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初中物理教学的教学方法探讨(5篇)

初中物理教学的教学方法探讨(5篇)

第一篇:中学物理教学的缄默知识应用

摘要:缄默知识是指存在于个体、组织间的很难用语言、文字等符号系统进行正式表述和交流的知识,在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当用心挖掘物理概念和规律中的缄默知识、教材插图中蕴含的缄默知识、物理习题与原始问题中的缄默知识等,以缄默知识理论为指导,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促进缄默知识的显性化、内化及共享,以此提高教学效率,促进物理教学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显性知识;缄默知识;物理教学

缄默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Polanyi)从哲学范畴提出来的一个概念。他认为,知识可以分成两类[1]: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前者是一种正式而规范的、能明确表达的知识,所以也可以称之为明晰知识或外显知识。这种知识能够用语言、文字、图像、表格、公式等完整而准确地表述出来,人们往往通过书面材料(包括教材、文献、期刊等)、口头讲授、视听多媒体等途径来获取显性知识。后者则与显性知识相反,它是一种潜在的而未被具体描述出来的知识。正如波兰尼所说:“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2]缄默知识无形地存在于人们的行动当中,并悄无声息地指导着人们的某些行为。譬如,不同的物理教师向知识水平相近的班级教授同样的知识,教学效果会存在很大差异,其原因是什么,一直存在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研究表明,在这个过程中,缄默知识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鉴于此,本文对物理教学中缄默知识理论的应用展开研究,希望对物理教学有所启示。

一、物理教学中的缄默知识及其分类

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缄默知识大多出现在教材、教师、学生以及班级组织中。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于教材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中、教材插图中、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学生对物理现象认知中以及班集体的学习氛围中。

1.物理概念和规律中的缄默知识

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与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一种物理事物的抽象;物理规律则是建立在物理概念上的更深层次的物理知识,它揭示了物理概念间的关系[3]。物理规律与物理概念一样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抽象性以及复杂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物理规律中蕴含着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需要学生自己去揣摩的缄默知识。如果学生不能够体会到其中所包含的缄默成分,便不能够领会其精髓。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学生能够将某些物理规律倒背如流却不能很好运用的原因。

2.物理教材插图中的缄默知识

统计显示[4],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教材中包含了396幅插图。为什么教材安排了这么多的插图?显然,不只是为了美观,而是因为插图能够使复杂的物理知识具体化,旨在让教师去挖掘其中的缄默知识并将其传授给学生,从而有利于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比如:教材中的肖像图(教材中出现的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的肖像图等),意在启迪学生去了解科学家的巨大贡献,从中感受他们的科学精神。以科学家为榜样影响学生,还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先进的科学思想与方法。教材中的生产生活图可以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增强STSE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在面临与物理学相关的挑战时,能够做出正确的抉择。教材中与实验相关的插图则非常直观地向师生展示了装置、操作、原理等知识,起到了很强的示范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材中的数据表格等可以使学生在阅读时观察数据及其变化特征,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教师的缄默知识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深刻而巨大。比如,教师的职业情感、专业知识结构、问题意识、独创教育行动图式与机敏情境智慧等,都会对学生的个性特征、思考问题的方式等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时候甚至比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行为更为强烈[5]。杜爱慧指出:教师的缄默知识是指教师自己获得的、难以明确意识与清楚表达的、不能以规则形式加以传递的知识。它具有情境性、个性化和无意识性等特征,对整个教育活动起着驱动和导向作用,是教师获得自主专业发展的“内在契机”。它主要包括教师有关教育教学的观念、内容和机智等[6]。所以,作为物理教师,应当以其自身的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积极、正面地引导学生,让学生不仅能获取可以言传的物理知识,还能获得教师在行为举止中所表现出来的难以言传的信息。

4.学生的缄默知识

每个学生由于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着很多不同,所以,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大相径庭。然而,这些难以用言语准确描述出来的思维方式,以及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家庭教育中所获得的一些缄默知识和技能,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也包括物理学习的效果。比如,不同学生在听了同一堂物理课后,有的学生能够很好地解答习题,有的学生却不能,并且在做题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不同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风格不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从教师和物理概念、规律中所觉察到的缄默知识成分不一致,从而影响到学习效果。调查发现[7],在物理学习中,能察觉出内容中有缄默成分的学生只有百分之八,而能察觉到某些知识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学生占百分之七十,并且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所领悟的知识(即缄默知识)”对他们掌握物理知识起到很大作用。

5.班级组织中的缄默知识

教学是师生、生生间互动交流、协同合作与不断反思的过程,其目的是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然而,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环境对他们学习效果的影响是很大的,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当属学生班级组织中的文化氛围、组织形式、学习态度、科学精神等潜在要素。这些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热情,但这些缄默因素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许多时候却说不清道不明。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依然有责任将这些缄默知识挖掘出来,并将其运用在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当中,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缄默知识发挥作用的方式

知识并不是一种物理现象,而是一种心理现象。只有被理解的东西才能称作知识。几乎所有能言明的显性知识也只有依靠某些缄默知识才能被体会和应用。由此,波兰尼得出结论:一切知识如果不是缄默的,就是建立在缄默认识之上的[8]。然而,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并非完全独立存在,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最著名的转化模型是日本野中郁次郎(IkujiroNonaka)提出的SECI模型[9]。若要让缄默知识有效发挥作用,可以从以下几种途径着手。

1.缄默知识的显性化

显性化,指的是缄默知识被具体阐述清楚后转化为显性知识,实现的方式主要包含类比、暗喻、交往、反思、情景等。教师将缄默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对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专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精力放在了以文字、教科书、数据等形式呈现的显性知识上,而忽略了存在于教材背后、教师与学生间的缄默成分。由于缄默知识往往是集体与个人知识体系中最具意义的部分,它总能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与思维方式。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自身、学生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因素,开展基于教学实践的对话,撰写基于教学实践的反思性日记,进行基于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10],将缄默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使得物理知识更加清晰化、明朗化,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顺畅,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缄默知识的内化

内化,是指将显性知识转化成缄默知识,并将其渗透到组织与个人的实际行动中,有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显性知识、缄默知识的关系可用“冰山模型”进行形象的描述:浮在海面的部分是显性知识,掩藏在海面之下的是缄默知识,正是后者支撑住了整个庞大的冰山。换言之,如果一个人的缄默知识不扎实,也就难以托起那些显性知识,也难以使它发挥出充分的作用。由此可见,缄默知识在人类知识的获取与发展阶段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需要将某些重要的缄默知识内化于心,比如思考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办法等,进而有效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3.缄默知识的共享

个人拥有的缄默知识是个人长期创造与积累的结果,它存在于个人的潜在素质中,既包括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诀窍,也包括直觉、灵感、价值观等。同时,它也深藏于个体的价值观念与心智模式之中。学校和班级所拥有的缄默知识,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根据系统1+1>2的原则,缄默知识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它拥有个体所无法具有的知识特质,例如学校文化、教学理念和办学机制等。然而,在学校和班级的大集体中,每个个体与个体、集体与集体、个体与集体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平时的教育学习过程中,师生间、生生间应当多加强交流沟通,以此促进缄默知识的共享,让学生获取更丰富的知识,使个体的知识体系壮大起来。

三、教师运用缄默知识教学的具体策略

中学物理学习中存在缄默知识,且在上述三个方面发挥其作用,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必须运用好缄默知识进行物理教学,以提升物理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1.重视教学倾听与交流,充分挖掘学生拥有的缄默知识

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教育教学方法若触及到了学生的精神需求,或者说是学生的情绪、意志品质等方面,这样的教学方法便是有效的。教师应当改变“重课本,轻学生;重教法,轻学法”的传统教学观念,“将学生放于首要地位”。为了充分了解学生具有的缄默知识,教师应当注重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特定的场域下,教师、学习者个体、同伴甚至是参与班级互动的家长们都有特殊的存在样态。各主体间的交往行为以及诱发这些行为实施的存在于主体头脑中的潜在的文化价值观、社会习俗等共同构成了课堂的教育活动。”[11]。另外,相关学者认为,理解是师生存在的基本方式,而构建理解型师生关系要求实现交往目的从知识占有转向生命关怀、交往主体从单向控制转向双向理解、交往内容从静态预设转向动态生成、交往方式从规训独白转向心灵对话[12]。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与关爱,在与学生共同交流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学生能解决什么难度的问题?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怎么样?怎样去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如何让学生深刻地掌握知识?这些,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充分重视学情分析。“师生在课堂上互相尊重、彼此信任、平等对话,一起构建知识体系,共建和谐课堂。”[13]在实际教学中,可能会产生与学生缄默知识发生矛盾的现象。要避免这种现象,教师就要了解学生,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充分挖掘缄默知识,进而在教学活动和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找寻出最佳的应对方式。比如,教师在准备“力与运动的关系”时,应当列举具体例子向学生说明,为什么“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因为生活中的现象给了学生太多鲜明的印象:人推桌子,人对桌子施加了力,桌子才动;手离开桌子,桌子马上就会停下来。所以学生的潜意识就告诉他们:“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显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应当考虑学生已具备的缄默知识,再通过具体的实例加以引导。所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越是遇到容易被学生误解的知识、学生越难弄懂的知识,就更应该充分挖掘学生头脑中可能存在的缄默成分,尔后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改变心目中错误的观点,进而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规律的本质。

2.结合教学目标,详细分析教材插图中的缄默知识

新课程改革促使三维课堂教学目标广为人知。为了设计科学的三维目标,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掌握并灵活运用有关的教育学理论知识,努力把握学科知识的深层涵义与整体结构,辩证对待考试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影响[14]。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除了文字以外,教材中还编排了大量的表格、图片等形式的插图,因而插图在物理教材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对于物理教学的作用不容小觑:插图可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通过直观形象的形式,使学生通过插图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相沟通。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看、识、析、懂、用等活动,联系知识目标,分析、挖掘出其中的缄默成分,“尽量使用生动有趣的语言”[15],使其中的缄默知识不断外化,进而使“图中之意”能被学生所领悟,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例如,在讲“离心运动”时,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详细分析其中蕴含的离心运动知识:汽车在水平面转弯时冲出公路,学生可能认为汽车的速度过大。为什么速度大就会导致事故发生呢?插图并没有直接显示出来。教师应当告诉学生,汽车在水平路面拐弯时所需要的向心力是由车轮与地面间的静摩擦力来提供的。因此,教师只要将图中的缄默知识稍加点拨,学生便可明白:汽车之所以会冲出公路,是因为汽车转弯时所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小于所需要的向心力,这时汽车做的是离心运动。这种插图贴近生活实际,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关键还在于教师画龙点睛的启发———将插图中的缄默知识显性化。

3.加强课内外实践活动,促进缄默知识显性化

认识和理解教育教学生活中缄默知识的关键一步就是要使它们“显性”化,从而才能加以检讨、修正或应用[16]。从心理学视角分析,缄默知识的显性化有益于个体更强烈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因而能使个体在生活和学习中更好地利用自身的缄默知识。在教学中,使物理缄默知识得到显性化的最好的方式便是让学生勤实践,包括课堂中的实验活动,也包括课后的实践作业。例如,教师可以将以往一个人在讲台上“自导自演”的实验“搬下”讲台,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发挥其创造性,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探求新知、开发潜能,以便将缄默知识显性化。再如,可以将某些验证性演示实验转变为探索性实验,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增强学生独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向心力”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将被细线牵引的小球在水平桌面做圆周运动,以此来感受向心力的存在;并通过改变做圆周运动物体的质量、轨道半径、转速等条件,在实际操作中感知与探索“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再使用向心力演示仪和DIS实验,精确、科学地验证自己的“感知”并得出结论。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探索的方式,可以强化自身原有的正确认知,纠正错误的前概念,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向心力公式F=mω2r的物理意义及其隐藏在概念里的缄默知识。

4.注重物理问题思维教学,促进缄默知识的内化

人类的学习,从实质上讲,就是自主运用思维的活动过程。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主要是让学生学到不同的科学方法。一般而言,科学方法在教材中的处理方式可分为隐性和显性两种。显性方式指的是,教材中采用文字的形式详细写明了科学方法的名称、适用条件、操作过程、使用原理知识,公开地、明显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让学生一目了然,且可让学生有意识地学习和接受科学方法及其相关的知识[17]。但是,由于教材内容有限,教材中往往不会通过文字明确地写出有科学方法的名称、运用条件、运用原理等知识,这些缄默知识都要通过教师去渗透,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这些方法深入到学生的头脑中,进而培养学生处理物理问题的思维能力。在进行新课教学或者是习题教学时,总存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与方法。如果教师能够将其中有价值的缄默知识巧妙地渗透给学生,进而促进学生将缄默知识吸收内化,这对学生的学习会有很大帮助。例如,教师在讲解各类综合性题型过程中,便蕴含着大量的缄默知识:解题切入点、解题顺序、解题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公式的演算等。虽然不是每个细节教师都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但是聪明的学生总能够从解题过程中体会到解题思路的“弦外之音”,并对今后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将有价值的缄默知识渗透给学生的另一种方式是采用原始物理问题教学。由于原始物理问题是对物理现象的描述,因而包含了更多的缄默知识。比如,在运动学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解决杂技演员手抛小球的问题。抛球表演一直是魔术杂技团的重头戏之一。在表演的时候,演员将几颗小球依次抛到空中,试证明相邻小球抛出的时间间隔为多少时,才能保证表演的顺利进行。这样的原始物理问题就包含着重要的缄默物理知识,能够激发学生去仔细回忆电视画面中杂技演员表演的情节,甚至搜索观看表演视频,进一步通过挖掘缄默知识并与运动学知识相结合,从而促进物理学习的良性发展。

5.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促进学生间缄默知识的共享

班级文化与缄默知识的共享是相互影响、协调发展的。一方面,和谐的班级文化有利于缄默知识的共享;另一方面,缄默知识的共享又能够极大地促进班级浓厚学习氛围的形成。概而言之,良好的班级文化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促进了学生间的缄默知识交流,而缄默知识的交流正是它得以共享的集中表现。我们认为,一个好的班级应该具备平等、团结、创新、友善等特点,努力营造宽松、向上、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是缄默知识共享的先决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加强师生间、生生间的沟通,最大限度地挖掘班级内部的缄默知识,进而实现班级整体物理学习效果的提升。可以说,只有成功地塑造出共享文化,班级成员的个人缄默知识才有可能转变为班级共享知识。班级共同目标也有利于学生间缄默知识的共享。这是因为,在共同目标的引领下,班级所有成员发扬团结友善的精神,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生之间知识的共享,并使班级成员之间达到最大的共识,在共享中使知识得以巩固,在共享中使情感得以升华。

参考文献:

[1]杜爱慧,侯新杰.物理教学中的缄默知识及其合理运用[J].教育导刊,2008(1):56-57.

[2]POLANYIM.ThetacitDimension[M].London:Routledge&KeganPaulLtd,1966:4.

[3]王学文,赵永华.探究物理概念的基本特征[J].物理通报,2007(11):47-49+64.

[4]杜爱慧,卢美枝.中学物理教材插图中的隐性知识及其运用策略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9):56-57.

[5]龙宝新.卓越教师的独特素质及其养成之道[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1):90-96+102.

[6]杜爱慧.论教师缄默知识的构成及其显性化[J].教育探索,2012(2):12-13.

[7]吴梅,张国平.对国内教育界隐性知识研究的思考[J].当代教育研究,2006(12):20-21.

[8]BordumA.FromTacitKnowingtoTacitKnowledge—Eman-cipationorIdeology[J].CriticalQuarterly,2002(3):50-53.

[9]DNonakaNonaka,I.,Takeuch,H.TheKnowledgeCreatingCompany[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5.

[10]周波.教师缄默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机理分析[J].教育科学论坛,2017(7):68-70.

[11]肖立,孟立军.教育与生活的“绵延之美”:课堂志研究的视觉表征[J].大学教育科学,2017(1):69-74.

[12]张俭民,董泽芳.理解型师生关系的诠释学建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5):98-103.

[13]李梁.教师责任感的传统意蕴与当代反思[J].大学教育科学,2017(3):76-80.

[14]赵蒙成,汪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迷思与出路[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6):51-57+64.

[15]姜国钧.论教学的发展性[J].当代教育论坛,2017(2):17-21.

[16]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39.

[17]曹昭全,郑金锁.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1999(6):1-4.

作者:刘健智 周婷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科学学院衡阳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第二篇:物理模型下中学物理教学的作用

摘要:基础物理研究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物理模型,物理模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本文通过探讨中学物理教学与中学生的思维关系以及物理模型的基本概念,从更深层次论述了中学物理教学中利用物理模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研讨了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中学物理;物理模型;思维能力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深化发展,中学物理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基础物理研究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物理模型,物理模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最主要的途径之一,通过物理模型的方法,提升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在中学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更好的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以及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学生在中学物理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重视物理模型的学习,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物理模型的概念及特点

物理模型,可以说是通过建模将一种比较繁琐的事实物体抽象化为简单的物理视觉模型,他的目的便是让事情更加简单化,明了化,可操作化。这种模型的形成,他的物理情形具备着一定的经验规律,从而更加直接。物理模型又可以分为间接模型和直接模型两类,间接模型就是对阅读后的物理场景经过思维的处理而形成的时空图像,相对而言是比较复杂、比较困难的。直接模型是相对于间接模型而言的,直接模型的思维处理过程比较浅显易懂。

2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目前来说,中学物理教学中,最基础、最有效、最直接的教学方法就是物理模型的方法,它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1物理模型培养了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中学生的物理学习中,形象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作用,能够促进学生对某些物理概念的理解,提升中学生对物理运动过程的分析,并且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有这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学物理教学中,对于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可以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加深中学生对于物理概念以及物理模型的理解,加深对物理知识的印象,还有就是利用类比的方法,不同物理概念的类比研究也是加深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理解的好方式,上述中学物理的学习方式中,都可以体现出物理模型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物理模型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实际上主要有物理概念模型的构建、模型验证以及模型应用这三个部分。首先是物理概念模型的构建,它是从具体的物理情境出发,通过对于该情境物理模型的建立,分析改物理模型,能够加强对于情境的理解,通过进一步的加工处理,选择出其中有用的信息,一般而言,物理模型的构建遵循以下三个步骤,一是确定构建物理模型的研究对象,二是对于研究对象的图解,三是根据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点选择相应的物理模型,并且建立模型。对物理模型的验证主要就是对于模型的评价,模型的准确度是与建立模型的精确度相对应的。最后就是对于物理模型的应用,物理模型过程中,需要我们对于整个模型有着宏观上的把控,需要在建模过程中调动我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这也是培养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2.2物理模型培养了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抽象思维能力主要是通过对物理概念的判断推理以探讨物理问题的本质的一种方式,抽象思维能力主要是以概念为基础,以探究物理问题的本质为目的思维活动。中学物理对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式也有很多种,如可通过物理规律的建立和对物理概念的探讨研究加深学生的抽象思维,也可以通过现象看本质,从分析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表面现象,剖析力的概念,认识到力的本质就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物理模型是培养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最主要的方式,比如,在质点的研究中,通过建立物理模型的方式建立质点模型,能够突出物理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物理模型的过程就是学生抽象思维应用的过程,中学物理模型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3结语

综上所述,物理模型实际上就是通过建立模型,使复杂繁琐的实际情况,转化成相对容易的物理情形,形成具有一定经验的规律,找到最简易合适的办法,从而使物理问题得到更直接形象的处理。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深化般进程的发展,中学物理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基础物理研究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物理模型,物理模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最主要的途径之一,通过物理模型的技能,提升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在中学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更好的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以及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学生在中学物理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重视物理模型的学习,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于杰业.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2]李新.中学物理模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

[3]朱培超,何光普,鲜欣宇.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05):116~118.

[4]房金萍.建构物理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作者:李明瀚 单位:长春吉大附中实验学校

第三篇:物理思想下初中物理教学的体现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初中物理教学改革也是势在必行,鉴于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性及其教学难度,现阶段初中物理教学无论在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还是教学过程都面临着巨大的改革压力,本文浅谈关于初中物理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思考,以期可以为推动初中物理教学改革进程贡献力量。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尝试与思考

初中物理教学改革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现阶段,我国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比较多,这里面既有教师的原因,也有学生自己的原因,本文主要谈论的是从教师的角度进行初中物理教学改革。

一、常见的初中物理思想

(一)具象化思维

具象化思维即可以将抽象的题目在脑中想象出其具体的过程,以小球运动过程为例,学生一边读题,一边就能想象小球的运动过程,从而了解小球运动的整个物理过程。

(二)学习思想

1.类比思想:类比思想是将一个物体的多种物理运动过程整合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发现不同的物理受力情况,还是以小球运动为例,小球在平地、下坡和上坡中的运动过程可以归为一类,但是三者之间又存在截然不同的受力情况。2.转换思想:转换思想即从题目入手,将复杂的物理过程转换为简单的物理过程,也可以将电学题目转换为力学题目,当然,运用转换思想需要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有全面的、系统的掌握,也要明白具体的转换方法。

(三)总结归纳思想

总结归纳即将零碎的知识点串联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学生在记忆和理解知识点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延伸和扩展,做到举一反三。总结归纳的思想是最为重要的物理思想,是全面领会物理知识、原理的根本思想。

(四)解题思想

初中物理多为力学内容,采用“先整体后隔离”的方法解析物理的受力情况,是最常见的解题思想,当物体的受力情况非常复杂时,学生就应该尝试先看物体的整体受力情况,找到关键点,然后层层分解,最终剔除相抵消的力,简化物理的受力分析情况。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缺乏物理思想的原因分析

(一)“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1.学生学得太累,没兴趣:“填鸭式”“满堂灌”就字面意义上来说就是强迫学生学习知识,学生自然会学的很累,久而久之就会变得没有兴趣。2.教师教得太累,没新意:“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神经紧绷,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把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一堂课下来,教师会教的非常累,而且周而复始很没有新意。

(二)“一切向成绩看齐”的教学现象

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初中物理教学普遍存在着“一切向成绩看齐”的教学现象,而反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广泛运用题海战术,让学生没完没了的做题、训练,以求在“量”的基础上寻求“质”的突破;第二,缺乏必要的物理实验探究活动,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或是单纯的背题,但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三、物理思想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基础

(一)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这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学生由“要我学”过渡到“我要学”的重要保障。初中物理知识本就是来源于生活,只有始终做到以学生为本,倡导个性化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出属于自己的知识经验。

(二)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就要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教学活动得以持续、稳定进行的重要保障,教师应从授课开始,就一直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而非控制学生的学习思路。

四、物理思想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体现

(一)实验教学法体现具象化思维

物理实验的一大特点是变抽象为具象,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只有多进行物理实验,才能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初中物理教学内容绝不简单,因此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难以理解的抽象性的问题,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物理实验将抽象问题具象化,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课堂知识点,既让学生听明白,又让学生看明白,必要的时候,也可以与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套使用,提高教学效率。

(二)合作教学法体现学习思想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的基础上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参照以下几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合理地利用合作教学法,最大程度上发挥合作教学法的教学价值;其次,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发现教育不足,对于合作教学法中的问题要高度重视,尽力解决;最后,善于倾听学生意见,不做课堂的独裁者和学生的操控者,以平和的心态接受建议,并努力改进。

(三)善于纠错体现知识归纳总结的思想

高质量的错题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复习和掌握知识,并能从经典例题中找到解题思路,从而进一步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初中物理作为一门逻辑性、计算性和推理性较强的科目,需要结合多门学科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纠错意识,即将自己的错题整理成错题集,方便回顾和总结课堂知识点。同时,教师也应该将学生不会的、难懂的问题汇总成错题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初中物理。

(四)把握要点,勤加练习体现解题思想

学生只有学会把握知识要点,才能在较为复杂的题目中抽取可用信息,同时要勤加练习,让自己的解题思路更加系统和具体。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课堂教学中不断强调“先整体后隔离”的解题思想,并选择一些经典的物理题目展示解题思想的实际运用;第二,转换课堂教学形式,不再是教师出题目,而是让学生自定题目进行解答,前提是必须融入教师所讲的基本的解题思想;第三,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慢慢接受解题思想,加深理解的同时也提升学习信心,此时教师就可以逐渐加大题目难度,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究;第四,不断总结知识要点,并让学生勤加练习,逐渐在脑海中固化解题思想,做到融会贯通。

五、关于初中物理思想的优化思路

初中物理主要是教授学生简单的物理知识,了解物理原理,并可以解释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基于这样的教学目的,初中物理教学改革要注重教学过程的改革,做到“四性”,即科学性、高效性、简洁性和适应性;同时要注重教学实践的改革,做到“三要”,即要结合实际、要统筹资源、要系统规范。

(一)教学过程改革

科学性是指教学过程要合理、顺畅,各项教学环节要环环相扣,具有较强的衔接性;高效性是指教学效率要高,最好是能在有限的40分钟内教给学生更多实用、有用的知识;简洁性是指教学过程中不要设置一些无关环节,避免拖沓而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适应性是指教学过程不应墨守成规,而要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二)教学实践改革

1.结合实际:教学实践作为有组织、有纪律的师生互动活动,必须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和当地教育情况,并以此为出发点,力求做到多样化、人性化,让学生可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真正地学到知识。2.统筹资源:统筹资源是指教学实践活动不能盲目进行,要在全面整理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做到合理分配教育资源,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才能做到“首尾相连”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善始善终”形成整体的活动流程。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初中物理教学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中存在不足,这些问题经过长期积累,使得现阶段初中物理改革进程停滞不前。因此,进行必要的初中物理改革尝试,在不断纠错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是推动初中物理改革进程的必然过程,而就笔者观点,始终坚持教学过程改革和教学实践改革,是下一步初中物理改革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吴志明.“转化思想”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3,31(5):11-12.

[2]耿晓侠.“转化思想”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读与写:上,下旬,2014(24):11-12.

[3]王晓燕.试析类比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3(12):21-21.

[4]林国荣.浅析物理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地位[J].新课程•中学,2013(8):103-103.

[5]沈文武.浅析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6):163-163.

[6]孙会朝.试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学周刊,2016,23(23):172-173.

[7]王琦.试析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和对策[J].电子制作,2013(14):166-166.

[8]倪德鹏.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理想化观点[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5(3):53-53.

作者:米日古丽·艾则孜 单位:乌鲁木齐市第三十四中学

第四篇:初中物理教学困惑探讨

摘要:物理作为初中重要的一门学科知识,其在社会上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有所扩大,可见学好物理知识相当重要。但是,学生能不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生活,工作之中,其实和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方式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不过,通过深入调查发现,目前很多初中物理教学都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比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等。为此,本文针对“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这一主题进行浅谈。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困惑;对策;进行浅谈

一、引言

物理学科知识不仅来源于现实生活,而且还作用于现实生活。但是很多的初中生都普遍认为,初中物理是所有科目中最难的,而且也是比较枯燥无味的。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状,作为物理教师,除了正视自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外,还要及时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初中物理教学事业的有效发展,并且满足新课程教学改革所提出来的一切需求。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一)教师教学手段比较落后

纵观现在的初中物理教学课堂,充当主体地位的依旧是那些年龄比较大的老师,虽然他们有着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他们的创新教学意识却是比较缺乏的,尤其是教学手段更是相当的落后和传统。我们身处在21世纪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很多时候,课本上的内容都能够通过多媒体的技术手段进行展示和呈现。但是部分初中物理教师却认为:凭借自己的讲课能力,学生同样能够牢牢掌握知识点,殊不知这样不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二)学生的实践机会严重缺失

初中物理也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所以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也比较高,但遗憾的是,很多初中教师认为物理实验在中考范围内所占的分数比重较少,所以,在实际的物理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也是极其稀少的。久而久之,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高分低能”类型的,他们虽然能够在各种考试场上获得高分,但是却无法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难题,这其实也是同我国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相互背离的。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困惑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学生课堂上的实践活动

初中物理教学课堂时间依旧是以45分钟为主,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教师除了传授给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外,几乎没有时间再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学和培养。所以,有意识的加强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时间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甚至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比如,准备一个水杯,一只筷子,然后让学生亲自将筷子扔进水杯,并仔细观察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稍后学生将会发现,进入水杯中的那一截筷子就像是被折断了一样,而这其实就是物理学上的折射现象。让学生亲自进行实践,他们将会激发起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并对物理学产生极大的兴趣。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看见下雨、下雪的情形时候,他们也会在潜意识里用物理的思维去思考,进而深刻感受到自然界和人类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从而培育学生更为良好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

(二)提高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课堂应该是开放性的,尤其是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的时候,教师要尽可能的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得以激发,而这实际上也是初中物理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得到提高的一大表现。比如:在讲到“力的分解”以及“滑轮省力”相关知识的时候,就可以引入类似这样有趣的故事情景:有两位大力士在为谁的力气大而争吵,他们都认为自己的力气无人能敌,这时路过的一个小孩子对他们说,自己同样力大无比,只需要有一根结实的绳子就能拉动他们两人,两位大力士看到小孩子向自己挑战,当然不服,但是结果却是:两位大力士失败了。接着教师再反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个小孩是怎么拉动两位大力士的吗?”故事简单新颖且有趣,如果教师能够用这样的方式导入新课程,那么则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他们从中明白小孩子之所以能够拉动两位大力士,所使用的是滑轮组可以省力的物理原理,这种方式无疑也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三)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生所活动的范围主要是以校园为主,因此,教师教学水平和素养的提升还体现为学生良好人文精神的培养,即尽可能的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首先,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在校园内设置相应地物理学科的人文景观,比如:牛顿、爱因斯坦的人物塑像,并在塑像下方标注醒目的名言,又或者在教学楼等学生经常活动地方的墙壁上悬挂一定数量的中外物理科学家肖像,从而使得学生能够耳濡目染物理学史上中外著名科学家的人格魅力和散发的人文精神。有条件的中学,还可以邀请一些知名物理学家或者学校内有一定学术造诣的教师定期为学生开设人文精神培养的相关专题讲座,从而在校园内营造出一种更加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并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

(四)组织学生深入学习教材

对于初中生而言,物理是一门很陌生的学科知识,而一名合格的物理教师,则应该注重对班上学生基础课本知识的教学。然而,知识的掌握绝对不能只是潜在的,而应该做到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比如:牛顿力学的相关定义,虽然公式需要牢牢掌握,但是也要趁此机会补充相关的知识,诸如:牛顿是如何发现地球引力的?即因为一个苹果砸到牛顿的头上,之后才激发了他无穷的探索欲望,而这也就是牛顿身上所具有的人文精神。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还会激发起他们对于日常生活中那些有趣事情的无限探索热情,进而也才能更有效的推动我国物理教学事业的发展。

四、结语

其实,物理和数学、语文这些主科一样,都是十分贴近生活的,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也常常会看到和物理知识有关的现象。但是一些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依旧存在诸多的问题,这除了同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有限、学习习惯不够好等因素有关以外,还和初中物理教师的课堂教学形式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作为物理教师,实际上是面临着巨大的教学困惑,而只有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课堂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李伟.浅析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学周刊,2016(5).

[2]庞智亮.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课程,2017(5).

[3]牛聪.浅谈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反思[J].新课程:中学,2016(3).

作者:赵仿学 单位:兰州市五十三中学

第五篇:初中物理教学的引·究·验模式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发展,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出现。“引•究•验”模式就是其中一种。“引”就要是新课的导入,强调形式的多样化;“究”是对内容的探究,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化;“验”是课堂巩固,验证。三者结合,有利于打造有效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引•究•验”;教学模式作为一个初中的科学老师,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摸索出一套教学方法即“引•究•验”模式,下面我就具体谈一下这种教学模式,以便与同行们交流学习。

一、“引”———形式的多样化

所谓“引”,即“引入”,俗称“导入”。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使其很快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从初中物理说来说,我认为导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直接导入法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导入方式,上课一开始,教师就直接揭示课题,将有关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用三言两语直接阐明对学生的目的要求,简洁明快地讲述或设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心中有数,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光的反射与平面镜”等等。一般这种导入都是从课题开始的。2.设置悬念法古代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其奥妙就在于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吸引听众非听完不能满足心愿这个要害处。说穿了,就是设置悬念,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的导入之中,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一课时,我上课伊始,组织同学一边说话一边用说摸自已的喉头,学生很是不理解,这其实就是设置悬念。3.趣味故事法由于物理学科强调理性科学知识,学生有时学起来比较难,有时老师也感觉难教,为此我在导入时引入了一些小故事,以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习兴趣的作用。如在学习《光的反射》一节时,我就引入了爱迪生为母亲做手术的小故事。当然类似的小故事还比较多,学生对这些小故事也很有兴趣。可以说对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生活事例法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来引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也可介绍新颖、醒目的事例,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新奇不解的学习情境。这种引入方法如果再结合教师谦虚幽默的情感效果会更好。如学习“摩擦力”一目时,我就通过引入这样的生活场景:北方农民收割麦子时,先用在磨刀石上磨镰刀,而且每过段时间都要磨一下,这又是为什么?为什么煮熟的鸡蛋放到冷水里更容易剥皮?等等。以上就是围绕“引”谈了四种常用的几种导入方法,当然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课型,在众多的引入方法中选择适合课题内容的方法。

二、“究”———内容的深刻化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上述要求其实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例如: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设置情境:将乒乓球放入水中后,乒乓球从水中浮起来,将比乒乓球小的铁球放入水中,铁球沉入水底。提出问题: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跟什么因素有关?例如: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设置情境:教师拿出一厚一薄两本书,一个大钩码(或砝码)和一个小钩码(或砝码)。教师: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是有大有小的。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比较这两本书,哪本书的重力大呢?比较这两个钩码(或砝码),哪个更重呢?为什么呢?教师:大家可以用手掂掂各自桌上不同质量的物体,比如厚度不同的书、铅笔盒、书包等,想一想,物体受到的重力与质量的大小是不是真的有关系呢?如果有,那么它们的定量关系是什么?通过上述师生实践操作之后,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某个方面,而是进行了拓展。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积极动手,积极思考,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对于物理学科来说,探究是方方面面的,而且也是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充分挖掘教材潜力,整合教育资源,发挥群体优势。

三、“验”———课堂的巩固化

所谓“验”,就是验证,检查的意思。一节课老师讲下来,学生究竟掌握的程度怎么样,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来验证一下。由于学生存在知识水平的差异,所以我平时在教学中把验证分为两块:一是基础知识的检验,这部分主要针对学习中下游的学生;二是提升部分的检查,主要是面向一些学习比较好的学生。为了课堂操作方便,我一般会提前编写验证部分的内容,以纸质的形式发给学生,让学生当堂完成。例如在学习完《力》的内容时,我设计了如下的验习卷:一、基础巩固训练。1.力的单位是_____,简称_____2.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_____3.力的三要素是:力的____,____和____4.重力的计算公式是_____二、课堂提升检验:1.1牛的力大约是A.拿起一块砖的力B.拿起一张纸的力C.拿起两个鸡蛋的力D.抬起一张桌子的力2.竖直上抛的一颗石子在上升过程中受到的A.重力变小,阻力不变B.重力变大,阻力不变C.重力不变,阻力不变D.重力变化,阻力变化3.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之间的关系A.一定相反B.一定相同C.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D.上述三种情况都可能存在以上几个方面是我对这种教学模式的解读,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具体操作一定要结合学情及教学内容,采取灵活的教法。总之,我们的课堂要落实以生为核心的理念,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探究思考,培养其创新能力。

作者:伍国仙 单位:鄞州区横溪镇中心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