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职业素养教育平台建设研究

职业素养教育平台建设研究

【摘要】针对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企业参与度低、师资队伍薄弱存在、教学环境单一等问题,对“互联网+”模式下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体系进行研究,搭建职业素养教育网上平台,提高职业素养教育质量。

【关键词】“互联网+”;职业素养;网上平台

一、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

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通过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并专门开设了职业素养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及职业行为习惯,但是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依然存在不足:1.企业参与度低。职业素养源于企业,服务企业[2]。但多数高校在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没有与企业高度互动,将行业需求真正的融入校园和课堂,企业只有在学生实习实践时,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向学生展示企业文化,岗位要求等,这一现象导致学生即使掌握了职业技能,仍存在专业学习与职业规划相脱节的问题。2.师资队伍薄弱。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职业素养教师队伍不稳定,并且多由政治教师兼任,职业素养应紧贴行业需要,但是担任教学工作的教师对行业动态及岗位需求的了解很少,这也反映出了高校对职业素养培养质量的认识错位。3.教学环境单一。目前,在职业素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采用了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示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但依然将教学局限于课堂上,将课堂局限于教室上,没有将职业素养的培养真正延伸到岗位上。

二、“互联网+”模式下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研究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中,共有五个重要的参与角色,即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及教学资源。企业与学校共同合作,进行教学资源的共享,教师针对企业需求,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素养。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也迎来了巨大转变,企业、学校、教师与互联网相结合实现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1.“互联网+企业”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互联网+企业”模式可以有效的解决企业参与度低的问题,缓解由于地理环境、工作环境等因素造成的学校与企业沟通少、学生职业素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相脱节的局面。通过互联网,学校可以实时获取行业企业动态,企业也可以随时关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情况,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评价及意见反馈,并在招聘时,对学生具备的职业素养进行全面掌握。2.“互联网+教师”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互联网+教师”模式可以解决职业素养教师队伍薄弱的问题,学校可以聘请行业企业中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职员作为企业教师,使用互联网将实际工作状态展现给学生,通过企业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教师借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下,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沟通,利用计算机网络特有的数据库管理和双向交互功能,对每名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过程进行记录与跟踪,针对不同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培养计划。3.“互联网+教育资源”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过程中,学生不能时刻在企业中进行学习,而线上共享解决了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企业将员工的实际工作环境、工作过程、工作状态通过视频、课件等形式在职业素养教育平台上,满足了学生随时随地、反复感受、反复学习的实际需求。

三、大学生职业素养网上教育平台

通过对“互联网+”模式下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及教育资源之间的需求模式分析,建设大学生职业素养网上教育平台,实现企业、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共享资源的线上线下培养方式。平台共分为六大模块:1.用户管理模块。该模块针对五种用户进行管理,分别是管理员用户、企业用户、学校用户、教师用户及学生用户,其中管理员对所用用户及用户权限进行管理。2.教学资源管理模块。教学资源管理模块实现教学资源的上传、审核、浏览、检索及查看等功能,其中企业、学校及教师具有资源上传的权限,学校具有资源审核的权限,所有用户均可对教学资源在线浏览、检索与查看。3.留言模块。通过留言模块,企业、学校、教师及学生可以就行业动态、职业要求等职业素养相关内容进行交流与沟通。4.职业道德培养评价模块。通过该模块可以对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效果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实现的功能主要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社会实践报告等,学生采取网上投票的形式实现评价,模块对学生的投票进行统计与分析,给出综合结果,社会实践报告可有学生在线编辑,教师与企业共同给出评价。5.职业意识培养评价模块。该模块实现学生形象、合作、发展及规划意识的评价,学生可以采取视频录制的方式展现自我形象与职业发展规划,教师、企业及其他学生可在线观赏并评价。6.职业行为习惯及职业技能模块。企业教师根据行业标准,结合学生在线学习状态、实习实践表现及技能证书获得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互联网+”模式下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研究,建设职业素养网上教育平台,将企业、学校、教师与学生紧密相连,既有效的提高了学生职业素养,又为企业在招聘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张昊.新进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准备[J].教育教学论坛,2013(16).

[2]吴晖.高职院校《职业素养》课程建设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6(20).

作者:赵满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