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价值观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价值观

摘要:青少年人文价值教育必须与中小学课程改革及教育教学的实践相结合,才能收到实效。语文教师应依托自身资源,把人文价值教育的理念转化为具有自觉教学意识的语文课堂教学行为,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中人文价值观方面的素材,激发学生主体性,让人文价值教育的实践走向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人文价值;语文教学;渗透;培养

人文价值即尊重人性为本的价值理念。人文价值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它涉及个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社会属性方向的问题,它通过观念意识,道德情操,心理品格,价值取向的外观而展示。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

1语文教学要体现综合效应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涉及到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对于语文教学而言,人文价值就是灵魂,只有抓住人文性这一灵魂,语文教学才能活起来,才能真正体现语文的价值。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价值意味着:语文课程应凸现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培养,把人文精神的养成作为语文课程目标的一种价值取向。学习的目的是为人的心灵精神寻求安康、发展。其实,语文的人文性也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精神能否走进课堂直接影响学生能否自主发展、持续发展、健康发展。孩子在未接受语文教育之前,他是个自然的人;在语文课堂上,他学会识字、读书、阅读就是一种文化的传递,通过广泛地阅读古今中外的各种作品,民族传统文化、人类文明成果渗透到孩子的精神之中,他就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另一方面,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学会了说话和写文章,可以自由地与他人进行交流,他就从个体变成了社会的人。语文中的文学作品能陶冶人的性情,潜移默化地培养人的美好情操。一些古典诗歌,积聚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情感,具有丰富的意象美、情感美和难以超越的语言美。比如像教材中《悯农》体现了勤俭节约、爱惜劳动成果的美德;《出塞》表现了古代英雄保卫疆土的壮志豪情。在教学中就应该抓住这些最能调动学生审美情感的名篇佳作,来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人文情怀。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吸收作品的精华,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与启示。

2利用祖国优美的自然风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资源富饶。在辽阔的大地上,山川秀丽,景色迷人。有雄伟的泰山,险峻的华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妩媚的西湖,还有甲天下的桂林山水。这些美丽的山水把我们伟大的母亲装点得犹如天姿玉质的美人。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导游者的身份、观赏者的情怀,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启发学生采撷智慧的花朵,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升华起崇高的美感。教材中有许多写景的篇目,如《忆江南》、《饮湖上初晴后雨》、《望庐山瀑布》等,在学习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江南水乡、奇山秀水和壮丽河山,既陶冶情操又培养爱国精神。

3以古今的杰出人物鼓励学生树立报国之志

我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一大批爱国志士,他们爱国报国的品质以及光辉业绩,是我们后代的楷模。如《将相和》、《谁是最可爱的人》、《》等,这些篇目,或表现了一代忠良团结一致、齐心协力、顾全大局的品质,或表现了英雄先烈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精神。教学中要挖掘知识内涵,从人文价值入手,激励学生树立“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决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培育学生要抓紧今天,展望明天,担负起开创祖国美好未来的重任。

4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在指导阅读中培养正确的人文审美意识

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生活观及思维方式发生急剧变化。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利用熔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物之美于一炉的古今中外名著,加大阅读,汲取营养,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对所学的课文一般都能熟读,再加上老师的指导更容易感受作品中艺术形象所表现的“真善美”。但光靠这些是不够的,还需要扩大阅读量,学会从课外开拓视野,汲取营养。教师应有目的性地向学生推荐作品,如《智慧背囊》、《小故事大道理》等,或者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价值观,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每位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没有纯粹的语文能力,也没有纯粹的人文教化,学生人文价值的提升,是在润物细无声般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语文教师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音符,用心挖掘教材美的情感、深的哲理,并注意用自己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影响学生,熏陶学生,呼唤学生的人文情怀,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人文素养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李斌辉.生命教育语文课程的现实责任[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1).

[2]鲁洁.道德教育一种超越[J].中国教育学刊,1994,(6).

[3]吴春年.在教育中倡导人文价值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1).

作者:薛小明 单位:甘肃省庄浪县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