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本文围绕基于时代背景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及人文素质课程展开分析,并且阐述了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背景下对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要求[1];同时,提出调整教育理念及准确把握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属性、确认人文素质课程精髓、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构建完善的人文素质课程评价体系、论证人文素质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可行性等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方式,以供参考。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改革;本质属性

人的全面发展自古以来便是全人类共同的愿望和持久性追求,是人类教育事业追求的最高目标。一个人若要在社会上立足注1,除了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之外,无法脱离基本的人文素质,否则,将与他人、社会渐行渐远,最终形成反社会人格,自绝于人民和社会。基于此,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背景下,各级学校必须探索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方式,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一、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及人文素质课程分析

(一)基于时代背景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分析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阶段性[2],每当社会环境、世界整体形势、国家发展要求等出现重大变革时,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进行相应调整。比如,在当前国际局势下及未来数十年内,中美两国将会继续围绕高新科技(5G、6G等)展开一系列寸步不让的竞争和合作。基于此,除了相关专业的人才之外,其他领域的学生、技术及管理人员,必须对此种现象有深入了解,能够在国家总体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在各行各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由此可见,人才培养并非教导高校学生及社会中青年人才具体的专业知识及能力,而是具备一种集终身学习、以人为本、国际视野、信息时代素养等于一体的全面性思维。只有如此,我国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抢占有利地位,进而拥有足够的能力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3]。

(二)人文素质课程简述人文素质类课程包括语言教育、文学教育、历史教育、哲学教育、艺术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课程[4]。总体而言,涉及学生的思维意识层面,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对目标事物进行正向、深入的思考。比如,我国拥有14亿人口,党和政府在管理如此庞大的国家时,每一项政策都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维护整体的“公平”。但在生活中,必然出现与政策契合度不高的个体现象。正确的思维方法是,从个案中探索规律,并围绕是否能够将之融入现有政策或是现有政策能够进行调整,从而包含此种个例进行论证。相对偏激的思维是断章取义,从个案出发,否定国家整体建设情况。此类消极想法往往会成为阻碍国家、社会发展的因素,故而开展人文素质课程的重要意义在于尽量消除此类消极的想法,使人人都具备积极、向前看的正确思想。

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对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要求

第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认知水平。不仅是学生、教师,社会整体都应该与时俱进。比如,对职业教育的看法,不应该停留在传统的考不上大学才去读职业专科学校,而是应该重点审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提升人文素质、了解常识性知识的前提下,让每个人都能够掌握一门或几门专业技术,使每个人都能成为某个领域内的专业人才。第二,充分践行“德才兼备”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很多高学历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从本质上来说,“利己”和“利他”不应该产生对立性,但“利己”思想发展到极致,将会无视“利他”对社会整体的稳定作用。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下,人文素质课程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大是大非,真正了解道德的价值及法律的底线。第三,无论是历史、政治,还是思想、文学,强调人们向前看的同时,还应该时刻牢记过去的经验教训,使之成为不断前进的动力。只有如此,人文素质教学才能取得成功。比如,“80后”曾经被称为“垮掉的一代”,“90后”更是被称为“崩溃的一代”,然而在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用无数事实证明了自己是可以承担时代大任的。基于此,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层要求在于,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思想地位,不能人为地制造禁锢思想,阻碍学生的求知欲[5]。

三、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下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方式

(一)调整教育理念,准确把握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下,实现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在于准确把握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属性[6]。如果这一“基石”性的认知工作无法做到位,其他事物都将无从谈起。人文素质是一种综合能力,且没有上限。各级学校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实现专业知识技能与人文素质的高度融合。人文素质的本质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专业能力固然重要,但若缺乏基本的做人道德,甚至“不配为人”,则能力越大,造成的危害性也会越大。在现代职场中,能够取得成功的人并非电视剧、小说描述的“心狠手辣”“无所不用其极”的“枭雄”,而是在遵守职场规则、充分践行职业道德的前提下,采用合理合法、没有主观伤害他人意愿下,使自身综合能力得到提升的“普通人”。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分析此类问题,就是“人人生而平等,社会工作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千千万万个“普通人”都能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和人文素质,社会整体必然实现进步。想要真正达成此目的仍然“任重而道远”,各级学校如果不能探索出人文素质教育的精髓内容,将之视作“可有可无”式的辅助教学项目,在日常课程设计中存在随意对待、差不多就行等态度,那么人文素质教育水平永远无法提升,甚至还会误人子弟。

(二)以专业能力为目标,确认设置人文素质课程的精髓人文素质教学是一项系统性工程[6],它培养的是学生观念,不会一朝一夕形成。在现代教育理念和体系下,教育工作者应该以专业能力为目标,科学设置人文素质课程,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从专业技术中感知到人文素质的魅力。当前,很多高校存在如下问题:其一,理工科院校重点围绕专业性展开教学,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无论是教学方案设计水平还是师资力量投入都处于严重低下的状态,由此导致理工科院校毕业学生对理论、意识形态思想层面有关内容的认知程度极为不足。其二,文科院校将与人文素质教学有关的内容总结成一个个“知识点”,在日常作业和考试中,学生几乎完全陷入“死记硬背,努力提高考试分数”的死循环中。由此导致文科学生卷面分数较高,但对人文素质的综合理解程度甚至不如理工科学校的学生。产生此种情况的原因在于,理工科学生能够在专业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人文素质的魅力(比如良好的沟通能力、尊重职场规则、坚守职业道德等,能够使自身在短时间内得到部分资源),进而自发地提升人文素质。而文科学生在长期的“背诵”模式下,逐渐丧失了对人文素质课程精髓内容的探索欲望,从而导致人文素质无法提升。基于此,学校务必调整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方式。通过灵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人文素质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7]。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改革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方式和手段新时代的年轻人个性十足,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其思考问题的切入角度也许更加新颖,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故而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下,学校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常规的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探索效率更高的新型教学手段。比如,很多科目已经采用录制“微课”短视频、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方式,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使得课堂时间的教学效率得到了改善。因此,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也可以采用此种方式。第一,教师可以将社会热点新闻(比如肺炎疫情期间,一些80后、90后医护人员纷纷“请战”,希望赶赴武汉前线;一些已经实现“财务自由”的企业高管、自由投资者,在疫情严重的当下,进入疫区充当志愿者等)与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等人文素质教学课程中的相关内容充分结合,制作成新闻集锦,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观看,感受“时代楷模”的英雄事迹。第二,为了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充满趣味性,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比如在抖音等直播平台中,存在大量以“搞笑”为目的的短视频,教师带领学生观看之后,除了“会心一笑”之外,还应该探索搞笑背后隐藏的深层社会哲理,并判断在未来的职场工作中,学生应该如何做。当人文素质课堂以此种方式开展,学生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必然加深,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正确的“三观”[8]。

(四)构建完善的人文素质课程评价体系,客观反应学生学习水平很多学校为人文素质课程赋予了“纯辅助”的特性。总体来看,并非学校没有认识到人文素质课程的重要性,而是涉及意识形态、思想道德等内容的教学科目,无法通过量化方式进行评判,如果采取“一刀切”的硬性规定,反而容易使课堂教学“失控”。基于此,当前人文素质教学的另一项重要改革内容在于构建完善的人文素质课程评价体系,从而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当前阶段的学习能力和综合人文素质水平。直接性评价体系无法获得真实情况[6],故而只能采用“迂回式”的侧向评判方式。比如,很多高校设有学生会,不同院系之间经常举办体育比赛、联谊会等,此类活动正是检验学生人文素质的最佳机会。因此,高校人文素质教师本着“不与年轻人脱节”的观念,积极参与的同时,还能设身处地地通过活动判断学生综合水平的可行性。需要注意的是,无论社会观念进步到何种程度,有关人文素质的评判方式都不应该“量化”。一旦采用此种方式,“功利性”必然在短时间内占据上风,不仅不会整体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还会在更大范围内催生“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从而引发更加严重的不公平、不合理。

(五)论证多种人文素质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改革可行性学生对某项科目产生普遍性反感的原因在于,教师往往将教学内容制作成“知识点”,在机械、死板、墨守成规、毫无乐趣的讲解之下,学生必然产生昏昏欲睡的感觉,从而造成历史、政治等人文素质课程学习成绩不佳的现状。基于此,教师应该有所调整,论证多种人文素质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方案的可行性。比如,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一度聘请了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推出了《汉代风云人物——韩信》《易中天品三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等大型历史类文化节目。易中天教授以诙谐、幽默的口吻,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纵论三国天下大事,细品英雄成败得失。在讲解过程中,易中天教授将历史意义、时代思想等令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的字样巧妙地融入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中,使得很多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既对历史事件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还从中总结出很多能够应用于现代社会的人文素质提升内容。比如,“帮助他人”的正确做法是不要让他人感受到自己在做人情,“为他人出主意”应该尽可能完善地想到最坏结果等。可见,人文素质教学并不具备严肃、刻板的属性,教师应该注重探索,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学习[9]。

四、结语

当前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程度正在日益提升,特别是在国际局势错综复杂的背景下,只有能力强、信仰坚定、能够正确判断大是大非的人,才能承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艰巨责任。因此,各级学校必须重新审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内容组成是否满足时展需求,进而做出合理调整及改革。只有如此,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才能尽快融入社会,为国家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魏凤英,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9(6):55-60.

[2]邵祖峰,等.新建本科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梳理与创新——以湖北警官学院为例[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9(4):63-68.

[3]武娜.泛在高职教育人文素质类课程教学模式及评价方式改革研究[J].福建茶叶,2020,42(3):178.

[4]王秀贵.浅谈职业教育中的人文教育[J].双语学习,2007(7):15-17.

[5]李红艳.中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J].国际公关,2020(3):96.

[6]潘劲松,刘大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下的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21):145-147.

[7]刘海燕.兼顾人文素质培养目标的混合式教学改革探讨——以“经济法”课程改革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9(32):77-78.

[8]何珮珩,王姝琛.基于认知学习风格的高校人文素质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继续医学教育,2019,33(11):6-8.

[9]朱秋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下的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9(11):70-72.

作者:卫鋆霞 单位:无锡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