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生物药品分装车间内各种灭菌措施效果

生物药品分装车间内各种灭菌措施效果

[摘要]为保证生物药品分装车间的无菌环境,特对车间内常用的3种灭菌措施的灭菌效果进行检测评估。采用平板暴露法采样,检测经过不同时间的甲醛消毒和紫外线灭菌的效果,以及开启层流罩后不同时间内层流罩下的尘埃粒子数。结果在严格按照操作要求的前提下,现行分装间灭菌措施可以达到灭菌的效果。

关键词:分装车间;灭菌;甲醛;紫外线

近年来各种原因造成的药品安全事件屡次发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多负面影响。为确保药品的安全,国家出台了相关规定以规范生产[1]。在生物制药过程中分装作为成品与外界接触的最后一道环节,其生产环境的无菌化直接对药品的质量安全起着决定性作用。分装环境的无菌是保证分装产品达到无菌生产要求的一项重要环节,而分装间内施行的各种灭菌措施是环境无菌的重要保证。本实验针对分装间内施行的3种灭菌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以确定这些措施的执行是否能达到相关规定,为无菌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实验材料: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生理盐水、甲醛、高锰酸钾、84消毒液、酒精。实验器材:尘埃粒子测试仪、恒温培养箱、平皿、棉签、敞口盆。

1.2方法

1.2.1甲醛灭菌:(1)消毒方法:将分装车间内平均分为10个灭菌给药点,每个给药点放1个敞口盆,关闭通风后在盆中加入1∶3的高锰酸钾和甲醛,然后封闭车间进行灭菌[2];灭菌时间分别控制在6h和12h,密闭达到指定时间后进行通风,灭菌结束。(2)检验方法:甲醛灭菌后,在分装车间内均匀摆放10个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皿,然后敞口放置30min。将平皿放入恒温培养箱内培养24h[3],观察并记录平皿内细菌菌落数,重复3次。

1.2.2传递窗紫外线灭菌:(1)灭菌方法:外界传递物品放入传递窗后关闭窗门,紫外线灯灭菌30min后可传入无菌室内。(2)检验方法:将由外界开启过的传递窗关闭后,紫外线灯分别灭菌15min和30min;在紫外线灯灭菌后的传递窗内敞口放置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皿30min,然后把平皿放入恒温培养箱内培养24h,观察并记录平皿内细菌菌落数[4],各重复3次。

1.2.3空气层流罩:(1)使用方法:在进入无菌室工作前,工作区域的空气层流罩要提前1h开启进行空气净化。(2)检验方法:检测前分别将空气层流罩开启30min和1h,用尘埃粒子测试仪对空气层流罩下的5处尘埃粒子数进行检测[5],各重复3次。

2结果与分析

2.1甲醛灭菌后菌落数检测结果

甲醛灭菌6h后仍有几个采样点可以检测到超标的沉降菌,说明在灭菌时间不足的情况下不能达到理想灭菌效果,因此甲醛灭菌要按标准进行12h灭菌。

2.2传递窗紫外线灭菌效果

30min紫外线灭菌后传递窗内没有检测出沉降菌,而紫外线灭菌15min则有较多的沉降菌。根据资料显示,紫外线灭菌可以持续5h保证无菌[6],所以在灭菌30min后可以在无菌室内取出物品且不污染空气。

2.3空气层流罩下尘埃粒子数检测结果

根据相关标准百级区域0.5μm尘埃粒子数不得超过3500,而5μm尘埃粒子不能出现。空气中的微生物大多附着在≥0.5μm灰尘粒子上,绝大多数细菌直径一般为0.5~5μm,在空气中几乎全部粘附于尘埃上,形成5~10μm粒径的生物性粒子而悬浮着[7]。在层流罩开启30min的情况下,百级区域内尘埃粒子不能完全排出,达不到要求的标准;在层流罩开启1h后百级区域内尘埃粒子的排出符合要求。

3结论与讨论

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看出,现行的无菌室灭菌消毒措施可以保证无菌室内环境的无菌要求,可以安全生产。但是所有的操作都应按照标准进行严格的操作,否则就会造成不良后果,无法保证安全生产。紫外线是一种肉眼不可见的光线,在波长为240~280nm范围最具有杀菌效能,尤其在波长253.7nm时紫外线的杀菌作用最强。其杀菌原理是通过紫外线对细菌、病毒、水藻等单细胞微生物的照射,以破坏其生命中枢DNA结构,使构成该微生物的蛋白质无法形成,导致立即死亡或丧失繁殖能力[8]。目前已证明灭菌30min后,紫外线能杀灭细菌、霉菌、病毒和单胞藻,且更换灯管简便。层流罩的使用注意:层流罩应在开启1h后方可使用;操作时,需佩戴无菌手套和口罩;进入层流罩后,生产人员不允许直接用手接触层流罩的风帘;消毒剂应每月更换使用,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工作[9]。甲醛熏蒸消毒法是利用氧化剂高锰酸钾与甲醛发生化学反应,所产生的热能促使甲醛气化从而有效杀灭各种微生物,是目前熏蒸消毒法中最佳消毒方法。但因为熏蒸后气味大,并且不易排出,需要有良好的排风措施,否则会因为排放不干净导致对人体的伤害[10]。药品生产洁净环境是环境控制的各项措施综合作用的结果,控制生产洁净环境的目的就是为了向药品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适宜的环境,药品生产环境风险的控制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总而言之,为了避免药品生产过程中发生交叉污染等风险,药品生产企业应对药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合理验证,并对生产过程进行深入的风险评估和研究,合理分析各种风险源对产品质量造成的影响,真正发挥风险管理的作用,从而降低各种风险,真正实现产品质量的持续改进,进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11]。

参考文献

[1]疫苗生产经营监管趋于严格[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0,5(3):223.

[2]王家春,纪元,朱波.药品洁净室设计及使用中存在的常见问题[J].洁净与空调技术,2006(增刊):46-48.

[3]宗阿南,董婉维,张艳华.动物实验室房间消毒方法的研究[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3,13(6)381-383.

[4]马继红,王晶,聂洪轩.浅谈传统灭菌方法与臭氧灭菌的比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3):13,111.

[5]董圣波.紫外线杀菌技术在油田水质处理中的应用[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7(10):135-136.

[6]刘赟.尘埃粒子计数器校准过程中常见问题与解决[J].中国计量,2017(12):119-120.

[7]万田英,张丽梅,涂书新.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环境污染控制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77-180

[8]韩静.风险管理和FMEA方法在产品生产服务过程中的应用[J].工程机械,2017,48(6):46-52.

[9]李敏,高恩明,罗建辉,等.疫苗生产场地变更质量可比性研究的总体思考[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3,26(2):289-29

作者:陶海静 王静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