多次联系该文作者,耐心地向作者说明情况,主动帮作者复核数据问题,反馈给作者,协助作者修改。其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获得了作者的肯定。新编辑既是学习者,也能成为老师。医学科技期刊稿件的科研设计还涉及很多统计学知识,而没有统计学专业背景的编辑处理稿件时有一定困难。本刊有的新编辑是统计学专业出身,为了提升编辑的统计学审稿能力,在科室内部学习中请其给大家开展讲座,详细讲述了科技论文常见的统计学差错,以及计量、计数资料的统计方法等。

6多岗位锻炼

新编辑除了要完成编辑工作外,通常还会被安排一些临时性工作,比如接电话、新媒体工作、组稿约稿、筹办会议等。这些工作虽然烦琐,却可以发挥新编辑可塑性强的优势,因为多岗位锻炼利于提升综合能力。通过协助筹办专业学术会议,新编辑可以认识行业内优秀的专家,拓展人脉,为下一步组稿工作打下基础,同时通过会议还能了解到学科新进展、新方向,拓展思路,这些学科新进展、新方向又可以成为新媒体微信公众号推广的内容。

7促进新编辑积极融入团队

促进新编辑积极融入团队,在愉悦的氛围中工作,有助于其缩短工作适应期。编辑部还采用建设“职工小家”的方式,拉近新编辑和老编辑的距离。“职工小家”由工会提供经费支持,定期举办各种活动,如乒乓球、羽毛球比赛等体育锻炼活动;观看爱国主义题材电影,茶艺学习、制作陶艺作品等文艺类活动等。这些活动在编辑繁忙的工作之余给了大家放松的机会,缓解了职业倦怠感,既锻炼身体又陶冶情操,还促进了团队的融合,加深了彼此的感情,工作效率也不断提高。

8结语

经过半年至一年的带教,新编辑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名编辑的基本素质,可以独立编辑和加工稿件。带教者可以鼓励新编辑参加出版专业资格考试(中级),完成执业资格认证,引导其积极撰写编辑学论文、尝试申请编辑学基金项目等,实现更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韩燕,陈芳.科技编辑的成长历程与适应对策[J].编辑学报,2015,27(2):193-195.

[2]黄雅意,黄锋.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自我进阶3步走[J].编辑学报,2016,28(2):181-182.

[3]李怡.边干边学自我提高:从事编辑工作2年的体会[J].编辑学报,2014,26(5):490-491.

[4]金延秋.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快速成长的途径[J].科技与出版,2019,37(10):141-144.

[5]丁佐奇,郑晓南.青年编辑的自我培养途径探析[J].科技与出版,2012,30(12):93-95.

[6]李二斌,宋雪飞,刘浩.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入职4议[J].编辑学报,2013,25(6):601-603.

[7]崔晓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新编辑培养工作[J].科技与出版,2013,31(3):90-94.

[8]夏爽.规范并优化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入职培训[J].编辑学报,2018,30(1):83-85.

[9]许力琴,周晴,刘霞.科技论文“Spearman相关”表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建议[J].编辑学报,2019,31(4):398-400.

[10]韩宏志,官鑫,李欣欣,等.医学论文中logistic回归分析的误用及案例分析[J].编辑学报,2018,30(6):586-588.

[11]王曼,徐春燕,施学忠.医学论文中ROC曲线应用错误例析[J].编辑学报,2019,31(2):159-161.

[12]李庚,魏玉芳.“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利用新技术快速学习成长的方法[J].编辑学报,2018,30(6):646-648.

作者:廖薇薇 管佩钰 陈秋莲 王明丰 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统计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