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职业素质养成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问题

职业素质养成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问题

摘要:高职校园文化在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通过不断加强校园文化所包含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不同层面的文化建设,推动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的养成。

关键词:职业素质;养成;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校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补充与完善。高职校园文化通过其外显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内隐的精神文化,对高职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发挥着重要影响,在实现高素质、高技能、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高职校园文化是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载体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劳动者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具体包含职业意识、职业心态、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方面。职业素质的形成是学生在一定环境下自主发展的结果。高职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为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必需的养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整体水平的高低,它所培养的是具有较高适应性的职业化专业人才,“职业素质”是反映高职学生质量的关键参数,是衡量高职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准[1]。高职校园文化属于高校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以高职院校校园为空间,依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特定的高职教育活动中,由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种群体文化,是融入了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质的校园文化[2]。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在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并不是职业教育的文化点缀,而是第一课堂的延伸,为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创造条件。

(一)高职校园物质文化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和规范学生的行为

物质文化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大学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3]。现代大学校园物质文化所包含的三个方面(环境文化、设施文化、治学积淀及队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育人意蕴[4]。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是能被人们感觉到的客观存在的实体文化,它主要包括物态环境文化(学校的各种建筑物如图书馆、宿舍、食堂、教学设施等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形态)和自然环境文化(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5]。从校园内的建筑规划与设计、景观建设、标志性建筑到校园内的大众传播媒介如校园广播、学术报告厅、大会堂等设施及一些音响、声像设备和校园网络等,都属于物质文化范畴,作为一种有形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展现了一定的文化魅力和自然美感。每所高职院校物质文化建设都应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既是其持续的生命力所在,也会让沐浴在良好的、富有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中的学生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无形中陶冶情操,产生极大的价值影响作用。

(二)高职校园精神文化以其隐性力量发挥着引导学生精神、心灵和性格的塑造的功能

校园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核心和灵魂,是在长期发展中得到师生员工的认同并积淀而成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等深层次的文化。高职院校的校园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学校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等,校园精神文化展示的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从办学理念来说,它包括办学宗旨、培养目标、育人途径等,它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必然也会在思想上对学生在校期间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职业综合素质形成产生较大影响;校训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集中反映,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所在,代表了学校的办学传统和文化积淀。校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能使身处其中的学子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内在价值尺度,达到实现修为之目的;“三风”的校风、教风、学风不仅从不同层面体现了校园精神文化的不同要求,也是一种精神力量,体现的是高职院校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带有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三风”具有较大的约束力和促进力,对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具有熏陶和激励作用。

(三)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发挥着规范制约和激励导向的功能

高职院校制度文化是其精神文化顺利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保障,集中体现了对师生员工的行为要求,是高职院校工作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制度文化用简洁精炼的语言,通过学校制定的正式制度或者是各部门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制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等,对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等进行规范和制约。对于学生来说,校园制度文化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发挥着重要保障作用,它能使学生在自我调节中规范行为,锻炼自控能力;同时,生活其中的学生还能在制度规范下,产生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并逐渐将其内化为自身行为,激发出学生的潜能和热情,引导着他们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努力奋斗。

(四)高职校园行为文化发挥着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塑造学生职业精神的功能

校园行为文化即活动文化,主要包括了校园文化建设中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还包括师生们参与的教学科研、社会实践、学术研讨等活动以及活动行为中体现的深层次的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价值认知等,是校园文化的动态体现。具体来说,校园行为文化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学校进行的教学实践类活动,如实习、实训、科学技术活动及相关学术讲座等,通过这些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拓展知识、启发思维,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新知识和技能,并能通过实践形式将知识应用于社会,增强自身职业素养;另一类是人际互动类的活动,如人文类讲座、各类竞赛性活动、体育文娱类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或社团组织的相关活动等,这类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发展兴趣爱好的校园空间,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锻炼组织能力,提高团队合作能力,营造文明和谐气氛,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实现塑造其职业精神的目的。

二、基于职业素质养成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思路

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独特性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的以职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是它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为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服务。

(一)加强顶层设计,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高职校园文化是以就业为导向,融入了更多职业特征、职业特色、职业素质培养等内容的校园文化。我国高职院校在经过十多年的数量不断扩张时期后,进入到了注重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如何在学校发展中突出自身特色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是各个高职院校面临的首要问题,而其校园文化建设也应成为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优秀的高校校园文化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不断积淀、提炼,才能形成一种理念、一种精神,所以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在管理理念、管理水平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对于高职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认识还不到位,很多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仅限于一些行为文化即一些与职业发展关系不够紧密相关的活动,层次较低,特色不突出。因此,高职院校首先要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和规划,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将职业素质培养作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次,高职院校要对人才培养目标加强认知。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体现培养高技能,也包含着高素质这一基本理念。但是高职院校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认识明显不够到位,因此,要在校企文化融合基础上,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特别是要对职业素质内涵进行解构,将职业素质构成要件中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个性培养等方面的内容体现在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和质量评价标准之中,同时,也要在校园文化建设所包含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中处处从职业素质培养角度设计建设目标,体现特色。

(二)充分利用物质文化载体,营造职业素质培养氛围

物质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使高职学生的个性得到不断的培养和完善。作为无形的教育力,高职院校首先要结合自身的人文特征、治学精神、职业精神、技术精神、实践精神、创新精神等进行提炼升华,通过校园的建筑园林、绿化工程、生活设施、文化设施、教学设备等与这些要素相结合,形成各高职院校特有的环境氛围,构成一种整体的育人氛围[6]。其次,高职院校要突出“职”的特点,注重校企互动,建立凸显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为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营造氛围。因此,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要明确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文化主题,按照高职人才培养要求,长远规划,小到教学楼、道路的命名,大到专业教室、实训室的设计与规划、仪器设备和实物展示等能处处体现校企文化的融合与互动,给学生以信心,使其主动提升自己职业素质。

(三)夯实精神文化建设基础,提升校园文化底蕴

高职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实质,它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精神文化是一种无形力量,它所蕴涵的价值观念反映着学校的追求和信念。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学校理清办学思路、明确办学目标、促进学校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学生的精神面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办学效益起着关键作用[7]。因此,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1.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建设要以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为前提。

优秀的校园文化是需要历史积淀和精心培育的。高等职业教育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高职院校只有始终准确把握与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区别,主动适应企业需要,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才能培植高职教育特色,凸显高职教育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意义[8]。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发展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把促进学校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办学的追求,最终确定符合其发展特点的办学理念。

2.创新高职学院精神,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行业文化的适度融合。

高职教育作为与社会联系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要培养具有行业属性和企业所需素质的高职学生,打造符合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就必须从企业文化引入着手,增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沟通互动,缩短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距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对企业文化理念、规章制度等产生价值认同,最终在两者的密切联系中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

3.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充分体现精神文化内涵。

高职院校要从细节入手,从新生入学到日常管理,时时处处体现学校的校风、学风建设氛围,使优良的校风和浓厚的学风能在学生中间产生内心自觉,而严谨的教风又在全体师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塑造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增强学校的品牌影响、提高学校的竞争力方面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四)努力完善制度文化,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体制

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建设不仅仅是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科学、合理的制度文化建设有助于创设和谐、有序的校园环境,培养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并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但是,笔者在审视高职院校现有的制度文化建设中发现,一些院校对制度文化建设不够重视,对于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特点、体现高职特色的制度文化内涵把握不准,“拿来主义”的制度建设或沿用老制度等问题都有存在。在注重内涵建设的高职教育发展阶段,制度文化建设是必须重视的问题。

1.制度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扬民主,体现人本思想。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更为契合学生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在制度建设中,要尊重个性、发扬民主,融入理性化和人性化的色彩,体现制度服务于人的理念,在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时,关注学生成长的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群体的差异性,使之能够满足学生和社会发展的多元需要。

2.制度文化建设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体现高职特色。

从目前高职的录取情况来看,高职生源质量不够高,与本科生还有一定的差距。高职院校在制度文化建设中要考虑生源状况,注重学生做人的规范和道德的养成教育;同时,制度文化建设还要体现高职发展特色,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渗透有关就业和职业制度、行业规范,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法律意识,使学生对规章制度从被动适应到主动遵循,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

(五)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行为文化,在活动中激励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

校园行为文化是师生在教学、实训、文体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行为文化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的是校园文化的动态层面,是校园人在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学习、文体及生活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它动态地反映一所大学的精神面貌[9]。因此,校园行为文化最能展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水准,通过具体可感的文化活动形式,从量和质两个角度提升高职校园文化品味,更对学生在行为习惯、价值观念、职业技能和基本素养提升方面提供了平台。

1.紧密围绕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要求,加强实训和实习课程建设。

高职教育与职业培训不同,它需要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强化技能训练,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校企深度合作,通过实习、实训和专业技术讲座等课程内容的改革,推动涵盖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多种要素的综合品质即职业素养的训练。在课程安排中,应注重模块教学,将包括通识课程、专业必修与选修、实践与订单安排等模块的组成具体化,通过校企双方在学生职业素养内涵和训练方面进行切实可行的探索和实践,实现校、企、生的“三赢”。

2.充分利用社团活动,打造学生展示自我、完善自我的平台。

社团活动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校园生活中最富有色彩、最为活跃的一部分,备受学生欢迎。社团活动一方面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诚信意识、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因此,高职院校在社团活动中要加强管理、提升层次,不仅管理要规范,更要加强教师对社团的指导力度,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将社团活动内容的安排与学生基本素质的提升结合起来,真正发挥社团在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社团建设要结合社会发展实际,不断创新,发展特色,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现学生自我素质提升的目的,才是其生命力之所在。

参考文献:

[1]邢丹.浅析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4(27):185-186.

[2]卢亚莲.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J].凯里学院学报,2014(5):139-142.

[3]候长林.高校校园文化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76.

[4]石正东.高职院校彰显职业特色的物质文化建设探究[J].学习月刊,2010(6):49-51.

[5]祝玉芳,张飞.构建和谐校园物质文化[J].教育与职业,2007(6):33-35.

[6]姚海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43.

[7]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152.

[8]盖晓芬.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要义与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9(8):82-83.

[9]姬晓鹏,王霞娟.建设山西高校行为文化的途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5):98-99

作者:张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