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媒体下高校网络舆论阵地建设浅议

新媒体下高校网络舆论阵地建设浅议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信息高速传播为高校网络舆论的引导带来新的挑战,高校网络舆论传播的特点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网络舆论阵地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引领、教育的主战场。文章分析了当前高校网络舆论传播的特点,剖析了高校网络舆论阵地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论阵地建设的对策,为加强高校网络舆论阵地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网络舆论;阵地建设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新的传播途径不断产生,大众进入万物互联的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信息的传输速度,拓展了信息的获取渠道,为社会舆论的产生与传播提供了新的土壤和平台。“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网络舆论对社会舆论的走向发展发挥愈来愈重要的导向作用。高校作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阵地,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而新媒体在扩大当代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其视野的同时,也为高校的网络舆论管理与教育引导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新的信息传播环境下,借助新媒体方便快捷的传播优势,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强化网络舆论阵地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是高校应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高校网络舆论传播的特点

(一)舆论信息来源广泛,传播渠道多元化

在传统的舆论传播模式中,原有的纸质、广播、电视媒体在舆论传播媒介中占据绝对的主体地位,而这一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大多是经过主流意识形态筛选的,通常情况下大学生只是作为信息受体被动地接受信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舆论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多元化,舆论信息的来源也由传统的官方媒体延伸至新媒体、各种网络社交平台等新的传播媒介。而网络新媒体门槛低、易操作、覆盖面广等特点,让原本仅能被动接受信息的个体转变为信息的生产者,使得舆论信息的来源范围扩大。大学生是这些新的传播媒介的使用主力军,他们在面对一些社会舆情时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冲动性,也较容易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并渴望在社交平台上发表个人见解,从而成为舆论信息的生产者,可以说网络舆论传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二)舆论生成点多面,传播结构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是网络传播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指网络中的节点与节点之间的相互影响并不是线性的因果关系,而是表现为一种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统现象或结构。在新媒体时代,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应用,智能终端设备覆盖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资讯的主要渠道[2]。传播主体不再受年龄、地域、知识水平的限制,只要会使用智能电子设备,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传播主体。大学生在面对社会舆情事件时,往往会产生多个视角的认知,拥有自身观点和看法,因此舆论通常呈多点爆发态势。而网络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以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为中心的传统媒体主体地位,其舆论导向的中心主体作用被弱化,使得网络舆论传播的可控性、强制性受到极大挑战。

(三)舆论危机快速爆发,校园传播圈群化

很多舆情事件都是在不经意间发生,并且快速爆发,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舆情扩散的速度与范围难以预料。尤其在新媒体使用频率高、覆盖面广的高校,QQ、微信、微博、抖音、论坛等各类传播媒介相互融合,可引发传播时效的裂变,舆论事件极易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传播。同时,大学生基于各自不同的需求和兴趣爱好形成各种群体圈,这些“圈子”突破社交的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让原本没有机会产生交集的人聚集在一起,为群体信息的获取与传播创造了条件。由于传播媒介的融合性和交互性,大学生群体更容易完成“圈群化”的构建,这些“圈子”的存在形成嵌套关系,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深入联系,这拓展了新媒体网络平台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论阵地建设的意义

(一)国家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要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已逐渐从传统领域延伸至网络领域,网络舆论导向与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也成为涉及国家安全的新的重大问题。高校作为我国人才的储备库,肩负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使命,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地位的重要教育阵地。高校网络舆论阵地建设是国家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部分,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健康与和谐发展,其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利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新媒体时代国家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掌握网络舆论主导权的重要途径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工作,建设高校网络舆论阵地能够有效地扩大主流舆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主动对网络热点问题发声,可积极引导不当舆论,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强化高校对网络舆论的主导权,最根本的是要强化思想引领、坚守宣传思想的主阵地。以往的实践证明,对网络舆论阵地,国家主旋律思想不占领,其他的错误思想就会占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不占领,各种非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就会占领。因此,高校作为社会舆情应对的主体,在强化自身网络舆论阵地建设时,要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切实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履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与使命。高校通过网络舆论阵地建设,增强阵地意识,形成“网络舆论阵地在我、思想主导由我、领导主体是我”的良好局面。

(三)化解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的有效手段

大学生是使用互联网最频繁的群体,通常情况下是网络舆情产生与传播的主力军,高校网络舆论阵地建设的目标就是要能够有效化解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大学阶段,大学生还处在心智正在发展的时期,往往易受互联网上负面信息的影响,对各类信息、网络舆情事件的辨别分析能力不足,容易传播错误的意识形态和非主旋律的价值观。在黄澄辉的《网络舆论发展过程及其治理》一文中,其通过模拟网络舆论的“喷泉”过程,提出了网络舆论发展过程分为潜伏期、发展期、爆发期、消退期四个阶段[4]。虽然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改变了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模式,但是归根结底,对网络舆论导向起决定性作用的仍是主流意识形态自身的科学性、真理性。因此,高校网络舆论阵地建设就是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贯穿舆论发展的各个阶段,充分发挥阵地作用,用主流、正面、积极的思想舆论化解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论阵地建设困境

(一)大学生舆情信息辨别能力、媒介素养不足

由于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普及和发展,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网络舆情环境更为复杂。大学生作为互联网上最活跃的群体,对社会热点问题尤为关注,且乐于为社会舆论事件发声。但是大学生群体并未正式步入社会,接触到的社会群体比较单一,对社会的了解也还不全面,难以有效辨别谣言和真相,不能有效地剖析网络舆论事件的内在本质,容易片面地看待舆论事件从而发表错误言论,对舆情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部分大学生在网络新媒体等媒介的使用上缺乏正确认知,一些大学生因网络虚拟空间的隐蔽性,在互联网上不分对错地“畅所欲言”,他们对新媒体传播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不感兴趣,却被一些消极低俗的内容吸引,甚至有时不分事实对错,只想用言语去攻击他人,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的舆情信息辨别能力、媒介素养还有待整体提升。

(二)网络舆论引导工作队伍建设相对落后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队伍成员应包括高校主管领导、学工干部、专职辅导员、骨干专任教师、学生干部等。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网络舆论引导工作队伍成员覆盖不全面的问题,大多高校未能有效地将专任教师纳入网络舆论引导工作队伍的建设,也没有发挥好课程思政的作用。网络新媒体运营平台作为高校新闻宣传、舆论引导的重要阵地,其运营的队伍成员不仅要有正确的政治站位、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要有扎实的专业水平和过硬的综合素质。但目前各高校网络舆论引导队伍成员还存在专业素养不足,未熟练掌握新闻传播领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巧等问题。在人员构成上,高校从事网络新媒体运营工作的人员大多是身兼数职,无法集中精力深入分析校园网络舆论的发展态势,这与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队伍建设的要求还具有较大的差距。

(三)高校网络舆论阵地建设不贴近校园生活

高校网络舆论阵地建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应用大学生群体易于接受的手段,引导校园网络舆论走向,传递主流思想,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当前,大多数高校运营的新媒体平台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足,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对高校官方新媒体平台关注度不够、平台读者活跃度不高等。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拥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他们个性鲜明、知识面广阔,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更乐于通过新的方式来主动接收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内容。从现实来看,高校官方新媒体平台在进行引导宣传时通常语言较为生硬,舆论话语体系未很好地贴近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未能较好地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加强意识形态的建设。这样不接地气的宣传内容难以发挥舆论引导的育人作用,导致高校官方新媒体平台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偏弱。

四、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论阵地建设路径

(一)坚守正确的引导方向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进行网络舆论阵地建设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自觉树立起牢固的政治责任感。大学生舆论场是最能够反映当下大学生群体思想动态的场所。因此,高校必须牢牢把握网络舆论阵地,输出具有深度、符合党和国家政策的内容,坚持国家主旋律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可以促进国家网络安全形成良好局面,错误的舆论导向则会对社会安定产生负面影响,高校网络舆论阵地作为大学生主要的新闻舆论引导平台,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方向。

(二)强化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呈爆炸性增长态势,要想强化高校网络舆论阵地建设的成效,高校必须从大学生个体媒介素养提升着手,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群体的主体媒介责任意识。媒介素养指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和理解、质疑和评估、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等[5]。在新媒体视域下,目前高校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还存在欠缺,部分高校未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对此,高校定期组织开展关于媒介素养、新媒体应用等的教育,能够有效地提升大学生辨别互联网上不良信息的能力,帮助其在信息传播量大、信息传播过于复杂的新媒体时代正确地认识和使用好各种传播媒介。同时,大学生也要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来武装自己,增强自律意识,培育自身良好的媒介素养,树立正确的网络舆论观。

(三)组建专业的网络舆论引导队伍

在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网络媒体新观念的传播以及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在发生改变。高校依托新媒体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已是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各高校要组建一支专业的网络舆论引导与管理队伍。这支队伍成员不仅包含高校行政主管部门成员、辅导员和骨干学生干部,还要包括专业任课老师,以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构建课程思政育人阵地,让网络舆论引导教育和课程教学如盐在水,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同时在新媒体时代,由于大学生信息接触面广,舆论也呈现多样化和分散性的特点,因此,组建专业的网络舆论引导与管理队伍还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他们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功能,使其发挥好在舆论发展初期的引导和发展中期的疏导作用。只有组建一支能够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全方位覆盖的网络舆论引导与管理队伍,高校才能够更好地为网络舆论阵地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作者:张德华 张瑞青 单位: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