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审计教学效果提升路径研讨

审计教学效果提升路径研讨

我国财经类高校开设的审计学课程大多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要内容编写,遵照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进行撰写。因而普遍存在理论性较强而实践性不足的特点,而将案例编入审计学的经典教材少之又少,教材本身多是难以理解的文字和概念,偏重于记忆,缺少启发性,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渐渐失去兴致。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发挥引导的作用而不是象传统方式那样“你听我讲”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过程中需要有热烈的、激烈的相互讨论与争辩的气氛,教师扮演主持人的角色,起着穿插和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中心与主动的表演者。这种教学法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交互性,并使学生形成学习团队,增加他们在学习小组中的责任感。然而,受制于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在审计学案例教学中存在形式上是“案例教学”而实质上并未达到应有效果的状况。再加上近几年的高校扩招使得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案例教学法在审计课程中的应用。

相对于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而言,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要高得多。不但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而且还要有较强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而目前高校里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案例教学法的培训与学习,不能很好地掌握案例教学法的组织与实施要领,直接影响了案例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再者,由于高校教师本身对审计工作的实践经验不足,在案例讨论中很难引导学生对案例展开激烈的讨论,最终案例探讨也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起不到真正效果。

实施案例教学提高审计教学效果需要在审计课程设置中增加案例教学的份量和质量。所谓的课程案例是指审计学课程在讲解的过程中运用的案例。这些案例包括:课程导入案例以及课后讨论案例。课程导入案例是教师在进入每个章节讲解之前通过一个短小的案例说明引出要学习的内容,比如讲解获取审计证据的审计程序这一内容时,可以结合我国的“黎明股份、蓝田股份”等案例引导学生对“分析性程序”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课后讨论案例是指让学生组成课后的案例讨论小组,针对教师布置的课后案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组讨论,并形成最终的案例报告。由于受到课时量的影响,课程引导案例不能占据课堂教学大量时间,而课后的案例虽然形成了案例讨论报告但难以进行实时监督,难免会存在有学生搭便车的行为,因而要真正达到学生通过案例增强其综合能力的目的有必要开设《审计案例》课程,该课程完全使用案例教学法,通过事先由教师选定案例,学生进行研读,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不同学生的激烈争辩开拓思维。

正如前文所述,经典适用的案例教材在当前的审计教学中非常缺乏。案例教学的成功组织需要有大量分类具体的、内容完整的、与当前实际结合比较紧的案例库资源。这也必将是未来审计教学需要着力建设的内容之一。在当前的状况下,由审计课程专业教师组成小组广泛收集和整理、科学设计和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学案例是切实可行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会计师事务所收集案例;也可动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收集教学案例;或依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自己设计教学案例;也可以建立校际之间的合作,互相交流教学案例。案例的设计是进行审计学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审计学案例教学效果的高低,好的案例既能融会相关知识,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审计案例的设计和选择上要把握几个原则:一是相关性,选择的案例要与学习的目标相一致,能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二是现实性,所选择的案例应紧密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要与时俱进;三是实践性,案例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案例必须来源于实践,必须是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整理而形成的。因为每一重大审计案例的发生都会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每一重大审计案例的背后总是隐藏着一些深层次的审计理论问题。教师在编选审计案例时,必须有的放矢地设置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要来源于真实的案例,但表现形式可以是外露的,也可以是隐含的。总之,案例中这些问题必须针对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设置。

教师教学能力包括两个重要的内容:一是专业能力;二是教学组织能力。专业能力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学组织能力是教师专业水平得以发挥的保障。要提高审计学案例教学效果,必须进一步提高审计教师的业务素质。鼓励教师在学习和掌握更为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基础知识的同时,参与审计实践,参与审计学案例的收集和编导,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这样更有利于实现案例教学的教学互动,教师作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组织者,应能为学生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创造出生动的案情和真实的场景,让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案例教学中教师教学组织能力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要有运筹帷幄的能力。学校可以组织案例教学法的专业培训,聘请有关的专业教师讲解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法,或组织教师观摩案例教学。

审计学课程多年来已经形成了标准化的笔试考试方式,而且在学生的考核中占绝对的比重。这种考核方式的弊端之一就是灵活性较差,仅仅考核了学生对审计知识掌握了多少,而没有考查出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什么样的知识。案例教学运用于审计课程中目的之一不是要最终得出什么样的案例结论,而是通过认真的研究、思索和探讨案例这个过程,促使学生将从教材中学到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实践,增强学生用口头或者文字表达观点的能力,借助于小组讨论的平台发挥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并进行总结表述的能力。也就是说审计的案例教学重视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学生参与到案例研读和讨论中的表现如果既不考核,又不计成绩,在进行学生考核方式上仍然采用标准化的试题方式,以标准答案为参照依据决定学生的考分,将无法激励学生参与案例研讨的热情,必将不利于案例教学法的推广。

如何考核,以什么样的方式考核是学生非常关心的问题。学校应该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方式考核学生,通过考核方式的变化激励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将案例教学融入审计学课程后(即课程案例),应当根据案例教学在整个学期授课的比重合理划分占期末总评成绩的比值,使得审计学的考核方式更加合理和全面。对于专设的审计案例课程的考核,应当针对学生所在案例分析小组整体表现及个人表现两方面进行评价并给分数,小组整体表现及个人表现分数各自权重应当大致在1∶1水平。对此,教师应做好日常案例教学中的学生个人表现的记录以便能较为准确的进行评价。(本文作者:黄俊荣 单位:新疆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