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审计理论基础范文

审计理论基础全文(5篇)

审计理论基础

第1篇:审计理论基础范文

1.1水利工程地基处理中深层搅拌桩技术应用体会之搅拌桩桩位不准

桩体施工前,要先进行桩位的放样施工,对其准备工作进行重视。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地基的处理中应用深层搅拌桩技术是一项非常隐蔽的工作,要做好事前的控制工作,尤其是对桩位的校核工作。在对桩位进行校核时,监理工程师要对桩位进行复核,并且,对桩位的相对轴线位置也要进行相应的检测,这样能够避免出现在一些施工部位重复进行施工的情况。但是,在很多的水利工程施工中,地基处理深层搅拌桩技术的施工人员只有对对轴线相对位置的检查比较重视,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水利工程的地基处理不受到影响。

1.2水利工程地基处理中深层搅拌桩技术应用体会之钻头下搅受阻

在打桩机的钻头下搅过程中,一旦出现钻头碰到大块的石头、树根等异物,这样就会导致钻头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长期的搅拌现象,不能够继续下沉。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有专业的监理人员对工程的施工进行检查,对工程的质量进行保证,同时,在出现问题以后,监理人员可以要求施工人员对下搅工作进行暂停,也可以使用间隔桩位施工,然后在进行这个桩位的施工。

1.3水利工程地基处理中深层搅拌桩技术应用体会之输浆管堵塞

在水利工程地基处理中,应用深层搅拌桩技术往往会出现输浆管堵塞的问题,出现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打桩机钻头喷灌位置的设置不符合要求,或者是浆液的黏度过大,在出现这种情况下,深层搅拌桩技术的水灰比应该控制在0.5左右。针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堵管问题,施工单位可以对浆液的水灰比进行适当的调整,也可以对输浆管进行清理,然后按照正常的施工程序进行操作。对出现堵管的桩位也可以进行补桩,这样也能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

2深层水泥搅拌桩施工质量控制

2.1施工前的质量控制

2.1.1施工前准备

在施工前的准备阶段,可以修建设备的存放场地,保证用电设施的齐全和供电的稳定性。在没有外接电源的施工现场,可以配备一定数量的柴油发电机。在施工现场,对区域内的障碍物要进行清除,对可能影响施工的石块或者是地下管线也要进行清除,对施工现场的高压电线也要进行处理,保证可能出现障碍物进行事先的清除,在无法清除时,应该设置明显的标志,这样能够保证生产的安全。对施工现场进行场地平整,对出现的低洼存水处应该进行抽水,然后进行回填压实,在回填方面不能使用生活垃圾来作为填充物。

2.1.2施工放样在施工放样方面,要使用精密测量设备进行准确的放样,对施工起始桩位和边线的位置进行确定,然后利用钢尺对桩距进行测量,将桩位标出。

2.1.3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在对原材料进行控制时,要对水泥的品种以及质量进行严格的要求,在大批量使用前,对水泥要进行抽样试验,对强度问题进行检测,在检测合格以后才能在施工现场进行使用。施工中应用的水也要符合相关的要求,对自然水源的水质要进行分析,在检验合格以后才能进行使用。

2.2实施过程质量控制

2.2.1试桩

在工程开始施工前,要按照规范要求,对深层水泥桩的搅拌桩成桩进行试验,试桩的结果要满足相关的技术参数要求,对钻进速度、搅拌次数以及提升速度都要进行试验,然后对施工步骤以及施工程序都要进行确定,对地质变化可能出现影响进行分析,制定合理的施工技术措施。

2.2.2制浆质量控制

在制浆方面,要对水灰比进行控制,对备好的浆液还要进行持续的搅拌,使水泥浆保持稳定,不会出现离析和停置时间较长的情况。浆液在倒入集料时应该进行过滤,这样能够避免出现浆液内结块的情况,避免出现堵塞的问题。

2.2.3输送浆液质量的控制

在进行浆液输送以前,要保证输浆管的潮湿,这样对输浆的效果能够进行保证。在输浆过程中,对泵的压力大小也要进行控制,泵的压力满足要求,保持稳定性,能够实现持续供浆。在输浆过程中要是出现堵塞的情况,可以对输浆管道进行拆卸和清洗。

2.2.4桩长的控制

钻杆标线法:施工前应测量钻杆长度,可用带颜色的油漆在钻杆上进行明显的桩长标志,以便掌握钻入和复搅深度,确保桩长满足设计要求。度盘读数法:利用控制钻入深度的刻度盘,通过指针读数可直接反映搅拌桩的长度。

2.2.5水泥用量的控制

按单桩桩长和设计要求,计算出单桩水泥用量,严格按事先确定的水灰比进行制浆。输浆泵控制。输浆泵必须保持足够的压力和稳定的输浆能力,输浆量必须与施工桩机的下钻速度、搅拌频率及提升速度相匹配。另外,应确保单桩施工后,所配制的水泥浆能基本用完,无剩余。只有控制好单桩的水泥用量,桩身的强度才能保证。

3结束语

第2篇:审计理论基础范文

(一)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对内部审计在组织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做了总体描述:内部审计部门应该监督、评价组织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对组织的风险控制、管理、治理等各个方面均进行评价;内部审计活动应当协助组织识别并评估重大的风险问题,并帮助组织改进其风险管理与控制系统。如:经营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可靠性,资产的完整性跟法律、法规和合同遵循的情况、经营的效率与效果等;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将在业务开展时了解到的风险情况运用到识别和评价邮储银行重大错报风险中去。这是总体描述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如果具体到风险管理的各个构成要素中,就会发现内部审计是无处不在的:一是在分析风险环境时,内部审计要充分了解管理层当局看待风险的态度,以及应当采取的防范措施,由此来评价组织所面临的固有风险跟剩余风险;二是在识别风险时,内部审计人员采取一定的风险识别方法对潜在的可能对组织造成影响的事项进行有效识别;三是在反应风险时,内部审计人员要对组织的剩余风险及管理当局所运用的应对风险的措施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合理的评价;四是在沟通风险信息时,按照在审计活动中所得出的评价结果,内部审计人员向组织董事会或其审计委员会报告风险信息是否被准确及时的传递;五是在评估风险时,利用风险的评估模型,内部审计人员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风险的可能发生率及其影响程度进行评估并描述;六是在监控风险时,内审人员通过对组织风险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以检查内部控制是否已经更新,是否能够有效控制新的风险;七是在控制风险时,内部审计人员要测试风险的应对方案及其执行的有效性。

(二)风险管理内部审计模式的涵义

风险管理内部审计(RiskManagementInternalAuditing,简称RMIA)是指在银行治理结构的框架内,以银行风险管理为导向,整合银行内部审计资源、能力和配置,以促进风险管理银行文化在银行内的传播成为其管理核心,进而实现银行可持续价值,创造出能力最大化为终极目标的一种内部审计模式。风险管理内部审计更加重视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管理层对风险容忍度的加大以及对关键风险的度量等几方面。审计的目标是指达成组织目标、缓解关键风险以及优化银行的风险管理,即银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审计的重点是当前识别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及有效期望性之间的差距;审计的测试聚焦于两者之间的差距测量上,最终形成的审计结论主要是就风险管理有效性的差距与潜在风险和关键邮储目标之间给予建议。

二、邮储银行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理念落后

指引人们采取具体行动的价值观就是理念。而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价值观对人们所采取的行动具有促进、制约跟界定的作用,时刻影响着人们在对待问题时的态度、思维跟行动。目前,我国邮储银行的内部审计思想还处于把握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阶段,其重心仍旧是传统的合规性审计,在风险管理方面也没有过多的涉猎;对内部审计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功能与职责及作用没用系统而准确的认识;对银行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理念的认识还不到位,从而影响邮储银行在推行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的接受及开展程度。这些都是影响邮储银行有效开展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的本质原因。

(二)定位内部审计目标不明确

目前,邮储银行的内部审计依旧停留在以往的以对照制度进行检查为主的传统的、合规性的审计阶段,还无法实现以经营活动风险性的评价跟有效性风险管理为核心的风险导向管理审计阶段,内部审计的咨询、评价、鉴证等功能也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内部审计的终极目标就是通过采取规范的、系统的方法,对风险管理、控制以及治理过程的效果进行有效评价甚至是改善,以提升价值及完善组织的运营为宗旨,促进组织实现其应该达到的目标。然而,现阶段邮储银行仅是将内部审计用于“为银行日常运营查错纠弊”。

(三)内部审计人员无法胜任

风险管理内部审计要求银行的内部审计人员要对银行的风险进行准确、系统的把握,熟练运用先进的审计方法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分析及控制等,以及时评价出邮储银行风险执行的有效性以及管理的合理性,这就说明银行的内部审计人员必须要具备一定高度的素质,除了要具备财务、审计知识以外,还要熟悉邮储银行在经营活动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及性质,而且还必须要掌握计算机审计、定量分析方法。目前,依据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的发展要求来看,我国邮储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存在较大差距:

首先,邮储银行尤其是地方支行的内部审计人员的学历层次偏低,高学历人才非常少,对涉及到的专业知识问题的识别与解决能力比较低下。其次,邮储银行内部审计机构的专业构成比较单一,会计、审计专业人员的人数比例占主体地位,而法律、管理类、金融学等其他专业人员的人数比例却很小,但是邮储银行又属于专业知识比较强的领域,如果对该行业没有深入的了解,必然会影响到邮储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四)内部审计方法不完善

科学的、先进的审计方法是达到审计目标、准确评价审计对象及提高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邮储银行内部审计方法不完善、审计技术落后、审计手段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新要求,大体上都还以账目作为审计的根本,主要采取详细的审计,有的甚至还仅以审计人员的自身经验为基础去判断审计方法;邮储银行在对计算机审计的运用上也不够充分,并且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轻视甚至是忽视计算机系统评价、以数据论数据、不测试数据真实性等不良现象。而风险管理在内部审计过程当中却涉及了大量的、复杂的风险因素,需要运用科学的、先进的审计方法去进行识别跟评价,传统的、陈旧的审计方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邮储银行内部审计的有效发展。

三、保障邮储银行风险管理内部审计有效运行的措施

(一)转变内部审计理念

要尽快转变邮储银行内部审计理念,进一步认识到评价银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是邮储银行内部审计的目标,明确邮储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跟能力是审计的重点与核心。然而,风险管理却是银行高层管理者跟董事会的关键职责,要对银行的风险管理与控制过程负责。为实现银行目标,高层管理者应保证银行具备科学的、合理的风险管理过程,且能有效发挥其作用;而董事会在银行是否具有科学的、合理的风险管理过程的确定上以及该过程是否恰当、有效的认定上均负有不可推卸的监督责任。一方面董事会可以带领内部审计部门采取审计报告的形式对风险管理过程的恰当性、有效性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另一方面还可以充当咨询师的角色,并且协助高层管理者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运用风险管理的控制措施帮助解决风险问题。在银行的风险管理过程中,内部审计的角色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的,并历经了一种持续的发展过程,即:从不出现在风险管理过程中——作为内部审计计划的组成部分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审计——积极、持续地支持风险管理过程并参与其中。如报告监控活动、参加监督委员会等,直到当下的管理、协调风险管理过程。内部审计在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作用跟地位日趋重要,因此,我们要转变内部审计理念,正确的定位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角色,在审计过程当中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充分的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与职责。

(二)明确目标定位

内部审计的终极工作方向以及其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均是内部审计的目标,它确定了审计的内容和制订了审订的程序。随着内部审计的持续发展,内部审计的目标也正在发生持续的变化,如在内部审计产生的起始期间,其主要目标是查错防弊,后来就发展成了对银行经营资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法性进行监督、审查,再后来就发展成了为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跟完整性作为其目标。现阶段,邮储银行内实施风险管理,这就要求各参与部门将银行的经营目标作为起点,更多地思量银行的长远利益、战略规划,注重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以及风险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出台最高效的内部审计运行程序。自然,过去的内部审计目标已无法再满足这一新要求。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下的内部审计目标应该为实现邮储银行的经营战略而产生,即提升组织价值、加强组织运营。因此,在实施具体的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之前,邮储银行内部应该对审计的目标进行明确的定位,为内部审计工作领航,这也是保障邮储银行内部审计有效运行的前提。

(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内部审计效率及效果的直接影响因素,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素质有多种途径:一是延伸内部审计人员招聘的专业范围,适当增加法律、金融、信息技术、统计等相关专业的人才招聘,扩大内部审计的专业知识领域,以提升内部审计队伍的专业素质;二是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专业知识广泛的内部审计经验交流会及培训,对在邮储银行内部审计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典型实例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以提高审计水平,增加审计人员的实战经验;三是咨询或聘请有关银行经营风险管理研究方面的专家教授,补充银行内部审计队伍的知识、技巧,但是在咨询或聘请专家之前必须要做好对专家的胜任能力、及其成果的评价工作,以保证审计的质量。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审计过程,胜任能力强、专业知识广泛的高素质人才是风险管理内部审计有效开展的保障。

(四)完善内部审计方法

开展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的有力保证是先进的审计技术。邮储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复杂的风险因素,先进的技术工具的支持是对这些复杂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以及对其性质、影响程度进行评价必不可少的保障,这就需要邮储银行内部审计部门不断引进、学习先进的技术工具。第一,要持续引进国际先进的风险识别跟评估方法,如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IRB)、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AMA)、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ICAAP)、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IMA)等方法的引入跟学习;第二,广泛运用计算机审计技术,构建信息系统体系,开发网上服务业务,并用计算机完成大量的数据分析和银行信息整理,完善邮储银行内部审计方法。

(五)强化与各部门的沟通与交流

在充分分析风险管理信息的同时实现交流与共享,是有效推行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的必要条件之一。目前,邮储银行的内部审计还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银行内部各部门之间没能进行有效的协调与沟通。因此,必须在各部门之间加强沟通、交流跟联系,建立健全邮储银行的风险管理数据库,完善其风险信息系统的共享。风险信息系统共享的功能就是储存和传递邮储银行内外部的相关风险管理信息,以保证每一个银行从业人员都能有效的履行其各自的职责。通过风险信息系统共享,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在及时识别并评价银行所面临的各种复杂的风险因素的同时评价整个邮储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的有效性。进而,邮储银行的其他相关部门就能够通过内部审计部门反馈的信息进行及时、准确的风险预防和控制,在银行造就一个高效的、系统的风险预防控制体系,确保风险管理内部审计顺利开展,提升其安全性、效果性和效率性。

四、小结

第3篇:审计理论基础范文

【关键词】财务重述;审计费用;审计风险;上市公司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上市公司财报、年报必须由具有相关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证明其信息真实可靠。然而,有的上市公司在披露经过审计的财务信息后,又频繁地在企业官网和交易所各种财务重述公告。上市公司财务重述的补充更正公告相当于承认其此前的信息披露内容存在不妥之处,不仅会给股民、监管部门、投资机构等信息使用者造成困惑,同时也使得为其提供审计服务的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增加审计工作成本、面临各种风险,甚至名誉受到损害。鉴于此,会计师事务所对那些发生过财务重述的上市公司提供审计服务时,是否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财务重述,提高审计服务收费价格?本文分析研究上市公司财务重述行为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以期为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定价、上市公司加强内部管控以及证监会履行监管职责提供参考。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1.基本概念(1)审计费用审计费用是审计服务提供方(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在提供审计服务后,向审计服务的接受方(被审计单位)收取的一定数额的劳动报酬。从二者的主体方向看,审计费用有着不同的解读:对被审计单位来说,是为获取审计服务所承担的费用;对审计服务提供方来说,是业务收入。本文所述“审计费用”是从被审计单位角度出发,更容易与上市公司财务重述行为相联系。(2)财务重述虽然大部分研究对财务重述的描述方式不同,但其核心内容基本一致,《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前期差错更正与财务重述的概念有着类似的关系。基于上述理解,可将财务重述定义为: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之后又在官网、交易所等场所,以公告的形式补充更正财务报告的行为。在财务重述类型的判定方面,本文沿用迪博数据库对于财务重述的分类(如下页表所示)。

2.理论基础审计费用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委托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内部控制理论和审计产品定价理论。(1)委托理论委托理论是建立在非对称信息博弈论基础上的,由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于1930年代提出。委托理论是契约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认为委托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而产生的。生产力发展导致分工进一步细化,企业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等原因,难以对公司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因此便委托具有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经理人代为管理。但是委托人和人都会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必然导致两者的利益冲突,在没有有效的制度安排前提下,人的行为很可能最终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在这一理论下,人根据事先约定的合同为委托人服务,委托人根据人的业绩支付薪酬。所以委托理论研究的核心是解决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2)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主要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于信息的了解是不同的,掌握更多信息的人往往处于有利地位,掌握信息少的人处于不利地位。信息不对称理论也说明市场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人因为信息量、信息渠道等不同,获取信息的成本也不同。(3)内部控制理论1990年代末,美国COSO委员会在相关报告中对内部控制进行了定义:“内部控制是受上市公司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职员的影响,目的在于取得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适当的法规等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内部控制的主体包括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人、管理者和员工;内部控制的假设内容主要有控制实体假设、可控性假设、人性假设、不串通假设等;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为合法性原则、相互牵制原则、程式定位原则、系统全面原则、成本效益原则、重要性原则等;内部控制的方法主要有质量控制、资产安全控制、经营绩效控制等。(4)审计产品定价理论审计服务是一种特殊的产品,既有着和普通产品和服务共同的性质,又有着本身固有的特殊性质。它与普通产品的共性在于其服务价格都是可以基于成本和利润加成进行计算的。审计费用的研究者们也从一个新的方向对审计收费建立了模型:e(c)=cq+e(d)*e(θ)。其中e(c)是审计定价,c是审计资源的单位价值,q是消耗的单位量,e(d)为潜在的预期损失的折现值,e(θ)是潜在风险的可能性。通过该模型可以发现,审计产品除了成本和利润之外,还应考虑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即风险溢价。

财务重述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实证结果

本文从相关文献综述结论出发,结合现有的理论基础,采用实证分析方法,通过提出假设和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对审计费用影响的实证结果。

1.假设内容目前主流的研究结论都支持上市公司财务重述会给为其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带来更多风险的观点。一方面,上市公司财务重述会导致为其提供审计服务的注册会计师承担更大的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为了弥补可能发生的诉讼风险而收取高昂的风险溢价。另一方面,除了提高风险溢价之外,会计师事务所也会投入更多的审计资源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上述两方面的原因最终都会导致审计费用的升高。由于财务重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类型的财务重述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和诉讼风险也是不同的,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对于不同的风险会投入不同的审计资源而收取不同的溢价,从而导致接受审计服务的上市公司审计成本的变动。鉴于此,可以提出三个方面的假设。假设1:会计师事务所对发生财务重述的上市公司收取的审计费用更高。假设2:上市公司不同类型的财务重述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存在差异。假设3:审计费用对财务重述是否影响了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存在差异。

2.实证结果(1)会计师事务所会对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以弥补其付出的额外审计成本和风险。这与假设1相符,财务重述行为增加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量,导致其付出更多的审计成本、面对更大的诉讼风险,会计师事务所会向发生财务重述的上市公司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2)注册会计师针对各种类型的财务重述有着不同的应对策略。这与假设2相符,注册会计师在面临不同类型的财务重述时会有不同的反应程度:若仅仅是由于技术问题或者会计问题而发生的财务重述,可以通过提高风险溢价来弥补自己面临的审计风险;若面临的是严重的敏感性问题、法律法规和交易所要求,甚至重大会计舞弊等行为,在通过提高溢价已经无法弥补的情况下,可能会出具非标报告或拒绝为该公司提供审计服务。(3)无论财务重述是否对财务报告产生了影响,都会对审计定价、审计费用产生影响。这与假设3不符,不符的原因:一方面,财务重述公告已经意味着该公司的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审计风险升高;另一方面,无论财务重述是否影响财务报告都会导致注册会计师进行更多的内控测试,增加更多的工作量,这都会给审计服务提供方增加审计成本投入和面临更多的审计风险。

研究结论及相关建议

1.研究结论上市公司财务重述不仅会给股民、监管部门、投资机构等信息使用者造成困惑,而且会增加审计服务提供方的工作成本,并使其面临各种审计风险。无论上市公司的财务重述是否会对财务报告产生影响,审计服务提供方都会对发生财务重述的上市公司提高审计服务定价、收取更多费用。如果面临较大的甚至是无法控制的风险,审计服务提供方还会通过出具非标报告、拒绝提供审计服务等方式进行风险管控。

2.建议一是完善因上市公司舞弊行为给利益相关方造成损失的民事赔偿机制,并加大法律追责力度。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证券市场的整顿规范,我国上市公司财报、年报的真实性有了较大改善,但部分上市公司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财务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虽然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对上市公司财务会计信息失真以及舞弊行为追责处罚力度不大等问题,所以需要进一步完善赔偿机制并加大追责处罚力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规范证券市场秩序。二是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上市公司要强化遵规守法意识,完善公司内部控制机制并加强内部监管,以避免因技术原因造成财务报告信息失真等问题发生,尤其要杜绝公司高管和财务人员对财务会计信息造假等舞弊行为。三是提高财务会计人员专业素质。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可以降低由于技术原因和工作疏忽而导致的财务重述问题,上市公司应加强对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上市公司财务会计人员也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曾芷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相关性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28).

[2]蒋才芳,蒋鹏,刘天翔.内部控制质量、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2(04).

[3]陈燊,邓春梅.内部控制、股权集中度与真实盈余管理[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4).

第4篇:审计理论基础范文

审计权力运行之廉政风险的理论基础及原因分析

实际上,审计权力运行中大量存在的廉政风险的核心理论基础是“权力寻租理论”。根据经济学的观点,从实质上来讲,寻租是一种“权力的寻租”,是既得利益集团或个人用“手中的权力影响公共决策的过程”,从而为自己牟利的一种活动,巴格瓦蒂将其称为“寻求直接非生产性利润”,即人类社会中非生产性的追求经济利益活动,而解决权力寻租最好的办法就是分权制衡。2010至2011年,陕西省审计厅对我国审计机关廉政建设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与分析。对15个被审计单位纪检监察部门或财务部门人员进行座谈以及对省厅机关、咸阳市审计局及其所属彬县、旬邑、淳化等3县审计机关共5单位部分业务和综合部门人员发放100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84分,问卷有效率为84%)。该问卷调查作为“提升审计机关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制度化水平”专题调研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旨在为领导决策和完善审计机关预防腐败制度提供第一手资料。在调查过程中,被调查对象普遍认为:一些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相关规定不明确、自由裁量空间较大、监督不到位等是审计权力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寻租可能的主要原因。

审计系统惩防体系构建的方案设计

基于上述分析,针对审计廉政风险及其惩防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审计惩防体系建设进行了设计与思考。具体如下:

审计机关惩防体系构建的总体目标是:针对审计机关廉政风险及其防控运行中存在的困惑与问题,从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宣传教育机制、制度保障机制、监控管理机制、防范预警机制和责任落实机制等方面全面构建审计机关廉政风险防控体系,为防范审计机关廉政风险、杜绝腐败行为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基础。结合陕西省审计机关惩防体系建设的具体实践,本文认为审计机关惩防体系的构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引导机制(1)教育培训。主要包括:教育培训目标与重点;教育培训范围与内容;教育培训方式与方法等。(2)廉政文化。主要包括:廉政文化构成要素;廉政文化建设形式;廉政文化示范标准等。(3)效能考评。主要包括:效能考评重点内容;效能考评分析指标;效能考评方式类型等。

2.监管制约机制(1)内部监管。主要包括:党内监管制约;审计执法督察;风险排查处理;廉政跟踪监控;工作目标考核;廉政责任追究等。(2)外部监督。主要包括:廉政纪律公示;廉政信息畅通;廉政意见交流;廉政动态撑控;廉政执行反馈;廉政责任评估等。

3.制度保障机制(1)组织保障。主要包括: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廉政建设责任制与实施细则;廉政建设协调例会与考评制度等。(2)现场管理。主要包括:审计现场组织与调度管理;审计现场沟通与协调管理;审计现场时间与进度控制;审计现场信息与总结管理;审计现场管理信息化等。(3)内部控制。主要包括:权力分设制度;同城报送规定;经费自理办法等。(4)廉政制度。主要包括:审计廉政“八不准”及其补充规定;审计廉政建设工作实施纲要;审计廉政与效能巡查办法;审计组廉政责任规定实施办法等。(5)风险防控与廉政风险目录。主要包括:审计质量风险与廉政风险目录;审计廉政情况报告分析;审计廉政预警分析指标与评估体系;审计廉政预警防控方式与智能化等。

4.惩治处罚机制(1)案件来源。主要包括:信访举报;联席会议;网站举报;调查分析等。(2)案件查办。主要包括:案件移送和联合查办。(3)惩戒措施。主要包括:警示谈话训戒;案件情况通报;依法惩治处理等。

第5篇:审计理论基础范文

审计实验教学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实验教学中涉及到审计程序的应用不完整,学生参加实验的积极性不高

受实验材料等因素的限制,多数高校设计和实施的能够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学习和了解的只有审阅、核对、重新计算和分析等有限的狭义的审计程序,而询问、观察、函证、检查有形资产等其他重要的审计程序却得不到有效的实验训练。作为证实某项资产或经济业务是否存在或发生的强有力的手段,这些审计程序一旦在实务中遗漏,很可能导致审计失败的产生。另外,传统的审计教学软件难以增强学生对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感性认识,不利于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审计程序和方法进行审计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来对拟进一步执行的审计程序做出合理的计划安排。实验教学很难全面提高学生所需的搜集证据、分析解释证据的审计专业技能,证据的取得易流于形式,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不高。

2.审计实验系统性、动态性差

审计实验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对审计实务的高度仿真。审计业务流程系统性强,各环节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审计实务中的许多情景很难用具体的文字、图表等形式描述得生动、全面。如审计人员与管理层、治理层的沟通等,实验中要呈现诸如此类承前启后、交错复杂的动态特征,是目前审计实验教学中较难解决的问题。另外,会计舞弊与审计博弈行为的手段和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实验资料需要适时更新,也对审计实验素材的动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审计实验教学缺乏层次性

审计学的校内实验层次较为单一,校外实多缺乏校方与实习单位就学生实习期间相关权责的界定,从而导致实习可控性较差。学生分散在各个地方实习,教师很难对整个实习过程做到周密系统的安排、管理和指导。另外,实习单位对实习生心存顾虑,由于缺乏相应权责的界定,实习单位大多将学生安排在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简单而琐碎的事务上,很难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导致实习效果不理想。现行的审计综合模拟实验往往忽视了实验的阶段性和层次性,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

分级递进式审计实验课程体系设计

具体学科的人才培养功能最终是以课程为依托实现的。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在理论讲授以外辅助以大量的模拟实验来巩固和验证课堂理论知识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审计模拟实验并不是一门单独的实验课,而是伴随着各门课程的不同阶段而进行的多门实验课程。笔者认为审计实验课程体系应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特色,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实验教学理念,形成富有特色、开放式、多层次、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具体应区分为案例同步实验教学、校内综合模拟审计实验教学、创新型审计实验教学三个层级。多层级审计实验课程的开设,可使学生逐步得到专业综合应用能力的系统训练。

1.案例同步实验教学——审计基础理论及实务的学习与实验

案例同步实验教学主要包括案例验证型实验教学与案例讨论型实验教学两种。案例验证型实验教学是一种以教师讲授为主体,通过实务案例的介绍和分析来说明一个具体的理论知识,并通过案例的讲解实现对所学理论知识的验证的教学。案例验证型实验教学可以穿插在平时的理论授课过程中,也可单独作为实验课程在审计基础理论课程讲授完毕后开设。案例讨论型实验教学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学习过程教学。该模式下,教师作为引导者,通过引入案例,模拟现实的审计情景,鼓励学生讨论分析,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挑战他人的观点,使学生在案例的讨论中巩固基础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教师主要负责引导。这种以案例讨论、情景模拟为主的实验教学形式可以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能,有助于培养其审计思维。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有效掌握不同情景下相关审计工作如何开展,可以有效规避传统审计实验所缺乏的系统性和动态性差等问题。

2.校内综合模拟实验教学——基本技能的综合运用与决策、专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校内综合模拟实验教学课程设置按照审计综合实验的自动化程度分为手工模拟综合实验和审计电算化综合实验。手工模拟综合实验需要事先准备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仿真会计核算资料(亦可利用会计手工实验的结果),并人为设计一些不同的利润操纵手段,尽量把新形势下一些公司可能存在的舞弊手段穿插进去,同时设想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问题的业务特征、时间特征,编制几套不同的账簿和会计报表,辅之以行业形势、管理层品德、特定项目风险等环境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手工模拟审计业务全过程。在具体实施时,可采用3~5人为一组的方式进行操作,并引导学生采用小组集体讨论的方式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定性、定量分析,以提出恰当的审计意见。审计电算化综合实验需要在特定审计软件的支持下,根据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仿真会计核算资料(亦可利用会计电算化实验的结果),穿插当前会计电算化中可能存在的一些舞弊手段,辅之以行业形势、特定项目风险、管理层品行等环境资料,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实现模拟审计业务的全过程。这一层级的审计实验同样可采用3~5人为一组的方式进行操作,由指导教师组织实施,按照审计软件的操作步骤,结合审计实务工作流程,实现对审计工作全过程的模拟实验。

3.创新性实验教学——开拓能力的锻炼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性实验教学是以学生体验科学创新方法训练和科学创新过程为主,注重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其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提高创新能力,并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形成科学思维。创新性实验作为审计实验教学的第三层级,也是最高层级。这一层级的审计实验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实战”的机会。创新性审计实验教学在设置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与ERP沙盘模拟实验相结合的审计实验。企业资源计划(ERP)沙盘模拟实验通过在沙盘上模拟一个制造企业的经营环境,可直观呈现出企业的经营要素。与ERP沙盘模拟实验结合可以在审计实验的过程中“再现”高仿真企业,模拟一个“高仿真的审计环境”,将加深学生对审计的感性认知并增强教学效果,进一步强化其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第二阶段是校外实习。校外实习是指给学生提供到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等部门进行现场工作的实践机会。通过与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够在审计工作现场实地参加审计业务,以便对审计理论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从而培养和考察学生实际业务的操作能力、调查取证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校外实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审计舞台,是校内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校外实习作为审计实验教学的高级层面,其目的的实现需要科学、系统、周密的安排,否则极易流于形式。为了增强校外实习的可控性及实习效果,学校和实习单位之间必须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能够加强学校、企业、事务所三方合作平台的建设,促使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在这一前提下,笔者认为校外实习可推行导师负责制,即实习单位为实习学生提供实务指导教师,负责实习期间审计实践活动的指导。导师须为所带学生制定较为详细的实习计划,让学生实践真实的审计全过程,而不再是纸上谈兵。校外实习目的的实现离不开相关各方权责的明确。权责的明确可以增强校外实习的可控性,从而提高审计实习的效果,真正实现理论教学—模拟实务教学—投入实践的有效衔接。

审计实验课程建设的现实选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