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内容摘要:高校文学课程作为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基础性课程,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在提倡“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应充分发挥高校文学课程特有的文学审美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学课程的建设之中。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文学课程的重要性、挖掘高校文学课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等角度进行研究,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文学课程的具体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校文学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策略研究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文学课程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化的全面推进,不同价值观的多文化元素相互碰撞、相互渗透。这对于处在改革开放关键时期的中国而言,既是汲取优秀文化资源的大好机遇,更是面临文化侵蚀的严峻挑战。近年来党和政府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与当今我国特殊的社会发展背景密切相关的。《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了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在这种背景下,充分发挥发挥高校文学课程教学的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文学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文学课程教学中贯穿始终的红线,引导和教育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文学课程其特有的审美认知作用决定了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的独特优势。相对于强制灌输性的政治性宣讲,高校文学课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灵活、更实际、更有时效性。发挥高校文学课程特有的文学审美功能,将高校文学课程的日常教学建设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型课堂,这既激发了文学课堂的创新性,又在文学课程的教育实践中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具有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我们通过高校文学课程的教学,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复现,并且逐步深入,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层层推进,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解,并外化为行动。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课程教学的研究来看,大多从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上进行探讨,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文学课程教学的研究较少,从少量的研究来看,仍然缺乏宏观的理论把握与实践的操控性。高校作为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其文学课程教学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高校文学课程其特有的审美认知作用与表现情感的直接性决定了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的独特优势。应该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成绩考核等方面整合高校文学课程,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二.挖掘高校文学课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

在现有的高校文学课程中,开设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大学语文等课程,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济济一堂,体现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是人类精神财富的结晶,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形象演绎,因此,中外文学经典作品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素材。高校文学课程教师针对不同风格的作品,细致甄别与积极引导,确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的主题红线。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吸取有益的民族文化元素,强化民族文化基因,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驰援。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中蕴含着强烈的人类意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爱国主义、悲悯情怀,孔子提出的尽善尽美、屈原对祖国的忠贞至诚、杜甫的忧国忧民、李白笔下的自由与豪情等,无不潜藏着巨大的民族精神。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挖掘,能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潜移默化地丰富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精神世界,在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是中国现当代历史的形象演绎,见证了中国由落后到崛起的经过。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闻一多等文学大师及其文本,批判黑暗、期盼光明,统摄在文学作品之中,其精神脉络推动了富强、独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红色经典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元素尤为突出,革命英雄人物的崇高品格,揭示了中国革命历史的必然规律,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样本。《白毛女》《小二黑结婚》《青春之歌》《红岩》等文本,或歌颂新社会的美好,或赞扬英雄为新中国建立而做出的伟大牺牲精神,都蕴含着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要素。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与高校大学生的精神联系最为紧密,在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更具优势。总而言之,高校文学课程应根据自身特点,尽力挖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联的元素,发挥文学独有的以情动人的作用,以曲折的情节、动人的故事、鲜活的形象,激发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三.探索高校文学课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新模式

高校文学课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进行教条式的观点灌输,必须结合文学特有的审美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学课堂中形象地呈现。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运用融入式隐性教育法逐步渗透,用这样的方式方法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更能让学生接受。同时,积极建构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是对课堂内教学的有益补充,这种双管齐下的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形成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生活情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无时不有。首先看融入式隐性教育法逐步渗透,这种方法主要是以文学形象的隐喻功能说明严肃的道理。如在分析杜甫的诗歌时,体会诗人对底层人民的悲悯之情;在讲解闻一多的诗歌时,可重点突出其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并结合祖国由弱变强的历史事实,让学生感受对国家的热爱之心;在讲授老舍的话剧《茶馆》时,通过晚清到抗战胜利后这一段黑暗的社会现实,引发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深刻道理。总而言之,充分发挥文学所特有的以情育人的作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搭建文学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点,采用融入式隐性教育法逐步渗透,润物细无声地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其次积极建构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区别于第一课堂教学的课外教学,抓好第二课堂,能充分发挥文学的政治教育功能,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如中外文学经典中有大量的优秀诗歌作品,可通过诗歌朗诵会的形式,激发学生对核心价值的认同与珍视,既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又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2].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12-09(1).

作者:冯清贵 单位:绵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