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探索

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探索

摘要:单科性医学院校人文学科相对薄弱,学生人文底蕴亟待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需进一步推进。近年来,福建中医药大学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锤炼“精诚、至善”“两个文化”精神,坚持把握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校园文化“三条主线”,体现了理论与实践、课堂与课外、软件与硬件、传承与创新“四个相结合”,紧密围绕校训精神、办学理念、校园建设、教学改革、社会实践等“5个方面”,凝练了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二三四五”体系,取得一定成效。

关键词:人文素养;医学生;医学教育

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就是一种文化,教育的本质是以文化人、是人与文化之间的双向建构。在“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视域中,培育人文素养都是一个重要元素。医学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属性,医学生人文素养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福建中医药大学在系统总结60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不断锤炼“精诚、至善”精神,紧紧把握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校园文化3条主线,紧密围绕校训精神、办学理念、校园建设、教学改革、社会实践5个方面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取得一定成效。

1现实与困境:中医药教育在人文素养培育上的缺失

随着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中医药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在2020年初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防控中,大批中医药院校毕业生投身抗疫一线,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中医药教育的人文属性不够彰显,有的学生在素养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科学素质不高、文化底蕴不深、学习意识不够、中医思维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等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个。

1.1单科性院校人文学科相对薄弱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等中医院校基本上是单科性院校,专业设置主要以中医药为主体。截至2018年,全国24所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共开设78个专业,涉及9个学科门类、31个专业类[1]。这也直接决定了大多数高等中医院校教师主要是毕业于医药类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力量相对薄弱。高等中医药教育的专业目的性及职业倾向性,导致文化通识课处于相对次要和从属地位。虽然随着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逐渐趋于合理化,但教学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仍然存在重视医学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培养,忽略人文教育的现象,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的交叉作用没能很好发挥。

1.2中医药人才的人文底蕴亟待加强

长期以来,医学被界定为自然科学,医学教育过分强调科学技术和专业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我国现有的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偏少,比例仅占医学教育课程的8%左右,远远低于美国(20%左右)等西方国家[2]。“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推进,对中医药学生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进一步夯实人文底蕴对于中医药学生这一专才的培养尤为紧迫。中医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需要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以不断把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1.3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尚需不断推进

就中医药院校而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最终要通过培养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来实现。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与整个社会的人文环境密切相关。当前,社会环境对中医药人才人文素养培养的正面作用尚未得以有效发挥,原本中医药文化中的人文优势还无法得到充分继承和发扬,导致中医药教育应有的人文属性薄弱。有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先天不足为普遍现象,大部分医学生只能通过参加人文社科类的选修课接受人文素质教育,接受教育途径有限,对于人文素养更深层次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知,学习效果也并不理想[3]。

2内涵与意蕴:精诚至善文化解析

“精诚、至善”是中医药学生人文素养的灵魂,是中华传统文化在育人领域的时代表达。“精诚”出自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大医精诚”,倡导精勤不倦、精益求精,追求德艺双馨、德才兼备;“至善”出自《礼记·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鞭策学子潜心研读、力求卓越,追寻完美、臻于极致,综合表现为文化素养、科学素养、学会学习、中医思维、创新意识。“精诚”体现着中医药传统文化,“至善”体现着我国传统教育文化,将二者应用于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不仅能够使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内容更加丰满,也能够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也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精”即精学、精求、精勤,是对中医药学生在校期间学业方面的要求,始终贯穿于医学生的日常教学和实践。“诚”即仁心、仁德、仁爱,是对学生未来走向社会的职业要求,始终贯穿于培养学生的全过程。实施“精诚”文化,旨在通过对学生的全程培养,实现学校教书和育人的双重责任。通过对“精”的追求,强调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奠定中医药学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对“诚”的追求,强调要“普救含灵,志存救济”,铸造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至善”即追求卓越、追求完美、达到极致,是对学生在校学习和服务社会在各方面“度”的要求。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如果仅仅满足于按部就班地接受教材中的现有知识,不尽可能地追求卓越和完美,其结果只能是“安于小成,狃于近利”,对一些重要问题的探索和突破则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实施“至善”文化,旨在鼓励学生在扎实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善于发现问题,质疑权威,培养其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3突破与超越:中医药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策略

高等中医药院校是传承传统文化、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重要基地,人文素养的培育对于中医药学生这一特殊专才尤为重要。人文素养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既包括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也包括其他一切有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的教育活动。福建中医药大学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通过强化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环境的熏陶,使之内化为中医药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在承担救死扶伤、守护健康的职责时,能够把“精诚、至善”奉为最高守则。

3.1设计第一课堂推动教书育人

课堂教学永远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将培育学生人文素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核心与关键。福建中医药大学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注重突出学生在人才培养过程的中心地位,将提升人文素养作为中医药专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提出“五不定、四要有”教学改革理念,“五不定”为“教无定法、教无定性、教无定量、教无定时、教无定书”,“四要有”是“有目标、有计划、有总结、有升华”。将“精诚、至善”贯穿课堂传授的整个过程,提高人文课程和选修课的比重,融传统文化教育于专业教育中,增进医学与人文的融洽性和统一性。将培育学生人文素养贯穿于课程建设的始终,注重推动课程体系改革,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分解与重组部分主干课程。培育人文素养必须依托一定的课程,但绝不是一系列不同名目课程的简单叠加,而必须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效果。根据中医药专业文化底蕴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重新规划和顶层设计,从4个方面推动人文素养培养向纵深方向发展。(1)传统哲学思想课程:开设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易经导读等。(2)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开设公共艺术、国学经典精读、中国古典文学鉴赏、太极拳、礼仪等。(3)医学特色人文课程:开设中医哲学专题理论、医学三字经、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4)医学实践改革课程:首创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突出接诊的人文关怀,提升交流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

3.2优化第二课堂推动实践育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理解,实践就是知识转化为素质的中介和桥梁。美国学者对“大学是怎么影响学生”进行研究后,得出2条重要结论:学生成长一是取决于学生个人的努力;二是取决于学生融入大学文化氛围的程度[4]。福建中医药大学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活动,以传统节日为契机,与朱子研究会、福建汉服天下等学术研究或民间团体形成良好互动关系,不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到校开展学术交流与民俗文化活动,把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密切结合,将社会实践作为锤炼学生“精诚、至善”文化精神的原动力,反哺第一课堂。(1)形塑大医风范:开展医学生的入学宣誓仪式教育、传冠授帽仪式等礼仪文明活动,使学生一进校就感受到大医风采。(2)丰富社团活动:开展海峡两岸中医药传统文化研习营、宋慈湖畔话中医、修园讲坛等文化系列活动,促进学生将“精诚、至善”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3)开展社会实践: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让学生获得真实具体的体验,将专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培育统一起来。(4)推进创新创业:搭建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大学生创业中心、大学生创客咖啡厅,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结合中医药学专业特点,开设中医药承创堂、美容馆、推拿馆等,研发河洛系列产品。

3.3精耕校园文化推动环境育人

加拿大教授斯蒂芬·利考克认为:“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环境”。不同大学有不同的校园环境,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与环境相得益彰的文化品性,犹如普林斯顿大学前校长伍德罗·威尔逊所言“普林斯顿不像哈佛,也不希望变成哈佛那样,反之,也不希望哈佛变成普林斯顿”。校园文化是确保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关键,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引导和教育学生的重要渠道。校训是大学历经时变而不衰的精神灯塔,是学校师生精神面貌的凝练表达,凝结着学者的智慧结晶、沉淀着学生的奋斗精神。福建中医药大学确立“大医精诚止于至善”校训,发挥校园文化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不断提升人文素养。“精诚、至善”文化存在于学校的标志性建筑、校徽、校园景观、亭台楼阁乃至花草树木之间,让前辈们经常走过的小径和坐过的长椅,都会成为学生们津津乐道的精神坐标,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教师的言谈举止也都镌刻着大学文化的印记。(1)彰显浓郁文化特色:整体面貌体现“天人合一”的中医药文化精神内核,营造学生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之境,让学生在行走间感受中医药文化魅力,让校园环境在历届毕业生中深入人心。(2)构建“一步一景”校园:挖掘中医传统文化资源,以融教学、科研、科普、旅游、休闲于一体,将孙思邈、李时珍、陈修园、宋慈等名医巧妙命名于校园建筑,让楼、路、馆、所都成为“会说话的教材”,使传统文化跨越时空与学生对话,厚植学生文化自信的根基。(3)建设文化传播基地:百亩药用植物园———时珍园和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一园一馆)已成为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窗口,也让培育人文素养从课本知识的学习延伸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实现传统文化的滋养时时在、处处有。

4结语

在传统认知上,人才培养仅仅局限于课堂,教育仅仅局限于学校。福建中医药大学把人文素养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核心,以理论探讨、实践探索为主要内容,提出一种营造育人氛围为主、传播理论知识为辅的综合教育,认为育人既不仅仅在课堂,也不仅仅在学校,而是将之延伸到校园环境、社会实践,提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联动培育人文素养,推动教书育人、实践育人和环境育人,将“精诚、至善”文化贯穿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把育人工作推进到学生学习、生活、创新创业活动中,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促进作用、对教书育人氛围的带动作用、对社会热爱中医药氛围的促动作用和对海内外同行的引领示范作用日渐呈现,为新时期探索中医药卓越人才的培养、提升中医药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了可借鉴的资源。

参考文献

[1]张伯礼,王启明,卢国慧.新时代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4.

[2]马俊卿.基于内化过程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30(2):245-248.

[3]杨丽,王素珍,董毅,等.基于倾向指数匹配的医学生人文素养的调查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17,34(1):126-128.

[4]刘献君.在不断研究探索中深化大学素质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7(6):8-12.

作者:黄国辉 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