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乡村振兴发展人力资源制约因素及路径

乡村振兴发展人力资源制约因素及路径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对农村建设的发展意义重大,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2020年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人力资源的发展也得到了重视,因为人力资源属于乡村振兴工作的内在动力,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进一步落实乡村振兴工作的基础。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乡村振兴发展中的人力资源制约因素和路径,主要从乡村振兴以及人力资源的角度出发,加强乡村人力资源管理。

关键词:乡村振兴;发展;人力资源;制约因素;路径研究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在新时代的意义

在党的报告中,提出了对乡村振兴的要求,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第一个要求是产业兴旺,第二个要求是生态宜居,第三个要求是乡风文明,第四个要求是治理有效,第五个要求是生活富裕,第六个要求是推动农业振兴,乡村振兴主要指的是全面振兴。乡村振兴是国家发展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点是保障农民生活更加富裕一些,第二点是保证乡村振兴道路更加宽阔。但乡村振兴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不是简单的一蹴而就,从发展的眼光考虑,乡村振兴发展要与当代科技结合到一起,这样才能够改变农业落后的状态。在中国现代化背景之下,只有乡村振兴才能够保障中国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如今,我国农业发展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工业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农村人口开始更多的走进城市,城市人口压力越来越大,这也大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随着城市化建设实施开展,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缓慢,因此我国必须注重农业农村的发展。乡村振兴工作正在逐步展开,农村内各项工作都有新的进展,人力资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发挥出应有作用,合理调节农村人口进城数量,调控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生活差异和经济收入差异。乡村地方政府需要主动开展人力资源活动,为乡村发展战略实施提供可靠的政策支持和政策保护。农村当地居民也需要积极参与到人力资源活动中,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加强乡村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构建幸福和谐农村新环境。

二、乡村振兴发展期间的人力资源因素制约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主要实行城乡二元结构,该结构已经实行多年。在我国城市发展阶段,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人力资源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大大制约了乡村振兴,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一)乡村人力资源数量占比过大将人力资源作为研究基点,一般人口不划入人力资源中,在一般人口正式投入到社会生产工作中,能够结合其他生产要素有效创造出社会价值的人口才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建设过程中的主要推力,更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优势。我国农村的人力资源主要与耕地有关,由于自然资源比较短缺,中国农村的人力资源会出现过剩的情况,这大大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尽管农村地区人口数量正在日益减少,但农村区域人力资源工作量仍然很大。

(二)农村地区整体综合素质偏低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整体水准并不高,很难满足农村振兴人力资本的支持,这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瓶颈。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偏低主要与以下几方面有关,第一方面是人们的学历普遍较低,第二方面是人们的素质偏低,第三方面是人们的技能相对较差,第四方面是高质量的劳动力比较少。

(三)农村教育系统投入严重不足在我国,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体系持续时间比较长,所以人们根本不太重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其中主要有下述几点内容:第一点是大部分农村教师无法有效更新换代,同时一部分农村教师年龄较高,自身综合职业素质比较低一些。除此之外,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备,学生平均装备价值比较低。第二点是对农村的投资力度不够大,没有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农村公路以及网络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不仅没有良好的技术,更是缺乏相关专业的人才,农村管理的渠道不够畅通。第三是农村人力资源培训没有取得良好的成果,人力资源培训方面也缺少一个足够完整的体系,一部分人力资源培训工作更加注重理论培训,由于农村地区在各方面发展都没有足够的专业人才支撑。第四点是农村当下教育目标和教育价值观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非”农的趋势,大多数农业学生已经不再熟悉农业,乡村学生对城市生活更加向往,这就造成农业院校专业人才培训成果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要求出现了背道而驰的情况,乡村建设人才短缺现象严重。

(四)农民的保守思想使得劳动生产率停滞不前尽管现在中国已经开放很多,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但农村地区人力资源表现出的整体素质令人忧心,很多农民家庭依旧保持传统小农思想,各种新技术的应用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各个不同方面的阻碍。依然有很多农民不愿意接受新科技产品,所以一些高科技产品的使用率比较低,农村经济实现现代化还有很多困难。而且大多数农民的种植方式都是比较分散的,很难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现代化机械设备的推进也就变得更加困难。由于人们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产品是不能够实现量化生产的,要想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改变人们的思想,让人们意识到科技的价值,积极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实施农村振兴战略中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

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国必须重视培育新型农民,从乡村振兴的角度来说,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巨大而系统的工程。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农民需要激发出自身的活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让人们对美好生活更加向往,进而推动农村发展,最重要的是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一)合理发展人力资源,持续振兴农村经济推进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期间,最关键的工作内容就是提升农村人力资源合理开发,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由于我国农民人口数量庞大,所以要给你农村劳动力更多的关注,考虑中国的特殊国情,需要选择更加合适的农村人力资源工作方式。在此过程中,既需要发展资本型农村产业,还要建设技术密集型农村产业,积极开拓劳动密集型农村产业,造就更多的人才,提高人才的劳动能力以及素养。因此,在农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最主要的矛盾就是对农民素质的要求比较高,但农民实质素质偏低,打字这种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改变城乡结构,始终坚持开放兴农发展道路,建设城乡结构融合机制,把农村人口压力合理转化成人力资源优势,进一步优化农村地区人力资源配置。在农村地区发展过程中注意人力资源的工作占比,保证人力资源工作能够起到应有作用的同时不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从现实角度出发,找到符合农村发展合理路径,明确振兴农村经济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利用人力资源处理好经济发展需要面对的问题,这样才能够为农村经济振兴之路提供有效保障。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人力资源方式调节农村人口和就业结构,为农村建设工作保留足够的人力资源。

(二)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在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的今天,我国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尤其要重新整合现有资源,让教师参与到教育培训中,充分了解先进的教育教学方式,提高绩效工资,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除此之外,还要加强职业教育,无论在培训目标上,还是在培训方式以及内容上,重点培养新型专业的农民,让他们拥有更好的职业技能。教育是提升全民素质的有效方法,在农村地区适当增加教育投资占比,可以有效提升农村地区民智,这属于人力资源工作的一项基本职能。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农村地区平均受教育水平略显不足,为了保证农村地区可以在经济振兴工作方面正常发展,需要凭借人力资源优势,在农村积极开展教育活动,提升农村地区人均受教育水平,将教育工作视为一项振兴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完善农村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发展,加大人才管理力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还要提高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领导水平,建立农村特有的优势产业,通过示范基地促进人才发展。除此之外,还有建设完善的人才鼓励机制,给人才提供更好的政策扶持,鼓励人才积极发展,其实对于那些主动进行创业的人才。部分农村地区缺少足够严谨的地方政策管理制度,对本地人才的扶持力度不足。为了保证本地人才不大规模流失,需要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保证人才优质待遇,与此同时还需要适当调整人才处理政策,利用地区政策优势吸引外部人才,加强农村地区经济建设。

(四)进行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尽管农村土地比较辽阔,但农村的人力资源结构极为复杂,首先需要明确农村人力资源结构详情,其次要将资源进行更好的配置,最后解决农村自然资源配置问题,从根本上提升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源在农村经济振兴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处理农村发展问题、完善农村经济结构、解决农村人口失衡、调整农村经济收入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保证各方面资源供应充足,保证各个发展流程有序进行,需要不断加强人力资源结构建设,科学调整经济发展节奏,为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保驾护航。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并不容易,需要解决乡村进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尤其是人力资源问题。由于制约人力资源的因素有很多,所以并不能解决所有的制约因素,只是尽可能解决更多的人力资源制约因素,找到最为根本的问题,从而找到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张红宇.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意义[J].国际人才,2018,(08):10-14.

[2]李向光.为乡村振兴锻造农业技能人才[J].中国人才,2018,(11):50-54.

[3]朱丽蓉.农村人力资源管理浅析[J].农民培训,2018,(05):246-250.

[4]郭文娟.乡村振兴视角下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探析经营管理[J].2019,(01):80-83.

[5]徐姗姗.乡村振兴发展中的人力资源制约因素及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0,(07):66-68.

作者:王海英 单位:平山县温泉宾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