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浅议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浅议

摘要: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对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缺乏信用风险安全防范意识、内部沟通协调机制不完善、信贷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不足。文章就以上问题展开了详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着力增强信贷风险管理观念、自觉优化授权信用管理政策、完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路径。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风险管理;风险防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日渐完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门槛逐渐降低,信贷客户增多,同时商业银行不良信贷问题开始暴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其一,商业银行客户经济能力不足,直接导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增加,有的甚至导致商业银行出现较大额度的坏账。其二,受2020年公共卫生事件的冲击,经济大环境不佳,商业银行许多信贷客户面临较大的还款压力,有的甚至处于失业状态,无法及时偿还,导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难度加大。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因素有人为因素、管理因素和组织因素,同时无法预测的自然灾害因素和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对此,需要认真研判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对策,确保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健康发展。

1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缺乏信用风险安全防范意识

基层商业银行网点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灵活,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是积极吸引并拓展客户,与客户维持良好关系,同时寻找潜在的优质稳定客户参与银行信贷业务[1]。目前,工作人员普遍缺乏信用风险安全防范意识,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商业银行尤其是基层商业银行网点工作人员工作压力较大,倒逼其采取不恰当的预防措施达成工作岗位目标,为完成绩效目标而忽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随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开展,为完成绩效目标,基层商业银行网点工作人员不得不踊跃参与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在绩效目标考核下,工作人员更关注自身业绩的提高,忽略了商业银行客户的实际情况和信用还款压力。

1.2内部沟通协调机制不完善

目前,大多商业银行设置了信用审批相关部门,该部门下设公司业务部门、信用贷款管理部门与私人理财部门。三个部门统筹商业银行信用查验审批等相关业务,促进商业银行信用业务的开展。虽然三个部门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业务范围有一定的区别,但彼此业务之间也存在关联与交叉。其中,业务部门与私人理财部门的主要目标是筛选、稳定和拓展优质客户,确保商业银行拥有一批数量足且稳定的优质客户。这两个部门在开展业务时,会依据实际情况撰写客户的贷款前个人报告,并把相关报告交由信贷管理办公室进行审核,以便开展下一步信贷业务[2]。受业绩竞争、业务交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两个部门内部沟通协调机制不完善。信贷管理部门则遵照贷款分离的基本原则,向银行客户提供不同的信贷业务,同时该部门也编制与银行信贷业务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相对于上述两个部门,该部门比较独立,缺少沟通交流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会忽视业务开展依据(上述两个部门提供的报告)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1.3信贷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不足

(1)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商业银行认为内部控制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完善自身业务规章制度,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思想观念,其真正目标在于促使银行或企业在确定科学规划后,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对该规划的实施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3]。(2)虽然有的商业银行已建立了专属分支授权机构来管理和控制相关业务风险,但大多数商业银行未明确规定授权的相关程序及对象,也未划分相关方的责任和义务,易导致权力滥用。尤其是商业银行部分部门进行混合制改革以后,与国内各信贷单位、信贷部门融为一体,导致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工作十分碎片化,其管理效能也得不到保障。

2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监管需要关注的内容

2.1商业银行稳定与创新的关系

商业银行稳定与创新之间是辩证统一、互相促进、互相联系的耦合关系,要想切实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需要格外关注商业银行稳定与创新之间的关系。(1)以相关政策文件为依据,遵照“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的基本原则,既要及时有效地对商业银行产品进行技术更新,加强同其他机构与平台的协调与合作,不断拓展产品的渠道市场,也要重视商业银行面临的潜在风险[4]。(2)监管者要权衡和选择鼓励商业银行创新与维护金融稳定,扩大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维护商业银行客户的合理权益,有效避免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聚集和发展,最终促进金融市场行业的健康发展。

2.2商业银行基础设施建设

商业银行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商业银行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条件,为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防控,需要重点关注商业银行的基础设施建设。(1)完善商业银行信贷征信体系,为商业银行提供信贷客户的重要信用信息,既能降低商业银行获取顾客的成本,又能确保商业银行获取的顾客信用风险较低,具备一定的信贷偿还能力。(2)进一步促进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朝标准化和证券化方向发展。对商业银行互联网信贷而言,互联网通信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是商业银行亟待完善的重点领域。在我国,很多县级商业银行及其以下级别网点的互联网数字技术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科学技术教育和交融知识的普及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互联网信贷业务的拓展。

2.3商业银行业务模式创新的管控

商业银行业务模式创新是商业银行绩效提升的重要手段,为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和防控,要特别关注商业银行业务模式创新的管控。随着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及互联网科技企业在各自专业领域的发展,其形成了各自的客户群体,也积累了大量相关数据资源和风险防控经验,催生了商业银行信用贷款生态系统。该商业银行生态系统以一家商业银行机构为中心,由综合性金融公司、互联网电商和科技公司为数据输出、模式设计和科技力量,为商业银行获取客户和风险防控环节“赋能”。这种生态系统模式虽然可以发现不同专业机构之间的比较优势,形成业务合力,促进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拓展,但其构成的专业机构输出的数据资源,真实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考究。此外,商业银行可能将部分或全部信贷业务委托授权给第三方,这种信贷业务外包合作可能存在道德风险。一些机构由第三方机构防控风险和获取客户,甚至还可以引入其他机构提供信用担保和增加信用值,一些机构可能导致商业银行信用贷款风险的发展。商业银行信用贷款业务模式创新的监管,既需要立足于商业银行信贷产品、额度与资质等传统角度,又需要从生态层面整体把握,明确商业银行与各类持证专业机构之间的互助合作模式,进而制定明确的商业银行信贷政策框架和正面清单制度与负面清单制度,以顶层设计协调商业银行信用贷款业务模式的创新。

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路径

3.1着力增强信贷风险管理观念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观念是影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行为的前提条件,必须着力增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观念。商业银行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尤其是信贷业务开展情况及业务职能定位,将信贷风险管理防控的思想观念深入员工内心,贯通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各环节、全流程,深入研判信贷业务发生的违规违法现象及案件,并加以有效解决,进而做好更高质量的信贷风险管理工作。(1)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技能培训。通过各类形式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信贷管理文化思维讲座和实操,提升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尤其是基层商业银行网点工作人员的信贷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5]。(2)在商业银行基层网点深入持续开展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念的宣传活动,促使商业银行全体员工形成较强的信贷风险管理意识,使风险管理和风险防控思想深入人心,进而强化员工的信贷行为实践。(3)以金融市场信贷风险产生的巨大危害为典型案例,在商业银行内部持续深入开展各类形式的警示反思教育活动,激发商业银行全体员工遵守信贷规则的自觉性,从而高质量实现银行信贷业务目标。

3.2自觉优化授权信用管理政策

商业银行授权信用管理政策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授权管理及客户信用评估审批的政策机制,对实现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目标、维护信贷业务的稳定性、确保不发生重大信贷风险具有重要作用。商业银行要防范、化解重大信贷风险,必须自觉优化授权信用管理政策。(1)在排查信贷业务既有风险和潜在风险的同时,着力控制信贷风险产生的风险点和风险源,进一步细化和量化自身授权信用制度和政策,统筹考虑授权信用风险的外部影响因素,从严管控授权信用标准、额度与方式,杜绝盲目房贷现象。(2)完善商业银行授权信用分级审核机制。按照“统筹规划、授权管理、分级经营、逐级考核”的基本原则,针对总行、分行、支行建立分类授信业务管理机制,严格遵循属地管理基本原则。(3)实行独立的授信审核机制。在商业银行系统内部创设专家审核信贷模式,组建高质量专业化审核团队,在独立审批、专事专报的原则上,遵照独立审查、单独发表意见的规定,快速高效地开展商业银行信贷审批工作。(4)严格落实商业银行审核信贷分离机制。制定审批调查与审批决策的分离机制,严格禁止专职信用审批人员、调查人员与信贷客户直接对接。统筹设置业务受理、信用资格受理、授信审核及支出管理等专业化的岗位部门,各岗位之间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监督,进而实现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规范化、系统化和流程化[6]。

3.3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

(1)完善贷前客户资料全面实时调查机制。综合商业银行不良信贷业务,分析由专职信贷人员造成的贷前审查风险。完善商业银行信贷人员的准入机制,严格筛选高质量信贷工作人员,加大对专职信贷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力度,优化信贷人员结构配置。可以通过专题讲座、警示教育、实操训练等途径,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全面提升专职信贷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加大对商业银行信贷专职人员的奖罚力度,对业绩突出者及为银行降低风险和损失的员工进行表彰,鼓励员工向优秀员工学习;对专职信贷人员的不合格行为进行批评及相关责任划定和处罚,确保员工树立风险管理的思维意识。(2)完善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积极关注客户动态数据尤其是经济动态数据,并密切关注其资金使用的合理性与正当性,理清商业银行信贷客户的基本信息,防止发生重大信贷风险。依据宏观经济情况、情报信息等了解信贷客户的贷款动态,规避信贷风险。(3)依据部门权责分离原则,采用层层授信制度,既加强商业银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又有效规避银行信贷业务过程中的信贷风险,防止出现信贷违规行为。(4)完善信贷业务后续跟踪机制。结合信贷客户的资产情况、负债变动情况、财务情况等综合研判信贷客户的信贷报告,遵循分类管理、动态跟踪的原则,如果信贷客户正常生产经营且按时还贷,则可以如期发放贷款,如果发现信贷客户不能正常生产经营,则要考虑是否继续放贷及如何收回前期贷款等问题。在信贷客户追踪过程中,商业银行还要积极与当地工商、金融、税务等部门建立密切联系,制定系统预警机制,合理规避信贷风险的发生。

4结束语

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增加民众就业、维持经济平稳运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诸多风险,尤其是信贷风险,成为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此,商业银行要不断优化自身发展模式,加强信贷风险管控,建立健全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管理体系,进而推动银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冰.商业银行网络信贷风险及应对探究[J].上海商业,2021(11):80-81.

[2]吕建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问题研究[J].商业文化,2021(25):142-144.

[3]张倩,汤鑫伟,付小倩.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究[J].海南金融,2021(12):8-16.

[4]孙光林,王颖,李庆海.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J].金融论坛,2017(10):31-40.

[5]张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缓释机制研究:基于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的比较视角[J].金融发展研究,2017(11):61-67.

[6]孙鹏程,庞晓波.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动态转移概率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7(7):160-163.

作者:李昀臻 单位:澳门城市大学葡语国家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