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媒体下汉语言文化传播探究

新媒体下汉语言文化传播探究

【提要】新媒体技术发展,促使人们的思维方式、交流途径、生活节奏发生改变,学习工作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完善,却又给处于调整待发时期的汉语言及其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唯有实现改革创新汉语言文化传播发展的样式和结构,适应新时代的社会化进程要求,符合国际化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传承汉语言文化,推动汉语言文化向前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汉语言文化;传播

新媒体的产生给汉语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带来便捷与智能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媒体在现代社会普及应用,进一步打破人们的社会生活、学习教育、工作交际、娱乐消遣的原有方式和关系规则,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文化发展的进程。作为通用媒介,汉语言文化受到的影响非常明显。伴随众多自媒体平台推广使用,汉语言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度更甚从前,因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日渐能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汉语言文化教学、沟通与交流,帮助人们增强学习运用汉语言文化的自主性,突显了人们的汉语言文化学习,增强人们的文化素质和人文情怀。同时新媒体网络也给汉语言文化发展带来挑战,汉语言文化的发展受到网络文化的冲击,许多不规范的应用给汉语言文化的发展造成阻碍。

一、新媒体背景下汉语言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汉语言文化发展面临挑战

在中国社会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技术发展的进程中,伴随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的深刻变化,汉语言文化的发展会遭遇许多状况。现代汉语及其文化在新媒体发展过程中出现许多变化。其中有自然流变的影响,汉语言因此在整体的发展上出现一些难以控制的情况;也有人为改革促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们对汉语言的规范化行为,这些规范行为在促进汉语言发展方面不可能是十分顺利的,需要我们重视和把握好相关的工作环节。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对国人传承发扬汉语言文化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我们以汉语言与其他国家的语言作融合使用,达到良好沟通交流的效果。

(二)汉语言应用能力待增强

增强汉语言应用能力,是一个民族性、历史性和社会性的大课题。它是汉族乃至于中华民族经过很长一段时期,付诸很大努力才能够实现的工程。新媒体时代中,人们学习科学知识的能力增强了,传播汉语言文化的形势也有所改善,但真正掌握应用汉语言的能力还不够强。应着重检视的主要问题有:人们正确应用汉语言(主要是书面语)的意识比较淡薄、汉语言书写能力普遍较弱、汉语言应用的不规范程度相当严重等等。还有英语的推崇,使英语成为社会工作、学校考试、教学的强压科目,其势头大大盖过汉语言,加之我们较长时间施行的考试体制衍生了应试式的汉语言教学,这种教学重在模仿,缺乏实践的意义,成为当代汉语言应用能力无法增强的关键性原因。

(三)新时代适应性不够

新时代的社会因素对包含语言文字在内的文化发展影响甚大。社会转型的形势、知识经济的发展、国际化的加速,促使人们改变传统的学习思想、生活观念和工作意识等。推广普通话,简化繁体字,有利于全面贯彻国民教育以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逐渐成就现代新文化,但也因此丧失了一些地方特色语种,忽略了一些汉语言人文性特征的直观表达形式。科技异常发达,许多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如手机、影视、电子读物等技术日新月异,已经不知不觉中转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的模式和面貌,作为我们交际工具和理论、实践形式的汉语言文化更是首当其冲。工作、生活语言的使用失范,网络用语对汉语言的颠覆,文学、影视作品中语言的庸俗化,广告、宣传语言的胡用乱改等不良现象充斥着现代汉语言应用的众多方面,令人堪忧。(四)外来文化的冲击作用西方语言、西方文化的进入,必然冲击汉语言、中华文化的发展。西方的语言讲究体系,重视结构,有很强的形式构建作用,与汉语言人文精神传统差别较大。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汉语言的习用自然也受到以英语为代表的外来语种极大的冲击作用。在中国大开放和国际化的今天,学习英语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事情,但我们务必要警惕西方一些国家用语言文化、科学技术等途径和手段进行的“文化和平演变”,坚持做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工作。这就要求我们清楚认识汉语言交际和传播的重要作用,充分把握汉语学习和使用,以便很好地用于整合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有助于增强教育工作的力度。

二、新媒体背景下汉语言文化传播举措

(一)增强汉语言习用意识

须知,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任何缺乏民族性的文化景象都不可能在世界上长存,语言习用亦是如此。所以,我们要形成统一认识,通过广播、电视、网络、书报刊、宣传栏等途径进行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和领会汉语言习用的意义与作用;制定有效措施,切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规范使用汉语言的意识,营造汉语言习用的社会环境,推动学好汉语言及其文化为重要内容的科学知识,形成全民族习用汉语言的良好风气和习惯。当前,无论是中华民族复兴工程,还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工作,都需要强大的国民力量以作推动。国民力量的根本在于包括思维、语言在内的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

(二)促进汉语言体系发展

国际化社会背景下,汉语言的发展须以科学的思想观念作指导,在原有的学科基础上,适时加大力度推进专业建设工作,吸收国内外优秀的学科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创新发展学科体系。首先,要注重加强汉语言学科建设,尤其是汉语言应用理论研究。但凡语言学科,无法避免语言表达形式与应用的问题,今后的汉语言学科建设,还得考虑对外语种的沟通交流情形;其次,汉语言极强的人文性特点要求我们进行学科建设的时候,要着重素质培育和技能提高的协调,即在注重汉语言交际应用功用的同时,兼顾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最后,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学等人文科学快速发展之际,作为人文科学中基础性的学科,语言学(汉语言)本身的发展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不仅能够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更是可以为众多学科的壮大与发展增强载体的展现力。

(三)重视汉语言文化教学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促进个人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三者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缺一不可。家庭教育是第一教育,家人汉语言使用的言传身教往往会对子女的语言学习产生最为根本的影响,国民汉语言习用的首责在此。再者,应突出学校教育作用,高要求严标准实施汉语言规范性教学,大力落实掌握汉语言理论知识和汉语言实践使用的任务,增强青少年在网络机器、电子设备等新型书写工具上正确使用汉语言的能力,提高青少年习用汉语言的效果,以能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还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能动性,利用自身行业、专业优势如影视、广播、广告、作家、编辑、书法、印刻等,为汉语言习用工作尽力尽职,以至形成社会化习用汉语言的新风貌新气象。

(四)规范汉语言文化行为

促进汉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是汉语言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新媒体时展的趋势。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以助于规范国民应用汉语言的行为:制定网络法律法规,借助法律的权威性保障汉语言应用的规范化,强令制止汉语言应用错误行为;确定统一的汉语言标准,为汉语言规范应用创设重要依据,以便减少汉语言应用误区,利于国民形成良好的语言应用习惯;强化国民汉语言应用的改错意识,采取有效措施督改汉语言应用中出现的错误;全面提高国民汉语言的书写能力,不断地提高国民汉语言的应用水平;端庄态度,用好网络语言,遏制背离传统的网络用语颠覆汉语言的行为。

三、国际化视域下的汉语言文化推广

(一)增强汉语言文化传播推广意识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美、英、法、德、日、韩等许多国家都出现学习汉语言的热潮。他们纷纷设计中文专业、撰写教学计划、开设专门课程、组织考试、举办学习培训班。“学汉语言、用汉语”的活动日益风靡全球。汉语成为众多地区、国家人们的习用选择。我们向世界人民传播汉语言文化,要用汉语言传播“中国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传扬“中国文化”,尽量使汉语言文化能够散发奇特的光彩和魅力。同时,科学传播、发展汉语言文化,也将会为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甚至是世界文化建设作重要的贡献。

(二)突显汉语言文化主体地位

中国走向国际化,需要对外沟通交流,外语语种的习用显得必要,但属母语的汉语言应该是第一位的。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汉语言的习用不仅是彼此交流的手段,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脉络,它们是形质、表里的密切关系。在国家层面上,务必要重视汉语言的习用问题,要根据国情民情制定相应的习用汉语言的国家政策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加大维系中华民族存在、发展的纽带作用,极大地减少、消除各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和冲突,促进民族发展、社会和谐;同时,可以通过汉语言文化本身的动态发展,强化对外沟通交流功能,着实增强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国话语说服力、中国语言文化感召力,推动我国经济、文化国际化进程。

(三)开阔汉语言文化传播局面

综合来看,汉语言是世界范围内习用人数最多的语言种类,对我国周边国家继而是世界上更多的地区、国家影响日增,而在国际化形势加剧之后,以汉语言为主要部分内容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已是必然。全面地推广汉语言习用工作,一是要加大国家层面的政策和配套设施,强化管理工作的先导性和协调性;二是增加资金投入,扶持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项目,保障项目进行,扩大影响力和作用力;三是需开发汉语言资源和对外汉语资源,编撰符合教学实际使用的教材,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四是培养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力量,着实提高汉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五是建立汉语言教学评价机制,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把控汉语言教学的进程,及时督促改进效果;六是应加强国内外的语言文化交流与发展,搭建相对稳固的交流工作平台,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如此,方能将汉语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促进汉语言习用国际化。

作者:李其军 单位: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