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体育文化与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体育文化与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摘要:大力发展体育文化是我国“十三五”时期体育发展的目标之一,高校体育文化是我国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将有效促进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本文阐述了高校体育文化与体育课堂教学互动发展的意义,提出构建高校体育文化植入体育课堂的嵌入模式,“互联网+”高校体育文化和体育课堂教学的驱动模式,高校体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动模式,三大模式共同促进高校体育文化与体育课堂教学互动发展。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体育课堂教学;互动发展模式;构建

1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解析

高校体育文化既包含于体育文化中也包含于社会文化中,我们要研究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首先必须对文化的内涵、社会文化的内涵和体育文化的内涵有一些基本的了解,然后逐层分析精准把握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1.1文化的内涵

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厚,也极为复杂与广泛,不同专家及学者从不同的维度对文化内涵进行了多维的解读,提出了不同的概念。通过对不同专家与学者文化概念的梳理与总结,我们认为:文化内涵丰硕、体系庞大,从宏观维度上说它囊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四个方面的内容使文化的内涵更为全面、体系更为完备。

1.2社会文化的内涵

社会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体现,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不断创造、总结、积累的总和。广义上社会文化分为四层结构,他们分别是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

1.3体育文化的内涵

对于体育文化的内涵,国内外专家及学者也众说纷纭,都提出了自己的内涵界定,尚未形成统一的内涵界定。在《体育运动词汇》中提出的体育文化的内涵为:它是隶属于广义的文化,是广义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包含了通过身体锻炼来提升人之生物及精神的制度、规律、范畴及各种看得见的物质设施。体育文化是隶属于文化下位概念,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体育文化是利用身体练习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体育文化分三个层次,分别是作为思想体系的深层和作为组织体系的中层以及作为操作体系的表层。

1.4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园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所发生的各种不同的体育文化现象的总和。结合体育文化所划分的三个功能体系,高校体育文化可划分为以大学生的体育态度、价值观等体育精神文化为主的深层,以高校体育组织机构和体育制度等制度文化为主的中层和以高校体育文化资源和体育设施等物态文化为主的表层。高校体育文化具有导向性、时代性、渗透性与客观性的表征。

2高校体育文化与体育课堂教学互动发展的意义

2.1推进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

我国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将发展体育文化作为主要目标之一。高校是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的全体师生在体育活动、体育工作和学习中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和文化氛围的总和。体育课堂教学与高校体育文化互动发展,将有效推进高校体育文化在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的发展。

2.2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

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体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要求体育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既要实现体育技能传授,又要实现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和文化科学教育等方面知识的提升。融入明确的高校体育文化教学内容的体育课程改革能更好的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的完成,满足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

2.3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将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作为主要任务。将高校体育文化育人更加科学系统的引入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和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将有效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2.4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高校是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的沃土,高校有浓郁的文化氛围,大学时代是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体育课堂是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的第一课堂,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是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的第二课堂,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效连接,使高校体育文化传播途径融会贯通,有效促进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3高校体育文化与体育课堂教学互动发展模式的构建

3.1嵌入模式:高校体育文化植入体育课堂高校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将体育文化嵌入体育课堂教学能有效推进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首先,高校应将体育文化理论嵌入体育课堂,这有利于发挥高校体育的实践性特点,彰显其与实践对接的便捷性。高校将奥林匹克文化、体育赛事赏析、体育制度和裁判法等内容带入体育理论课,激发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兴趣,将有效提升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其中,高校老师可以以课堂为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比赛,如篮球比赛、排球比赛、足球比赛,让学生都参与其中,不但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体育竞技水准,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还可以提升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归属感。其比赛激烈的场景,同样动人心弦,引人入胜,奥林匹克文化、体育赛事赏析、体育制度和裁判法等内容必然无形中嵌入了课堂之中,课堂与体育文化无形中实现了交融与交汇。其次,高校应将传统体育项目嵌入体育实践课,将传统体育项目如舞龙、舞狮、跳竹竿、赛龙舟、武术等作为体育课课堂教学内容,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发挥传统文化育人功能,引领学生体验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加深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感悟中华文化底蕴,陶冶情操。”[1]其中,武术引入课堂对大学生的影响尤为长远。高校通过课堂教学把武术引入课堂,通过专业武术老师的讲解,可以有效地培育学生的武德,譬如公正、正义、忠诚、信义等。高校教师在课堂武术教学中,形塑大学生“自强不息”及“厚德载物”的精神;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创新精神重塑等等。最后,高校应将中华体育精神嵌入体育课堂,中华体育精神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倡导团结友爱、艰苦奋斗精神,将中华体育精神植入体育课堂教学过程目标体系,让体育课堂充满体育文化气息,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和体育课堂教学共同发展。教师要通过体育课堂教学,把学生划分成不同国度,通过不同国度与中国的模拟化比赛,在竞赛中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与团结友爱的协作精神,让爱国主义植入学生的内心之中,在团队配合中体悟集体的力量;培育学生的艰苦奋斗的精神。

3.2驱动模式:互联网+高校体育文化和体育课堂教学

互联网+时代为高校体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也驱动高校体育课堂快速发展。体育教师将体育技能知识和体育项目裁判法等内容标准规范的用信息化技术制作成微课、慕课等,将微课、慕课等上传至云课堂等学习平台,可以有效地消解传统体育课堂教学的弊端,利用学习平台实现师生线上线下的互动,缩短交流的距离,摆脱固定课堂和时间的限制,促进了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更加多样化与多元化,也促使学生体验参与获得的乐趣,满足人性被尊重的需求,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共同发展。一是利用好慕课,实现体育文化与体育课堂的有机交融。教师要依据高校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把体育裁判法、体育技能知识融入教学课件的制作之中,开展相关的慕课开发及设计;依据体育技能的要求,精心设计切入点,精挑细选内容,让学生能看明白,能学会。慕课的前期工作完结后,教师还要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与需要,进行课前测试,如邀请部分学生观看慕课教师内容,请他们提出意见及建议,老师再修改,让最贴近学生的内容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满足大学生个性化、自主性学习的需求。二是利用好微课,促进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与高校体育文化的有机交融。老师可以在制作微课时,引领学生参与进来,“学生作为一支重要力量,在课程资源库建设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努力增强文化张力,积极发挥学生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隐性价值。”[2]譬如共同制作微课,制作裁判法相关的内容,教师可以依托我国的各项大型比赛,提出裁判法内容的重点及难点,让学生去观察大型比赛中涉及的裁判法内容,共同进行微课的相关制作,这样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更为清晰,分层次的展示针对性更强。同时,通过这种微课的集中展示,裁判法、体育技能较为抽象的知识就更为直观地展现在大学生面前,学生学习与掌握起来更为容易,学生的相关知识体系也更容易构建。微课最重要的功能是辅助实践教学。高校体育教师可以以课堂为实践平台,用微课作为教学手段,模拟体育技能,如篮球的投篮动作、足球的射门、跳远及跳高的标准动作等技能,用微课进行反复展示,学生也可以自己反复查看微课,进行重复化的训练,矫正自己的错误动作,这样可以有效地填补技能理论与技能实践之间鸿沟,提升体育锻炼的效果,让学生爱上锻炼,热爱体育课,高校体育文化自然而然的就融入了学生的学习之中,文化化人的功效就得到了有效的释放。

3.3联动模式:高校体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

建立高校体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动模式将有效推进高校体育文化和体育课堂教学的互动发展。课堂教学是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基础,课外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3]。首先,推动体育物态文化的联动。在开放式的高校体育场馆附近,建设文化底蕴浓厚的体育标语和体育雕塑,实现体育器材、设备的课内外资源共享,有效提升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培养良好的体育行为。高校为了提升大学生热爱体育,热爱大学生校园的热情,让大学生摆脱“低头族”,可以免费多开放体育场馆,让大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场馆开展运动。他们在开展运动时,就会不自觉地受到体育标语及体育雕塑的影响,这些先进的理念不断地植入他们的头脑之中,这使他们对进行体育运动的兴趣日益浓厚,良好的体育行为不断得到强化,厚重的体育文化不断滋长。其次,体育制度文化的联动,将打造体育第一课堂教学内容精品竞赛,如健美操创编比赛和武术套路比赛等活动,与打造以体育社团活动和体育文化节等为主的课外精品活动联动起来,配套建设完善的体育活动组织管理条例等,形成有力的制度保障。高校可以依据学校所在地的资源优势,如本校位于武术之乡,有武术的丰厚资源,高校就可以出台武术运动常态化的相关制度,譬如推进大学生建立武术社团,让武术在本校生根发芽,逐步成为大众化的体育运动项目。同时,建立健全比赛规则,推动武术比赛的常态化,定期进行比赛,让大学生体验武术之美,喜爱武术。高校以制度为抓手,让文化融入运动之内,彰显文化功能。最后,体育精神文化的联动,将体育运动精神的传播从第一课堂延伸至第二课堂,将奥林匹克精神、传统民族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同校园体育活动结合起来,发挥体育教师精神文化引领者、推动者、践行者的作用,提升学生体育知识文化价值理念。教师可以以重大的比赛为契机,如奥运会、足球世界杯、世乒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重大赛事,引导学生观看比赛,亲身体验我国运动员为了国家荣誉,不懈奋斗、永不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深刻认识到中国梦不仅是这些优秀运动员的梦,也是我们当代每个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学生要凝心聚力,为中国梦贡献一己之力。

参考文献:

[1]马天龙,杨文华,赵禹.河北高校传统体育文化现状研究[J].时代教育,2013(01):21.

[2]姚良才,季景盛,宋双慧.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文化逻辑窥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05):117.

[3]刘海洋.体育课堂教学与校园体育文化互动发展模式的思考[J].浙江体育科技,2013(11):78.

作者:赵艳 单位: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公共课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