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互联网背景下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背景下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摘要:生态农业是重要的农业转型方向,是农业、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互联网信息技术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互联网背景下,生态农业将向着链条网络化、功能复合化、竞争格局差异化,以及基地化、产业化方向转变。

关键词:生态农业;互联网;可持续发展;技术支撑

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其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更加令人瞩目。农业涉及国计民生,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生态农业更是下一阶段重要的农业转型方向。那么互联网背景下生态农业将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生态农业

农业涉及国计民生,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国务院在《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中提出,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备受关注,将是下一阶段的研究与探讨的重点。生态农业是人们在现代化农业所引发的资源环境问题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结合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而提出的。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发现,农业消耗了大量能源和资源,并且严重污染土壤和水体环境,同时产生温室效应,农产品的安全问题亦受到质疑。因此,人们不得不寻找农业与资源环境相融合匹配,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方式。生态农业是一种积极采用生态友好方法,全面发挥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方式[1]。中国的生态农业是人们自觉地运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以及系统工程方式,把现代科学技术同传统农业的精华结合起来,指导和组织农业的生产建设,以建成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经济、生态、社会三效益统一,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2]。生态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的特点在于,不仅关注农业产量,而且重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不仅着力于提高土地产出水平,还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不仅强调农业产业的绿色环保,还注重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3]。生态农业要求农业资源的节约化、农产品加工的深度化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农业资源的节约化包括土地、水、能源等的合理使用,以及化肥、农药的科学施用。农产品深加工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对于农业规模化、商品化和高值化生产具有促进作用。废弃物资源化强调农业有机废弃物、禽畜粪便以及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等的综合利用,不仅可以创造经济价值,又可以减少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

2互联网背景下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2.1“互联网+农业”的内涵与实践进展

“互联网+农业”是将互联网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现代农业的过程、要素以及各部门,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工业装备以及管理理念方法在农业中的应用,实现农业高产、优势、高效、生态、安全等目标。互联网可以有效解决信息不透明、不对称等问题,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样化、可比较、不受地域限制的选择空间,还为农民销售农产品拓展了销路,解决了优质农产品低价、滞销等问题。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提高先进科技在农业中的转化效率,提升了科技要素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应用互联网技术有利于形成农业产业链条,将产供销、种养加、农工商等环节相连接,缩短生产者与消费者、田间地头到餐桌之间的距离,形成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在实践中,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发展迅速。从1994年起,中国农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相继开通运行,中国农业信息网信息资源丰富、专业面宽、更新速度快、能力强,其联网用户达到了3000多家。一批农业综合数据库和各类应用系统也建立起来,其中以粮棉油为主的信息技术成果约占1/3。全国32个省(区、市)都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多数省份成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农业信息网站发展迅猛,截至2011年,约有4000家农业网站上线运营,其中北京、浙江、江苏、山东、广东五省市的农业网站总和约为全国总数的一半。农业部先后实施了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金农工程、12316及信息进村入户试点等工作,对“互联网+农业”的模式进行探索。

2.2互联网背景下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2.2.1从农业系统内部循环向网络型产业链条循环转变

生态农业强调通过不同工艺流程间的横向耦合及资源共享,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以实现物质的再生循环和分层利用,去除一些内源和外源的污染物,达到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的目的[4]。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仅使农业产业内部模块之间的链接更加通畅,而且向上下游延伸,将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销售、消费链接起来,形成网络型的链条,在网络链条中实现资源循环、生态优化。在此基础上,农业产业链网络将进一步扩展,广泛涉及技术服务、工艺设计、营销推广、物流运输、旅游观光等,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

2.2.2从单一功能向复合生态系统转变

生态农业注重不同农业生产工艺流程间的横向耦合,如通过物种多样性组合来增加农产品产量或者降低农作物病虫害。而以桑基鱼塘为代表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也备受关注,既促进了种桑、养蚕及养鱼等农业种养殖,又带动了缫丝等加工工业的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的人工生态系统。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加入,特别是科学运算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够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进行科学评估,以解决生态补偿及商业合作等问题。同时,在生态农业系统中综合运用各种先进的调控管理技术,对营养物质保持、碳氧控制、水量温度调节等方面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并对生态农业模式的运行进行科学指导,使之更好地发挥复合生态系统的作用。

2.2.3从低水平价格竞争向差异化市场格局转变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是解决信息不完全、不对称的问题。农业是竞争激烈的领域,价格战通常是最主要的竞争手段,而高品质农产品往往不能在价格战中获得优势。在互联网广泛应用背景下,信息变得更加透明,具有高新技术和科学管理体系,能够提供健康、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龙头企业将脱颖而出,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龙头企业一方面可以借助互联网,应用如地理系信息系统、微生物生物技术、系统工程技术、质量检测控制技术等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塑造品牌优势,将良好口碑直接送达消费者,迅速扩大影响,占领市场。此外,龙头企业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对消费者群体进行细分,推广不同层次的产品,实现精准化经营。

2.2.4从小农经济向基地化、产业化转变

传统的小农经济具有生产规模小、分散程度高的特点,很难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进而影响了农业生态化进程。农业生态化本身就要求链接与循环,在这个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并对生态系统产生最小的影响和破坏。因此,发展生态农业即要求农业系统要向产业化、基地化转变。在农业园区、基地的基础上,产业链能够得到合理的安排,物质和能量能实现循环利用和梯级利用,并使整个体系所产生的废弃物最小化。在互联网背景下,农业产业化、基地化的进程将不断加快,互联网信息技术将对生态农业体系的运转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在基地建设管理、环境质量控制、增值延伸加工及链接合作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3结论

生态农业是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基于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基本理论,由传统农业逐步演变及发展起来的,是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互联网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技术、信息、商业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的有力支撑。互联网信息技术促进了农业向工业、服务业等其他领域的渗透和链接,提升了农业系统的综合服务功能,并促成了差异化市场结构的形成,使得拥有技术、质量、品牌、特色的农业企业和农产品能够脱颖而出,并向产业化、基地化的方向发展。需要进一步思考生态农业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系统。

参考文献

[1]骆世明.农业生态转型态势与中国生态农业建设路径[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7,25(1):1-7.

[2]金鉴明,金冬霞.中国的生态农业[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9(2):10-14.

[3]李文华,刘某承,闫庆文.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展望[J].资源科学,2010,32(6):1015-1021.

[4]李文华,张壬午.生态农业与循环经济[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作者:赵斌 单位: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天津再生资源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