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经典建构外国文学论文

经典建构外国文学论文

一、《简•爱》译本经典建构分析

1.时展的需要。英国文学作品经过漫长的过程才被引入到中国。19世纪末期,英国文学进入中国,并与中国文学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最早被引入中国的作品是《天路历程》,是由英国人宾威廉和中国学者共同翻译而成。《简•爱》在1927年被伍光建翻译成为中文作品《孤女飘零记》,于1935年年底被商务印书馆出版。这一时期的中国妇女开始关心国家,关心自己的地位,《简•爱》中的人物符合这一时展的需求。《简•爱》于1933年被李霁野翻译为《简爱自传》,于1935年被郑振铎、茅盾等发现,发表于《世界文库》刊行。《简•爱》受到中国读者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翻译的经典作品,主要归咎于中国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自我意识的提升。因此,《简•爱》在中国的出现,与19世纪妇女运动密不可分。随着中国女性对平等地位的不断追求,《简•爱》中女主人公的抗争精神越发深入人心。

2.中文翻译的作用

虽然时展的需要为《简•爱》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但优秀的翻译也为其成为经典作品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简•爱》翻译作品的语言优美、清新,叙述简洁、顺畅。《简•爱》在中国经历了不同版本的英文翻译,不同优秀译本让女性读者从不同角度了解这部作品,并获得不同程度的精神力量。因此,《简•爱》在中国拥有很高的普及率,在一定程度上归咎于优秀的翻译。翻译者来自不同的阶级,拥有不同的翻译水平,采用不同的翻译风格,丰富了《简•爱》作品。出身于无产阶级的李霁野,其翻译的《简•爱》译本起着推动社会革命的作用。严格直译的《简•爱》表现出自己对勃朗特的喜欢。宾威廉翻译的《天路历程》,注重作品中的基督思想。《简•爱》在中国广泛传播与译介在经典构建方面的作用有关。

3.其他相关因素

(1)巧合的初译。伍光建与李霁野对《简•爱》的中文翻译,为其在中国传播奠定了基础。李霁野和伍光建在互补相识的情况下,都对《简•爱》进行翻译,并于同一年问世,纯属巧合的初译。《简•爱》问世以后引起社会的广泛轰动,但是初译并不完善,很快就获得其他翻译者的复译。

(2)首译与复译。《简•爱》自身的文学魅力吸引很多读者对其进行复译,并在社会上出现不同的译本。中国读者可以相互比较,从不同角度发现《简•爱》的经典魅力。《简•爱》的价值不能一次被发现,其魅力也不能一次被展示。随着中国文学环境的变化,《简•爱》的文化价值逐渐被发现。《简•爱》复译需要一定时间的文化积累,复译与初译之间为互补关系,也是初译的拓展。“butoftheblokeandaxeedge:ofthedissevermentofboneandvein;ofthegravegapingattheend”。李霁野将其译为“想着木砧和斧头,想着骨与血管的分开;想着,想着逃亡和流浪。”伍光建将其译为“只想到杀人台,刽子手的刀:这时候我只想到逃走,想到无家可归”。前者是对作品的复译,后者是对作品的初译。可见,前者是在一定时间积累后才被翻译出来的,前者更加准确地表达出作品的内涵。

(3)“简译”与转译

《简•爱》刚刚进入中的时候,很多翻译者并不懂的原作品的内涵,直接对原作品进行翻译,这就是所谓的“简译”。虽然“简译”不能准确地展示作品的内涵,但对于《简•爱》在中国的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简译”后的《简•爱》可能会偏离原著,语言方面也比较晦涩。

二、结语

总之,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文学经典构建健康发展。《简•爱》在我国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并对当时的读者发挥不同的影响作用。目前,《简•爱》的内涵被不断丰富,符合社会的人文主义要求。《简•爱》这样的经典文学作品不多,深深地影响世界的文学爱好者。《简•爱》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不仅可以拓展读者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兴趣,还可以培养读者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因此,研究《简•爱》翻译在外国文学经典建构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胡世平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