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戏曲音乐中多声结构形态研究

戏曲音乐中多声结构形态研究

[摘要]我国文化历史悠久,其中戏曲音乐经过长期沉淀,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我国的音乐有着非常明显的多声结构组合的形式,分为唱腔之间、唱腔与伴奏之间、器乐之间等,展现出戏曲音乐中多声结构形态,凸显我国音乐文化的演变历程。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戏曲音乐中的多种多声组合方式,对我国戏曲音乐中的多声结构形态进行研究。

[关键词]戏曲音乐;多声结构;结构形态;中国音乐

一、戏曲音乐中的多声结构方式

(一)唱腔之间的多声结构组合方式

1.中国传统的戏曲音乐中,为了表达出戏曲的内容,多采用对唱与帮唱的形式,增加艺术的表达效果,主唱在演奏过程中加入伴唱,增强戏曲的氛围。主唱在演奏过程中伴唱的应和,使得表现的效果更有层次感,能够表达出戏曲中人物之间的情感,使得人物之间的关系更加明显,故事紧凑,环环相扣,吸引关注的眼球,尤其可见主唱与伴唱之间的组合形式对于戏曲表达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戏曲表演中帮唱主要体现在高腔类,主要是以对唱和尾部重叠的形式展现出来,主要以“一唱众合”的表现形式,广泛地存在于川剧、湘剧、岳西、武陵等。唱、帮相应和,与此同时管弦乐加以击打伴奏,尤其以川剧最为显著,帮唱的形式在川剧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起腔、定调、衔接、过渡的作用,帮助川剧很好地衔接整个表演过程,制造环境氛围,渲染故事的情节。还可以用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帮腔,交代故事的情节,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抒发情感、烘托氛围,增加与观众的交流。我国传统戏曲表演中的帮唱多为齐唱,与主唱的音调相似,但在音高、音高上是不一样的,主唱与帮唱为不同的声部[1]。

2.我国戏曲音乐中最能表现出多声结构形态的是西藏的蓝面具藏戏,色彩浓厚,经传统音乐的融合后变得更加丰富,其唱腔曲调主要从民歌、“堆谐”“勒谐”“喇嘛玛尼”等演变升华而来,展现了西藏地区浓厚的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使得观众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更加了解西藏的文化,愉悦身心。受地域特色和环境的影响,蓝面具藏戏展现了高原雪域的自然风光,合唱与重唱的词曲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藏族文化,其主要合唱方式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当主唱的尾音落于高、中音区域时,开始从主旋律的下方大二度或者小三度的地方重唱,是蓝面具藏戏中较为简单的唱法。第二种是在主唱的尾音落于低音区域时,开始从主旋律上方高四或者五度起唱,这种唱法在音调变换中较为复杂。

(二)唱腔与伴奏之间的多声结构组合方式

1.唱腔与主奏乐器的组合方式常见的是两种,第一种是两者首尾交替出现,另一种是唱腔与主奏乐器在结尾处重叠的组合方式。传统的戏曲音乐中常以“扶音不压字”的板腔体的结构伴奏,要求伴奏不能“压字”但要烘托出唱法,大多数在结尾处加入伴奏。我国传统的戏曲音乐中,多采用连腔、随腔、拖腔的伴奏方式,体现其独特的多声结构组合方式,也是我国戏曲音乐中常见的多声部组合方式之一,其伴奏技法多出现在梆板类和牌曲类中[2]。

2.唱腔与文场伴奏也是常见的组合方式,多出现于福建地区。其主奏乐器有壳子弦、大广弦、六角弦,伴奏乐器有台湾笛、大广弦、月琴、洞箫、北三弦、鸭母笛、小月琴等,曲牌不同主奏乐器与伴奏乐器的搭配不同,主奏乐器和伴奏乐器与唱腔的结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展现出我国戏曲音乐的多声部结构。

3.我国戏曲音乐中常见的多声部形态之一就是唱腔与锣鼓的组合,但是锣鼓与唱腔的结合,多出现在开场、间奏和结尾,根据戏曲情节和演员的情感变化,加以少量的锣鼓衬托故事的背景,渲染情节,凸显演员内心的情感。在戏曲音乐中的作用多为故事情节的转变或者演员情绪的变化,锣鼓多表现出演员情感的剧烈变化,快节奏的多声对比表达效果明显,综合展现了戏曲音乐中唱腔与锣鼓之间的结合[3]。

(三)器乐之间的多声结构组合方式

1.器乐之间的多声结构组合,在传统的戏曲音乐中,主奏乐器和主要乐器的不同组合,展现出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的艺术表达效果。不同的器乐按照自身的特点演奏,展现出不一样的风格,不同的组合方式,器乐之间的转化凸显多声部结构特点。每一种乐器的性能、特点,表现出不同的艺术形态,不同的剧种之间的器乐有所不同,主奏乐器和主要乐器的搭配不同,展现出不同的戏曲音乐文化,向世人展现出我国戏曲的灿烂文化。文场或者武场都强调尽可能地发挥器乐的作用,展现其不同的风采。

2.锣鼓在我国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弦管与击打乐之间的结合,在戏曲表演中多以重奏或者合奏的形式出现。锣鼓的音高在很多时候是不固定的,锣鼓的音乐要素在戏曲音乐中表现作用突出,体现了多声部结构形态。当主唱与锣鼓出现重奏时,能够展现出锣鼓对主唱的衬托,并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锣鼓的特点是节奏性强,具有丰富的感染力,能够烘托出主奏的表现特点。

3.相互交错、相互衬托的打击乐之间的组合,是我国传统的戏曲音乐中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充分地体现了重奏的独特,在不同剧种中多应用于以击打乐为伴奏乐器中。通过不同的节奏点展现出戏曲表演的特点,锣鼓的节奏性很强,或快或慢、或轻或重,不同的节点展现出不同的表达效果,使得戏曲音乐的多声结构形态表现得更加丰富,在戏曲音乐中应用得十分广泛。不同的击打器乐结合不同的唱法,更能够突出演员的情感,烘托出故事的表达效果[4]。

二、戏曲音乐的多声结构形态

(一)接应型多声织体

不论是唱腔的对唱、重唱,还是器乐的伴奏、重奏,不同的组合方式,展现了多声结构形态的艺术表达效果,接应型织体表达形式是在收尾相交处重叠产生,主要表现为唱腔与唱腔之间,或者唱腔与不同器乐之间。主唱与对唱之间围绕故事线索,环环相扣,紧紧地抓住观众的视线,故事情节紧凑,渲染了故事情节。主奏乐器在戏曲音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连腔”起到衔接的作用,使得故事更加紧凑,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结尾的重叠使得戏曲表演效果更为紧凑,起到层层递进的作用。

(二)主调型多声结构

主奏乐器和主要乐器的结合,对主旋律起到烘托的作用。主调型多声结构,主要是通过不同的节奏对主旋律起到烘托的作用,唱腔与器乐之间,主奏器乐与主要器乐之间,对主旋律起陪衬的作用,渲染故事的氛围,弥补唱腔的不足。打击乐不似弦乐器的细腻,也不似弦管的紧凑,主要是烘托故事背景、渲染氛围。与唱腔相互交错,节奏型较为强烈。

(三)支声型多声织体

支声型多声织体主要起到的是修饰的作用,各声部是以变体的同一旋律在相同的时间内发展的多声结构形态。支声型多声织体是我国戏曲音乐中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支声型主要是对唱腔的修饰,通过不同的主奏器乐修饰唱腔,或紧凑、或松散的节奏对比多采用支声型多声织体,应用于唱腔和主奏器乐之间,是以拖腔的表达形式,用不同的器乐,以不同的转换形式展现出的伴奏。

(四)综合型多声结构

在传统的戏曲音乐中,多种形式的组合方式是以横向混合和纵向重叠的,全方位立体地表现出戏曲音乐的特点。综合型多声织体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奏器乐与击打乐之间主要是主调与复调的综合型多声织体,锣鼓对于主调器乐而言,其作用主要是烘托主旋律,展现出立体的多声结构形态,给观众以立体生动的感觉,充分体现了我国戏曲音乐中多声结构形态的丰富多彩。

(五)复调型多声织体

复调型多声织体是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旋律纵向结合不断发展的,是一种多声结构形态,在传统的戏曲音乐中,主要起到模仿和对比的作用。其广泛地应用于川剧的帮腔与主唱,蓝面具藏戏的领唱与伴唱之中,在声部结尾处模仿,用来渲染气氛,烘托出紧张的氛围,不同旋律之间的对比,更能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故事情节的推进。复调型还体现在重唱中,但目前看来,以这种方式存在的唱法较少。

结语

在我国戏曲音乐中,多声结构形态表现是多样化的,主要体现在唱腔与唱腔之间、唱腔与主奏之间、器乐与器乐之间。不同的结合方式展现出来的多声结构形态不同,其主要作用也有所不同,有的是以烘托渲染故事环境为主,有的是以故事情节紧凑流程为主,有的是以模仿对比为主,有的是为了使故事更加立体为主。丰富多彩的艺术表达形式,展现了我国戏曲音乐中的多声结构形态的丰富多彩。

注释:

[1]陈甜.戏曲音乐中的多声结构形态[J].音乐研究,2018(01):71.

[2]陈甜.中国传统戏曲音乐多声形态探微[J].戏曲艺术,2017(01):125.

[3]佚名.苏州评弹多声部音乐形态研究[J].中国音乐学,2018,133(04):120.

[4]苗颀.戏曲中的特色伴奏乐器对声腔的影响[J].艺术评鉴,2017(02):170.

作者:周金刚 单位:盐城师范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