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英语文学作品中西方文化差异处理方式

英语文学作品中西方文化差异处理方式

【摘要】英语是当前我国各个学段、学科体系中一门重要的课程,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在对外交流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学好英语不仅是当前我国教育教学的要求,更是提升交际能力的要求,而翻译英语文学作品作为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但是就当前而言,我国在译注一些英语文学时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就对此进行分析,并且提出改进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英语文学;文化差异;处理方式

翻译英语文学作品不仅需要深厚的英语语言功底,能够自如地进行英汉语言及语言环境的转换,同时还需要能够正确应对和处理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两国文化差异,这才是高水平翻译的要求,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文学作品中出现了文化差异,又该怎样在翻译工作中处理和应对这种差异呢?

一、造成文学作品中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而这种差异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交际、艺术中,更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对于翻译人员而言,要明确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并且正确认知这种差异并不是造成了理解的鸿沟,相反是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译注。

(一)生产方式不同带来的文化差异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建立在农业文明这个根基上的,几千年来的社会变迁都是由于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改进和生产力发展而引发的,而中国农耕文明中,“牛”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在人们的耕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牛不仅象征着勤劳、朴实、恳干的中国人民形象,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种强壮和力量感,所以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常常会通过“牛”来形容一个人如何强壮,“牛高马大”,但是在欧洲这些以马作为主要耕作方式的国家就不同了,他们常用“马”来形容人,如“asstrongasahorse”,这就充分体现了由于生产方式不同,而带来的一种中西文化差异。其次,自古以来,“龙”对于中国社会来说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意象,因为农耕文明下,对天气自然状况的依赖性非常大,而龙最早是见于远古社会的部落图腾,象征着兴云降雨的伟大神力,所以人们对龙有一种天然的崇敬之意,常常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到了封建社会,龙更是最高统治者的象征,“真龙天子”,由此可见,龙是中国农耕社会下的一种重要的象征神力和无限权力的尊贵意象,但是到了西方国家就完全不同了,龙在文学作品中常常是凶恶的象征。最后,在原始社会,中国人常常是部落聚集,集体狩猎,后来生产力发展到了农业时代,继续延承“集体”这个概念,集体劳作,集体生产,由此可见,对于中国人而言,集体利益高于一切,但西方国家则更重视个人,个人权益至高无上,这就有造成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二)思维方式不同带来的文化差异由于生产方式不同,造成了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经济基础不同,而中西方人民在这两种具有很大差异的环境下生长,自然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首先,由于中国农业社会这个基本根基,所以形成了比较固定的耕作方式和贮藏方式:“秋收冬藏”,因此在中国人的思维观念中,“藏”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眼,体现在文化上,就是表达方式非常含蓄,比如中国的古诗常常讲究意蕴深远,注重留白而不是直接袒露;西方国家是以渔牧业为主,这些作物都不适宜于贮藏,常常用来直接食用,“直接”这个词就根深蒂固的刻在了西方人心中,所以他们在文化表达上,注重的是外放型,直接热烈的情感抒发,这点在西方各个题材的文学作品中都有直接显现。其次,思维方式不同也导致了中西方句子结构的不同,第一点表现在中国的句子注重的是意合,也就是句子含义及分句的关系往往是通过不同分句的含义表达出来的,但英语句子更注重形合,通过关联词等形态标志来传达句子含义及分句关系。比如,“老王很饿,吃了许多东西”,在汉语中没有关联词来联结,但分句之间的因果关系却很明确。但如果进行英语翻译,则必须要有关联词来联结,否则就体现不出这种关系,“Mr.Wangwasveryhungry,soheatealotoffood”.最后,思维方式造成的文化差异另一点体现是在文学作品所传达出的价值观念上,中国人历来讲求“和”,“天地和”“天人和”,不断提高人自身修养和能力,追求人与自然臻于和谐的一种境界,所以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常常重视对大自然的歌颂和崇敬;西方由于渔猎文明所以思维观念上,坚定“人定胜天”,西方文学作品中传达出的价值观念大多基于此。

二、处理文学作品中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则

(一)通顺、忠实首先是要保证翻译的时候,能够恰当地进行语言转换,不仅要合适地运用各种词汇,更需要注重语言环境的恰当转换,不能生搬硬套,僵硬地把英语词汇对换成汉语词汇而忽视了从整体语言环境的考虑,要让句子读起来顺畅,这是翻译好一部文学作品的第一步。其次,要忠于原著,在翻译之前,必须对整部呈现的思想主旨深刻理解和分析,对于其中的各种意蕴要明确作者的表达意图,在这个基础上再来进行语言上的创造性翻译,万不可脱离原著,按照自己的理解强行翻译。

(二)灵活转换原则翻译工作虽然是要建立在尊重原著正基础之上,但同时又具有自己的艺术创造性,所以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时,还需要掌握灵活变化、适度转换原则。例如《茶花女》原著中,有这样一句话:“forinParistheloversofanycelebratedcourtesanseeeachothereveryday”如果仅仅僵硬的把“seeeachothereveryday”译作“每天都见面”,那么不仅无法准确的表达原著作者的意思,也失去了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感,所以,基于对原著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考量,我们在这里可以创造性地译为“密友”,生动准确。

(三)直译和意译结合在学习英语时,对一些基本句子进行翻译,我们常常会说,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样,在文学作品翻译中也是如此,“Trueenough,butteethingpainsarenatural.如果仅仅依靠直译,那么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很正确,但牙痛是自然的”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句话,但是,通过意译,结合上下文语境,就可以翻译成:“很正确,但是轻微的阵痛也是自然而然的”。传达给读者的意思就更为准确了。

三、中西文化差异背景下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策略

(一)加大对文化差异的关注度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由于传统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方在社会各个方面都出现了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在文化上,一些重要的意象在东西方却象征了褒贬完全不同的感情色彩;表达方式上,中国人历来不追求形似追求表意传神,更为含蓄,注重留白,但西方则直接袒露,感情外放而真挚;最后在句子结构上也有许多方面的不同。所以对于翻译人员而言,就必须重视这些方面的文化差异,要明确自己的身份是连接中西方文明的桥梁,所以要通过自己的语言修养,恰当地把文化差异体现出来,但又能很好地被读者理解,不要因为翻译不当而引发歧义。翻译工作者必须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不仅仅是本国文化修养,更重要的是两国文化兼修,注重研究两国文化的差异性,在接到翻译工作后,不要急于翻译,而是要通读全书,然后研究作品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做好翻译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才能着手进行翻译。

(二)恰当运用动态对等翻译理论主要是针对作品中的信息转换而言的,就是要求翻译工作者能够通过合适的语言转换来表达原著所传达的信息。关于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又分为三个方面:词汇对等、文体的对等和篇章上的对等。通过这三个方面来准确传达作品的思想意蕴和情感内涵,也保留了原著的文化特色,充分体现了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趣味和美感。有以下三点需要特别注意的:第一,要通过两种语言的兑换来巧妙地展示差异,尽可能在另一种语言环境下,把原著所要传达的意思准确的表达出来,尊重原著的文化特色。第二,为了使译文能够更好的贴合原著,在文章形式方面需要进行合理的舍弃,从全局出发,提升翻译的准确性。最后,当我们在形式上做了合理的取舍之后。发现仍然无法准确的传达作者的意思,无法消解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歧义,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进行重新创作来合理翻译了,所以翻译人员需要全面综合得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不仅仅局限在语言素养的提升上,要能够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才能够在面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时,创造性地进行翻译,避免歧义。

(三)合理选择处理方式一般来说,对待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在进行翻译工作时,主要有两种方式。首先是异化,但是这种方式要基于原语的导向性,不能偏离原著的意义取向。其次是在翻译的文本中合适的加入译入语,这种方式更为直白,方便读者的理解。从本质上而言,这两种方式都是基于读者心理,只不过在翻译时的侧重有所不同,前者更重视原著作者的价值导向对读者进行引导,而后者则主要是通过归化这种方式更为浅显地让读者理解。在具体翻译工作中,要结合作品的题材和特性来进行选择,比如在翻译一些科普性质较强的文学作品时,局更为适合选择“译入语”这种方式,充分让读者理解知识性内容;在翻译一些文学性、艺术性较强的作品时,就最好选择“异化”的方式,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原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意蕴,这才实现了翻译的精髓。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中西方社会文明根基的不同,导致在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上产生了许多差异,而这种差异进一步体现到文学作品中,又有了多个方面的内容,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翻译工作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时,要能够正确、合理地处理这种差异,避免对读者造成歧义,本文就从翻译工作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入手,创造性地提出了几点策略,提升我国文学作品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1]周漩.文化建构背景下英语文学作品翻译准确度提高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08).

[2]谭颖.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如何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02).

[3]辛俊武.中西文化差异与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作者:莫媛媛 单位:芜湖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