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生物化学课程中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应用

生物化学课程中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形成性评价在生物化学课程中实施效果。方法选取该校2014级临床课改班及2015~2017级临床“5+3”专业学生249人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同年级学生2812人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实施传统的期末考试评价方式,观察组实施形成性评价方式,比较2组中同一年级学生生物化学总成绩及不及格率。结果观察组中2014~2017级学生生物化学总成绩及不及格率分别优于对照组中相应年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形成性评价考核方式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及教师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考核体系;生物化学;混合式教学

生物化学是一门学习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医学基础课及临床专业课的基础课程。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的生物化学课程采用终结性评价,该评价模式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在终结性评价效应下,学生学业成绩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期末考试成绩,教师注重的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而忽略了教学的实时反馈。形成性评价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的动态评价和及时反馈[1],其注重的是学习过程评价,能够引导学生调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方式,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改进教学模式[2]。本校通过构建临床医学“5+3”专业生物化学课程形成性评价体系,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及小组互评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探索和实践,对临床医学“5+3”专业生物化学课程考核体系进行了改革和实践。该体系强调整个学习过程考核[包括平时自主学习、实验课、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CBL)讨论课、理论课等层面],注重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多维性解决问题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升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校2014级临床课改班及2015~2017级临床“5+3”专业学生249人作为观察组,其中2014级31人,2015级49人,2016级102人,2017级67人。同时选取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同年级学生2812人作为对照组,其中2014级723人,2015级741人,2016级669人,2017级679人。

1.2方法

1.2.1考核方法对照组实施传统的期末考试评价方式。观察组实施形成性评价方式[3]。临床医学“5+3”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授课体系为理论实践混合性课程,含实验课24学时,理论课67学时,CBL讨论课实践9学时,共100学时。课程评价体系分为理论课考核(占总分10%)、实验课考核(占总分25%)、讨论课考核(占总分15%),以及学期末进行闭卷考试考核(占总分50%),同时强化考核反馈制度。为跟踪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建立“浙江省开放课程共享平台”和“考易网络题库及考试平台”,公布生物化学教学视频、教学大纲、测试题、讨论课相关信息和考核结果,及时统计学生平时学习效果,实现师生间无缝交流。学生能及时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从而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体现形成性考核评价的真正价值。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关注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由3部分构成,具体如下。(1)学生自主学习平台的建立:利用“浙江省开放课程共享平台”提供教学大纲、每个章节的授课视频及平时作业,供学生平时学习;(2)平时自我测试的开展: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章节所附属的测试内容,并提供参考答案供学生纠正,“浙江省开放课程共享平台”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自动赋分,作为平时成绩重要参考;(3)2次平时阶段性机考的实施:在线考试在本校“考易网络题库及考试平台”进行,该平台自带分析统计软件,能及时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教师从该平台中掌握教学状况,及时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教学内容设定2次在线考试,结合学生平时线上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分,占总分10%。学期末进行闭卷考试考核占总分50%。除理论课外,生物化学实验课也引入形成性评价体系[4]。学生实验成绩由出勤情况、实验课表现、课堂操作、实验报告及学期末实验操作考查等组成[5]。出勤情况+平时表现+实验报告完成及上交情况占60%,实验操作考查占40%,最后将其按15%计入总成绩。混合式教学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多维性解决问题能力,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6]。因此,引入CBL讨论课,应用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来解释临床现象。CBL讨论课考核根据小组各成员在组内的贡献度等进行组内评分,同时根据各小组的集体表现进行组间评分,组内+组间的综合分即为该次CBL讨论课实践得分。该方式能更客观、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对生物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实践沟通能力。讨论课考核3次,其中团队表现占60%,团队参与占20%,课堂表现占20%组成,最后将其按25%计入总成绩。在不同阶段,考核指标应有所侧重,着重考核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组内评分、组间评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观能动性,避免重蹈“应试教育”的覆辙。在每个教学周期结束后,对考核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分析找出问题,充分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正确有效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促使教师不断自我完善,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考试命题质量和改进考试设计,达到“教考相长”的效果,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过程的良性循环。

1.2.2评价指标比较2组中同一年级学生生物化学总成绩及不及格率。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中2014~2017级学生生物化学总成绩及不及格率分别优于对照组中相应年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见图1。

3讨论

形成性评价注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评价[7-8]。本校改革原有“一考定成败”的终结性评价,构建临床医学“5+3”专业生物化学课程形成性评价体系,强调整个学习过程的考核,注重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多维性解决问题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形成性评价后,临床医学“5+3”专业(含2014级临床课改班)学生生物化学总成绩、不及格率均明显优于同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提示形成性评价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性评价考评制度能让教师帮助学生进行阶段性回顾,同时能让学生在自我学习过程中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在期末考试中发挥最佳的真实水平[9]。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来源于课堂上的点滴细节,包括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虚心主动向教师提问、担任小组组长点评组员表现等。这些细节在形成性评价里面能够得到具体体现。多样的评价体系和多元的考核方式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现自我,展示自信心。采用科学的形成性评价考核方式,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及教师的教学效果[10-11]。形成性评价体系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反馈效果,但是想全面推广尚且存在一些困难。形成性评价的实施过于繁琐和消耗精力。目前,我国各大医学院校中对课程的评价方式大多还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教师教学工作量压力大、学生班级多或学生人数多的时候,教师精力往往跟不上,无法对每个学生的实时状态进行准确评价。综上所述,形成性评价考核方式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及教师的教学效果。该评价方式结合量化指标和评价考核细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求知探索欲,能真正响应多元化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宗旨[12]。

作者:范小芳 郑凯迪 雷康福 毛孙忠 单位:温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