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综述3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第一篇
1小学数学故事导入教学
我编排了这样的故事来进行课堂导入:当前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十分受孩子们的欢迎,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孩子都十分迷恋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故事。于是上课之前我先开始讲故事,同学们听说开始讲故事十分兴奋,故事一开始还是喜羊羊与灰太狼,大家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我身上。故事中喜羊羊与懒羊羊比赛谁的力气更大。懒羊羊举起了20斤重的大石头,非常得意,喜羊羊通过努力举起了34斤重的大石头,懒羊羊在比赛中落败,灰溜溜地低下了头。同学们听完故事后十分兴奋,笔者顺势导入,开始提问“:同学们,故事中喜羊羊与懒羊羊谁的力气更大?”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喜羊羊”。“可是同学们,喜羊羊举起的石头比懒羊羊重多少斤啊?”通过这个问题,学生们迅速被带进了教学目标的“两位数减两位数”之中。学生们开始积极思考,个别悟性较好的学生甚至已经算出了正确的答案,没有计算出来的学生也十分想知道喜羊羊究竟比懒羊羊举起的石头重多少斤。于是我教孩子们学会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法,课堂教学效果十分好,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课后还纷纷议论算法的问题。
2小学数学游戏导入教学
所谓游戏导入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开始之前,组织学生参与有趣的课堂游戏,通过游戏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教学状态,并通过游戏进入教学目标。玩游戏是每个小朋友都喜欢的事情,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游戏导入教学组织得当能够将教学知识和教学目标有效融入游戏和玩乐之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和课堂氛围中获得了知识,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孩子们成长的天性,能够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兴趣,符合新课程改革中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的指导思想。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和枯燥的计算使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普遍偏低,因为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枯燥与乏味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游戏导入式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及时创新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在课堂中引入抢答有奖的游戏,让学生模拟知识竞赛的场景,分组抢答,每抢答对一题加1分,答错一题扣1分,最后总分最高的小组获胜。在游戏中可以精选一些题目,融入部分新课程要讲解的主要内容,一些提前预习或知识面较宽的学生抢答的比别人更多,通过抢答竞赛,学生在各个小组中有负责答题的,有负责计算的,有负责统计的,大家各施其责,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游戏之后,教师讲授完乘法与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许多学生茅塞顿开,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
3小学数学情境导入教学
情境导入教学是导入式教学方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情境导入教学中,教师选择比较适合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数学问题或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体会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小学生的社会阅历浅,但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较强,因此实际生活中的情境更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研究数学在小学生生活经验中的体现。教师在充分研究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后,结合生活实际,用小学生已经具备和了解的生活经历创设生活化的情境片段,通过情境化的数学问题,与生活中的问题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从纯理论的数学课程中,直观地感受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呈现,并通过应用数学理论解决创设的场景中的生活问题,以此达到通过教学情境模拟使学生理解和应用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4结语
总之,课堂导入式的教学组织方式作为一种人性化和高效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通过课堂导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欲望,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值得广大教师探究和在实际教学中推广应用。
作者:王磊 单位:西安高新第一小学
第二篇
1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在四年级《加法交换律》的教学中,我引入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宋国一个养猴子的老人家里缺食物了,想减少猴子的食物,先故意说,早上分给猴子三个桃儿,晚上分给猴子四个桃儿,猴子生气得跳起来。然后老人重新分配:早上分四个桃儿,晚上分三个桃儿,猴子听后觉得很高兴,在地上打起滚来。我在教学纳税这个内容时,我说了本班同学的背景故事:我们班李进同学父母开了一家小卖部,每个月的营业额是6000元,如果按4%的税率缴纳营业税,每月应缴纳营业税多少元?在教学“7的乘法口决”时,我又引入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实践证明,利用故事来创设情境,寓教于乐,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某种事物一旦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就会对某事物产生兴趣,并能产生主动接触它的愿望。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帮助他们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2.1帮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信心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持久,教师万万不能搞一言堂,只顾自己讲,不顾学生是否听得下去。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开展“说一说”、“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拼一拼”“、剪一剪”“、折一折”、“摆一摆”……对于一个问题也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什么不同意见?”“谁还有补充意见?”等等,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让他们多动手、多思考、多交流,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经验,赢得自信。在组织数学活动中,老师要根据每个同学的特点,因材施教。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多鼓励,给他展示的机会;对那些学习困难、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可以先安排他们一些容易的任务,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逐渐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2.2对学生的学习做出激励性评价,增强学生自信心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盲目的批评会让学生失去挑战困难、面对挫折的信心与勇气,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如果教师能够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更能增强学生的信心与勇气,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要根据学生不同特点,给予学生适度适量的批评,这样的批评更易为学生所接受,从而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使学生扬长避短。在一次数学活动中,一个学生第一个冲上讲台,却算错了,弄得很尴尬。我就示意他的同桌评价一下,只听那位同学说:“他虽然算错了,但他是第一个冲上讲台参加活动的,他很积极大胆!”这时,这名算错的学生感激地望着我,我表扬了他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大胆。只见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又自信地投入到了学习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回答或反应应该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头、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而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对学生中具有独特创新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不要轻易否定,保护好学生敢想敢做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新世纪,教育成为人的终身需求,学习能力也成为每个公民的必备素质。传统教育的一大误区就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不会自主学习。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下面,谈一谈我个人的两点体会。
3.1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力,小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便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数学学习动机的培养,对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呢?第一,尊重爱护学生、利用榜样来激励学生。教师不能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告诉学生,让学生知道老师对他的欣赏和认可,这样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老师还可以利用名人或者优秀的学长作为榜样,激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并且鼓励学生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第二,明确学习目标,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习目标明确,并且通过努力是能够实现的,就会激发并促成学习动机的形成。每节课的目标不要定得过高,应该使每位学生都能经过努力达到为宜,使学生觉得这节课有收获并且能够成功,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第三,合理利用奖惩手段,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学生完成作业贴笑脸、盖印章等都是教师常用的激励措施,教师也可以用累计积分换取一定奖励的方式,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惩罚应该是善意的惩罚。例如,让学生写一份学习心得,为班级做一件好事,等等。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教师都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只有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公平的,评价的标准是客观的,学生才会朝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3.2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学习方法和习惯的最佳时期,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学习能力,而且对将来工作和学习也有较大帮助。在一年级教学中,就应开始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这里概括几种主要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第一,课前预习。教师对学生的预习要有明确而适当的要求,具体要求根据学生的年级高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教材的难易程度而定。关键是每天要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帮助小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通过预习,初步掌握新知识的大致情况,也可能会留下一些疑问,带着疑问去听课,会提高听课效率。第二,课堂听讲。听讲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法。听课质量的高低,直接会影响学习效果。听课时,要集中精力,做到听、看、思、记密切配合。听就是注意听老师的讲解。看就是观察,既要注意看老师的板书,又要注意看同学的板演。思就是紧跟老师的思路进行思考,积极参加讨论。记就是适当记一些笔记。第三,课后复习、做作业。要求学生先复习,后做作业。通过课后复习来及时消化、巩固新知识,然后再做作业来验证学习效果。如果能够顺利地完成作业,就说明在当天学习得不错;如果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那就要翻开书本仔细查看和回忆,如果苦苦思考还是不能解决,再求教于老师或者家长。
4总结
为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除了老师在课堂上及时指导、帮助、严格训练外,家长也要协助督促、指导学生在家的学习。这样,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就能够得以巩固和强化。
作者:吴学赦 单位:安徽省无为县高沟小学
第三篇
一、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学生理解和建立新概念的过程,是一个从外部活动向内部活动转化的过程,即“内化”过程。所以,概念教学只靠教师“填鸭”、“注入”,学生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必须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促进其“内化”,主动探索事物的本质同性,从而准确地理解和建立概念。
1.由于概念是由准确、简洁的词组成的,对于较难表达的概念,我们只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出概念的大概意思。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提炼,归纳出准确的定义,否则就形成个别优等生唱独角戏,或形式主义地背诵定义。在教学中,当归纳出概念意义后,概念意义的教学任务并没有完结,还应当把概念意义这个外在的东西通过分析,综合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认识,使他们把抽象的概念和形象的实例结合起来,而不是生吞活剥地背诵概念的定义。
2.在概念建立时,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和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特点,我们认为要十分重视“表象”在“内化”过程中的作用,也就是在演示或实验结束后,不要匆匆忙忙地进行概括,或让学生读一读课本上的有关定义,或让学生默默地回想一下。因为学生感知过直观材料之后,不一定就形成准确、清晰、完整和稳定的表象,需要通过回忆,才能唤起头脑中的表象,并通过教师的正确诱导,使表象由暗淡到明晰,由片断到完整,由散乱到集中,由动摇到稳定,这样才能顺利地过渡到概括。
二、促使学生巩固和深化概念
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不断的巩固和深化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在概念教学中,我们既要细心地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也要引导学生由抽象到具体。学生听懂了,理解了,并不等于完全掌握了。学生是否掌握了某个概念,标准不仅在于他能否说出这个概念的名称,或者背诵这个概念的定义,更为重要的在于他能否正确地、灵活地运用这个概念。通过应用,可以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并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以及进行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能力。
1.我们要精心编选促使概念巩固和深化的练习题,除了注意形式多样化,还要注意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综合,在难度上形成“阶梯”。
2.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扩展,数学概念也得到逐步发展、深化和完善。所以,在概念教学中,要充分注意概念的发展和深化的过程,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概念。对于同一个概念的定义,不应该前后矛盾,既要注意教学的阶段性,不能把后面的要求提到前面,超过学生的认识能力,又要注意教学的连续性,前面概念的教学要为后继概念的教学作好铺垫。
三、总结
概念是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更为抽象。但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观的具体的感性知识,而不容易理解和接受抽象的理性知识。所以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开展概念教学,需要教师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在直观的、感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逐步抽象、概括出某些概念来。这样,小学生才能逐步打开思路,事半功倍地接受数学概念。
作者:池赛 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小学