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生态文明建设下异化消费问题探讨

生态文明建设下异化消费问题探讨

摘要:异化消费是一种不良的消费形式,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着扭转中国传统的生态观念、破坏生态环境、引发社会问题产生等不良影响,政府应加大对消费方向的引导力度,企业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全社会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共同控制不合理的生产与消费,拒绝异化消费。

关键词:异化消费;生态环境;生态文明

一、异化消费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异化消费的概念

异化消费是把物质财富的无限占有、对消费的贪婪追求作为人生的全部内容和价值追求的消费观念和行为的体现[2]。它不是简单的价值观念,也不是简单的实践行为,是二者的结合,通过消费实现心理的满足。人们一旦接受了这种消费观念,就很难发生改变,很容易把这种异化消费当作毕生的追求目标,从而泥足深陷而不自知。

(二)异化消费的特征

1.人与物关系倒置。现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空前发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得到空前提高。人类看似无所不能,似乎已经“征服世界”,但是往往陷入“为物所役”的境地。尽管创造出来各种各样的消费品来满足自己,但是内心的物欲却是永无止境,处于这种物欲执念的人们往往成为产品的附庸,被它们驱遣,人对物的消费本末倒置,成为“物对人的消费”。正如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佛洛姆所言:“人所创造的世界却成了人的主宰者。在它面前,人俯首帖耳。他竭尽全力地安抚它,巴结它。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成果反过来成了他的上帝。”[3]2.商品使用价值被淡化。在生产力水平相对比较低的情况下,人在消费时注重的往往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如何。但是在生产力水平较高、物质丰富的情况下,人们消费时考虑的问题发生转变,忽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转向追求其附加符号即展示价值。价值被异化,失去它本身的意义。当人们向他人展示一件价值不菲的物品时,往往最关心的并非这件物品有何实用价值,反而是它的价格或者是代表的社会地位。比如有些人专门喜好消费奢侈品,通过别人表达出对自己的赞美和羡慕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所以说在无形之中消费也就异化了。3.消费从手段变成目的。最初,消费是以购买商品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一种途径,但是现在却变成了很多人盲目地追求物质享受、物质占有的一种方式,借此达到消除消费心灵上空虚感的目的。例如购物狂、“剁手党”,这些人在无休止地疯狂的购物过程中,心中并不明确自己消费究竟为何,只是沉浸在物质消费所带来的满足当中。近些年来有这种倾向的人数日趋增多,消费出现非理性趋势。许多人表示消费时被一种不自觉的意识所驱使,不是心仪某件商品,而是要必须完成消费这件事情。4.非理性消费使人类精神层面走向异化。在消费过程中,人应该是一个头脑清晰、有判断力和认知力的个体,消费行为应该是理性的。但在异化消费中,消费从手段变成了目的,人变成了商品的奴隶,整个社会趋于病态,而病态的社会必然产生病态的人格。异化消费的最典型特征是社会上出现了“消费人”,这类人群患上了“喜新厌旧症”,普遍相信“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不停地购买又不停地抛弃。如果说人们只热衷于“买买买”,没有更高层面的精神追求,只能说明人们的兴趣、爱好已经被消费社会所把控,品味只会随着这个浮躁的消费社会有所降低。

二、异化消费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不良影响

(一)扭转中国传统的生态观念

中国传统生态观念提倡俭朴消费,反对浪费与过分物欲。《老子》提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即对待物质懂得适可而止、知足常乐,这种“奉行节约”的生活观念深入人心。古语有云:“物尽其用、天人合一。”讲究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对物质的应用应该符合自然规律,但是异化消费却使得人们的这一观念被扭转。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各种思潮纷纷涌入,其中包括异化消费的思想,许多人不由自主地深受其害而不自知。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钱袋子日益鼓起来,对物质的要求也高了起来,并且受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商品逐渐成为人们展示个人身份、地位、社会阶层的象征符号,这也使得人们更具有功利性、肤浅性,都不愿意了解别人的内在,反而愿意从对方所拥有的商品来判断其地位;甚至有些人物质水平有所提高之后,也更愿意消费一些高档的商品,表明自己已经是某一阶层的人。异化消费使得人生的目的和意义被过多地赋予到了商品上,商品具有更多的象征意义和标签性。而这种只注重享乐消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已再次契合大部分人的心理,潜移默化中取代了人们传统生态观念。

(二)破坏生态环境

合理的消费应该是购买商品,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只要商品的使用价值一直存在,商品的使用就会一直延续下去。但是在异化消费中,商品的使用价值却退居二线。东西用完即弃,这就导致大量一次性商品的出现,而人们出于求新求异心理,对于商品追求时尚潮流,一旦新产品上市立即购买,消费出现了盲目性和攀比性。这样一来,消费失去了原来功能,大量新商品出现之后势必产生了大量废弃物,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危害。首先是浪费自然资源,商品的原料来自于自然界,过度的商品生产会造成自然资源的枯竭;其次是大量的废弃物给环境保护带来巨大压力,异化消费加速了商品的废弃,废旧物大量产生会污染环境,甚至威胁到生态平衡。当人们在进行异化消费的时候,这种超出正常范围的消费也必然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加速了资源的消耗,造成严重的生态后果。部分人在消费奢侈品时往往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品味和财力,很少关注它的使用价值,这样更是加剧了资源的浪费。而由于时尚的瞬息万变,种种被异化了的商品往往跟着时尚的潮流而被人们随意地丢弃。长此以往,人对自然界的这种掠夺欲望将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4]。

(三)引发社会新问题

由消费主义所主导的物质生活方式,也是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根源之一[1]。全球化的到来不仅给中国人输入了西方文化和观念,也带来了异化消费模式,冲击着中国传统消费观念。中国人民自古崇尚简朴自然,在这种观念的冲击下,消费心理悄然变化,大量不需要甚至无用的东西融入平常生活。我国资源数量总量虽然大,但人口众多,人均却不占优势,并且大自然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资源因消费被异化后更加紧张。另外,部分资本主义国家把异化消费产生的恶果通过洋垃圾的输入转嫁给中国。大量洋垃圾都是西方废旧的衣物、产品外包装以及电子产品,涌入中国后完全是他们消费,而我们承担后果。中国自身环境问题都自顾不暇,还要承担西方国家异化消费的恶果,实属不易。虽然现在已明令禁止洋垃圾进口,但是不乏有些人铤而走险将洋垃圾偷运到国内,这无疑会对我们的环境保护带来很大的麻烦。

三、生态文明视野下解决异化消费的对策

(一)政府对消费方向的引导

1.对正确消费观念应加大宣传普及力度。政府应通过加强宣传,确定舆论导向来引导企业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应在主流媒体上大力宣传,让绿色消费观念深入人心。目前许多群众的消费观念存在误区,认为吃安全无公害的有机产品即是绿色消费,对于过度消费似乎是司空见惯。生态文明的本质就是可持续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5]。政府在宣传方面应该让公众意识到过度消费不仅浪费有限的自然资源,而且在生产过程中严重破坏环境、浪费生产力。只要消费者可以客观认识到异化消费对生态的破坏,并且调整自己的消费习惯,就可以从源头上杜绝异化消费。与此同时,政府要鼓励消费者购买节能产品、提倡低碳出行、重复使用商品,让绿色消费在社会蔚然成风。这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宣传,在舆论上进行引导,促进公众节约意识的觉醒和树立。2.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倡导绿色消费。在绿色消费方面,政府应该制定多元化的政策法规,比如规定在特定温度下方可使用空调,办公室纸张打印采用双面打印,接待时减少对一次性纸杯的使用等。同时,政府应发挥自身的风向标作用,只要在绿色消费方面做到身体力行,带头倡导,必然会改善社会消费风气。同时,政府应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来督促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鼓励企业生产绿色产品。对于环境污染者应从经济上进行重罚,将其列入环保黑名单。同时,应该鼓励新兴企业进行绿色生产,在资金上予以优惠甚至是减免,在技术上进行扶持,并且政府在采购办公用品时应该优先考虑绿色产品。

(二)企业以绿色发展为己任

1.应具有环保责任感。在自然资源日益紧张的当下社会,大家的环保意识、危机意识也越来越强,企业也应该具有全局意识、大局观念和环保责任感。这就需要企业在未来走向上有一个清醒的认知,制定出符合长远利益的发展规划,朝环保方向发展,给消费者和全社会留下一个健康的企业形象,这样的话也更容易获市场的认可,也更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形成绿色生产的氛围大力研发环保产品。应将绿色文明的理念写入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进行绿色环保生产的讨论活动等,进而形成一个绿色发展的企业文化。同时企业应该着眼于长远,采用先进环保技术进行生产,开展科技创新,构建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重点开发对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有重要意义的绿色产品。绿色产品内涵应兼顾资源能源消耗少、污染物排放低、低毒少害、易回收处理和再利用、健康安全和质量品质高等特征[6]。由于现在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上下越来越受重视,绿色环保产品在市场上将占据更大的比重,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可获得长远发展。所以企业应具有全局意识,在产品上投入更多的精力,研发和创新更多可持续环保型的产品。

(三))全社会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

在社会的整体架构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一个重要环节。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现自然和价值等观念的转变。1.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要实现自然观念的转变。生态中心论者以人类主体价值为自身的出发点,过度强调人类的需要和利益,视“人”为万物的主宰,去征服自然,控制自然[7]。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人类将大自然视为一个可以予取予夺的奴隶,对大自然毫无任何悲悯心、同情心,无休止的掠夺也使得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事实上,大自然是承载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石,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基础。我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的朴素生态思想,要求“人们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等,把自然界的万物皆看作一个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人类也是当中的一分子,而不是置身其外、凌驾一切。因此,在现代社会人们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应当从内心深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对大自然的索取也不应是贪婪无止境的,必须时刻保持一种清醒的节制。总而言之,我们首先要从头脑实现自然观念的转变,在生产和消费时也应该时刻秉持这份观念。2.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要实现价值观念的转变。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生产能力迅速提高,物质商品极大丰富人们的生活,甚至会供过于求。在物质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之后,人们的物质欲望也得到空前的满足,这就使得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得以卷土重来。这种价值观极为肤浅片面,把人们精神层面上的愉悦满足、价值观的判断完全建立在物质消费的基础之上,毫无其他追求可言,有悖于人的全面发展,无异于把人生的价值追求价值降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建设,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个人的价值应着眼于自身的全面发展、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未来,人生应该有更大的追求,而不应该是将自身物质化、平庸化。这就要求我们时刻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心态、清醒明白的头脑,在消费时也应该多一点理性,寻找消费行为与理性需要的平衡点,去约束无限消费的欲望,将自身的幸福体现在和谐消费之中,进行绿色消费。综上所述,我国社会生产力自改革开放以来迅速提升,人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较之以往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商品供过于求。厂家的重复生产不但浪费我们有限的自然资源,还会利用各种媒介手段来促使人们进行无限止的消费,这种不合理的生产和消费实际就是造成生态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着眼于长远,我们必须对于这种极不理性的生产和消费进行有必要的控制,处理好消费和生产的关系,反对过度生产下的异化消费,确保生产和消费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不是一种不切合实际需要的盲目生产、盲目消费。因此,国家应该进行宏观调控,确保各个产业的良性发展;市场也应该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对于不合理的生产进行一个纠正和调整。与此同时,政府还应该对异化消费进行抑制,完善税收制度,对一些不切合实际的高消费进行税收调节,控制盲目高消费,逐渐将消费引向健康、理性的区间。

参考文献:

[1]李明.生态危机的根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视域分析[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9(1):43-45.

[2]李桂强,李龙强.消费主义、生态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3(2):10-15.

[3]埃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M].陈学明,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159.

作者:古琪 单位:中共唐河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