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媒体下两会报道隐性知识生产探析

新媒体下两会报道隐性知识生产探析

【摘要】传播技术的赋权使得传统党媒的隐性知识生产成为可能。以2021年两会期间党媒推出的部分新闻产品为例,党媒所生产的隐性知识融合了双向互动、亚文化、微观叙事等元素,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新媒体时代,党媒隐性知识生产背后依托的是技术赋权、认知盈余。隐性知识生产与传播模式提升了党媒的表达力、传播力与引导力,党媒在未来更应注重隐性知识的生产与积累。

【关键词】党媒;两会报道;隐性知识;移动化产品;技术赋权;认知盈余

新闻的生产与传播是生产与传播信息和新的知识的重要途径①。哲学家柏拉图用“真的信念”的生产描述知识的生产②。生产出的新知识又可以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隐性知识隐藏于人们的认知中,与那种被经常以文字、图表等加以表现与描述的显性知识具有显著的差别的是,即使是学者也往往难以对“第六感一般”、理论的预设、对某一事物的第一感觉等的隐性知识作出清晰的描述③。正因如此,在传统媒介的时代,隐性知识的丰富程度也就远超那些可言、可显的显性知识④。对于这些“难以言说”的知识,20世纪50年代英国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从哲学的角度将其命名。借助上述有关隐性知识的分析,隐性知识理论的提出者波兰尼初步勾画了一幅人类知识的完整图景,继康德、笛卡尔后,在认识论发展史上,“隐性知识理论”被认为是“哥白尼般的范式革命”⑤。借助波兰尼的“革命”及其后继者的研究,隐性知识开始获得学界的关注,而这种知识类型的理论拓展反过来也对哲学、管理学、传播学等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新媒体时代的知识传播

在新媒体技术到来之前,隐性知识虽然是人类知识创造的核心,但是一直都面临着失真性较强、不易掌握与交流以及传输效率低等问题。在新媒体时代,多种即时分享的新技术使得隐性知识的传播不再受困于一隅。新媒体的技术赋能使隐性知识打破了“难以言说”的困境,可以用文字和其他符号来编码和表达。在新媒体时代,党媒计划推出的两会综合新闻产品是一种对两会相关知识的生产与传递,更是一种隐性知识的生产与传递。因此,本文将党媒2021年的两会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隐性知识的生产特性,以及隐性知识传播背后的技术赋权,并在此基础上,把握新媒体环境下党媒隐性知识传播的生成。

二、新闻报道的隐性知识生产

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媒体工作者多扮演新知识的生产者角色,以多种形式传播将洞察、价值观念、经验、情感体验等隐性知识在网络中进行传播。而用户会浏览、互动,甚至参与到这一生产过程中,并以评论、转发等形式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不同的知识生产主体通过信息与知识的交流互动为隐性知识的传播创造先决条件,他们通过成果交叉形成知识节点,通过共享整合形成知识基点,最终生产出新的隐性知识。同样地,知识主体也随着知识节点的实时不断外扩与增生生产出创新的隐性知识⑥。在新媒体时代,隐性知识主要通过各类新媒体视频、图文、H5、VR等新媒介形式,串联起用户内在的信息、情感需求,组织、激发并满足用户的参与互动,从而增进用户的知识、情感、价值认同,在实现知识传播以及隐性知识创新的基础上,强化党媒传递主流价值观、进行舆论引导的社会功能。全国两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普通人生活的重大事件,一方面由于其政治性较强,所以传统媒体倾向于把它当作硬新闻进行报道。但同时,两会报道较为死板、刻板,缺乏亲民的话语表达,也让用户容易对两会报道产生“距离感”。随着新型报道技术的兴起,两会报道中贴近群众的话语变革使得这种“距离感”渐渐消失,两会报道不应让用户“望而却步”,而应让用户既爱看又爱参与。两会报道能够将个体与其有关的生活信息形象地联系在一起,隐性知识的生产者通过再现或塑造贴近现实生活的场景,将所有的用户人群概括在相似的知识与信息世界中。这种强关联性既能帮助个体强化身份认同,又能帮助个体展开社会行动。

三、两会报道的隐性知识生产分析

每年两会的重点报道和新媒体产品都是各大党媒的“拿手好戏”,如何通过新媒体新闻产品反映两会的生动场景、讲好代表委员履职的故事,从而引导国际社会舆论了解中国的发展变化,客观、公平、理性、公正地看待中国的发展,是每年全国两会党媒报道的职责所在。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光明日报社等媒体通过多种方式直击现场,针对“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的新的知识生产出谋划策,首次在各平台推送文字、海报、短视频等各类即时信息,多角度呈现会议成果。

(一)调动用户的参与热情,由单向传播向参与传播转变

在后现代语境的大背景下,参与式文化是互联网上广泛存在的一种文化形式,是对当前官方塑造的主流文化的一种必要补充,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传统媒体精英文化提供了发展路径的创新形式。相较于主流文化,凭借互联网的技术赋权,参与式文化的文本数量、影响范围、传播速度都十分可观,具有草根化、娱乐性和多点性等特点。党媒在隐性知识生产中转变知识生产的姿态,生产出蕴含着对话、互动的新闻产品,针对用户的关注焦点、挖掘用户的潜在关注点,激发用户参与热情,缩小了党媒的国家议题与用户的民生议题之间的鸿沟⑦。与以往直截了当的风格相比,参与式的特点是观众积极参与官方主导的宣传活动,不仅获得了参与和体验的满足,而且增强了对国家、制度和政党的认同感。以“两会屏评看”为例,该产品让人民日报评论员阅读用户评论,还综合运用绘图、长短视频、3D动画等新颖的技术,关注和解读两会热点,与用户在线实时互动,成功地激发了公众参与传播的热情,在实现更广泛情感动员的基础上,缩短了产品与用户的距离,加强了媒体与用户的联系,提高了宣传效果。

(二)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相结合,促进传播形式的创新

伴随着网络科技近年来的迅猛发展,社交媒体的蓬勃兴起与快速成熟让青年亚文化开始以更为自由的多种创作方式进入一般意义上的“公共领域”,甚至开始与精英文化产生勾连,使得其文化混合体能够以主流话语传播的方式介入社会主流文化中。两会报道中的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实现了隐性知识创作资源趋同与传播路径叠化背景下的审美并置。例如,“十四五”规划这看似遥不可及的宏观政策,通过由新华社推出的MV《十四五@十四亿》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该MV以RAP的形式传播了“十四五”规划的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以互联网的流行元素,如说唱、中国风等,拉近了和青年用户之间的距离。在隐性知识生产的过程中,党媒主动贴近“青年表达方式”,用年轻人感觉更亲切的方式去讲述主流意识形态需要传播的内容,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去传播思想理论、解读政策纲领、剖析国际形势,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构专业政治术语。

(三)兼顾“小”与“大”,促进“微叙事”与“宏观叙事”的对话交流

在国家议题的两会新闻的宣传报道中,传统主流媒体主要是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宏大叙事⑧。而在新媒体时代,党媒的报道方式更注重情感模式与信息模式的融合、微叙事与宏观叙事模式的交流。在隐性知识的生产过程中,党媒将信息与情感、宏观与微观等多种叙事方式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家国情怀与主题设置,激发用户的归属感与自豪感,再通过引发普通人与“他者”的相似经历、相似故事强化共情。例如,由央视新闻打造的《两会你我他》,让富含情感的评论与传递知识的信息、宏观的国家主题与微观的个人话题真正融合。节目安排主持人和嘉宾从不同的视角对同一新闻进行解读,同时把握了宏观层面的信息传递,并从不同用户群的“微叙事”视角解读。兼顾信息与情感、宏观与微观,这种“微叙事”把视角聚焦于个体,更易引发普通人的共情,强化了公众对包含着情感的隐性知识的代入感。综上所述,无论作为主流媒体融合战略建设的一部分,还是社会对政策知识需求的回应,知识隐性生产在两会报道中的出现和发展都是必然的。探索感知力更强、接受度更高的知识生产型报道,将是党媒与用户的共同诉求。

四、隐性知识传播背后的技术赋权和认知盈余

新形势下,互联网技术对人的赋权使党媒在移动产品的隐性知识生产上更符合人性,这不仅适合认知盈余时代信息传播的客观规律与要求,在传播方式上也更加依赖情感传播来达成传受之间的共鸣。

(一)技术赋权

在科技的赋能下,两会报告的知识生产实现了移动互联网平台传播方式的碎片化与知识生产的专业化、严肃性的兼容。信息技术发展变革的核心是让知识的生产与传播实现可分享,并且人人可参与。网络时代隐性知识产生的关键原因在于技术赋权下内容由“长”变“短”的技术变革,这也体现了人人参与的理念。在党媒这一隐性知识生产的过程中,两会本身的精英主义知识与话语表达都被重新编码,以“短平快”的方式被打造为可以快速传播和理解的对象。从隐性知识的供给来看,从媒体平台到社区,再到新的平台,知识传播连接了三者,实现了三次传播,更是三次“飞跃”。这同时也是充分挖掘新媒体技术潜力的契机,使得隐性知识在多点间交叉流通,知识实现了多对多的流动,产生了更为丰富的连接与碰撞,从知识生产、传播与接收路径三方面打破了党媒原有的模式。

(二)认知盈余

在知识严重过载的网络时代,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们接收到的信息大量增加甚至过载,而且这种过载在未来将会愈发严重。随着知识传播的空前便捷,“信息焦虑”开始蔓延,用户被铺天盖地涌来的各种知识包围,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但事实上,深入分析,这个时代所谓的知识过剩只是显性知识的过剩,而隐性知识仍然严重不足。纽约大学教授克雷·舍基提出了“认知盈余”的论断,互联网时代的隐性知识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这个概念⑨。在舍基提出的认知盈余定义中,知识传播是其核心。作为互联网时代信息传媒的新范式,知识传播促使人与人之间进行自愿的知识传递互动,使人类利用闲暇时间,在一个高度互联的全球里进行分散的知识传递和分享。通过个人的知识传播和内容贡献,人们实现了自身的社会参与感,满足了自己的创作体验。得益于互联网的技术革命,认知盈余是知识的生产力革命,互联网的技术革命带来了一个鼓励知识的创新生产与传播的新媒体时代⑩。虽然获得显性知识的途径空前便利,但在信息冗余时代,人们深入体验和反思的时间越来越少,获取隐性知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在这场技术革命中,党媒要承担起隐性知识的生产与传播的重任,发挥把关人的作用,其作用与价值使得高价值的信息与知识在互联网上分享与传播。在新闻泛娱乐化的今天,党媒应强化议程设置功能,党媒的隐性知识生产应能够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引发用户讨论,并激发用户参与新闻生产的动力。

五、结语

在两会报道中,隐性知识的产生不仅为我国党媒报道提供了理论依据,还使得硬新闻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而适当地“软化”。媒体建构的议程具有涵化效果,有趣的新报道形式能吸引更多普通用户的关注,并推动民主进程,基于深度经验的隐性知识由此发挥正向作用。想要在隐性知识生产的道路上越走越顺、越走越远,党媒就必须增加深度经验,并不断扩充隐性知识库。

作者:王郝爽 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